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的定义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然而,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更无法像私人产品可被分割为许多单位供个别消费者购买和拥有。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不一致。国防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的例子。(二)混合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在现实社会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是非常稀少的。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用于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存在以及为何而存在的理论。弄清了公共产品理论也就对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了明确的认识。

(一)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一般而言,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等几个层次。

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私人产品来说,例如一件衣服或一只面包,购买者按照所标明的价格支付了货币就取得了该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这就是排他性。然而,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更无法像私人产品可被分割为许多单位供个别消费者购买和拥有。这样,如要把不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外,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

2.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对一般私人产品来说,一个人消费了某产品,就会影响他人对同种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甚至使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公共产品则不同,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这里所说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而非微观经济学中经常分析的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成本。在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不一致。例如,海上灯塔是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增加一艘船经过邻近海域得到指引并不需追加任何生产成本,但若再造一座灯塔,则边际生产成本显然并不为零。讨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时强调的是消费者增加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

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的例子有: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车厢、未饱和的计算机系统等。这种消费的非竞争性同样来自产品的不可分性。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在这类产品还未达到充分消费时,则不用增加生产的可变成本,亦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然而,一种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并不保证它有非排他性。例如,火车与桥梁都是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但只需增加一个简单的设备,如检票口或收费站,它们就都具有排他性了。

公共所有的资源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但它们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例如公共草原,当一个人在某块草地上放牧,必然与这块草地的别的消费者和使用者发生竞争关系。因此,公共资源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国防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国家建立了防务体系,就几乎不可能排除任何居住在国境内的人不受该体系的保护,即使是罪犯也是如此。另外,多一个婴儿降生或多一个移民也不会增加一国的国防费用或妨碍其他人享受该体系的保护。

进而言之,公共产品不仅具有非排他性,而且具有非拒绝性。一个公民居住在国家内,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得接受国防保护,而且也不能把自己所得到的那一份国防保护出售给别人。

纯粹的公共产品必然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基本特征,考虑到非竞争性的两个方面,事实上是三个特征。有些学者在阐述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时,只考虑到其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而忽略了边际拥挤成本也应为零。事实上,消费者增加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足以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比如公路或桥梁,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要不到必须拓宽的程度,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增加他的生产成本;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因为消费者一般是不喜欢拥挤的,拥挤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成本。虽然在一定的消费量以下,并不存在任何拥挤现象,可以认为拥挤成本为零,可是当消费者的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拥挤就会被明显地感受到了,而且这种拥挤成本必然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萨缪尔森将纯粹的私人产品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区别用数学公式更严格地表述如下:

1)对于私人产品来说,

img7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Xi)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2)对于公共产品来说,

X=Xi

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所消费而实际可支配的公共产品的数量(Xi)就是该公共产品的总量(X),这意味着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混合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在现实社会中,纯粹的公共产品是非常稀少的。所以,政府提供的产品中更多的还是仅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产品,即所谓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1]

上文已经提到,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其所有特征中最为严格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的排他性从技术上日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了。比如有线电视设备的出现使对公共电视用户收费成为可能。这样,在考虑某种产品是否应由政府来提供就主要不是看该产品是否满足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非竞争性。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为了达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产品和劳务的定价应使单位价格(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否则,就会带来效率损失。

图3-1表明一座不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用通过人数代表对这座桥梁的需求,它是价格(过桥费)的函数。DD是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表示价格(过桥费)降低会带来需求(通过量)的增加。QC为通过能力线,在通过量低于QC的情况下,边际生产成本为零;QY为拥挤线,在通过量低于QY的情况下,边际拥挤成本也为零。QY与DD不相交表明这座桥不拥挤,此时边际成本线MC与横轴是一致的。由于边际成本为零,按照效率准则,价格也应为零,这时桥的通过量达到Q*。显然,这座桥的运营收益也将是零,考虑到桥的固定成本无法弥补,所以此时桥的经营者不但赚不到利润,还将蒙受亏损。

图3-1 不拥挤的桥梁

然而,排他性是可能的,私人公司有可能造这座桥并按它的愿望收费。一座桥的供给方必然是一个垄断厂商,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它在DD线的下方。为使利润达到极大,厂商将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的通过量为Q0,与之相对应的价格则为P0

可以看出,由于收费,桥的通过量由Q*减至Q0。消费者剩余从△OAQ*的面积减至△AE0P0的面积,梯形的面积OQ*E0P0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其中矩形OQ0E0P0的面积所示的利润被垄断者所攫取,而△Q0Q*E0(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为避免这种福利损失,这类产品应由政府免费提供,用统一征税的办法筹集资金,以弥补造桥的直接固定成本。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有些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会出现拥挤现象,也就是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

图3-2表明一座拥挤的桥梁的需求情况,其中DD、MR、MC、QC、QY的含义都与图3-1相同,所不同的是,这里拥挤线与需求线相交,表明在一定的价格以下,可能产生拥挤现象。

img9

图3-2 拥挤的桥梁

当拥挤现象产生时,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仍然为零,但由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却增加了。这时如果仍然免费供应,就会出现过度消费。如图所示,当价格为零时,通过量将达到Q1,阴影部分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不足以补偿他的消费带来的成本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避免过度消费,当供给量短期内无法增加时,就只有收费。但是,拥挤成本是由消费者而不是生产企业来承担的,所以不应由生产企业来收费,而应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这类产品,按照边际拥挤成本收费,即均衡价格和通过量应为边际成本线MC和需求曲线DD的交点E所确定的P*、Q*。鉴于边际拥挤成本计量的困难,以及收费的目的是限制过度消费,所以实际收取的价格应以能保证不出现过度拥挤为准。

3.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产品——狭义的准公共产品。

有些产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利益的外溢性现象,这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比如高等教育,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增多将使全社会受益,这种利益是不可分的。但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也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又是可分的。有人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但严格地说,只有利益外溢的产品才可称为准公共产品,不妨在这里称其为狭义的准公共产品。

图3-3 准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效率损失

市场机制下,利益的外溢会带来效率损失。如图3-3,dd线为准公共产品购买者的边际效用曲线(需求曲线),DD线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收益(边际外部收益往往是递减的,为了讨论的方便,这里假定它是常数),供给曲线(边际成本线)为SS。该产品符合效率准则的产出水平为DD线和SS线的交点E0所决定的Q0。但在市场机制下,人们按照本人获得的利益决定购买量,该产品的产出水平只能达到dd线和SS线的交点E1所决定的Q1,这就会导致效率损失(图中三角形E0AE1的面积)。

图3-4 准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

为了经济效率的实现,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以较低的价格鼓励人们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有效率的消费量。由于某些公民可受到直接的利益,所以也应向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如图3-4,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应下移至SS',应向受益人收取的价格为P0。如果完全免费供应,其结果必然是过度消费,也会带来福利损失(图中三角形E0CD的面积)。

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参与对教育的直接投资,但一般只把重点放在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其原因在于,公民达到基本的文化程度,对整个社会意义更为重大。然而高等教育越发达,越是更多体现为受到教育的公民直接受益。

(三)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要辨别一种物品是否是公共产品,可以分以下步骤:

首先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有竞争性,那么该产品肯定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再进一步分析,若它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可能是一种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

若该产品有非竞争性,且具有非排他性,则该物品必然为公共产品。若从技术上看,它具有排他性,这时就要进一步分析,该产品在排他时成本是否高,如果排他成本很高,该产品亦为公共产品;若排他的成本较低,则该产品属于排他性但非竞争性产品。例如电影院、足球场、不拥挤的路与桥等。对于这类产品或劳务,可让市场经营,但政府有必要采取补贴或直接提供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如果该产品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即该产品是能够排他的,则该产品必为纯粹私人产品。

如果一种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则它应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市场机制在产品的提供上是要失灵的。如果一种产品是纯粹私人产品,则它有可能由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

以上步骤可由图3-5表示。

根据以上步骤的识别,人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产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产品;(2)同时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私人产品;(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四种产品的具体例子可见图3-6。

(四)公共产品中的“免费搭乘者”现象

图3-5 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图3-6 不同类型的社会产品

由于具有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那么,他就不会有自愿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Free Rider),从而公共产品的投资无法收回。这种现象事实上是大卫·休谟(David Hume)早在1740年就提出过的所谓的“公共的悲剧”(Public Tragedy)。“公共的悲剧”形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或劳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能享受到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好处。中国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其实也是用于形容免费搭车这样的“公共的悲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