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管理变革的背景分析

生产管理变革的背景分析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生产管理变革的背景分析无论是大规模定制生产,还是所谓的精益生产,其共同特点都是努力突破大量生产管理模式的局限,不仅追求价廉、低成本,更强调多品种、适应性及对市场变化反应的迅速灵捷。这第二次生产管理“革命”具有深刻的背景。这可以认为是与大量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生产管理变革的背景分析

无论是大规模定制生产,还是所谓的精益生产,其共同特点都是努力突破大量生产管理模式的局限,不仅追求价廉、低成本,更强调多品种、适应性及对市场变化反应的迅速灵捷。如果说大量生产线是对手工场式制造及单件小批生产的否定,属于一次生产管理“革命”,那么上述柔性制造、精益生产及灵捷制造等管理模式则是对大量生产管理模式的否定之否定,是生产管理的第二次“革命”。这第二次生产管理“革命”具有深刻的背景。

第一,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使市场需求的稳定性愈来愈低,进而造成大量生产模式的竞争力日益衰退,这种快速多变的顾客用户驱动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突破大量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管理技术与模式创新的动力和根源。美国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进入“丰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变化。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可以体现在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发展上。其具体表现有:一是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式样、需求数量呈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而且这种多样化、个性化及随时间变化而迅速变化,稳定性很差;二是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且这种要求提高的标准又是以不同顾客、用户的满意程度为尺度的,这就产生了由于顾客的购买目的、个人素质、经济能力等因素差异而造成标准的不确定性;三是对交货期的要求愈来愈短,这要求生产者要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有更灵敏的反应;四是对价格的合理性有了要求,企业必须增加价格变化的承受性。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谁能适应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生存和迅速发展。而大量生产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固定不变、标准化的订货方式确定产品的价值,强调单一品种、统一价格,不承认顾客和用户的个性存在,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最低的单件产品成本。显然,这种模式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格格不入,已基本无竞争力可谈了,此时“异化”大量生产模式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也就势在必然。

第二,对与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理论相对应的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理论的认识及多角化经营战略的研究,为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所谓规模经济性,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引起单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大规模生产比小规模生产更具有成本效率,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包括劳动分工和高效专用设备的采用、有利的批量购销价格、投入的不可分性、辅助设施的有效利用、经验和学习曲线等。这可以认为是与大量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经济理论。而范围经济则是指由于企业扩大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它反映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范围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种经济效益的产生源于多品种生产能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销售产品的概率。兰凯斯特(K.Lancaster)在把产品界定为一系列特征的集合体,给定消费者存在一消费者特征向量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通过产品多样化,可以增大消费者的效用偏好与产品特征集的相符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不确定性。[5]这从经济理论上说明了范围经济效益的存在,也为突破规模经济局限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波特(M.Porter)从行业竞争角度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确立了与企业低成本相对应的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地位,从而为以追求动态适应性为目标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确定了战略指导前提。

第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技术的进步,具体包括计算机通信、数据管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专家系统及其开发工具、仿真技术等,使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为企业追求多品种、动态适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始于70年代的第五次技术变革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二者结合产生一系列计算机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这使得现有企业可以成为具有低物耗、低能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的现代企业。这些先进技术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和CIMS、IT(信息技术)、GROUPWARE(群件)、IMS(智能制造系统)、CNC(计算机数控机床)等。在这些先进技术作用的环境下,不仅传统的大量生产模式对单件成本降低作用消失了,而且使理论上的范围经济的效益源泉成为现实:[6]①在传统大量生产模式下,知识和信息的获得需很高的成本,只有大量生产才比较经济;而在现代先进技术条件下,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控制的信息都是以软件形式存在的,相当于“公共物品”,利用和调整信息的成本很低,无须进行大量生产以平摊成本。②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制造设备从事重复性生产任务,只要从中央计算机中得到指令开始就很有效率,无须逐渐积累经验,因而传统大量生产模式的经验和学习曲线不再存在。③传统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生产设备工装具有很强的专用性,效率很高,只有大量生产同一产品才能充分利用其相应的生产能力降低成本,而现代柔性生产技术下的设备工装往往是多功能的,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互相调剂,从而保证不用大批量生产就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能力。④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下,生产一定数量不同的产品和生产同一数量的同一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大致相当,而在同一工厂生产一定数量的不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在不同工厂的设备上生产同样数量的不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⑤CAD和CAM可以很方便迅速地完成新产品设计与制造,而不像大量生产那样,每转换品种就要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生产,只有靠大批量才得以弥补相应的品种转换设计费用。⑥现代先进技术下的原料成本和劳动成本可以得到极大的节约,由于一种原材料可以用于生产不同种类产品,因而进行同一工序操作时可根据不同产品要求进行下料,从而减少原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通过优化组合利用边角余料。而劳动成本的节约则是由于自动生产技术引起人员数量减少所致。

第四,大量的组织理论的创新为进行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奠定了组织基础。每种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的产生、应用与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组织理论与实践的支持。追求市场适应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变革传统的企业组织。圣吉(P.Senge)提出的强调团队学习、锻炼组织成员系统思考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哈默(M.Hammer)和钱皮(J.Champy)在企业“再造工程”理论中主张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合再造,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保持集中与分散的稳定平衡、高柔性的网络组织——虚拟企业的出现等,都可以认为是挑战传统官僚分层体制、反对亚当·斯密的分工论所进行的组织创新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