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实现村村发展
1.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以《遂昌县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2010-2012)为引领,建设茶叶、油茶、竹笋、菊米、蔬菜、畜禽、烤薯、蘑菇、稻米、杂粮十大原生态精品农业园,通过原生态精品农业园建设,全面限制化学合成化肥、农药、激素的使用,采用生态、物理技术防控农作物病虫,依靠土壤自身地力和应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养分,农业发展走向良性生态循环之路。在基本实现农作制度合理、生态循环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注重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在遂昌大力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新建诸如放牛娃体验区、传统农耕劳动体验区、采茶体验区等农业体验园,并将景观概念融入其中,把每一个园区建成一个景区或景点,同时也是一个原生态的物流中心、购物点,千方百计吸引游客前来旅游、体验、购物,促进生产、加工、营销、休闲观光协调发展。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旗帜,乡村旅游的胜地,原生态农产品的集散地。
2.强势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要增强大景区的辐射,借助大景区的影响,做足浓郁的乡土文化文章,重点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遂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提升发展“农家乐”产业,突出重点区域,建成一批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以山水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以“快乐、健康、休闲”为品牌的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产业基地,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3.注重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从倡导先进文化、培植民间艺术、适应大众需求、形成自身特色出发,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净化文化环境,打造文化品牌,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加强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深入挖掘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竹炭文化、黄金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村。努力把一批有价值的民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扶持挖掘,建成文化特色村。
4.做大做强家庭工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和扶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发展来料加工点、来料加工专业村,来料加工要遍布全县80%以上的乡村;积极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业务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全县来料加工费逐年增长10%以上。要大力发展家庭工业。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乡村发挥优势,重点发展一些适宜一家一户发展的工业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家庭工业经济强村;实施全民创业计划,激发乡村农民的创业激情,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孵化基地;主动做好现有企业和家庭工业的服务工作,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支撑有力、集约发展的乡村家庭工业集群;盘活利用原有的闲置用地和房屋,并依托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辐射带动,科学发展乡村工业,充分发挥工业在吸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推行村企结对帮扶。鼓励企业指导带动乡村发展特色经济,支持企业向农村去投资,到农村去创业,在农村求发展,到农村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劳务培训基地、发展流通加工业、开拓农村市场、扶持培育各类特色专业村等,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5.积极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管道。抓紧制订出台扶持遂昌农民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项扶持政策和惠民工程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推动作用。一是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一村一计一部门”的结对帮扶机制,激发和调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开展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输血式”帮扶活动,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扎实推进“下山搬迁脱贫”工程。依托园区、集镇和城市,加快下山搬迁安置社区建设,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促进重点库区、高远山区农民下山异地安置,改善创业就业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三是扎实推进“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对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用工需求,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培训后农民在本地转移就业,引导、组织和服务好农民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