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的重要启示

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的重要启示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的重要启示湄潭“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新农村建设模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鉴于我国具有启动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动因及良好的背景条件,湄潭的新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的重要启示

湄潭“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新农村建设模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

1.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县”战略,为“绿色发展、富民新民”奠定坚实的“生态屏障”

创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人类跨世纪的追求,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要方面,又是“以人为本”原则最直接的体现。湄潭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欠发达、欠开发”是基本县情,而且地下资源极度匮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也无就近大城市依托和发达的交通体系支撑,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举步艰难。然而,正因为这些不利因素,才铸就这块土地的钟灵毓秀、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这在全国上下都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资源、环境相和谐的今天,无疑又从劣势转变成了优势。湄潭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度势,决定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另辟路径,坚持以正确政绩观谋划科学发展,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切入点,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中国名茶之乡、休闲养生之地”为目标,全力打造“生态、有机、低碳、健康”的代名词。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茶)、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河流域水土治理、土地整治、城市污水处理、取缔污染企业、河道绿化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5%,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良好以上,县城河流达二类饮用水质标准。湄潭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湄潭县生产的农特产品都会被冠以“优质”的头衔:“湄潭翠芽”荣获28次国家级金奖,“贵州十大名茶”排名第一;烟叶蕴含独特的青草香型,是“熊猫烟”、“中华烟”的原料之一;“茅贡”牌大粒香米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稻米评比金奖,被誉为“中国第一米”,等等,为湄潭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认为,有绿色就有希望,有生态就有未来!“绿水青山”一定会换来“金山银山”!

2.必须坚持新农业现代化道路,做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关系到“扩内需、促转型、求发展”的方针能否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进程能否继续快速推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县同样可以大有作为。长期以来,很多人思想上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农业县没有多少文章可做,没有发展出路。事实上,对于地下没有矿产资源,周边没有大城市辐射带动,县域也没有大企业支撑的山区农业县,立足县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探索农民稳定快速增收的必由之路。湄潭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成效表明:一方面,盲目地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老路子行不通,而发展农业如果忽视自身条件、忽视比较优势、忽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将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尽管农业有可能会成为弱质产业,但农业绝不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如果能够突破传统农业的边界,从内涵和外延上拓宽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就能够极大地拓展以农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发展空间,使新农业成为拉动内需、创造就业,乃至实现县域及区域经济持久增长的新引擎。

湄潭在面向市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强调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以特色产品为依托,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构建起了涵盖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富民新民的新农业产业体系。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湄潭这样的西部农业县只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就一定能够破解农业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难题。

湄潭的新农业发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增收问题,而且对财政、内需、就业等发挥了扩散效应和放大效应,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充分说明:如果能将传统农耕文明中最积极、最和谐的因素与现代工业文明充分结合,就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专业化、自动化、产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湄潭新农村建设模式表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和载体有机整合为这一进程,凭借构筑“经济高效、产品绿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知识密集、功能多样”的新农业、大农业,充分展现后现代农业的基本精神,揭示后现代可持续农业文明的创新发展模式,有效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统一。鉴于我国具有启动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动因及良好的背景条件,湄潭的新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3.必须牢固树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必须要有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才能做到敢想、敢为,才能抓住机遇,做到科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难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个培育、呵护的过程。湄潭在发展茶叶和烤烟中也有过激烈的争论,通过组织讨论,让干部群众明白,发展茶叶是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虽然发展茶叶对财政直接贡献不大,但老百姓富了,购买力增强了,消费刺激了,内需拉动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他行业因此而产生的税收就不可估量。在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制约下,只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才是长远之计。因此,湄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创新发展模式,在困难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一是在退耕还林政策面前,严格按照“退出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茶,既让老百姓得到了国家的补助,又有了稳定而长远的经济来源,既富了百姓,又绿了山岭。二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通村公路、通乡油路的机遇,大力发展茶区公路,既解决了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又带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湄潭县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国家土地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充分盘活国有土地,兴建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既为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发展找到了载体,又为财政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极,使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与此同时,湄潭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抓三基(基础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兴产业;抓城建,促旅游”的发展思路。通过抓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综合素质,提供人才保障;通过抓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的硬件基础。正是有了前面三项基础,湄潭提出了“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才得以顺利实施。

4.必须建设公共服务型基层组织,做到政府效能和干群关系全面改善

党委政府的意志、战略与政策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根本要素;而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中担负着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战斗堡垒。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湄潭县提出“要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的转型”,正是对这一基层党建方向的正确理解和创造性把握。

新农村建设既不可缺少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农村社会的自主性力量。湄潭县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服务民生有机结合,夯实了各项建设任务高效快速推进的基础,激发了广大干群的建设活力和创造精神,切实保障了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推动了乡风文明与社会和谐,不仅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凝聚了人心、锻炼了队伍。

实践证明,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杜绝硬性摊派。党委政府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对有创建想法的村组,大力给予支持,对有建房渴望的群众,积极给予帮助,示范点的投工投劳、土地调整等,都采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办法进行。

湄潭新农村建设模式启示我们:要围绕经济抓党建,才能实现抓好党建促发展,使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促进生产、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的领导和促进作用。为此,要从干部选拔机制、激励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制度等多个角度入手,以新农村示范点等基层组织建设为标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让党建和基层政府组织建设真正根植于服务民生的沃土,从而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做到以民为大、以农为重、富民为先、新民为基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之所以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本在于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从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出发,立足县情,富民为先。湄潭通过培育、保护以及科学利用地表资源,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积极性,探寻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其次,黔北新民居建设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一方面,利用财政补贴调动农民改造旧民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专家进行多套建筑风格设计,在新村改造工程中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和意愿,体现了对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再次,通过制度建设改变传统政绩观。湄潭以“绿色发展、富民新民”为导向,以村庄改建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突破口,以基层干部为尖兵,有效构筑了干部群众间的和谐关系和农村社群的新型社会关系。由于注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从根基上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而有效提升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程度,改善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湄潭的“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模式,强调“以民为大、以农为重、富民为先、新民为基”。也就是说,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指向人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实现了高度统一,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这是湄潭新农村建设模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6.必须坚持富民新民两手抓,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

湄潭的“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模式,注重的是重建文化、重树风尚、重塑农民。在湄潭,“富民”主要是通过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以及财产性收入渠道的拓展,快速有效地增加群众收入;而“新民”则主要是通过大力提升农民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来实现,并沿着这一途径,着力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基层组织运转效率。“新民”的核心目标是培育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新农民,它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文明程度和乡村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工作内容,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湄潭新农村建设模式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富民”,更要“新民”。民生发展需要“富民”和“新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关注物质文明意义上的富民,而不强调精神文明意义上的新民,有可能出现富而不稳、富而不久、富而不雅、富而不乐的局面;只空谈新民,而不讲富民这一根本,新民则会成为无水之鱼、无土之木,最终只会落入徒有虚名的形式主义;富民只有指向新民才具有可持续性,新民只有转化为富民的积极性和能力才有意义。因此,必须富民和新民两手抓,平衡发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

7.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做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理运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把发展简单等同于增长,以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往往容易导致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

绿色富民湄潭建设模式表明:以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富民”目标的基本方向,是要充分体现初次分配的效率原则,而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是要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公平竞争走上农业产业化的富裕之路。湄潭不仅将有限的财政支出重点放在农业和农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创建点倾斜;同时,为了使产业致富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民所享,县政府发挥了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提供均等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建立覆盖养老、医疗、伤残的社会保障制度,妇女儿童、老龄人口、残疾人等事业都实现了全面进步,为产业发展、经济持续增长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湄潭的“绿色发展、富民新民”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发展生产重视效率,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关注公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主要靠政府作为的行动轨迹,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理配合运用,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8.必须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做好借助外力和激活内力有机结合

浙大西迁这一“文军西征”壮举,不仅把如今被寄托了“求富求新”希望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带到了湄潭,而且启迪了湄潭人民,将“求是”精神深深根植于这片热土,正是秉承求是创新的科学发展精神,湄潭人民在新时代跳出了发展思维的窠臼,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求富求新”之路。

湄潭的借力发展集中体现在引智发展,即通过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湄潭的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获得了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浙江大学与湄潭已经签约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明确以理论、科技和人才三大体系为支撑,总结提升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与机制;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参与干部培训、加强农民素质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浙江大学、贵州大学与湄潭县联合组建了国内首家在县级层面建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院——“湄潭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对于推动湄潭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开放协作机制,依托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的智力优势,立足湄潭县,借鉴国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发挥技术优势,进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全国、西部及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湄潭县委县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还可以为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支持。地—校合作不仅使湄潭县域经济的发展获得了高校科技和知识资源的支持,而且也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推广到了更广阔的地区,进一步激发了高校服务地方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