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基础与开发条件

现实基础与开发条件

时间:2022-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区域政策与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为此,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GDP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2.5%、13.28%、13.59%、14.24%,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达12%以上,而西部的青海却只有8.04%。

7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区域政策与经济增长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其南北跨越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自然条件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三原四盆”是其基本地势特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占据西部的大部分,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盆地位居其中;“一高一干一季”构成了西部的三类自然区,即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局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区,呈现出各自的自然特点。

图7-1 西部12省市自治区区位图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西部地区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2010年末人口3.6亿人,占全国的27.0%;国内生产总值81 408.5亿元,占全国的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 332.4亿元,占全国的17.4%;货物进出口总额1 283.9亿美元,占全国的4.3%;地方财政收入7 873.4亿元,占全国的19.4%;地方财政支出21 403.6亿元,占全国的29%。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 476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表7-1 2010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7.1 西部大开发背景与现实基础条件

西部地区深居我国内陆,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受区位条件制约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影响,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后,西部与东部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领域,差距更加明显。为此,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7.1.1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

1.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东部地区生产力率先获得了解放,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远远超过了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1979—1999年,经过20年的积累,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由1979年的1 88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 866亿元,增长了7.94倍,而同期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由1979年的78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4 968亿元,增长了5.3倍,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由1979年的2.39倍扩大到1999年的3.39倍;同时,1979—1999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1.57%,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64%,比东部地区低1.93个百分点。

无论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西部地区都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GDP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2.5%、13.28%、13.59%、14.24%,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达12%以上,而西部的青海却只有8.04%。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0 276元,而西部地区只有4 171元。如果不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就很难得到遏制[1]

表7-2 1979—1999年东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注:以1978年为基期,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不合理性更加突出。1979—1999年,东部地区获得发展先机后,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机构不断优化。东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79年的25∶56∶19变为1999年的12∶48∶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高级化方向演进。产业发展动力由第二产业驱动变为二、三产业联动。

同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79年的38∶42∶20变为1999的23∶39∶38,20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但我们也看到,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也下降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没有由二、一、三向二、三、一方向演进,而直接向三、二、一高级阶段演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不合理演进趋势。东部地区在工业化进程充分发展后,才开始发展第三产业,而西部地区在没有经历充分工业化进程阶段,就从一、二产业为主导变为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格局,这种产业结构演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表7-3 1979—1999东西部产业结构变化对比情况表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3.东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开始凸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一般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公路和铁路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公路和铁路来支撑。所以,公路和铁路是反映一个地区或城市基础社会建设的一个指示剂。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西部地区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总路程数)平均为0.051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091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4公里。1989年西部地区公路密度平均为0.062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106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44公里,与1979年相比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出现了拉大的态势。1999年,西部地区公路密度平均为0.078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141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63公里,与1989年相比,西部地区公路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变大。同时,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水平也出现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趋势。1979年,西部地区铁路密度平均为0.002 6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003 2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00 6公里。1989年,西部地区铁路密度平均为0.003 1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059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02 8公里,与1979年相比,西部地区铁路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1999年,西部铁路建设与全国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变大,1999年,西部地区铁路密度平均为0.003 9公里/平方公里,全国为0.070公里/平方公里,两者每平方公里相差0.003 1公里(表7-4)。

表7-4 1979—1999年西部铁路、公路建设情况表  单位:公里/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不仅西部地区整个区域的公路与铁路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西部地区内12个省市自治区的公路与铁路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1979年,西部地区内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而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公路密度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到了1999年,西部地区内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的公路密集度仍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公路密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差距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初期到1999年,西部内部之间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不平衡态势没有发生变化。同样,西部地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着空间不均衡的现象。

4.东西部之间教育鸿沟不断扩大

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内的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一般大多数研究者经常用一个相对综合的指标,即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来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教育发展情况。

197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陕西外,其他1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宁夏)的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相差0.6—4.6人之间,差距最大为云南。1979年,云南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5.9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0.5人,两者每万人相差4.6人。差距最小为青海省,1979年,青海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9.9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0.5人,两者每万人相差0.6人。1989年,除陕西和新疆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变大的趋势,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相差1.0—9.8人,差距较大的省为广西、贵州、西藏,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相差分别为9.4人、9.8人、9.5人。

1999年,西部地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979年、1989年期间,西部地区的陕西和西藏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均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在不断扩大。1999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范围由1979年的0.6—4.6人、1989年的1.0—9.8人扩大到1999年的9.0—44.2人。原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陕西,也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整个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7-5)。

表7-5 1979—1999年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单位:人/万人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注:“A”代表各省市自治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B”代表全国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平均数;“—”代表数据缺失。

5.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经济全球化以来,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早已被纳入到全球一体化体系中。在此背景下,开放型经济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获得外部资源和市场的重要途径。对外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2],同时,对外依存度也是反映一国经济与外界关联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表明该国利用世界资源和参与世界财富分配的能力增强,有利于资源在国际间的有效配置[3]

表7-6 1979—1999年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注:“—”代表数据缺失。

1979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对外依存度大致在0—0.06范围内,广西和宁夏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对外依存度最高,分别为0.06、0.05,但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0.11相比,相差几乎1倍,四川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对外依存度最低,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两者相差30倍。在改革开放初期,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落后于全国,并且差距较大(图7-2)。1989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对外依存度比1979年有所提升,大致在0.03—0.1范围内。西部12省市自治区内广西具有优越的沿海、沿边区位条件,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相对较快;重庆设立直辖市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也较快,它们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外向型经济处于领头羊地位,广西和重庆对外依存度分别为0.07、0.08,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0.25左右,两者相差2.5倍多,贵州在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对外依存度最低,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两者相差8倍多(图7-3)。

图7-2 1979年西部外向型经济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比较

1979—1989年期间,西部地区外向型与全国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扩大的趋势,由改革开放初期相差1倍上升到1989年的2.5倍。1999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对外依存度与1989年相比变化不大,大致还在0.03—0.11范围内,稍微有些变化的是1989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对外依存度围绕0.05刻度线上下波动,而1999年围绕0.10刻度线上下波动,说明1999年与1989年相比,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整体对外依存度有所提升,但是与国家整体水平相比,西部12省市自治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

图7-3 1989年西部外向型经济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比较

1999年,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快的省市自治区是西藏、新疆、陕西。西藏由于本身经济总量较少,所以对外依存度相比较高,这里不具有代表性,新疆由于处于沿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区位条件,陕西自身发展基础较好,具备开放型经济发展潜力。1999年,新疆、陕西对外依存度分别为0.107 2、0.104 4,它们是西部地区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两个省市自治区,但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334 1相比,还有3倍左右的差距(图7-4)。

图7-4 1999年西部外向型经济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比较

6.西部地区科技水平有待提升

在中国“大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军工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相应提升了西部地区科学技术水平。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东西部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西部地区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于全国。

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申请授权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科技水平的两个常用指标。199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技术成交额合计8.43亿元,同期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为75亿元,西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的11.23%。200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合计60.61亿元,与1990年相比,10年间西部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了几乎10倍,但与同期的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651亿元相比,西部技术成交额仅占全国比重的9.31%,10年间西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由1990年的11.23%下降到2000年的9.31%,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

同样,199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合计3 041件,同期全国专利申请授权量22 588件,西部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的13.46%。200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合计11 281件,与1990年相比,几乎增长了3.7倍,但仅占同期全国比重的10.71%。从1990—2000年的10年间,西部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由1990年的13.46%下降到2000年的10.71%,下降了2.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科技水平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表7-7)。

表7-7 1990—2000年西部地区科技水平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注:“—”代表数据缺失。

7.1.2 现实基础与开发条件

1.广阔的土地待开发资源

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是中国未来土地开发的主要区域。截止2000年,由于资料所限,除内蒙古、广西外,西部10省市自治区土地待开发合计为59 376万亩,同期全国待开发土地为110 983万亩,西部地区待开发土地占全国比重为53.5%,其中,耕地面积为14 951万亩,占比73.3%,园地面积为1 295万亩,占比29.3%,林地面积为17 945万亩,占比45.4%,牧草地面积为24 628万亩,占比59.6%,水产养殖299万亩,占比11.3%,其他47万亩,占比3.3%。从西部地区待开发土地资源内部结构看,比较突出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型是耕地、牧场地,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林地所占比重几乎占到全国一半,意味着未来中国一半的待开发林地资源将出现在西部地区。而园地、水产地所占比重虽然较低,但在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环境下,园地、水产养殖能占到全国一定比重的待开发资源实属不易。

表7-8 西部地区待开发土地资源开发情况 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根据马克伟,王世元等.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0(3)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注:“—”代表数据缺失。

2.丰富的潜在矿产资源

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均有发现。已经探明一定储量的130余种矿产中,钒、钛、铜、汞、铅、锌、钴、锗、镍、钯、铹、硒、锂、铍、钾盐、云母、石棉、钠硝石、石膏重晶石、硅石、陶土等近3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4]。全国全部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西部地区占50.4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西部地区占50.81%。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储量西部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天然气为68.1%、富铁矿为46.7%、富铜矿为5.4%、铅矿为42.1%、锌矿为43.3%、砂金矿为43.5%、硫铁矿为40.6%、富磷矿为86.3%、钾盐为99.7%、钠盐为89.2%。此外,富铬矿、钛矿、镍矿、铂族矿、锶矿、芒硝、石棉等重要矿产80%以上的储量也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5]。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相对均衡,除重庆直辖市外,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都分布具有绝对优势的矿产资源。

表7-9 西部地区主要矿产资源情况

③ 吴仲雄,赵文彬.广西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中国矿业,2006(12)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李文光.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吉林地质,2000(3)分类整理而得。

3.可观的待开发能源资源

西部大开发初期,截止到2001年底,西部地区最终可采能源资源量为711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57%。西部地区煤炭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29亿吨,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约44亿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8万亿立方米,水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为15 678亿立方米,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7.9%、33.6%、58.7%和70.6%。从人均资源量看,西部地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6]。尤其是西部水能资源非常可观,2000年底西部可开发水能资源为29 090.7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76.85%,其中,四川、重庆占24.22%,云南占18.8%,西藏占14.95%,四个地区合计占到全国的57.97%。西部地区不仅可开发水能资源丰富,而且开发程度也较低,开发的潜力巨大。截止2000年底,西部地区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3 320.02万千瓦,开发程度11.41%,同期全国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7 935.23万千瓦,开发程度20.96%,西部地区开发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水能资源非常丰富,截止2000年底开发程度分别为6.95%、0.52%,未来开发潜力巨大(表7-10)。

表7-10 西部地区水能资源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李世东,陈萍等.中国水力资源状况及开发前景.水力发电,2001(10)

西部地区待开发的风能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平方米,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的时数为5 000小时以上,全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6米/秒的时数为3 000小时以上。青海、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可供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1 143万千瓦、2 421万千瓦、3 433万千瓦、6 178万千瓦。在太阳能可开发能源上,西部地区也是中国富集区。在我国,全年日照时数在2 800—3 300小时,且太阳总辐射量在600—80 010千焦耳/(平方厘米·天)的区域,就可称为太阳能资源的丰富区,开发利用价值较高。这个区域包括西藏、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的绝大部分地区,陕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共约占国土面积的50%左右,如此大的区域太阳能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7.2 西部大开发过程与特点

7.2.1 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提出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利用其优良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率先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全国要积极支持沿海开放,尤其是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积累一定经济实力后,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反哺内地经济发展,实现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自“两个大局”战略提出后,国家始终把内地经济发展作为高度重视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中央主要领导多次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随后国家又在1997年提出要“再造一个山川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目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机逐渐成熟时,国家果断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0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西部开发进行调研。1999年1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指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7]。经过中央多次重要会议讨论,经过东部地区多年经济发展积累,终于迎来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冲锋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幕开始徐徐拉开。

2000年1月,中国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 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从此西部大开发战略步入了运行轨道,开始进入长达10年多的持续开发,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西部的经济社会开始全面提升。

7.2.2 西部大开发战略特点

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客观原因,西部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突出表现在公路、铁路和航空三个方面。在公路交通方面,西部地区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大进大出的快速通道,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公路通达深度不够,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三是公路密度小,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四是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和行车条件差。

在铁路运输方面,西部地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铁路密度低,西部地区10个省区只占全国铁路网的16%。二是外部通道少,甘、青、宁、新4省区,通往内地的只有包兰、陇海两条干线。三是技术装备落后。

在民航运输方面,西部地区存在航站客货运输设施不足,机场设施落后、老化,机型落后等问题,尤其是缺少同中亚、西亚及欧洲联系的航线和国际航空口岸[8]

中国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机场的改扩建、高速公路的新建、长江深水航道的开通、铁路复线的建设和电气化的改造,东部地区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化的交通大格局。可以说东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相反,西部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严重牵制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对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优先考虑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2000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中,从资金投入、金融信贷、税收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国家给予了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优惠政策。

表7-11 西部大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优惠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854.htm.2000-10-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http://www.docsx.gov.cn/web/508/573/521(2).htm.2001-9-20)整理而得。

2.重大工程项目带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经过长期论证深思熟虑的产物,其不同于一般区域开发战略。一般区域开发战略,在国家层面上只能获得相关优惠政策,区域自己负责落实,并实施相关配套政策,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特殊之处是在国家层面上给予了巨大资金支持,这些资金通过重大项目来预算使用。重大工程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促进西部地区人员就业以及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等。2000—2011年,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大工程165项,投资总规模3.1万亿元[9],这些投资项目中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饮水工程、供水工程、水利枢纽、水库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西气东输、西电东输、水电站、电煤基地、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流域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基础设施,乙烯钾肥、氧化铝及西部特色产业等产业项目,卫生、教育社会事业项目。

表7-12 2000—2011年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西部重点项目投资规划整理而得。

3.教育、科技配套建设

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开发人才资源是导致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10]。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将科技进步渗透到西部大开发的各个环节,使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和推广就必须依靠教育。这就对科技教育提出了巨大需求和新的要求。可以说,发展科技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11]

西部大开发初期,国家就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展,出台了大量扶持西部地区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国家明确规定为了鼓励和吸引人才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从2001年起,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为了调动西部地区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研经费、助手配备、项目申请等方面国家给予倾斜;为了加强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国家增加培训经费,对负责培训的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为了鼓励人才和智力向西部地区流动,国家支持其他地区的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为了实行人才和智力对口支援,国家结合经济的对口支援,确定东西部地区之间人才开发的对口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支援项目。

同时,用大项目带动西部地区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为了提升西部地区科研水平,国家设立的各项科技基金、科技计划经费等专项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国家还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西部地区的力度。

在加快发展地区教育方面,国家把西部民族地区、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地区,中央财政予以重点支持。“十五”期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主要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同时适当降低地方政府配套比例;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向西部农村中小学倾斜。国家还增加西部地区高校招生特别是定向招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中央部属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数量,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提高西部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比例。

4.一揽子综合政策支持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来实施,需要软硬环境同时减少来实现,需要一揽子综合政策来扶持。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建设资金投入、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转移支付、金融信贷、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矿产资源优惠、投资软环境改善、对外开放增强、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科技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等,在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上,国家先后安排了累计新开工重大工程165项,投资总规模3.1万亿元,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解决了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挖掘了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资源,把发展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上,国家打出了组合拳,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改善西部地区金融软环境建设。在盘活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上,国家实行了大量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用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大大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同时还采取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减少审批环节政策,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用地及时提供保障。

国家在对西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上给予了更多优惠政策,在国土资源调查计划中,优先安排西部地区的调查评价项目,工作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不仅如此,探矿权人在西部地区投资勘查获得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地后,可依法获得采矿权。允许将勘查费用计入递延资产,在开采阶段分期摊销。此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西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加快了西部地区矿业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采取价格和收费调节机制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逐渐改善西部重计划、轻市场的观念。在对外开放政策上,采取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一系列政策手段,提高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用对口支援政策推进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另外,还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上出台了大量政策,这些政策组合起来,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综合开发效应。

7.3 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效及政策效应评价

7.3.1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成 就
?

1.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普遍增速

西部大开发前,1991—2000年10年间,除广西、内蒙古、云南、新疆外,西部其他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年均增速均低于10%,而同期全国年均增速为10.43%,与全国相比,重庆低0.53个百分点,四川低1.73个百分点,贵州低1.13个百分点,西藏低0.83个百分点,陕西低0.93个百分点,甘肃低2.23个百分点,青海低1.13个百分点。

表7-13 西部大开发前12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情况(GDP增速)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2010年的10年间,除贵州、陕西、宁夏外,西部其他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年均增速均接近或超过12%,而同期全国年均增速为10.03%,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分别高于全国2.27个百分点、2.87个百分点、2.47个百分点、1.47个百分点、0.27个百分点、2.37个百分点、3.07个百分点、0.77个百分点、2.67个百分点、1.77个百分点、0.17个百分点、2.27个百分点。从西部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看,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成效较为明显。

表7-14 西部大开发后12省市自治区GDP产值与增速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1990—2010年的20年间,西部经济增速在2000年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2000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分水岭,2000年前西部12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后西部12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图7-5 西部大开发先后GDP变化情况图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西蒙·库兹涅茨和H.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化开始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都很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高。在西部大开发前,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除贵州、西藏、云南、陕西外,其他8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第二产业,表明这些地区工业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深入,需要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化阶段,需要提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西部大开发后,除贵州、西藏外,其他10个省市自治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第三产业,不仅如此,西部大开发前后,12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普遍下降,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别下降了14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了17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按照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加快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的趋势。

表7-15 西部大开发前后产业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3.西部科技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局面有所改观

西部大开发初期,国家就开始关注西部地区科技与教育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西部科技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局面开始扭转。从技术市场成交额看,1990年、2000年、2010年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1.23%、9.31%、8.87%,西部大开发前1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由1990年的11.23%下降到2000年的9.31%,下降了1.92个百分比,西部大开发的1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9.31%下降到2010年的8.87%,下降了0.44个百分比。

大开发遏制了西部地区科技水平下降的趋势。从专利申请授权量看,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也发生了与技术市场成交额一样的结果,西部大开发前1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由1990年的13.46%下降到2000年的10.71%,下降了2.75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的1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10.71%下降到2010年的8.94%,下降了1.77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后,西部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比重下降的趋势被遏制。

表7-16 1990—2010年西部地区科技水平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注:“—”代表数据缺失。

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看,1999—2009年期间,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9.58%、16.51%、18.60%、19.39%、21.72%、17.21%、22.74%、18.46%、19.20%、22.11%、20.29%、17.18%,除广西、云南、新疆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差不多外,其他9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经费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份的教育经费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20%。在国家大规模教育经费投入下,2008年西部地区小学五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6%和90%,分别比1998年提高14和5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完成率由1998年的74%提高到92%。

从1998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61%提高到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广西、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提高幅度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2001—2010年,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安排年均增幅达到12%,高于全国高校各省计划年均增幅近8个百分点[12]

图7-6 1999—2009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教育经费增速情况

4.西部对外开放度不断提升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共同带动。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坐落在中国内陆省份,远离沿海地区,对外出口贸易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在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出入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相继建成,对外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立体化交通骨架初步建成。这些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助推了西部对外开放的步伐。

2005—2010年,广西进出口总额由518亿美元增加到177亿美元,翻1.77番,年均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由6.4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翻1.64番,年均增长25.6%。10年来,四川省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关系,有8个国家在四川设立了领事机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 628家,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145家在四川设立公司或办事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130亿美元[13]。云南围绕“大通道”目标全面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建设,使对外开放经络逐步打开,“内陆边陲”成了“开放前沿”。云南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关”进程,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14]。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2000—2009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27.45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4亿美元,居全国第13位;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95亿美元,居全国第14位;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8 548人,居全国第13位[15]。2011年重庆实际引进外资额跨上100亿美元台阶,增幅全国前茅。外资质量规模不断提高,项目平均规模从去年1 653万美元增加到2 193万美元,上亿美元重大项目达16个[16]

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 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10年来,西部地区“引进来”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99年的23.5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6.19亿美元,增长181.54%。

5.金融与财政实力不断增加

投资是驱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在像西部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区域,资金对这个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教育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金融贷款余额规模看,西部大开发前后10年,金融贷款余额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990—200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增长比较平缓,除新疆外,西部11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在0—2 000亿元左右区间内,而在2001—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增长出现了一个快速向上的走势,2000年成为西部金融贷款余额增长的拐点。

图7-7 西部大开发先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变化情况图

2001—20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10年来,除新疆外,西部11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在2 000—13 000区间内,增速较为明显。其中,广西、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年均增速分别为19.7%、19.1%、19.6%、17.4%、18.5%、18.3%、14.4%、16.9%、14.6%、18.3%、20.4%、14.0%,除西藏、甘肃和新疆等个别省自治区年均增速(接近15%)相对较低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年均增速均接近20%。

表7-17 西部大开发后12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增速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看,西部大开发前后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也呈现出明显差异。1990—200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增长比较平缓,西部12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在0—500亿元左右区间内,而在2001—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增长出现了一个快速向上的走势,与金融贷款余额增长相同,2000年也成为西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增长的拐点。

表7-18 西部大开发前12省市自治区财政支出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图7-8 西部大开发先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变化情况图

2001—2010年,西部11省市自治区金融贷款余额在500—4 500区间内,增速也较为明显。1991—2000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年均增速在15%—19%范围内,重庆增速最高为19%。2001—2010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年均增速在19%—51%范围内,西藏增速最高为51%,云南增速最低为19%。西部大开发前后对比鲜明,西部大开发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年均增速最高为19%,而西部大开发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额增速最慢也为19%(表7-19)。

表7-19 西部大开发后12省市自治区财政支出增速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7.3.2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政策效应评价

(一)货币及财政政策效应评价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是否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些作用到底有多大?要想回答这些疑问,就要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效应评价。陈灵(2011)使用TSLS工具变量法,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17]。陈黎敏(2011)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在不同省区和时间上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所呈现的关系,即从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方向上进行二者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革开放31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与经济总量呈很强的正相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的推动作用[18]。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货币、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模型

1.模型的设定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因获取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M1和M2的数据相当困难,所以,选取各省份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以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中间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来检验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建立以下模型:

在式(1)中,Yit表示西部大开发后第t年我国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状况,用GDP指标来衡量(单位:亿元),Xit表示西部大开发后第t年西部各省份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单位:亿元)和财政支出(单位:亿元)。βit待估计的参数,其含义就是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贷款余额和财政支出改变一个单位,将会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系数;t为时期序号,t=1,2,…,n,αit为截距项,μit为误差项,μit为满足E(μit)=0和var(μit)=δ2的随机扰动项。

2.数据来源及处理

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里把2000年作为分界线,选取了2000—2010西部开发后11年的数据。西部12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金融统计(1949—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信息网。为了消除当年价格影响,数据按1978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在不改变原始变化互动关系基础上,我们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ln)变换,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3.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运用Eviews6.0分别对面板数据lnGDP、lnFL(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nFE(一般财政预算支出)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变量数据是否平稳。面板单位根检验通常有5种检验方法,其中,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是含有相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是含有不同单位根的检验方法。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的原假设均为含有单位根,Hadri检验原假设为不含有单位根。

表7-20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括号中数字为伴随概率。以下各表中括号中数字均为t统计量的值。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FL和lnFE均为一阶单整变量,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在对面板数据估计之前分别检验lnGDP与lnFL、lnGDP与lnFE的协整关系。目前,学术界广泛应用的是pedroni面板协整检验方法。Pedroni在回归残差的基础上构造了7个检验面板协整的统计量,分别是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Statistic、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rho-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Group ADF-Statistic,前4个统计量是用联合组内尺度来描述,后3个统计量是用组间尺度来描述。Pedroni(1999)指出,长样本期(如T>100),7个统计量的偏误较小且效能也很高,当短样本期(如T<20),Panel v-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统计量的效能较差,只有Panel ADF-Statistic、 Group ADF-Statistic统计量效能最好。按照短样本期效能最好原则,lnGDP与lnFL、lnGDP与lnFE存在协整关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模型(1)设定是正确的。

表7-21 Pedroni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4.实证分析结果

(1)β1=0.44,β2=0.22。其含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当西部地区的贷款总额增长1个百分点时,将会引起经济增长0.44个百分点;当财政支出增长1个百分点时,将会使经济增长0.22个百分点。可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且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财政政策。

(2)除国家货币与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外,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12省市自治区内部自身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四川、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重庆、新疆等省份自身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而宁夏、青海、西藏、贵州、云南等省份自身金融的发展与本地经济增长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表7-22 lnGDP与lnFL、lnFE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二)教育政策效应评价

1.指标设定与模型选取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从资金投入上国家主要给予西部教育重点支持。因此,选取各省份的教育经费作为代表教育政策的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来检验教育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建立以下模型:

在式(2)中,Yj,it表示西部大开发前后第t年我国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状况,用GDP指标来衡量(单位:亿元),Xj,it表示西部大开发前后第t年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经费(单位:亿元)。其中,j为0表示西部大开发前,j为1表示西部大开发后,βj,it为待估计的参数,其含义就是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改变一个单位,将会引起区域经济增长变化的系数;t为时期序号,t=1,2,…,n,αj,it为截距项,μj,it为误差项,μj,it为满足E(μj,it)=0和var(μj,it)=δ2的随机扰动项。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信息网。为了消除当年价格影响,数据按1978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在不改变原始变化互动关系基础上,我们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ln)变换,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3.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用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对面板数据lnGDP、lnEFE(教育经费支出)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FE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然后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Panel ADF-Statistic、Group ADF-Statistic统计量效能最好。按照短样本期效能最好原则,lnGDP与lnEFE存在协整关系,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模型(2)设定是正确的。

表7-23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括号中数字为伴随概率。以下各表中括号中数字均为t统计量的值。

4.实证分析结果

(1)经过模型检验,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拟合结果比较理想,各系数T统计值(概率)均显著,模型整体也显著。R2调整后相关系数达到0.996,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好,F在置信水平a=0.01下显著。

(2)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教育政策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影响效果不一样。当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经费支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经济分别增长0.89、0.77、0.75、0.69、0.56、0.64、0.53、0.81、0.62、0.58、0.59、0.69个百分点,其中,内蒙古和陕西贡献度最高,西藏最低。总体上教育政策对西部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

(3)除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教育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外,西部12省市自治区内部自身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自身教育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而其余各省份自身教育的发展与本地经济增长没有形成互动发展局面。

表7-24 lnGDP与lnEFE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其中括号中数字为伴随概率。以下各表中括号中数字均为t统计量的值。

(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效应评价

1.指标设定与模型选取

对外开放比较常用的指标是外商投资总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我们选取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外商投资总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衡量对外开放政策的中间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来研究西部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模型如下:

在式(3)中,Yj,it表示西部大开发前后第t年我国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状况,用GDP指标来衡量(单位:亿元),Xj,it表示西部大开发后第t年西部各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亿元)和进出口总额(单位:亿元)。βj,it为待估计的参数,其含义就是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改变一个单位,将会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系数;t为时期序号,t=1,2,…,n,αj,it为截距项,μj,it为误差项,μj,it为满足E(μj,it)=0和var(μj,it)=δ2的随机扰动项。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1中国统计年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公报。为了消除当年价格影响,数据按1978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在不改变原始变化互动关系基础上,我们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ln)变换,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3.实证分析结果

(1)西部大开发前,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外贸进出口额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性较明显。贵州、青海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两个地区经济分别增长0.43、0.11个百分点,其余10个省份不显著。内蒙古、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的外贸进出口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相应地区经济增长分别为0.78、0.45、0.79、0.48、0.86、0.73、0.55、0.48个百分点,其余省份不显著。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前,外贸进出口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也说明在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处于资金自我积累阶段,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外推力量助推西部地区经济腾飞。

(2)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发展基础较好的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6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增加,开发前,影响系数分别为0.03、-0.06、-0.05、-0.15、-0.07、-0.08,开发后,分别上升到0.22、0.14、0.26、0.40、0.09、0.21。同时,外贸进出口对西部经济增长贡献度仍然超过外商直接投资。除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份的外贸进出口贡献度在开发后有所下降外,其余省市自治区的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有所提升,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份的影响系数分别由开发前的0.78、0.13、-0.29、0.21、0.11、0.55提升到开发后的1.12、0.51、0.59、0.33、0.81、0.81(表7-25)。

(四)科技政策效应评价

1.指标设定与模型选取

科技政策主要从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授权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里选取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科技政策的中间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来研究西部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模型如下:

在式(4)中,Yj,it表示西部大开发前后第t年我国西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状况,用GDP指标来衡量(单位:亿元),Xit表示西部大开发后第t年西部各省份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亿元)和专利授权量(单位:个)。βit待估计的参数,其含义就是当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授权量改变一个单位,将会引起经济增长变化的系数;t为时期序号,t=1,2,…,n,αit为截距项,μit为误差项,μit为满足E(μit)=0和var(μit)=δ2的随机扰动项。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公报。为了消除当年价格影响,数据按1978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在不改变原始变化互动关系基础上,我们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ln)变换,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3.实证分析结果

(1)西部大开发前,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专利授权量不太完整,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不太适合,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西部地区整个区域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比较明显,技术市场成交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西部地区经济增长0.1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授权量对区域经济增长不显著,可见,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而且专利申请授权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减小0.005个百分点,也说明西部自主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把资源用在自主创新上后,会影响经济增长。

(2)西部大开发后,西部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贡献显著提升,专利申请授权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0.58个百分点,而技术市场成交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引起0.00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前后,科技政策对西部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开放前西部地区以引进技术为主,表现在技术市场成交额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开发后,以自主创新为主,表现为专利申请授权量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7.4 进一步开发西部的政策走向

7.4.1 由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转变

1.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经过1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西部累计新开工重大工程165项,投资总规模3.1万亿元,这些重点工程为西部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重大工程只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搭起了一个骨架,这个骨架好比人身体的两大动脉,它是人身体主要运输养分通道,但人身体正常运行还需要大量分支血管来连接各个器官,才能保证它们的工作正常运行。西部地区现在具备了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基础设施后,还需要进一步建设连接大动脉基础设施的分支血管,需要国家除进一步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还应重点考虑次一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安排。

2.新开工的重大工程建设标准适度超前

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经济积累发展,一些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开始落后于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国民经济建设。东部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市建设现代化、铁路交通高铁城际化、公路交通高速化与网络化等。西部地区在今后要想进一步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现在就应该考虑如何适度超前建设在建的重大基础设施。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会不断加快,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会不断缩小,西部经济崛起的发展建设周期也会短于当年的东部地区。因此,在建设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时,建设标准应适度超前。现在像兰州、西安、西宁等西部大城市,市内交通经常出现拥堵,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程度不亚于东部城市。

3.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全面小康社会看齐

在西部紧锣密鼓进行大开发建设时,东部地区掀起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高潮,像江苏、浙江、广东一些省份的发达地区已经达到小康社会标准,正在步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为了不与东部地区拉开更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国家在新一轮给予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出台与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宜的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只有这样,西部地区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与东部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也只有这样,西部地区才能在坚实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石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7.4.2 由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向培育产业竞争力转变

1.加快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西部大开发激活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发展

很快,但随着资源不断被开发,西部资源型比较优势产业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如果不注重这一现实问题,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会因资源优势的丧失而再不具备比较优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重点关注西部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可持续性,要加快西部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首先,加大资源型比较优势产业的深度开发,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国家可采用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重大技术改造资金扶持;其次,引导西部优势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加大西部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西部依托自身形成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在新一轮大开发过程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国家应重点给予西部科技创新资金扶持,通过5—10年的科技创新投入的积累,西部将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2.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

产业转移规律表明,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与本地各种要素资源相匹配,如果区域要素资源不适用产业发展,这个产业将会向其他区域转移。东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受到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的约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而这些产业又一时不会消失。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大通道建设基础上,西部对外交通瓶颈已被打破,如果能从国家层面上给予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势必会进一步加快西部承接东部产业的步伐,西部在承接东部产业后,也会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西部与东部产业对接,国家给予东部一些优惠政策,加快东部地区向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其次,国家制定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指导规划,西部地区不是单纯承接东部淘汰落后的产业,或污染大的产业,而是承接适合西部地区,能给西部地区带来辐射效应的产业,这些产业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一种升级换代的转移。最后,国家要统筹规划建设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了避免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一窝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国家应科学制定出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规划,在各种基础与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形成几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开发区。

3.加快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步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具有战略意义。西部地区不能按照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按部就班发展现有产业,应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积极发展适合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可以避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出现新的差距。首先,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规划上要考虑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安排、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次,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资源,在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重点选择出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一定是整个行业,可以是产业链上某个环节。最后,国家在西部科技资源比较集中的几个大城市应给予重点关注,这些城市在某些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或国家领先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大量科研人员流失到国外或东部地区,造成了大量损失。现在国家有能力把这些研究领域重新建立起来,国家也有实力把这些研究领域的人才留在西部地区。

7.4.3 由科技与教育硬件建设向软环境营造转变

1.制定9年义务教育向12年义务教育转化政策

国家实行9年制教育以来,西部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希望小学的建设给上不起学的学生点燃了希望,但知识经济社会仅仅具备一定教育基础是不够的,对于西部地区学生来讲,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一生命运的机遇,但毕竟很多西部地区的学生实现不了这个梦想。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对西部的学生来讲,当他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就具备了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即使没能考取大学,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进一步深造。所以,国家可以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9年义务制教育改成12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西部学生在国家义务教育制度下完成高中学业,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援助和人才利用的支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扶持普通教育,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为西部农村人口密集区域的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西部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国家出资、地方财政配合的方式,让更多西部民族地区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东部地区进修,从而加快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注重对西部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根据联合国和多个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经验的研究,教育与培训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培训计划等培训,根据市场需要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3.加大西部地区科技与教育软环境建设力度

应切实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利用。要更加注重培养、引进和利用好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中的提拔、任用、奖励机制。要更加注重西部地区人才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从子女就学、家人就医、本人健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让引进到西部地区人才的子女能在西部地区享受到最优的教育资源,解决他们子女教育问题;让他们的家人享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解决家人医疗问题;让他们自身享受到和东部地区一样的健康体检,解决人才自身健康问题。更加注重东部地区教育支边老师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让东部地区更多的老师前往西部地区进行支边,形成良性循环。

7.4.4 对外开放由单纯的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1.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对外贸易经济

西部地区具有一些特色的资源禀赋,尤其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原因,适合生产种植一些特色水果,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国家应在这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重点投入,对西部传统的优质水果进行新品种培育,这样就可以再造一个国家级的水果出口基地。西部地区有大量的优质牧场,是我国奶制品、牛羊肉制品重要生产地,从全球贸易角度看,如果能发挥西部在牧场资源上的特色资源,在优良品种培育上实现突破,西部对外贸易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另外,西部稀有金属资源矿藏也较为丰富,有些稀有金属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具有垄断地位,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关注这些稀有金属的开发,不能像卖原材料一样贱卖出国,要在深度开发上下工夫,提高这些稀有资源的附加值。

2.进一步加大沿边地区经济开放度

西部地区的广西、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都位于我国沿边地区,周边相邻很多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应高度关注这些地区对外开发发展模式。国务院即将出台的《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起草完毕,该意见中已将二连浩特市列入国家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待通过国务院审核后正式下发。此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还争取在国家《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中将二连浩特市列入国家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19]。为了加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国家应该规划像二连浩特城市一样的多个实验区,探索西部沿边开放新发展模式。

3.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受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不再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将是下一步对外开放重点,西部地区依托其沿边的区位优势,如何走出去也将成为未来西部对外开放的重心。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应重点考虑如何扶持西部比较优势产业、民族工业品制造业等行业走出去,形成对外开发新增长点。

7.4.5 财政货币扶持政策由单一模式向组合模式转变

1.建立西部大开发促进法

国外区域开发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地区或流域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而且这个规划需要系统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美国田纳西州流域的开发是通过立法,为流域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法律保证。日本为了使全国综合计划开发所规划的内容能够充分实施,每次都根据规划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证规划的落实[20]。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战略视角审视西部新一轮大开发,需要从长效机制上加以完善。为此,要从西部大开发的法律地位入手,尽快出台《西部大开发促进法》,并制定相关配套条例,比如《生态补偿机制条例》、《12年义务教育条例》等。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保证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性,同时将有利于西部地区自我造血功能的培育,也有利于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

西部大开发离不开金融信贷有力的支撑,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应该采取更加完善的金融信贷政策,采用多元化模式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此,今后要推动扩大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西部地区涉外资本形成能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其他金融创新产品。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向西部地区,支持西部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同时,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在坚持总量调控和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政策倾斜,各商业银行总行适当增加西部区域分支行的授信授权额度,充分发挥西部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在西部开展各类金融创新试点,加大力度支持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21]

3.加大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引入BOT、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为西部项目建设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积极拓展股权投资财务顾问、境内外IPO财务顾问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建立国际国内的基金管理平台,比如设立矿业基金、生态保护基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通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改善西部投融资环境,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在全国开征环境资源税,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补偿西部地区为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作出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牺牲。

【注释】

[1]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

[2]武海峰,牛勇平.对外依存度的测算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09(1)

[3]万正晓,张永芳等.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张雷,付晓峰.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5]李新玉.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6)

[6]高世宪.西部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中国能源,2003(8)

[7]西部大开发历史背景.http://biz.163.com/2005/03/23/22/1FIHU8N800021DU0.html

[8]海巨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潜在优势的发挥———西部大开发交通要先行.人民日报,2000
年4月4日

[9]冯蕾.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投资规模超三万亿元.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6670507.html

[10]张体勋,冯冬燕等.西部大开发与人才战略研究.情报杂志,2002(4)

[11]王文岚,李庶泉.西部大开发呼唤科技教育.中国科技论坛,2004(2)

[12]十年跨越发展西部教育成就辉煌.http://xbdkf.nmgnews.com.cn/system/2009/12/04/010341002_01.shtml

[13]西部大开发1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斐然.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9-12/17/content_18525492.htm

[14]从“大通道”到“桥头堡”———西部大开发10年云南对外开放轨迹.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06/c_12303004_3.htm

[15]十年西部大开发推进新疆大发展.http://www.tianshannet.com.cn/special/jinrixinjiang/201008b/2010-09/07/content_5219108.htm.2010-09-07

[16]2011年重庆对外开放十大新成就.http://zt.shangbao.net.cn/a/74406.html

[17]陈灵,徐云.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商业研究,2011(9)

[18]陈黎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浙江金融2011(8)

[19]二连市有望被纳入国家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http://www.zgcyly.com/mxlyz/lydt/201011/t20101118_546459.html

[20]张文忠.日本的国土开发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00(3)

[21]第二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http://www.p5w.net/news/zt/2011/10/xbjrlt2011/zb.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