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调研报告

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调研报告■ 杨 贤定西位于甘肃中部,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等1区6县。全市中药材品种达313种,分属90个科,其中,植物药308种。中药材总产量16.61万吨,占甘肃省的39%、全国的4%。

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调研报告

■ 杨 贤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等1区6县。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与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宜“道地”和地产优势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更为开发绿色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自古就以“千年药乡”著称。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托全市中药材的“道地”、地产特性和种植规模优势、适宜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和区位市场优势,明确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的发展定位,并把中药材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

一、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规模

(一)定西中药材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一是中药材资源品种丰富。全市中药材品种达313种,分属90个科,其中,植物药308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0多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其中,植物药130种。在中医药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就种植97种,占到中医药常用品种的75%左右。

二是中药材种植面积广阔。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至110万亩左右,占甘肃省的49%、全国的8%,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1.07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6.61万吨,占甘肃省的39%、全国的4%。

2010全市主要药材种植面积统计表单位:亩

(二)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规模和开发利用情况

一是中药材产业产值、产量不断增大。2009年至2010年,全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35.91亿元,其中,2009年16.91亿元,2010年19亿元。2010年,全市中药材总产量16.61万吨,占甘肃省的39%、全国的4%。定西已成为中国西部乃至全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交易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

2010全市主要药材产量统计表单位:吨

img36

2009年、2010年中药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二是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岷县“当归城”、梅川和渭源会川等5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万吨,交易额31亿元,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北方大宗中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同时,积极利用定西冷凉干燥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仓储业,涌现出了陇原中天、甘肃惠森、岷县当归城等一些现代物流仓储企业,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20万吨。另外,建立了“全国中药材信息发布中心”,全方位提供产、加、销、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三是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5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2010年加工中药材8.8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53%,加工产值9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有5家制药企业、36家饮片加工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

四是中药材产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当归GAP基地已于2005年获得认证。2008年以来,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在陇西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定西道地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规划建设,渭源、岷县也在加紧规划建设以中医药产业开发为主的工业集中区。

二、定西中药材产业税收及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药材行业共实现税收11312.44万元。其中,增值税10478.45万元,企业所得税833.99万元。

“十一五”期间中药材行业入库税收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img38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税部门严格落实从事中药饮片初加工企业、小型微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中药材企业发展,累计减免增值税767.85万元、企业所得税708.21万元,审批办理出口退税17.84万元。

“十一五”期间中药材行业减免(退)税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三、国税部门在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税收政策,营造公平税收环境。全市国税系统将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作为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点,对符合规定的中药材加工进项税额,及时认定、全额抵扣。对应税销售额达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及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进行辅导管理。不折不扣地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2009年至今已审核抵扣10户中药加工企业固定资产进项税74.29万元,为扶植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供了税收政策支持。

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成立中药材专业化管理团队,对中药材行业进行对口服务。及时足额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发票。2010年,为全市142户中药材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累计供售农产品收购发票313592份,户均2208份。取消中药材收购企业收购大宗农副产品请税务人员逐笔验货制度。持续改进办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手续,推行多种申报缴税方式。同时,针对定西市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外地客商投资多的实际,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强投资优惠政策宣传、提供纳税咨询、延时服务、特事特办服务等,支持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实行最低税负预警监管,强化信息管税。全市国税系统根据行业利润情况,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出全市国税系统中药材加工、购销企业行业税负预警值,由各县、区国税局参照预警值进行税收分析和管理。对税负低于测算预警值的,及时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目前,全市国税系统确定的中药材购销企业的预警值原则上不低于1.1%。同时,通过不定期采集的市场中药材价格信息,核对收购发票上注明的销货人身份证明以及供货合同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管税,提高征管质效。

四、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定西市中药材产业优势论证分析

一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定西海拔1420米至3941米,气候的垂直性、水平性特征十分明显,年降水量350毫米至600毫米,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其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干旱少雨,适宜于喜阳耐旱药材的生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特征,决定了中药材品种的多元和富集。甘肃品牌药材的“五朵金花”--当归、黄(红)芪、甘草、大黄、党参在定西都有广泛种植。三大主栽品种当归25.8万亩、黄(红)芪26.3万亩、党参31.5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全市已建立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56.7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68个、73.79万亩(其中GAP示范基地41个、35.2万亩)。

二是有良好的加工基础。定西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甘肃扶正、岷海、效灵、金羚、陇原中天等5家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药材产量大,产值高,产品类型多元化,加工基础雄厚。

三是有强大的政府支持。定西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全市的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和饮片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大型制药企业前处理基地和重要的“健”字号产品基地、全国中药材物流中心和期货市场;加快建设以陇西为核心、周边县区为依托,集生产、商贸、物流、加工、研发等为一体的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努力打造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制药龙头企业。积极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制药企业联系与合作,拟在陇西建立“甘肃省陇药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全力打造国家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高陇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行中药材产业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医药产业园入园企业优惠政策》和《中医药产业园入园企业管理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投入到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来。

(二)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按照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中国药都”所具备的规模效应,把定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中医药加工和现代制药基地、中药材现代物流集散地、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现(期)货交易市场和中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至110万亩,标准化(GAP)种植率达到80%以上,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发展到5万亩;建设5大专业市场、10大产地市场,按照中药经营标准化(GSP)要求培育商流骨干企业100户以上;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00万吨;中药饮片GMP认证企业增加到100户,饮片加工能力达到65万吨;中药提取物生产线达到30条;“健”字号企业增加到100户;扶持发展产值过千万元的现代制药企业20户,实现年产值60亿元;重点中药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2%;全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增加到85亿元,农民人均中医药产业收入增加到680元以上。

(三)“十二五”时期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税收前景预测

一是在流转税方面,“十二五”期间,定西市计划组织实施中医药产业加工项目74项,总投资69.8亿元,中医药加工能力达到102万吨,年实际加工量稳定在43万吨以上,实际加工产值达到68亿元,新增销售产值74.5亿元、利税18.6亿元。其中正在规划建设的陇西经济开发区·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后,预计年加工中药材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30多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总投资1.65亿元,集中医药采购销售、现期货交易、信息发布、仓储物流、文化展览、旅游观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甘肃陇西中医药商贸城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额可达50亿元,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陇西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园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额20亿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另外,甘肃扶正药业公司投资1亿元、历时4年建设的大容量注射剂塑瓶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可年产1亿瓶,年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税金五千余万元。

二是所得税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提高,各地之间的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医药购销行业的区域差价逐渐缩小,加之近年来药材价格波动较大,成本、费用大幅增加,该行业利润越来越小,因此,企业所得税收入较少。但“十二五”期间定西市中药材产业将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

三是出口退税以及大企业和国际税收方面,因目前定西市中药材产业还面临着经济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弱、中药材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产业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因此无法彻底打开国际市场。“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市中药材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陇药必将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不断寻求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将成为定西中药材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影响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及税收政策建议

(一)影响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是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是实施标准化的主体,但受市场风险影响,大多数企业在标准化种植上不介入,不积极,不能投入所需资金进行基地建设,GAP基地生产缺少企业标准规范,企业、基地、农户联结松散。中药材饮片GMP认证对硬件建设要求高,建设资金、认证费用投入量大,现有多数企业资金筹措困难,加之对加工标准化重视不够,对GMP改造及认证认识不足,认证准备进展缓慢。

二是基础研究薄弱。用于中药材产业的科技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滞后,质量控制、检测手段落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研究、轻转化,一些科研成果还很难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困扰定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研发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大部分加工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加工手段原始,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拉动力不强,资源优势还很难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化发展的调和剂。定西市现有的产业协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协会运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有效的运营方式,在联接基地和企业市场中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好,能够规范运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五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由于对终端市场研究不够,还存在开拓销售市场不力,服务体系不完备,国外市场的开拓不力,县内中药材及其产品受大市场的制约较为突出,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依然存在,给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六是产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企业发展及产品研发、市场及营销队伍建设、品牌宣传等关键环节资金严重匮乏,融资困难。

(二)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对农产品流通和初级加工环节免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购销农产品,由于难以划分自产和非自产,虽有税源,但不能有效转化为税收,基本按免税对待。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农产品购销、加工,既与农业自产业务相融合,又与家庭作坊经营相连通,遍及广大农村和千家万户,在税收管理方面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实际管理采取放任的形式。同时,由于从事农产品购销、初级加工的一般纳税人,在购销过程中无形中存在“高扣低征”的现象。因此,该类企业对税收的贡献低,税收管理成本高。建议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出发,比照初级农产品的税收政策,对农产品流通、初级加工环节实施免征增值税。

二是建议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行增值税超税负返还政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在税率和抵扣率的设计上,按照17%计算销项税,原材料(农产品)进项税按13%计提抵扣,从而形成了“高征低扣”问题,此类企业税负过重,从税收政策上限制了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建议将制药等精深加工企业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先征后退的方法给予企业相应返还。通过降低税负支持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三是建议对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类产业实施15%的优惠税率。即通过适度降低中药材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标准,让本地企业享受到15%的所得税税收优惠。通过所得税税收优惠,提高企业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带动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定西市国税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