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1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纵向互补知识是指某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的互补知识。按照知识扩散理论,本章将纵向互补知识分为基于增长极的纵向互补知识、跳跃式纵向互补知识和双向式纵向互补知识三种类型。也就是说,集聚的规模与稳定性取决于互补知识的相互依存程度。

5.1.1 企业纵向互补知识

纵向互补知识是指某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的互补知识。市场关联性认为,如果产业是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垂直联系的,那么上游产业的产品是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对市场易进入性的考虑就会将上游产业吸引到已经有相当多的下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如果下游的厂商坐落在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厂商所在地,因中间投入品的易获取性,其成本也会降低。需求联系和成本联系一起形成了厂商定位活动的向心力。只要运输成本存在,市场的外在性就激励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定位互相靠近。但这种集聚力仅仅基于市场关联效应,忽视了知识关联性对集聚的影响。从市场关联效应分析,制造业的集聚与垂直公司密切相关,但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公司将其差异化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安排在不同国家,在当地形成的集聚效应,是基于东道国上游(或下游)产业的互补知识,与其说利用的是要素成本差异,不如说利用的是互补知识的“相互依存程度”。

按照知识扩散理论,本章将纵向互补知识分为基于增长极的纵向互补知识、跳跃式纵向互补知识和双向式纵向互补知识三种类型。

5.1.1.1 基于增长极的纵向互补知识

基于增长极的纵向互补知识是以极核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双向转移的知识扩散过程。极核的知识带动或引导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知识的发展,与此同时,周围知识又对极核的知识形成补充与提升。即使跨国公司是增长极的极核,其知识对互补知识的依赖程度也很高。丰田公司在研发中因供应商的早期介入而收益,总装厂的整车设计刚刚完成,供应商的相关模具就已经成型,这样使丰田公司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1/3。这种互补知识的发展强化了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不仅使企业价值链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有效,而且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让度系统。互补知识就如同一列异性磁极相向排列的磁石,这里的“增长极”是最大的那一块,使对应的产业链相向集聚。由于“增长极”的存在,这样又使产业集聚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集聚的规模与稳定性取决于互补知识的相互依存程度。在赫希曼(A.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核心中,关联效应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他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得出“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的结论。从中不难推出,优先形成集聚的也必定是互补知识关联性强的产业。

5.1.1.2 跳跃式纵向互补知识与产业集聚

图5-1 跳跃式纵向互补知识

跳跃式纵向互补知识是知识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主要原因不是地区知识势能差,而是产业链其他环节(上游或下游)的知识与其形成互补(见图5-1)。Venables(1996)在两国经济模型中,阐述了由于供求关系和中间品的贸易成本,公司愿意定位在靠近上游供应商或下游购买者的地方,上游和下游厂商相互靠近的位置优势,将吸引该行业其他公司集中在一地或几地。垂直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和知识转移,除了与交易成本和市场关联等因素有关,还要看其知识与该产业的上游(或下游)知识的互补性。凡有知识关联效应的产业——无论是前向联系(与客户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与供应商联系)产业,都能通过知识的互补性实现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并逐步扩大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知识外溢,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集聚经济的增长。例如,德国巴斯夫(Basf)、拜耳(Bayer)等跨国公司将其聚氨酯原料MDI生产转移到上海、浙江一带,与当地聚氨酯产业形成的集聚,主要是因为当地聚氨酯下游工业的蓬勃发展。又如,汽车跨国公司近几年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和知识转移,与中国汽车产业形成的集聚,除了市场关联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汽车工业技术与知识的发展对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江小涓(2002)曾以日资企业为例观察其产品配套的来源,日本跨国公司产品在中国零部件本土化比例从1991年的21.8%提高到1999年的47.3%。跨国公司在彩电业加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知识转移力度,周勤等(2004)认为是因为中外企业之间的静态知识差距缩小,这实质上还是中国彩电业纵向互补知识进步的结果。

5.1.1.3 双向式纵向互补知识与产业集聚

双向式纵向互补知识是知识甲从A地转移到B地,与B地知识乙形成互补,知识乙经发展后又传回到A地,对知识甲又形成补充的知识扩散过程,如图5-2所示。它是跳跃式互补知识的一种更高形式。典型例子是,德国跨国公司的聚氨酯原料MDI,TDI知识首先转移到日本,与日本原有的合成革知识形成互补,使日本的聚氨酯产业升级;后来日本企业先进的合成革知识又转移到德国,与德国的聚氨酯产业形成集聚。无论是“跳跃式”还是“互补式”,都是通过上、下游产业的互补知识使上、下游产业得以链接,进而带动当地产业的知识进步。这种链接效应大多存在于产业间的知识外溢,因而能产生产业间的集聚效应。

图5-2 双向式纵向互补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