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温州与苏州引进外资实践回顾

温州与苏州引进外资实践回顾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 温州与苏州引进外资实践回顾6.2.1 两地引进外资历程6.2.1.1 温州:从“侨资”到“以民引外”早在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温州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1992年各类外商投资企业302家,总投资额4.06亿美元,协议外资2.96亿美元。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外资开始“登陆”温州,出现民营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结盟。

6.2 温州与苏州引进外资实践回顾

6.2.1 两地引进外资历程

6.2.1.1 温州:从“侨资”到“以民引外”

早在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温州有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温州广和塑料制品联合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月16日,现已注销),到1992年各类外商投资企业302家,总投资额4.06亿美元,协议外资2.96亿美元。然而1993-2002年的10年间,温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6.32亿美元,多数年份引进外资在5000-7000万美元之间。这些外资主要来自于海外温州人回乡投资与部分本土企业境外的“迂回投资”(统称为“侨资”),真正引进的“洋人”资本却很少。而这些外资相对本土投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且引进外资这项指标一直在全省排名居后。然后,2004年以来随着“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的实施,温州发挥民营企业吸引外资的优势,引进外资逐渐打破了“徘徊”局面,走出了利用外资的“低谷”。如果对温州引进外资进程进行划分的话,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1984-1992年的起步阶段、1993-2002年的徘徊阶段、2003年以后的突破阶段。[1]经笔者测算,1984-2007年温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为24.39亿美元,2003-2007年这5年温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67亿美元,相当于1984-2007年这2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2.45%,较以往的确有所突破。2007年温州新签外资项目141项,实际使用外资6.18亿美元,增长33.5%。

6.2.1.2 苏州:从来料加工到资本积聚

1985年苏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苏州利用外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是来料加工与小型补偿贸易。从1984年起,开始直接利用国外信贷资金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资数额因此成倍增长。1984-1985年,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为1.1亿美元,是1979-1983年总和的7.78倍。[2]1990年前后,苏州借浦东大开发的东风,不失时机地提出“借助上海、错位竞争、走向世界”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带动大量外资积聚苏州。1991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28家,协议外资额3.91亿美元,分别是1985年的7.78倍、4.48倍。[3]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苏州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台湾的IT产业,沿着“引进外资,带动进口,加工后再出口”的路径,带动国际化的全面发展。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分别占到全省、全国的32.7%和9.6%。苏州至2007年末,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590.08亿美元,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2506家。

6.2.2 两地吸引外资比较:基于1984-2010年的数据

6.2.2.1 外资规模:温州全部外资不抵苏州单年外资

温州引进外资规模远不如苏州。从总量看,苏州最近几年的单年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温州所有年份引进外资总额。例如,2007年苏州实际利用71.65亿美元,大大超过了温州在1984-2007年引进外资总额24.39亿美元。单个项目平均规模更是无法比拟。2007年苏州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单个项目注册外资908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10万美元。新批和增资超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045个,新增注册外资占全市总额的92%,其中超亿美元项目24个。2007年苏州57家外商投资企业入选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而温州却无1家。

2008-2010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逐年下降,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例不到1%,三年来的外资实际使用增长率均以负数显示。2007-2010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额平缓上升,仍然占据着全国外资引进数额的10%左右,但增长率较全国水平相比,增势缓慢,体现出苏州引进外资已经遇到发展瓶颈(见表6-1)。

表6-1 2008-2010年温州、苏州及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量  (单位:亿美元)

img57

资料来源:温州2007-2009年统计年鉴,苏州2007-2009年统计年鉴,中国2007-2009年统计年鉴。

6.2.2.2 外资结构比较:温州传统制造业与苏州先进制造业

温州引进外资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而且与温州主导产业比较吻合,如鞋业、服装业、低压电器、皮革、汽摩配件等。2005年新注册的制造业项目189个,占总项目的84.38%。世界服饰、鞋革、泵阀、电器、明胶、颜料等产业纷纷向温州转移,形成国际制造基地。[4]

苏州引进外资主要投向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出口加工基地。2002年前后,苏州积极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际上一大批知名的拥有高新技术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办厂,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生产、出口加工基地。截至2002年中国台湾、日本、欧美等国家与地区的投资额已达191亿美元。产品主要有显示器、主机及主机板、手提电脑、驱动器、键盘、扫描仪、鼠标等,年出口产品达70多亿美元。2007年先进制造业项目不断增多。新批制造业项目全部属于国家鼓励类项目,注册外资140.1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6.3%。其中,机械类和电子通信类项目注册外资分别为65.9亿美元和34.9亿美元,两项合计占制造业注册外资总额的71.9%。

6.2.2.3 外资来源比较:温州“侨资”与苏州世界500强

温州是全国著名侨乡,40多万温州人在海外创业与经商,改革开放后,受国内外资优惠政策的吸引或应国内家属亲戚的需求,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海外温州人纷纷回乡投资(“侨资”),大多与家属亲戚相关成立合资企业,[5]资本来源地主要来自于海外温州旅居集中的荷兰、法国与意大利等。直到2003年前后,引进外资来源趋向多元化,逐步向中国香港和台湾、美国、日本、欧盟并重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外资开始“登陆”温州,出现民营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结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中国台湾的IT产业,之后兴建了各类国家级与省级工业(开发)园区,引进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欧盟等各地资本。受苏州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的吸引(苏州曾被海外客商誉为“投资天堂”),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到2007年苏州共计引进12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75个,注册外资80.1亿美元。来自美国、日本与法国的世界500强各33家、36家与14家,占总数的68.03%[6]。仅2007年,就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苏州,投资项目26个,注册外资11.3亿美元。

6.2.2.4 外资利用业绩指数:温州远小于苏州

外资利用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与全国GDP的比,计算公式为:地区FDI业绩指数=(FDI地区÷FDI国家)÷(GDP地区÷GDP国家)。该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消除经济规模的映像,得出较合理和客观的数据结果,如果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吸收的外资相对于本身规模而言要大;如果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地区较全国水平而言,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较弱,也与其经济规模不相当;如果指数等于1,则表明该地区占全国FDI流入量与其占全国GDP份额相等。

根据利用外资业绩指数的计算公式,本节计算了2007-2010年温州、苏州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见表6-2)。温州外资利用业绩指数,四年来利用外资业绩指数平均值都小于1,且与1相差甚远,这说明温州外资引进利用规模与其本身的经济规模并不相称。温州跟苏州的差距巨大,苏州业绩指数居高不下,是温州的数十倍,这也说明了苏州的外资规模之巨大。

表6-2 2007-2010年温州、苏州利用外资业绩指数比较

img58

资料来源:温州2008-2011年统计年鉴,苏州2008-2011年统计年鉴,中国2008-2011年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