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拥抱人民共和国的“金娃娃”

拥抱人民共和国的“金娃娃”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拥抱人民共和国的“金娃娃”——金川公司五十年创业发展纪实引 言这是一片神奇而富有的土地,处河西走廊咽喉,为古今军事要道。在人民共和国迎来60年华诞的时候,金川公司也迎来了50岁的生日。金川公司的镍产量和铂族金属产量都占全国的90%以上,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拥抱人民共和国的“金娃娃”——金川公司五十年创业发展纪实

引 言

这是一片神奇而富有的土地,处河西走廊咽喉,为古今军事要道。《甘肃通志稿》称:“面祁连雪峰,枕金川之水,云川经其西,涧水绕其东,控扼甘凉,屹为雄镇。襟山带水,战守有资,西北之孔道也”。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沿革,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悲痛惨烈和辉煌耀眼的大剧、悲剧、喜剧。

据史书记载和文物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为西戎牧地。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这里为大月氏、乌孙两大民族占据。公元前209年,曾质于月氏的匈奴王子冒顿杀父自立,在整顿、巩固内部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北灭丁零,西击月氏,不断开疆拓土,把匈奴国家的发展推向了鼎盛时期。匈奴大肆扩张的结果,引发了与建立不久的汉王朝长达300多年的矛盾和冲突。

公元前129年,汉朝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至河西走廊击匈奴,大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俘斩3.8万余人。河西走廊至罗布泊的广大地域始归汉朝所有,不久即在河西地区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四郡,史称“河西四郡”。匈奴失去河西,也失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最膏腴的一个地区。流传下来的匈奴民歌说:“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从中表达了匈奴人在离开河西故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不久,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和重大影响的“丝绸之路”开通。

自汉开辟河西四郡后,先后在这里设置了番和、鸾鸟、骊靬、显美四县。这里在中国西北边塞上就显示了重要地位,不仅成为军事上的重镇,也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

1000多年前,在唐代,这里曾多次与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有不少带有浓烈的战争气氛。如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赠苏书记》和杜甫的《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燕支行》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情景。

700多年前,元灭西夏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这里以永昌王宫殿所在地置永昌路,永昌之名始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卫。

200多年前,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易永昌卫为县,沿用至今。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至这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政府”及城乡基层政权,所建各级政权、组织虽然仅存40天,但它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惨烈的一页,给后来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戈壁,不毛之地,是一个在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小的村镇。

它曾经是黄羊出没,

它曾经是狼奔狐突,

它曾经是风吹石走,

它曾经是滴水全无,

它曾经是飘蓬乱滚,

它曾经是沙蒿可数,

……

而今,人民共和国最大的镍钴和铂族金属生产企业——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屹立在这里,并由此带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金昌市。金川公司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工业明珠,综合技术实力居世界同行业第三位,蜚声海内外,享誉全世界。“全世界都早已是沸沸扬扬,一声声充满了羡慕嫉妒!”

在人民共和国迎来60年华诞的时候,金川公司也迎来了50岁的生日。自投产至2009年底,金川公司累计产镍137.4万吨、铜190.8万吨、钴4.2万吨,生产铂、钯、锇、铱、钌、铑等铂族金属26吨。生产黄金11吨。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56亿元、利税总额468亿元,是国家投资的11倍。为国家合金钢、特种钢以及国防、机械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川公司的镍产量和铂族金属产量都占全国的90%以上,被誉为祖国的“镍都”。人民共和国镍钴工业的真正崛起,是与“金川”这个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金川公司的奋进之路,代表了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饱含了镍都人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自豪。

50年的改革发展,祖国镍基地的建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悉心牵挂、关怀指导。1966年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吴邦国、方毅、顾秀莲等28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金川公司。1966年3月27日,邓小平称赞这里是难得的“金娃娃”、祖国的“聚宝盆”;1992年8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金川时,题写了“腾飞的镍都”。2007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兰州听取了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甘肃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赞扬金川公司有很强的研发实力。2009年11月12日,吴邦国委员长视察兰州金川科技园时勉励金川公司“实施跨国经营,建设百年金川”。

2004年3月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加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讨论时深情地说,我对金川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金川是块金子,金川公司对国家是有巨大贡献的。希望金川公司的干部、工人再接再厉,为我国镍钴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家大事的最崇高、最神圣的殿堂吐露出的心声,让在场的甘肃代表团的全体成员无不为之感动,金川人也无不为之自豪。2009年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到兰州金川科技园视察时,充分肯定“金川是中国的一个骄傲”,“希望金川在有色金属矿产综合利用方面也成为中国的骄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于1978年8月第一次踏上这块沃土,就被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所吸引,被金川人“艰苦奋斗、敢争第一”的精神所感染,9年间8次亲临金川,挂帅出征,组织全国50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同金川的科技人员一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联合攻关,打了一场科技战线上的“淮海战役”,让镍都跃上了千里马,使祖国的“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多次动情地说:“不抓好金川公司的科技攻关,不把中国的镍钴工业搞上去,我死不瞑目。”

50年的峥嵘岁月。在遨游苍穹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中,在一杆杆入地的钻机中,在一艘艘下海的潜艇中,都有金川人生产的产品。“镍都产品,价值连城。助银燕直冲霄汉,助潜艇深入海洋。助钢筋建立广厦,助铁轨铺平坦途。大至神舟神箭,小至手表手机。江山万里域,寻常百姓家。用品千般皆含镍,不可一日无此君。”没有镍钴和铂族金属,现代工业就会患软骨症,上天入地也就成了无法想象的事。

50年的拼搏奋斗。金川人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钴的历史,让祖国的“金娃娃”光彩照人,璀璨夺目,挺起了人民共和国镍钴工业的脊梁。“蛰龙抬头,甩掉贫镍帽子;井塔摩天,挺直争气脊梁。风格近似铁人硬骨,功勋不亚大庆油田。”

50年来,几代金川人拼搏奋斗,走过了艰苦创业、科技兴企和走向世界三个不平凡的历史阶段。目前,公司已形成年产镍15万吨、铜40万吨、钴1万吨、无机化工产品2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镍产量居全球第四位,钴产量居全球第二位,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公司作为全省工业企业排头兵,已经成为全球同类企业中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产品质量优良的知名企业。

这50年,是金川人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共进步,实现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50年;

这50年,是几代金川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进取,不断创造辉煌的50年;

这50年,是金川人立足戈壁,放眼全球,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踏步走向世界的50年;

这50年,是金川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50年。

艰苦创业 为国分忧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举步维艰,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缺镍、少钢、无石油的困境。国家建设急需的镍,由于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国内几处中小镍矿和微乎其微的镍产品,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是杯水车薪。缺镍!盼镍!找镍!是当时国民经济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广袤的祖国大地,何处有大型镍矿?这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共和国决策者和地矿、冶金工作者的心头。

功勋地质队伍震惊世界发现 “神奇土地,潜藏无价之宝;寂静丘陵,等待有识之人。”

1958年10月7日,是镍都开拓史上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汤中立在向永昌县委书记王虎法汇报工作后,见到了煤田地质勘探局145队的唐东福、郭春山等人报来的孔雀石,后拿到酒泉的队部,在工程师陈鑫的指导下,经化验,发现有镍。1959年初,开始大规模的勘探。至1959年9月6日,比队下达的9月20日提前14天完成了一矿区初步勘探任务,提交了矿区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白家咀子硫化铜镍矿床第一矿区地质勘探中间报告》,并提前3个月超额完成10万吨镍、5万吨铜的全年储量任务,以此为国庆十周年献了厚礼,也为矿山建设和选冶厂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地质依据。

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次发现了三矿区、四矿区、二矿区。到1974年,金川铜镍矿的勘探全部结束。15年来,祁连山地质队艰苦创业,累计钻孔深度为18.3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1.3座珠穆朗玛峰。勘探表明,整个金川矿区长6.5公里,宽500米,埋藏着价值数千亿元的宝藏。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硫化铜镍矿之一。在同类矿床中,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和加拿大的萨德伯里矿,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70%以上。铜储量仅次于江西德兴,钴储量仅次于四川攀枝花,均居国内第二位,铂族金属储量则居全国之冠。金川镍矿还是一个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多金属共生矿床。矿石中除镍、铜之外,还伴生有钴、铂、钯、金、银、锇、铱、钌、铑、硒、碲、铁、硫、铬、镓、铟、铊、镉等20余种元素,目前已回收利用的有18种。按储量规模划分镍相当于110个大矿;铜相当于7个大矿;硫、铬相当于1.5个大矿;金相当于7个大矿;银相当于12个大矿;钴相当于24个大矿;若铂族元素都按铂矿规模计算,相当于40个大矿,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聚宝盆”。矿床之大,矿体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属之多,经济价值之高,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开发金川,不仅开发了一个特大型镍矿,同时也连带开发了一个大型铜矿、一个大型钴矿和一个大型贵金属矿。

金川矿区的勘探,从困难时期开始,到1974年,全面完成最终勘探工作,向国家提交了合格的最终地质勘探报告,整整顽强奋战了十五年。这十五年经受过“三关”的考验,即生活上的极度困难,政治上错误思潮的干扰破坏和技术上的深孔作业关。困难时期,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的职工们忍饥挨饿坚持生产;“文革”中,广大职工以对国家极端负责的主人翁精神,许多同志忍辱负重,用坚守岗位,坚持生产的实际行动努力排除了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1965—1971年间Ⅱ矿区胜利结束勘探工作,大幅度地扩大了矿床远景,使整个金川矿床的镍等金属储量比前7年的总储量猛增了4倍多;技术上,随着Ⅱ矿区深部富而大矿体的发现,钻孔普遍加深到700至900米,共打了394个钻孔,1000至1200米的8个,最深达1202.77米,这在全国固体矿产探矿史上是罕见的。在技术上,采取了“孔浅防孔斜,孔深保安全,全孔抓质量,环环紧相连”的措施,保证了质量,加速了全矿区勘探的步伐,在金属矿探矿方面打出了国内新水平。因此,在审核报告时,上级领导夸奖本队在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之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是了不起的,是过得硬的。

这十五年是我国正处在非常时期的十五年,是祁连山地质队全队职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以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奋力拼搏的十五年,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五年。十五个春秋的成就是辉煌的,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国的镍都耸立在中华大地上。祁连山地质队的丰功伟绩,永远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1959年,祁连山地质队出席了第一次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和奖励,特别是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鼓励,他一再说到“甘肃镍矿队是个好队”;1978年8月,该队被甘肃省命名为“大庆式”地质队;1980年4月,被地质部授予“功勋单位”称号。

在祖国镍基地的开发建设史上,祁连山地质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地质队员的发现和勘探,就没有祖国镍都的诞生和建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地质队员建立的丰功伟绩。

白手起家创业 异常艰难困苦 金川镍矿的发现,像发现大庆油田对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所起的重大作用一样,在共和国镍钴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甩掉了贫镍的帽子。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极为重视,当时做出了战略性决策,责成冶金工业部组织精干力量,立即开发建设金川镍矿。

1959年6月,刚刚组建的“西北冶金建设总公司”接到冶金部关于建设永昌镍矿的命令。8月,公司立即调整施工队伍,作开赴金川的准备工作。9月,西冶总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公司300多人的先遣队,开赴金川,在水、电、路均为空白的艰苦条件下,搭起席棚,架支锅灶,土法上马,先行在初步探明的金川一矿区富矿沟内用临时采矿设施施工,并修建临时仓库和生产设施。

1960年5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成立了第一个工作机构——807矿,这就是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前身。这个名字是根据当时矿山银行账号807而命名的。

接着,西冶总公司为适应金川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决定将公司所属的在外地施工的队伍,陆续集结金川,会师戈壁。于是——

img12

从洛阳到宁夏,从白银到兰州,从青海到……一支支接到命令的建设队伍,在通往金川镍矿的千里河西走廊,汇成了一条洪流,浩浩荡荡向大戈壁进发!

img13

当时的情景确实是感人的。在兰州车站,率领一支创业队伍出征的领导史源,临登程前说:“想去吃苦的,就上车!不想去的,也可以留下来,完全自愿!”但是,没有一个留下来,而且在车上清点人数时,竟然多出来十几个人——原来是一些还未批准去金川的建设者,来了个“先斩后奏”。

是的,到金川去创业,到金川去为祖国开发宝藏,在当时是建设者们最向往的,也是最觉光荣的。当他们想到自己将要亲手为祖国开发第一座大型镍矿,建设者们的心情更是自豪而感动!有许多人,在当时仅有一间候车室的河西堡火车站下车后,行车卷一扛,急切切地徒步行走四十多里赶到大戈壁,为的是先睹为快;还有的爬上运输材料的卡车,冰天雪地里颠簸冻馁两天一夜,为的是尽快赶到建设现场,扬眉吐气一显身手。

而金川这块共和国地图上还未及标上名字的戈壁滩,也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那么多有志气的炎黄子孙!从雪城长春建筑学校、从古都西安冶金学院、从春城昆明工学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批又一批华夏俊杰、有志青年,怀着建设西北边疆、开拓金川镍矿的豪情壮志,奔向龙首山下的大戈壁……

至1960年12月末,群英荟萃,秣马厉兵,在金川戈壁集结起12000多名建设者的雄壮队伍,揭开了金川建设的战幕。

在大部队集结期间,西冶总公司的先遣队伍——第一批“金川人”,用锹镐,用热汗,与戈壁滩上的沙魔风怪日夜拼搏,在极短的时间内,人拉肩扛,砸冰掘土,铺设了临时水管,平整了厂区道路,修建了简易工房和建筑基地,为后续大军的集结创造了条件。

1960年7月,工程全面铺开,而残酷的自然灾害的阴影也随之降落在创业者头上。

创业大军最初集结时,几乎有一半人在风沙地里搭块帆布露宿。能享受“皇家待遇”——住上简陋席棚的人也不好受。外面刮风,棚里扬沙;外面下雨,里面“洗澡”。工程紧迫,时不我待!西冶总公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在短时间内收购调集900多顶帐篷,在龙首山下搭起长达几公里的帐篷街,乐观的建设者们称之为“幸福街”、“长安路”。但住宿还是紧张。一顶小帐篷里挤十几个人,有人半夜出去小解,回来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让“挤”没了。从长春、天津新分配来的一帮学生,打通铺挤在一间木板棚里,一夜恶风,飞沙走石,早晨醒来不见同伴,胆小的同学吓得哭了起来,不料哭声里沙堆突然“活”了,从里面爬出被风沙“埋葬”了的同伴。夫妻呢,白天在工地上鹊桥相会、并肩作战,晚上则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男的去挤“光棍棚”,女的带着孩子去住“女儿国”。办公室也没有,所有的干部“特殊”配备一个帆布提兜,文件材料统统装在里面,走哪背哪。还配备一块木板,办公时就当“写字台”搁在膝盖上写。而西冶总公司指挥部仅有的十来间土坯作墙、蒿草盖顶的“干打垒”办公室,也一挤再挤,腾出的房子用草帘子一隔好几间,为新婚和探亲夫妇作临时“洞房”。但建设者们还是乐观的。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天当棉被地当床,月亮当灯胡琴响;唱支“金川好地方”,沙窝里睡觉暖又香……

没有水吃。干渴的大戈壁深深藏匿了它珍贵的水源,而异常干燥的气候,使这里雨量极为稀少,但蒸发量却大得吓人:年降雨量平均为106毫米,而蒸发量则是降雨量的10余倍!当时,整个矿区内只有白家嘴有一口当地农民不知什么年代开掘的水井,且时常干涸,这对上万人的创业大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永昌县地方政府批准建设者们可以使用的农用水渠里的祁连雪水,也是时有时无,少得可怜。而建设者们食用要水,工地施工也需要大量的水。为此,西冶指挥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公司一要想方设法蓄水,二要厉行节约用水,一点一滴也不能浪费。于是,各工地都开挖蓄水池积蓄雨水。只要碰上下雨,即便是挤几滴雨,建设者们都是脸盆、水桶、饭碗一齐上。用水就更节约。小半盆水,全屋的人洗一个星期的脸,最后都成了稀泥汤还舍不得倒,澄一澄再洗脚洗衣服。女同志头发脏得实在不行了,跑几公里外的干水渠坑洼里刮点飘着草渣、羊粪蛋的“什锦水”洗一洗,洗完了也不见干净,头发变成了大“发面团子”,抖一抖,全是沙呀草秣呀。洗澡更是奢望,连想都不敢想。冬天用水就更困难了。农田水渠的流水,因天寒冰冻流不到金川。于是,到10多里外凿冰背冰就成了生产之外的首要任务。每天都要组织一大批青壮年远途背冰,其辛苦是难以想象的。食堂做饭、建设者饮用、洗脸全都是煮冰化水。雪也成了宝贝,偶一落雪,全体出动,扫雪积雪,驻地几里之内的雪全都进了缸、盆、锅……

吃饭更困难。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人为造成的恶果和严酷的自然灾害,使干旱的大西北最早成了缺粮少菜的“重灾区”。而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金川,自然又是“重灾区”之最了。一下子开进上万人的创业大军,上万张嘴要吃饭,粮食就愈见困难。每人的粮食定量仅28斤“沙子面”,大半是玉米、薯干粉等杂粮。之后,定量又连续下降,至年中,每人仅能配给23斤粮。新鲜蔬菜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少得可怜的一点土豆、萝卜,每人每天平均不到一两。是年八九月后,生活更趋困难,连配给的粮食定量有时都难以保证供应。建设指挥部发出号召,动员大家采集骆驼草籽、野草根,与黑豆粉、玉米面混着吃。

1961年初到1962年秋天,是我国人民度过的最困难的岁月,也是金川镍矿建设者们经历的最艰苦的岁月。

工地食堂烧汤的锅愈来愈大,而馒头愈来愈小。每人一天不足9两(当时用16两秤)粮食,也难为炊事员们想出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应付。否则,每顿饭一人连两个小馒头都摊不上。每个小馒头都用秤细细称过,大小绝对一致;清可见底的菜汤里的干菜叶子也是有数的,每人几片,绝对“平均主义”。就是这样的小馒头,这样的清汤,许多人打回宿舍还要再做“加工处理”——清汤里再加一份水,把小馒头掰成小块泡着吃。再往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连这样的饭菜都难以保证了,只能吃到一点变味的谷糠渣和戈壁滩上苦涩的骆驼草。虽然嘴里苦,嗓子让草渣摩擦得灼痛,但还得使劲地嚼,拼命地咽!咽下去的“食物”在胃里像拉锯似地艰难蠕动,化作可怜的热量,支撑着建设者们不要倒下去。

几个月里不见一点荤腥。过节了,一个工区食堂仅分到一条鱼。一条鱼几百号人怎么吃!工区领导和炊事员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烹饪新法”:把这条鱼用纱布包上,放在锅里煮了一大锅“原汁红烧鱼汤”。

一根皮包骨头的瘦牛腿,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高级食品,连骨缝里的肉都细细刮下来才勉勉强强翘起8斤的秤星,而食堂就餐的职工几近400人,恐怕只有使用天平才能分配均匀。然而,炊事班却有“能人”,真真算计到家了:8斤肉跺成肉末,竞变着花样给职工“改善”了好几天生活。剩下的光骨头还舍不得扔,又每天放锅里熬熬煮煮,让职工“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骨头都煮得脱了几层“皮”,于是,炊事班开动脑筋又想出一个高招:砸碎骨头,熬了一锅“骨髓汤”,犒劳在工地拼命的“前线将士”。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在这劳动者的盛大节日里,食堂却苦于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慰问”劳动者:肉没有,菜也没有。公司、工区领导都来了,召开“三方会议”(另一方是炊事班)紧急研究,最后决定拿出食堂库存的“油底子”炸点油条,然后再将油条剁碎当馅,给节日里的建设者们包一顿“油条馅”包子。

随着天灾人祸的加剧,饥荒更为严重,困难愈加步步紧逼。“自由市场”的土豆论颗卖了,比乒乓球大不了多少的小蛋蛋,一颗要价5角钱;一个不足2两的黑粉小馒头,卖到5元钱;发一次奖金,10元钱,却只能买半斤装的一瓶酒。

而浮肿像可怕的瘟疫一样迅速蔓延。90%的建设者不同程度地浮肿,严重浮肿的病人,倒在地上就永远爬不起来了。职工医院全力以赴抢救浮肿病人,机关干部凡是能走得动的,也都去参加救护队。药品不够用,医护人员“发明”炮制了“抗浮丸”——用糖皮、枣、甜菜糖等制成。一位入厂不到半年的年轻女护士,连续几天到工地宿舍给危重的浮肿病人喂服“抗浮丸”,病人终于醒过来了,她却拖着急剧“发福”(浮肿)的身子昏倒了。

坚定理想信念 战胜千难万苦 严峻的困难考验人,也锻炼人。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心岂能奈我何。”在饥饿、严寒、风沙、酷热交织围困的严峻困难面前,创业者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以“绝不为困难所吓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充满自信,积极战胜困难,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我们听一听金川建设的元勋——西北冶金建设总公司党委书记、经理杨激中于1960年8月29日在龙首山下召开的由1500余人参加的永昌镍矿建设甲乙方职工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祁连山地质队的队员们的地质锤已经打开了龙首山宝库的大门,有色冶金设计院的设计者们又为我们的矿山、厂房施工描绘着一张张蓝图,党中央、省委、冶金部各级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怀与支持,现在全靠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又集结在龙首山下的创业者们的双手去开发和建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很多。我们必须正视困难,也要充分认识这些困难。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些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暂时困难,我们应该采取一切积极措施来征服这些困难,才能不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战略思想,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目前,设备材料正源源不断地运到施工现场,使昔日的这片荒漠开始披上新装。党和人民期盼着我们开发好矿山,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合格产品。到那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也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我相信,参加305厂会战的全体干部职工,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能够勇敢的担负起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重任,为取得优异辉煌的成就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一个新型的和具有几十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杨激中多么的乐观,建设金川镍矿的序幕刚拉开,他就预见到了金昌市的成立。

“自己动手,为党分忧;咬紧牙关,为国排难!”这是当年创业者们提出的响亮口号。为了克服困难度过灾荒,为国家减轻负担,创业者们在戈壁滩上开垦荒地,围坝蓄水,办起了小农场,且当年就见效益——虽说付出的血汗与微薄的收获不成正比,但毕竟解决了一点吃菜的困难,而且挽救了不少浮肿病人的生命。

创业者们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挖掘人和荒原的潜力。二公司发动职工广挖野菜,深掘草根,经过尝试鉴定,把能食用的野菜、草籽等“代食品”的品种扩大到十几种;安装公司机电队的职工集思广益,制作出了能将草籽草根磨碎碾细的半自动磨碎机;而各食堂之间,还开展了“代食品”精细制作的竞赛活动。一公司工地食堂在过“国庆”时,竟用这些草根野菜的“代食品”做出了十几种主、副食花样,从而夺得了“竞赛红旗”……

各级党团组织和工会、宣传等部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舞会、球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每次舞会,党、政、工、团领导全体出动,挨门逐户动员大家去参加,并带头学,带头跳。球类比赛时,各公司都有场外“啦啦队”助威鼓劲,都以本公司能夺魁为自豪;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小块板、小戏曲、小舞蹈,歌颂建设镍矿的英雄模范,反映创业者的斗争生活。至今许多老创业者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那时的小块板、小演唱什么的:

老将牛兰波,大战沥青锅;

三天没睡觉,饿了啃黑馍……

“王文顺,真英雄,干劲足,技术精;

支模速度快又好,你不服气比比高……

天寒冰冻三尺三,铁镐砸下火花溅;

抓住火花点支烟,创业好汉真乐观……

苦战军犹乐。正是凭着这种积极向上,坚强自信的乐观精神,创业者们不但在难以想象的艰苦困境中,没有悲观失望,没有逃避退缩,而且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在戈壁大漠深深的扎下了根!

平时是这样,在突然袭来的意外灾难面前,创业者们更是表现出了“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的英雄浩气和无私无畏精神。

1961年8月的一天,狂风暴雨突袭大戈壁。在雷鸣电闪中,滂沱大雨铺天盖地压向工地、压向创业者!“干打垒”土墙冲塌了,木板房里雨水齐床,脸盆、木箱在咆哮的洪水里打旋沉没……。但创业者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产财物,而是建设工地上的国家财产。当工地材料库被洪水冲毁的消息传来时,暴风雨里已经飞奔着自觉集结的救灾队伍。前来准备作“动员”的领导嘴唇哆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风吼雨泼,雷鸣电闪,而被雨水浸透泡软的土墙残垣,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但没有一个人惧怕,没有一个人退缩!千百个浑身泥水的忙碌身影,千百颗同一节拍跳动的心脏:赶快抢出材料,抢出设备,抢出仪表……。经过十几个小时英勇拼搏,所有的材料、设备、仪表都抢救出来了,但许多创业者家里却被无情的洪水几乎洗劫一空!然而,挂在人们脸上的不是家产受损的悲伤,而是保住国家财产的欣慰、喜悦!……

洪水未能摧毁创业者的意志,而在烈火中更显英雄本色。1962年春末夏初的一天,地处矿山脚下的临时冶炼车间意外失火,当值班人员一声呼救时,立刻就有许多住在附近的创业者奔向现场。然而,适逢风天,风大火猛,烈焰腾空。疯狂的火浪飞旋奔突着,张牙舞爪的仿佛要把整个车间吞噬掉!创业者,总是勇于在紧要关头奋身向前!一批又一批闻讯赶来的工人、干部、家属奋不顾身,无畏地扑向火海,冲向烈焰。火海里,有的人衣服着了火,在泥水里打个滚爬起来又冲上去;烈焰里,有的人昏倒了,但醒过来后又更加英勇地扑上去。在扑灭烈火的斗争中,党团员一直冲在最前面,站在最前列!他们用青春,用鲜血,雕塑着先锋战士的高大形象。共产党员艾金凯,踩着像刚出炉的铁块一样被烧红的砖垛,攀上像火炬一样劈叭燃烧的柱梁去抢救电器仪表时,被罪恶的火焰吞噬了无畏的身影,他用自己忠诚滚烫的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无情的大火,就是在这样一大批创业英雄的面前,终于缩回了火舌,消失了烟雾,国家财产保住了!

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建设者们更是同舟共济,表现了纯洁高尚的友爱精神,感人事迹层出不穷。

安装公司一位老工人,每天把自己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份饭菜,悄悄给年轻徒工的饭盒里拨一半,而自己却饿昏在管沟里;矿山指挥部的一位负责人,倾其积蓄,偷偷收购了一袋高价土豆,悄悄塞给摇晃着身子打混凝土的工人们;土建公司一位小组长,用自己的新被子换了几斤肉,给生病的战友增加营养;医院要给危重病人输血,广播里一通知,顷刻间在病房门口排起长长的一支献血队伍……

更可贵的是,在如此艰难的困境里,没有一个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只要还能爬得动,就坚决不下“火线”!

土建二公司有一位老工人,患了严重的“干瘦病”,但硬撑着细瘦的身子上工地,谁也夺不下他手中的大铲、瓦刀,可当天回到宿舍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从箱子里发现用红纸包着的300元钱和一张“入党申请书”。企业公司有一个小组没有完成当天任务,半夜起来,每人喝一碗大伙“集资”买的高价萝卜烧的“争气汤”,又赶到工地披星戴月大干,直到第二天早上赶上进度……

在工地上,有的工人饿得脚步踉跄,累得身子摇晃,但还咬着牙硬撑着,唯恐让别人看出自己不行了……

每天下班前,工地上的大小领导,得三番五次地动员、“恫吓”,甚至采取“行政措施”,才能把施工的工人拖回宿舍……这就是金川的创业者!也正是他们,用虚弱的身子支撑着工程的大梁,用坚强的信念推动着金川建设。

1960年,在酷暑烈日下,在冰天雪地里,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炸山开路的炮声日夜轰隆;“土砖窑”一次烧砖成功,当年便生产红砖数十万块;3000千瓦发电机站一次试转输电,戈壁矿岭大放光明……龙首矿1703平洞开拓,井巷工人创手工打眼日进度23米的高纪录……承建临时冶炼厂房的建筑工人“打擂台”,创一人日砌砖6000多块的纪录……

是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也在施工中推广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预应力芯棒混凝土拱形楼板等,在光秃秃的“戈壁工厂”里成批生产;而压力灌浆混凝土、预应力电热张拉、环氧树脂干封电缆头等新工艺,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且大大保证了工程质量。

是年,西冶总公司的创业者们完成建安工作量7442万元,降低工程成本1272.4万元,降低率为16.8%,创公司195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是年末,冶金工业部在调整金川镍矿设计方案的会上,高度赞扬了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拼搏向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1961年,设计年产3000吨含镍量的高冰镍的临时冶炼系统初步建成投产;第一条由金川峡水库到矿区的24公里输水管线,1961年春开始施工,翌年春提前竣工通水;连接兰新铁路和矿区的铁路专用线在1961年当年施工,当年接轨通车;龙首矿氧化矿露天开采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于1962年初部分建成投产;厂区50米烟囱四个月里直插云霄……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永昌地区是重灾区,1962年金川公司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公司上下刮起了一股下马风。8月22日至9月25日,金川公司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焦善民、甘肃省副省长葛士英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党委书记杨激中等同志坚持金川不能下马。会议结束时,公司党委明确提出金川绝不下马,并动员全体职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为金川发展赢得了历史机遇。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艰苦开拓金川镍矿的建设者。

在1961年底最困难的时候,中共中央西北局动员陕甘宁数省力量,筹集了一百吨白面运往金川,并严令沿途所经之地,只有护送任务,决不许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克扣一斤一两!

当领导向建设者们传达这一喜讯和“命令”时,所有在场者为之动容!许多人激动得失声痛哭起来……

1963年,严酷的三年自然灾害终于过去,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党中央决定,从本年起,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

在金川镍矿,这年的春节前后戈壁滩上连降两次瑞雪,给创业者们带来了春的信息。

生活也渐趋好转,矿区最早的、现在被人们称为“老商店”的货架上,也开始有了人们久违的糕点、水果糖,还有为数不多的“荤味”罐头,这在仅仅几个月前还是人们不敢奢想的。食堂里的饭菜,也渐渐有了油花;馒头也不再是黑黑的“混合粉”或者“代食品”,能尝到真正的粮食味了;且在春节的菜谱上第一次出现了“炒肉片”的字样,尽管限制每人只能用专门的“节日餐证”买一份……

变了,虽然这最初的变化还是缓慢的,但它毕竟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喜悦。刚刚经历了三年严酷自然灾害磨难的创业者们,虽如“大病初愈”本身还有待调养恢复,但他们珍惜经过一番彻骨寒霜考验后终于盼到的春风花香,立即振奋精神,掀起了金川建设的高潮。

7月,为加强对金川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冶金部决定将1961年合并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基建、生产两部分重新公开,恢复成立“金川冶金建设公司”。

8月,为适应建筑、安装生产高潮的形势,金川冶金建设公司决定撤销土建二公司,将原有的三个土建公司合并为两个公司。同时,将原安装公司按机、电、管分为三个工程处,以利分兵合击、灵活派遣。

10月,经过井巷工程公司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一矿区小露天矿建成投产。

12月,以1200吨熔炼为中心的第一选矿厂破土动工,并于翌年11月建成,且一次投产成功,创造了一年建一厂的高速、优质纪录。

1963年底,一大批包括学校、医院、办公楼的民用工程竣工使用,结束了过去那种“治厂不治窝”的局面,众多创业者告别“干打垒”喜迁新居。

1964年,设计为工业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备2万吨的冶炼厂及附属工程全面开工。年底,进入施工高潮并开始安装部分设备。1964年8月,以八冶公司为主,会同金川公司组织了3600多名精兵强将,开掘露天大爆破的坑道与药室。到12月6日,经过3次爆破,露天矿大爆破一举成功,并经实测证明,爆破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共炸掉三座山头,爆破岩石量为240万立方米。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有困难压顶不弯腰的铮铮铁骨,有天塌下来顶得住的英雄气概,有面对刀山火海敢于冲上去的磅礴大气,有勇往直前、夺取胜利的无畏魄力——这就是金川建设的创业者!

“金川的创业者能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站住脚,能在这样的困难岁月里打硬仗,确实不简单!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一支过得硬的队伍!”

1964年9月,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来金川视察,面对短短几年里出现在戈壁大漠的人间奇迹,激动不已地说了上面一段话。

金川镍基地的建设是八冶公司建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从1958年探明和发现这里有储量丰富、前景辉煌的硫化铜镍矿床后,八冶公司几代人的心血洒在了这块土地上。镍都金川,是八冶公司的创业者以报国之志、生命之光在亘古荒原大漠耸立起的巍巍丰碑。八冶公司——这支人民共和国的功勋队伍为镍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报捷简陋工棚 提取铂族金属 现在到金川公司来参观的人,都想亲眼目睹一下价值连城、用途广泛的贵金属,但谁能想到这一群“金娃娃”最初是在简陋的工棚里诞生的。所谓贵金属,主要是指:金、银与铂族贵金属铂、钯、铑、铱、锇、钌等八种元素。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稀少,而提取它又异常困难。在金川镍矿中每吨矿石只含有贵金属0.3克。也就是说装一解放牌汽车矿石中,仅有一克多一点贵金属。但它们却有非常特殊的用途。

img14

因为没有戏台,当时金川公司职工排演的样板戏,只好在汽车的车厢上演出

贵金属中的金、银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了,而铂族金属则是十六世纪以后才陆续被发现,到十九世纪末才在工业中得到应用。它们在现代工业中用量虽然少,但作用很大,有些用途是别的材料无法代替的。由于铂族金属具有熔点高,耐高温氧化、耐腐蚀和热电稳定性高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玻璃及玻璃纤维、电子仪表等工业部门,航空、航天、航海、电子计算机等工业也离不开它们。所以,人们把铂族贵金属比作“现代工业维生素”。尽管贵金属如此重要,可我国在解放前连一克贵金属也不能生产。解放后至六十年代仅能从铜冶炼厂综合回收几公斤铂、钯,而铑、铱、锇、钌的生产则是空白。我国工业上需要的铂族贵金属材料,不得不全靠进口。解放初,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我们只能从东南亚商人卖给我们的白金首饰中提取回收,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那时某些国家对铂族贵金属的冶炼技术严加封锁,我们派往国外学习贵金属冶金专业的留学生,也无法获准到提炼铂族金属的工厂学习。

研究提取金川镍矿的贵金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1964年8月,冶金部在金川召开了金川资源开发第一次综合利用会议。会议提出,不应把金川只看成是铜镍矿,应视为镍、铂、钴矿。当年11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到达金川,他们与金川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在龙首山下几间十分简陋的临时性房子里,开始了提取贵金属的研究。

“文革”期间,金川公司的职工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从镍电解残渣(即阳极泥)中提取贵金属,大家都没干过,提取贵金属设备也一无所有。所以,这项“大海里捞针”的工作,只能一切从零开始。“突破封锁,早日提炼出贵金属,为国争光”的口号,就是他们的动力。他们边干边学,采购材料,安装设备,创造条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试验中,因氯气瓶阀门锈死,费了好大劲打开后,氯气冲破连结胶管,使二十多名同志氯气中毒。其中八名同志住进了医院,为此,三名负责人受到处分。但这三位同志提取贵金属的决心毫不动摇,反而愈挫愈奋。大家总结经验,继续奋战,终于在1965年春节前一天提取了十多克铂、金、银样品。“金娃娃”的诞生,给昼夜奋战的科研人员和参加研究的工人以极大的鼓舞,他们捧着日想夜盼的“金娃娃”敲锣打鼓,向公司党委报捷。公司党委提出,从1965年3月开始,每月生产一公斤铂钯。这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但大家觉得为祖国而战,是十分光荣的。为此,又开始了提取贵金属工艺的研究。

img16

1970年代初,毛主席送给全国人民的芒果,传递到了金川

为了增大物料的处理量,他们曾从食堂弄了两口大锅,进行物料脱硫,用人工搅拌,累得大家腰酸腿痛。但大家看到铂族金属一天天增加,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就在这时,用于氯化焙烧的关键设备——价格昂贵的进口石英管损坏了,当时又无处购买,为此,有的同志急得直掉泪。

谁知却因祸得福,事情往往是这样。

正当大家心情十分沉闷的时候,一位同志在外文刊物上看到一则报道,受到了启发,于是他们改变方法,进行了大胆试验,同志们抱着玻璃瓶,摇晃着试验溶液,毫不觉得累,试验结果很好。后来,他们用这个方法筹建了一套新的试验装置,经过三个月时间取得了一整套数据,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及时转入生产。经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处理量大,适应性强,劳动条件好,效果明显,成为我国当时提炼贵金属的“法宝”,并于1965年4月正式用于生产。据后来见到有些文献记载,我们这个方法比国外早十年。

1965年,金川公司成功提炼出第一批贵金属产品八点五公斤。后来,一家外国刊物报道说:“在中国西北,出现了一座提炼铂族金属的简陋工棚!”是啊,一座简陋的工棚反映出我们华夏民族是善于创业的民族,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们总是勤于耕耘,多于奉献,从来不计较艰苦的环境,他们是金川人的楷模。他们“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精神,必将留给代代金川人,让后辈记住他们,记住这一简陋的工棚吧!

1966年是金川创业者们难忘的一年,也是金川建设和刚刚起飞的镍都生产蒙上阴影的一年。

这一年,经过一万多名创业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金川镍矿一期工程全部提前建成,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年产一万吨电解镍的联合企业崛起在西北高原上——一颗硕大无朋的“明珠”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3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汪锋同志等人的陪同下,视察金川建设,亲切接见建设者,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1970年代,金川公司年轻人的婚礼

中央首长视察金川,如春风吹暖了每一个创业者的心田,给了创业者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创业者们更以高昂的热情和干劲掀起了金川建设的新高潮。新开工的工程项目和厂区挖平填齐收尾工程进展迅速,质量优异,金川建设如开足马力的巨轮飞驰前进。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利条件,金川的生产建设出现了十年徘徊,步履艰难的局面。

联合攻关 科技兴企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从此,金川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科技联合攻关 结出累累硕果 从1978年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由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组织全国有关的科研、设计院所和大专院校等50多个单位,结合生产实际,围绕矿山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了跨系统、跨行业、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国外的许多专家也先后来到了金川。方毅同志九年间八次来到金川,主持召开了一年一度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科技攻关工作。

金川镍矿地处断裂地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露天开采边坡滑移严重,井下开采矿石埋藏深,围岩破碎,地压大,矿山建设技术复杂,施工困难,给生产建设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二矿区,多年建设进展缓慢,迟迟不能投产,使金川面临“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长沙矿山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十九个科研、设计单位进行了地压活动规律、井巷掘进支护、采矿方法和充填工艺四个方面的联合攻关,揭示了金川矿区地应力作用的特征,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达到了国际水平。它不仅对矿山设计、施工、生产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对研究地震和地壳运动也有一定的意义。在矿山巷道的支护方面,总结出了“先柔后刚”的支护方法,如孙子兵法所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当地压力成为强弩之末时,采取各种办法,相机支护,解决了不良岩层巷道支护的难关,而“高浓度细砂管道胶结充填新工艺”的研究,突破了采场充填的难关。这样,随着二矿区主要问题的解决,迅速形成了日产三千吨矿石的生产能力,从而结束了“无米之炊”的危机局面。

科技联合攻关提高了选矿生产的适应能力。二矿区投产后,绝大部分矿石是含镍较高的富矿石,而原有处理露天矿贫矿石的选矿工艺不适用了。新建厂房吗?花钱不用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一课题经过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西北矿冶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攻关,研究成功了“二矿区富矿中性介质选矿新工艺”,采用这种新工艺只需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就能处理二矿区的富矿石,从而解决了燃眉之急,并能提高精矿品位1%,降低电炉的电耗,提高电炉的单位产量。这项新工艺,指标先进,工艺简单,达到了国际水平。

img18

1980年代初,金昌市建市初期的盘旋路周边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矿山、选矿的难关突破了,而生产最终产品的冶炼厂镍电解车间,按设计每年也只能生产一万吨电解镍。要想生产翻番无法实现,形成“有米无锅”的局面。买“锅”吗?没有条件。能不能利用原有的“锅”煮熟比原来多一倍的“米”呢?这似乎是异想天开,但金川公司依靠科技进步这个灵丹妙药,使“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

要在短期内使生产翻番,也有人就想买“锅”,也就是新建厂房,增加设施,依靠外延发展生产。科研联合攻关后,金川人的观念变了,他们开始从“内涵”上进行思索,从企业生产自身的改造、提高方面思索。还在1978年,方毅同志视察冶炼厂镍电解车间时了解到,决定这个车间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电解时的电流密度,而且有潜力可挖,如果将电流加大,就可缩短电解的生产周期,这样,同样一口“锅”,就可以多煮一些“米”。于是,他鼓励科技人员试一试。这给金川的科技人员以很大鼓舞。以前,有的科技人员也曾作过这方面的探索,但由此产生了质量问题无法解决。这一次,他们进行了广泛试验,通过调整阴极液的酸碱度(PH值),可影响电镍质量。后来,科技人员在提高电流密度的同时,又提高PH值,经过反反复复,日日夜夜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比较合理的参数,试验成功,可提高生产能力60%左右。之后,又对设备稍加改造,这样,从矿山到选矿,最后到冶炼,形成了配套齐全、使生产能够翻一番的能力。

金川镍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尽可能多的提取那些比黄金贵重得多的贵金属。早在1964年,金川公司的科技人员就在简陋的工棚里,试验生产出铂族金属,此后,经十多年的不断改进,流程虽然已经打通,但回收率低,铂、钯、金的冶炼回收率只有49%,铑、铱、锇、钌的冶炼回收率更低,仅有1%~3%。经过昆明贵金属研究所、金川公司和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多年的研究,解决了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的新工艺,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平。1980年新车间建成投产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可以综合回收铂、钯、金、铑、铱、锇、钌等七种金属。其中,铂、钯的冶炼回收率比过去提高了十倍多;金的直接回收率也有新的提高,产品的纯度达到99.99%。

金川在前进!金川公司为我国镍基地的建设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新华社记者在1987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以《我国镍都金昌市在大西北崛起》为题的报道中说:“继鞍钢、大庆之后,我国又一个特大型联合企业在祖国大西北崛起。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金昌市的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支柱。金昌市被称为中国的‘镍都’”。这是对数万名创业者二十多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的高度赞许。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年4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金川扩建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李先念、陈云、方毅、宋任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致贺。这项工程相继被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1990年,又被列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国20个重大项目之一,成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总投资达28.8亿元。金川扩建二期工程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从美国、日本、芬兰、瑞典、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量采用科技联合攻关中的最新科研成果。经过参建单位8年的艰苦鏖战,该工程的主体工程于1995年底全面建成投产,金川公司形成了4万吨镍、2万吨铜以及相应的钴、贵金属和4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标志着公司的采矿和镍铜冶炼工艺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1978年至1999年的22年间,金川公司共开展了68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6项,有16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有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的科技联合攻关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难题,强化了矿山基础,提高了选矿、冶炼的技术水平,在完善采、选、冶主工艺流程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使金川镍矿中所含可提取的13种有价元素得到提取和回收,关键生产技术和主产品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镍的冶炼回收率由1978年的77.74%提高到1999年的88.16%。1983年,公司的镍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结束了十年间在七、八千吨徘徊的局面,达到了一期设计能力。1984年,达到1.5万吨。1985年,达到2万吨。三年迈出三大步,成为金川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1999年达到4万吨,达到了二期设计能力。实现利税由1978年的0.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3.5亿元。与此同时,金川公司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电解镍、海绵铂产品先后于1985年、1988年获得国优金质奖。优质品级率达到96%以上。公司的“金驼牌”商标于1997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殊荣,填补了西北地区和全国有色金属系统驰名商标的空白。1987年,公司获“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公司获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1996年,“金川镍的综合利用”被列为国家“八五”期间为国民经济贡献巨大的全国十大攻关成果;1999年,金川镍基地被评为新中国成立50年“甘肃省经济建设十大成就”之一。

img19

1980年代初,金川厂区航拍图,图中前景主厂房为冶炼厂1号贫化炉,右上方居民区即现在的3号区(原东方红居民区)

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协同,联合攻关,发扬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精神,走国内攻关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道路,把科研、设计、施工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条龙的技术开发,这是由参加金川科技联合攻关的所有单位,包括金川公司在内的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创造的金川经验,它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中国工业、特别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金川模式”。

狠抓管理工作 提高企业素质 1978年以来,金川公司长期不懈、持续不断地狠抓各项管理工作,不断促进公司的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跃上新的高峰。

1982年,对企业实行了全面整顿。开展了以“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整顿财经纪律、加强财务会计工作,整顿劳动组织、实行定额、定员,有计划地开展全员培训,整顿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项整顿,以推行经济责任制为突破口,以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为主攻方向,花气力,下工夫,建立了五层、七档、九种形式的包、保、核经济责任制。在改善经营管理工作中,以整顿基础工作和专业管理工作为重点,分别从计划、生产、设备、物资、能源、质量、技术、安全等八个方面开展工作,明确各级职能部门职责范围,普遍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素质。通过这次整顿,全公司共制订各种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66149条。其中管理制度19812条、岗位责任制25257条、各类操作规程19892条、交接班制度1233条,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

通过全面整顿,加强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使公司出现了生产大发展、效益大提高、面貌大变化的局面。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决定》精神,公司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扎实,专业管理、综合管理和现场管理开始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87年,公司晋升为省一级企业,198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3年,公司被评为全国现场管理先进企业。

1994年以后,公司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同时,努力抓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使企业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公司的管理开始从局部优化向整体优化发展,从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式转变。

1994年,公司按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高严细实、苦练狠抓、整体优化、再上台阶”的整体思路,开展了“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这项活动历时两年,取得了明显效果。实现了基础工作扎实细致、现场环境整洁、纪律严明、物流有序、设备完好、信息准确、生产均衡的目标。

“抓、练、增”活动取得的较好成绩,上级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公司被评为甘肃省1994年度“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先进企业。《有色企协通讯》也以“镍都经验值得借鉴”为题出了专辑,向有色系统全面介绍了金川公司“转、抓、练、增”活动的做法。原有色总公司还在金川公司召开了全行业的创建无泄漏工厂现场经验交流会。

199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调查报告的通知》。为了贯彻国务院学邯钢精神,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活动的通知。这项活动也同样安排了两年时间,1996年侧重于成本核算工作,1997年侧重于环境优美工厂建设和集体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公司于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三年获甘肃省“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先进单位称号,曾多次在甘肃省学邯钢总结表彰会上作重点发言。1997年初,在全国召开的学邯钢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对金川公司学邯钢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学邯钢,抓管理,狠抓综合利用,在近几年能源和各种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可比成本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1.2亿元,1995年又下降2000多万元,去年再下降8000多万元,使利润大幅度上升。武钢、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和许多企业的经验都说明,企业管理工作只有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9年4月,国家经贸委、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金川公司“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支援地方经济 建设精神文明 为了扭转长期以来只卖原材料不搞深加工的局面,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等现实问题,1986年,金川公司在甘肃省、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率先打破单一体制,实施“一厂两制”发展集体经济的战略方针,发挥公司的人才、技术和原料优势,利用旧厂房旧设备大办集体企业,进行公司产品的深度加工,发展服务行业。1986年——1999年,集体企业——镍都实业公司累计实现社会总产值近60亿元,上交税金2.8亿元。1992年,镍都实业公司正式进入国家大一型企业行列;1995年被评为甘肃省明星企业。最多时安置18000多人就业。到1999年,公司的集体经济已发展成30个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总资产10亿元,具有选矿、冶金、化工、建筑、运输、加工、制造等多种行业,开发工业产品150余种。1999年,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上缴税金2264万元。公司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壮大了企业的实力,拓宽了企业发展领域,增加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金川公司在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帮助地方发展经济,为甘肃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司充分发挥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优势,先后与企业所在地周围的永登、古浪、肃南、康乐、景泰、山丹、禄曲、临潭、永昌、金川等10多个县、区开展了跨行业、多层次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经济协作。从1984年到1999年,先后向上述地区以无偿或有偿方式支援的资产、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帮助建起了水泥、化工等地方企业65个,修建饮水工程200余公里,免费为地方、企业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300余人。自1991年开始,公司先后选派7批63名干部进行驻村扶贫。连续5年为康乐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捐衣物近20万件。此外,公司还先后于1991年——1998年五次大规模的广泛动职工为康乐县“希望工程”、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送温暖基金”、“金昌市救助特困生基金会”等累计捐款483万元。公司先后于1988年、1990年、1994年三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和“模范单位”称号;1994年,公司获得“全省大中型企业帮扶民族地区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获得甘肃省“121雨水集流工程捐助先进单位”称号。

金川公司在创造殷实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早在1986年,在公司第四次党代会上,公司党委提出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科学求实、锐意改革、团结进取”的金川精神,之后,一直常抓不懈,取得了明显效果。自1987年起,公司一直保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199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992年,公司进入首批甘肃省文明单位行列。1996年,公司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公司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同年12月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文明单位。

优秀管理团队 发挥引领作用 镍都能崛起,这颗丝路明珠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这无不凝聚着创业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以锲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以无私的奉献才造就了镍都的一切。这光辉的业绩是千千万万金川创业者的功勋,它为世人所仰慕。在创造辉煌成就的过程中,公司的优秀管理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金川,老少皆知的当举王文海了。这位1939年到延安的“红小鬼”,在战争年代当过兵工厂的技术员,建国初期曾以军代表的身份在东北当过酒精厂和锌厂的厂长,五十年代初入大学深造,后在冶金部任职。1979年,在金川建设的关键时期,奉命到金川攻克难关。当时,他虽年近花甲,但精力充沛。可谁又知道,在北京他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理应奉养,而且妻子疾病缠身,更需要照料。当时,有一位好心人劝他,算了吧,那可不是个好呆的地方,都说那是个无底洞,小干小倒霉,大干大倒霉,谁干谁倒霉,搞不好可是泥腿难拨。对于这些客观因素,王文海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毕竟是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干部,何况人称金娃娃的宝地在吸引着他,他更忘不了外国人垂涎金川、又仗势欺人的情景——

那是在1978年前后,国家为开发金川资源曾与外商进行过多次谈判。但谈判结果是,时间为二十六年,投资效果为不赔不赚。也就是说,价值达九百亿元的金川矿山资源只够还债,到后来,只剩下一些不能再用的设备——一堆废铁。作为中方首席代表的王文海心想:真是欺人太甚,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否定了这个方案。

王文海同志毅然来到金川,他组织金川公司的技术骨干,深入五百米井下,来到炙热的冶炼炉旁,在一道道工序中找问题,分析研究了一万五千多个数据,找出金川在生产建设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按照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会议上方毅等人制定的联合攻关规划,广泛交结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支持他们工作;倾听金川科技人员和职工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他是职工严厉的领导者,又是群众善良和气的朋友。说也怪,那些专家、教授们尊敬他,那些调皮捣蛋的小青年也尊敬他。有个金川出名的“惹不起”,在街上遇到王文海时,亲热地叫他“王大爷”(即伯父的意思)。后来,这个小青年变好了,成了技术能手,当了团支部书记。当他谈起王文海时说:“若不是王大爷帮助,我不会有今天。”

王文海为金川的生产建设,增添了根根白发。年迈的母亲去世了,他顾不得回去。多病的妻子也来到金川,说是休养,实际上是照顾他来了,这使王文海同志又是欣慰又是不安。有时,在北京的孩子埋怨他,让他早些回家,可他那颗心全让金川拴住了。每当人们谈起金川实现了三年三大步,实现了第一次腾飞是王文海领导有方的时候,他总是摆着手诚恳地说:“别,别,可别说我,这是方毅同志的功劳,是专家、学者们的功劳,是金川广大职工的功劳。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一个人就能改变金川面貌!”

从1985年4月开始,王德雍从王文海手中接过了金川建设的接力棒。当年8月,金川公司全面实行了厂矿长、经理负责制。一个以推行经济责任制为主轴,深化企业内部分配、用工、劳动工资制度共12个方面73项配套改革的方案,在金川公司经理王德雍为班长的领导班子集体的精心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实施和深化。

1988年5月上旬至6月21日,公司经理王德雍用40多天时间考察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6省10市3县40多个单位和企业,频频召开记者招待会和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向有关各方表达了公司愿与沿海发达省市进行广泛经济技术合作的愿望。《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就此作了较为广泛的报道。返回金川后,王德雍与公司领导班子研究,提出了公司在新形势下搞好生产经营工作的10大对策,决心变产品经济为商品经济,充分发挥公司的原材料优势,坚决实施“一厂两制”办厂方针,把公司建成镍、钴和铂族金属原料生产及与之相配套的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的现代化工业基地。

1988年10月25日,国家监察部调查组针对社会镍价暴涨的状况,对公司镍的产销和价格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为,金川公司执行合同、执行国家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价格均达到了100%。镍价暴涨与金川公司无关。11月26日,国家监察部尉健行部长在北京听取了调查组的汇报后指出:金川的情况证明我们国家并不到处都是倒爷。金川公司以国家大局为重,执行国家政策完全彻底,在镍价暴涨的情况下不眼红、不参与,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中央电视台对此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了重点报道。

王德雍是专家型领导干部,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作风严谨,坚持实事求是,联系群众,严于律己,在职工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1987年,王德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有色总公司“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特等奖”。1988年,他获有色总公司“优秀企业家金牛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1年12月3日,杨金义同志从当时有色兰州公司领导手中接过了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名的任命书,他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带领4.6万名公司职工继续攀登新的高峰。2000年2月25日,在金川公司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上,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恭敏动情地说:“杨金义是从学校一毕业就投入了金川的建设,40年了,这40年从基层到各领导岗位,工作非常勤恳,为人忠厚,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为大西北的建设、为镍都的建设把青春献给了人民,把一生最好的阶段献给了金川的建设。在担任公司经理职务期间,在团结班子成员和各级干部方面,发挥了主要的领导作用。在几十年的工作当中,使金川镍生产能力从1万吨达到2万吨、4万吨;在闪速炉进入正常生产;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露天矿转地下以后大幅度的增产等主要环节上,都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努力,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在干部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培育造就了一大批素质高的干部队伍,使他们成为金川各方面的骨干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第一就是一把手,随后就是班子,再一个是干部队伍,这三条是起决定因素的。去年,我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朱镕基总理接见我们讲的第一句话是:‘一人兴邦,一人丧邦’。就是企业有好的一把手,企业就搞好了。杨经理在班子里起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在实行轮岗、减人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和探索。在他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大家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留恋的心情。”

在这里不能不说的是,金川领导班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杨学思同志,他1983年担任金川公司党委书记,一直到1998年去世15年期间和王文海、王德雍、杨金义三任经理搭档,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的,金川科技联合攻关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果,正如方毅同志说的,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金川公司的领导班子是一个思想解放,敢包、敢创,勇于开创新局面的领导班子,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走向世界 快速发展

2000年2月,金川公司新的领导班子组建,李永军担任公司经理。

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以李永军为班长的公司领导班子认识到,金川公司虽是中国镍行业的“龙头老大”,许多经济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但是,放眼全球经济,置身国际市场,明显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高、劳动生产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等不足。公司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国外,如果不站在全球经济的高度看问题,最终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西方发达国家淘汰。“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遭其殃”。公司新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志存高远,制订并实施了“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坚持壮大主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工作方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做五篇文章——把镍的文章做深,铜的文章做大,钴的文章做强,稀贵金属的文章做精,无机化工的文章做活,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相统一。公司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逐步探索出并正继续走着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施资源战略 奠定发展基础 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发展的基础。2000以来,公司把资源战略作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制定实施资源战略的措施、制度,建立较完善的机制,来实现自有资源、国内资源、国外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扩大资源的拥有量。

加大地勘工作力度。金川矿区深部、外围及周边地区的找矿工作扎实有效。获得省内外45个探矿权,总面积达1792平方公里。与国外公司开展的风险找矿卓有成效,获得合作探矿权12个,总面积达到4280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含镍金属量达44万吨。2000年以来,公司新增矿石储量2070万吨,其中镍金属量34.7万吨,铜金属量27.5万吨,有效地弥补了公司自有资源的消耗。

加强公司矿山建设,发挥自有资源在资源控制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1999年,公司矿山出矿量为335万吨,2008年达到685万吨。

在国内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公司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和原料采购的优惠政策,扶持国内中小型矿山的开发。通过合资、参股、技术支持等共同开发。

在国外资源利用方式上,贸易与勘查、开发并举。积极实施大经贸战略,以贸易方式获得中间原料产品,到2008年底,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按照资源可靠,技术可行,建设条件基本具备,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环境良好和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参与海外项目开发。1999年,公司出口创汇7579万美元,进口额只有652万美元。2008年公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3亿美元,占甘肃省贸易总额的53.6%。

狠抓项目建设 壮大经济总量 2000年以来,公司投入资金150多亿元,完成技改项目300余项,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由于种种原因,金川扩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公司每年单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没有一个,而2000年以后,公司单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就有10多项,单项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有4个。2008年10月竣工投产的富氧顶吹镍熔炼项目投资24亿元;2005年11月竣工投产的铜合成熔炼炉项目投资12.5亿元;2007年12月投产的热电联产项目投资11亿元;2008年4月投产的14000吨/日选矿扩能技术改造项目投资7亿元。项目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经济指标,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公司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公司的镍产品从2万吨增加到4万吨,用了整整15年时间,2000年以来,公司的镍产量以每年近1万吨的速度增长。1999年,公司生产镍产品4万吨、铜产品1.88万吨、钴产品531吨。2008年,公司生产镍产品10.4万吨、铜产品29万吨、钴产品6032吨。199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利税总额3.27亿元(其中利润只有183万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551亿元,利税总额62亿元(其中利润为42亿元)。公司缴纳的税收总额大幅攀升,1999年实际缴纳的税收总额为3.25亿元,只占甘肃省财政收入的3.6%。2008年上升到22亿元,占甘肃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0%。公司位列2006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16位,2008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第74位。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居第3位,在甘肃省居第2位。2000年至2008年,公司共接受4102名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

项目建设还促进了公司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999年,镍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79%,铜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7%,钴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14%。2008年,镍的销售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占总销售收入的45.5%,铜的销售收入提高了36个百分点,占总销售收入的43.5%,钴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11%。

坚持科技进步 增强创新能力 为适应加快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司着力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了技术中心所属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配置和专业分布,相继组建了矿物工程研究所、火法冶金研究所、化学冶金研究所、设备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镍钴工业卫生研究所等六个专业化研究机构,并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科研攻关的需要。2007年10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揭晓,在参评的438家企业中,金川公司技术中心排名跃居第40位,而此前公司2003年排名第239位,2005年排名为第115位。

公司除每年安排6000~8000万元资金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金川课题外,还先后投资3000万元,在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分别建立了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学联合实验室和新材料与压力加工联合实验室。在2006年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兰州大学——金川集团金属化合物联合实验室”校企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高校——大型企业合作十大经典案例之一。

公司积极创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工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政策,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观念深入人心。“十五”以来,共培养了12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5000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得到提升,近300名技术人员参加了英语脱产培训。大力开展技术练兵和技术培训,加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选拔优秀工人到技术培养基地和高等院校脱产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操作技术、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级技术工人。2008年,公司高级工程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9.7%,技师以上高级技术工人占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5.12%,均达到全国工业企业先进水平。在金川公司,最吃香、最令人羡慕、最受人崇敬的人员是科技人员、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劳动模范,公司已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

公司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五”以来,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其中2007年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15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2%。2008年用于科技进步的费用超过15亿元。公司对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的奖励累计近7000万元。围绕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共开展了600余项公司级科研攻关课题,取得重大成果149项,5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以上的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

与此同时,金川公司在兰州建设金川科技园,进行产业布局的重大调整,重点进行了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又一重大突破。

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和大规模、长周期的科技联合攻关,使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使金川公司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够将多种有价金属在同一工厂内实现分离提纯的企业。公司的镍铜钴等主要产品质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兰州金川科技园时指出,金川的发展道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目标,金川理念大有希望。2009年7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人视察兰州金川科技园,高度评价了金川公司50年来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绩。他说,金川公司50年的发展道路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几代金川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金川公司一届又一届领导人追求技术上的先进、企业的协调发展、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密不可分的。万钢认为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正确的。他指出,进入新能源时代以后,特别是今年国际金融危机,迫使世界各国、各大企业都在转型,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新能源政策,将会给世界各国、各大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他希望金川公司能搭上这班车,抓住机遇,重点加大电池及电池材料研发,同时向二次动力电池领域进军。

加强资源节约 努力保护环境 金川公司全年总耗能源达到140万吨标煤,其中生产总能耗达到100万吨,是国家重点耗能单位。多年来,金川公司坚持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五”期间,公司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1.94%,电镍综合能耗下降32.99%,电铜综合能耗下降48.75%。“十一五”以来,公司能源指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07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金川公司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对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年9月,甘肃省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议在公司召开,对公司的循环经济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公司万元产值能耗环比下降2.4%。电解镍和电解铜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切实加强管理,十分珍惜矿产资源。公司教育广大职工牢固树立珍惜矿产资源的观念,坚决贯彻“采富保贫、贫富兼采”的资源开发政策,保护国家有限的镍资源。加大采矿技术创新力度,努力降低矿石损失率、贫化率。2008年,公司三个年出矿超百万吨的井下矿山(二矿区、龙首矿、三矿区)的矿石损失率、贫化率均为5%以下,达到国际充填法坑采矿山的先进水平。

金昌市是全国108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是制约公司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2000年以来,公司共投入1.9亿元用于节约用水综合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了公司水的重复利用率。2008年,公司共回用中水1024万吨,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86%。公司2008年有色金属总量达40万吨,是1999年的6.8倍,而用水量仅为5810万立方米,只比1999年的用水量增加了610万立方米。

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并认真落实“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环境保护战略,把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不断探索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模式,走上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公司不断加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投入资金20余亿元,实施了冶炼二氧化硫烟气污染治理、烟气收尘设施改造、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大批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公司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冶炼烟气、冶炼渣、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方面步入了全国工业企业先进行列。公司与金昌地区下游企业建立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动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公司被评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深化内部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公司于2001年组建了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引进了宝钢、太钢等战略持股者,公司股权结构更加合理,为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按照专业化集中管理的原则,对公司内部辅助生产单位进行公司制改制。改制前,工程建设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等辅助生产单位全部亏损,改制后,所有辅助生产单位不但无一亏损,而且创造了较大的利润。工程建设公司已发展成为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最具竞争力的工程建设企业之一;机械制造公司在服务主业的同时,积极开发外部市场,向俄罗斯出口全套选矿设备;万方实业公司大力发展包装材料、劳保用品、服装加工及工程塑料制品,已成为河西走廊最大的轻工业企业。

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完善了岗位效益工资制,建立起了员工职位体系、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管理 大力降低成本 “十五”以来,公司大力实施“规模扩张降成本、技术进步降成本、加强管理降成本、深化改革降成本”的成本控制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其间,公司可比产品加工总成本费用降低6亿元,主要产品成本达到国际同类企业平均水平。

坚持管理创新,着重加强了决策管理,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班子主要工作制度,理顺了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程序,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保证了公司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近几年来,公司在重点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对外投资等重大问题上从未出现过决策失误。公司实行“资金、采购、供应”三个方面的集中,加大审计和监督力度。撤销了所属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外部银行账号,对资金实行集中运作。改革财务系统人事管理制度,对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规范生产经营系统原始记录,强化以金属管理为中心的统计工作。

2005年9月,公司生产的“金驼”电解镍列中国名牌产品名单。2007年9月,“JNMC”高纯阴极铜列中国名牌产品名单。这两种产品都是国家免检产品。2007年,集团公司又被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公司获得全国质量奖。

公司开展零伤害活动,打造本质化安全型企业。近几年来,用于安全措施技术改造和劳动防护用品更新的投资高达10多亿元。2006年,金川集团下属龙首矿等三个主力矿山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命名为国内首批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十五”与“九五”期间比,公司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分别下降了30%和27.2%,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2006年、2007年的事故起数在2005年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了46.4%和50%。

镍都实业公司 重新焕发活力 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镍都实业公司成立后,企业性质是安置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安置型企业的缺陷逐渐显露: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机制不活;人员包袱沉重。镍都实业公司陷入了困境,经营形势逐年恶化,企业生产举步维艰,流动资金异常紧张,企业无力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

进入新世纪,金川公司做大做强,为镍都实业公司的大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镍都实业公司作为金川集团实施“一业为主,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团的支持和主业的带动下,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依托镍都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通过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强管理、内部挖潜、重组改制等措施,不断加大对镍、铜、钴三大系列产品的延伸深加工力度,企业摆脱困境、扭亏增盈,实现了由安置型向效益型的转变,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从2001年至2008年,先后建成了3万吨硫酸镍、2万吨硫酸铜、1000吨球形氢氧化镍、800吨电积铜粉、6-35KV交联电缆等生产项目,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资产结构,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营业收入由1999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3亿元。税金总额由2264万元增加到8100万元。2003年,实现利润550万元,结束了1993年以来长期亏损的局面。2008年实现利润1.7亿元。劳动生产率由6.52万元/人·年增加到38.18万元/人·年。目前,镍都实业公司已能规模性的生产硫酸镍、氯化镍、氧化亚镍、硫酸铜、硫酸钴、氯化钴等近十种镍铜钴盐类产品,其中许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生产规模居国内第一,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伊朗、阿联酋、沙特等国。金川公司不仅是国内最大的镍生产企业和北方最大的铜生产企业,而且是国内最大的镍钴盐类生产企业、镍粉生产厂家和出口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企业 2000年以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的原则,努力践行“出资者满意、员工幸福”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强。

职工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是公司历史上职工收入增长最快的阶段。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先后6次为公司广大职工调升工资,人均工资从1999年的1.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2万元,年均增长29%。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转换了长期在全民企业混岗的6000多名集体企业职工的身份,他们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千家万户受益。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2003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12期,培训职工83203人次,人均轮训2.6次,近12000名职工参加了社会化学习或考试,具有学历的职工比例提高到40.1%,有87.9%的生产操作人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职工队伍的文化技能素质结构不断改善。公司职业培训活动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司选派8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同类企业或研发机构考察学习,开拓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视野,增强了自主创新实力。

在全国大型国有企业中率先实行了全员带薪年休假一个月的制度。严格执行《劳动法》,仅2008年为职工加班支付的资金达到2500多万元。

投资3亿元对选冶化厂区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大大改善了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绿化改造力度,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建设,厂区、矿区、生活区、公共区域累计新增绿地达12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目前,公司共有绿地407.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37.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4%,初步形成了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公共绿地和工矿企业防护林等较为完整的富有金川特色的企业园林绿化体系,改善了企业的发展环境,收到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分别达3亿多元和1.5亿元。另外,8年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公司中小学总校的环境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医院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公司多次拿出专项资金,先后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开展了多次健康体检。

新建职工住宅6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职工家属的居住条件。4000余户职工搬进新居。投资1亿多元,大力改善居住环境,使职工生活小区的环境、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备受职工及家属欢迎。2006年,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由5%上调为9%。2007年,又将公司缴存的比例提高到12%。

建立了每年200万元的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出资近400万元用于困难职工家庭生活补助和子女就学资助;建立了每年300万元为职工子女提供就业前劳动技能培训和对困难家庭子女自谋职业一次性资助基金。共招收1796名职工子女在公司就业,缓解了部分家庭的经济困难。

建设公司文化 提供精神动力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实施了以“出资者满意,员工幸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进一步提炼出了“艰苦奋斗,敢争第一”的金川精神,“变革思维,创新行动”的思想观念,“爱公司、爱岗位、爱学习”的企业风尚,“团结互助,和谐共事”的员工关系,形成了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50年来所积淀的具有金川特色的文化,是公司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文化的激励下,金川人胸怀祖国,与时俱进,勇攀高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002年,公司纪委、监察室被评为全国百家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公司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3年,获“全国职工培训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公司团委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05年,公司第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称号。2006年,公司党委第二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公司第二次获得“全国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学习型组织中国优秀组织奖”、“全国‘安康杯’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获“2007年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2008年8月,公司被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热心公益事业 树立良好形象 “十五”以来,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心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2007年6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到金川参加第十七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时赞扬说:“金川公司不仅出产品、出效益,还出人才、出经验,尤其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和甘肃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公司先后为金昌市城市改造、新农村建设、四川省、甘肃省地震灾区、部队建设、希望工程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等无偿捐助资金累计达2.6亿元。

在我们伟大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的成功,在那些原是荒无人烟或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地区有300多座新兴矿业城市拔地而起,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白云鄂博、金昌等市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没有金川公司的成立,就不会有金昌市的诞生;没有金川公司的巨额投入和大力支援,就不会有金昌市的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在金川公司强有力的带动下,金昌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名列全省前茅。2008年,金昌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92.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8元,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0元高出4398元,超过2007年位居第一的嘉峪关市,跃居全省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015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2680元高出2335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三。目前,金昌市规模以工业增加值的73.8%、大口径财政收入的71%、地方财政收入的46%、市级财政收入的62%,均来源于金川公司。

愿景目标 矿业集团

受命危难之际 积极应对危机 2009年2月7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金川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省政府关于金川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调整变动的决定,李永军不再担任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职务,杨志强接任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省委副书记刘伟平主持大会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侯长安,副省长石军,省政协副主席李永军出席大会并分别作重要讲话。有三位省级领导参加金川公司主要领导调整会,这在公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对公司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金川公司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在大会上说:“金川公司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是金川公司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李永军同志作为金川公司主要负责人,尽职尽责,辛勤工作,在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永军同志不仅精于企业经营管理,而且也是有色金属工业专家,在担任公司主要领导的这十年时间里,和公司班子一班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部署要求,按照‘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做好‘五篇文章’的发展思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使公司发展成为集采、选、冶配套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突出体现在: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镍产量以每年近1万吨的速度增长,2007年有色金属产品总量突破36万吨,是1999年的6.2倍。2008年超过40万吨,镍、钴产量位居全球前列,成为全球同类企业中生产规模大、产品品种多的大公司之一。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具有战略性的、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产能和效益翻了几番,而且企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是1999年的22.4倍;利税总额128亿元,是1999年的38.5倍。2008年,在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急剧下跌的不利因素下,仍然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利税62亿元,并获得‘全国质量奖’。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坚持走产学研联合之路,在有色金属采、选、冶及相关新材料领域,研发了镍富氧顶吹熔池熔炼技术、高氧化镁精矿闪速熔炼技术、气化冶金生产技术等2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对公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和大经贸战略,控制和拥有了一批国内外有色金属矿山资源,公司业务不断向全球拓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壮大有色冶金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原料化工、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大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技术工人,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所有这些,都为金川公司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对金川公司的发展是满意的,对永军同志为班长的班子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说:“这次新调整的杨志强同志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工作经历丰富,既有在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担任主要领导的经历,也有在省直党政机关担任领导的经历,熟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金川公司工作十多年,熟悉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公司有深厚的感情。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处事稳重,为人低调,团结同志。坚持原则,要求自己严格。担任金川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以来,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在加强企业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省委、省政府认为,杨志强同志担任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职务是合适的,这有利于加强金川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力量,有利于健全金川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结构,也有利于金川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发言说:“历史是一部写不完的书,事业是一个永续传递的接力棒。省委、省政府任命我为金川公司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在此,我对组织长期给予的关怀和培养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和信任表示真诚的感谢!此刻,我深深懂得,我从李永军同志手里接过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职务,接过的是组织赋予我的神圣使命,接过的是公司全体职工及家属赋予我的历史重托。我知道这其中的分量有多重,责任有多大。我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对党的忠诚、对企业的忠诚、对公司全体职工的忠诚,发扬团队精神,努力工作,把金川的事情办好。”

以杨志强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受命于危难之际。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有色金属价格急剧下跌。2009年2月,公司主产品电解镍每吨的价格仅是公司历史上电解镍售价最好时期的2007年4、5月时每吨价格的1/6。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百年一遇,欧美经济遭受重创,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预示着有色金属市场的恢复也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公司产品价格将会在低位维持较长的时间,这将继续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压力,给公司的改革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司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上任伊始,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公司机关部室负责人,下矿井、到厂区、奔车间、赴一线,扎扎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宣传形势,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研究措施,积极主动,扎实应对;督促鞭策,力戒空谈,狠抓落实。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向全体职工拿出了一份提振信心、体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全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3月20日至21日,公司召开了六届七次职代会,汪海洲总经理作的行政工作报告受到职工代表的高度评价。报告确定的2009年的主要生产经营指标是: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1亿元,其中利润21亿元。有色金属产品总量过50万吨,力争生产镍产品13万吨、铜产品40万吨、钴产品6500吨。

新的领导班子狠抓增收节支工作。面对极其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金川公司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不悲观丧气,而是努力想办法、订措施,提振信心,积极应对。公司把增收节支作为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全体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牢固树立勤俭办企业的思想。职代会报告指出,公司大力加强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把厉行节约的要求与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扩大规模、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力争全年降低成本3.8亿元。金川公司董事长杨志强反复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增收节支,是公司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年降低3.8亿元的可比成本是一个钢性指标,没有任何打折扣的余地,每个单位都要拿出10条硬邦邦的措施,确保完成这一指标。

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分解任务目标:一是建立和完善重要物资“交旧领新”制度;二是加强货代招标管理,降低原料采购成本;三是落实好增值税转型优惠政策;四是规范各类项目评审费用支出;五是建立修旧利废的价值确认和奖惩制度,确保完成全年5000万元指标;六是建立和完善增收节支奖惩办法;七是加强通讯费管理;八是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用;九是加强费用结算及时性和年度预算严肃性;十是提高财产保险索赔率。

公司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六届七次职代会精神,结合实际,千方百计想实招,出实策,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2009年11月3日,金川公司召开了增收节支经验发布暨表彰大会。冶炼厂、财务部各一项成果获增收节支先进经验及措施一等奖;二矿区、冶炼厂、动力厂各一项成果获二等奖;精炼厂两项成果、汽运分公司、龙首矿、化工厂各一项成果获三等奖;龙首矿、二矿区、冶炼厂、精炼厂、动力厂、供应分公司获增收节支先进组织单位。公司总经理汪海洲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把增收节支工作抓下去,要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增收节支工作,要用严格科学人性化的考核机制保证增收节支工作深入推进。

在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公司全年降低成本3.96亿元。

新的领导班子加大资源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短短的10个月时间,一个又一个大手笔、大动作实施。

5月,公司从四个区域布置了全球化的资源战略:分别成立了美洲区、欧非区、大澳区金川资源公司和矿产资源部,矿产资源部协调前三个区的资源管理并负责金川外围以及中亚地区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获取、资源的开发等工作。这标志着公司进一步加大了资源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快了资源战略的实施步伐,提升了资源战略的管理水平。

6月8日,古巴镍业总裁阿尔贝托一行3人来金,就融资贷款、产品包销、合作建构、人才交流、语言培训等事宜与金川集团公司洽谈,双方签署了硫化镍钴精矿包销协议。在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古巴镍业承诺为金川集团公司提供9年精矿供货服务。11月6日至8日,金川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一行5人应邀前往古巴进行访问,双方就投资融资及技术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同时,金川公司与古巴镍业签署了贸易项下的预付款协议。

6月9日,杨志强一行8人风尘仆仆赶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杨志强代表金川公司向肃南县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邓少军代表金川公司向肃南县捐赠120只马鹿,包国忠代表金川公司与肃南县签署《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企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

6月19日,金川公司拉萨代表处成立揭牌暨与西藏鑫牛矿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西藏国际大酒店举行,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参加仪式并为拉萨代表处揭牌。杨志强一行在拉萨还拜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

6月29日,公司召开资源工作会议,公司上下基本形成了共识:第一,资源战略是公司的第一战略。第二,十年来,金川公司在实施资源战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经验、有教训、有收获、有不足,这都是宝贵财富,给公司今后的资源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道路再艰难,金川公司要坚定不移的搞资源战略。第四,金川公司以后做资源项目,要以控股为主,但也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控股是主要方式。第五,金川公司要大力加强资本运作能力。

7月,金川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新加坡与印尼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及其团队举行了会谈。双方探讨、交流了在印尼投资及收购矿业资产的机遇,就在矿业资源领域发展及合作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真正搭建起公司在非洲开拓资源市场的平台。赞比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赞比亚穆纳利镍矿位于赞比亚南部省,北距首都卢萨卡85公里,是赞比亚唯一的一座镍矿。2007年5月初,赞比亚穆纳利镍矿由澳大利亚阿比顿有限公司进行开拓和选厂建设工作,2008年7月投产。2009年初,公司决定控股阿比顿公司,7月,该项目的收购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0月底,公司成为赞比亚穆纳利镍矿的控股股东。按照公司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从8月开始,穆纳利项目组人员分期分批到达项目现场开展工作。经过紧张工作,金川赴赞人员和赞比亚镍矿留用人员联合完成了项目重启计划草案的现场编制工作,11月,已进入生产启动期。杨志强形象地说,赞比亚穆纳利项目是非洲一小步,金川一大步,标志着公司跨国经营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的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办实事、好事。职代会行政报告提出的惠及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的13件实事,是2009年公司职代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职工家属和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真可谓“镍都三月热浪涌”。在企业效益下滑、经营困难的严峻形势下,公司如此的关爱职工、心系职工,把不断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公司新的领导班子强烈的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理念,显示了克服困难、共渡难关,把公司建设成为跨国经营的矿业集团的信心、决心和勇气。有了这样的领导班子,镍都的明天会更美好。

“公司郑重承诺:在面临金融危机、效益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确保职工工作稳定、收入稳定,不裁员、不减薪”、“招录各类劳动用工1300人”、“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和小区卫生条件”、“方便职工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进一步提高饮用水质量”、“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治理大气污染”、“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增强职工子女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职工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继续做好困难职工家庭的帮扶救助和大病困难职工的救助工作”、“进一步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等13件实事好事的提出和集中、综合办理,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增强了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振奋了职工的精神和士气。

新的领导班子构架了公司改革发展的思路。在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生产经营计划会上,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代表公司领导班子谈了关于公司近期改革发展的设想,他说,在公司的发展区域上,分为4个版块,即:金川股份、金川实业、金川科技、金川海外。要积极推进后三大版块上市工作。资产运营部要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上市团队,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以兰州金川科技版块为首,快速高效推进公司上市工作。必须澄清认识,不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不通过资本积累走外延式发展道路,跨国经营就成空谈,不用资本撬动市场,我们很难实现过千亿目标。

为适应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满足公司日益复杂的经营需求,我们决定对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格局进行重新划分:把金川本部作为生产和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充实兰州科技中心,新建上海贸易中心,北京资本中心。四个中心各自承担起调度中枢、科技研发、商业贸易、资本运作的任务,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应有功效,以达到强化中枢管理,壮大研发实力、逼近前沿市场、夯实资本基础的战略目的。

四大资源区、四大版块、四大中心战略规划,是着眼于实施跨国经营、缔造千亿业绩的蓝图而提出的,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紧密联系,自成一体,充分体现了新的领导班子立足金川、放眼世界的宽广胸怀和对国内国际大势的成熟思考,准确把握。

描绘灿烂前景 实现新的跨越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建厂50周年,是金川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开始。

目前,公司已站到了营业收入由500亿元向1000亿元跨越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公司的“十二五”目标是:到2015年,有色金属及加工材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化工产品450万吨;产品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营业收入过1500亿元,利税总额过200亿元,打造千亿企业。

公司的远景目标是:综合实力跻身世界500强,努力建设跨国经营的矿业集团,打造“百年金川”。

这是几代金川人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历史赋予金川人的光荣使命。

公司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科学的思维谋划公司未来。

公司将强化全球思维,立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战略,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扩大资源拥有量,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公司将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密切关注新技术革命进程,积极研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大胆探索,积极开展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实现低成本扩张与增值,实现科、工、贸、资本四位一体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公司发展活力。

公司将以产业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进入关联性强、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将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为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推进流程再造和组织创新,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增强公司国际竞争力。

公司将按照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具有金川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提高软实力,为国际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公司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企业党建,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

公司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发扬“艰苦奋斗,敢争第一”的金川精神,建设跨国经营的矿业集团,打造“百年金川”,实现基业常青。

回首金川的昨天,岁月峥嵘,艰苦创业百战多;

喜看金川的今天,炉火正旺,做大做强鏖战急;

展望金川的明天,前景灿烂,昂首阔步向世界。

目前,金川公司的矿山井下、冶炼炉旁、生产车间、建设工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景象,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金川人正在加速打造中国镍钴工业的越洋“航母”,正在向跨国经营的大型矿业集团迈进!正在向世界500强企业攀登!

1982年以来金川公司获省部级以上主要荣誉称号

img20

续表

img21

续表

img22

续表

img23

续表

img24

续表

img25

续表

img26

续表

img27

续表

img28

续表

img29

续表

img30

续表

img31

续表

img32

续表

img33

续表

img34

续表

img35

续表

img36

续表

img37

续表

img38

续表

img39

续表

img40

续表

img41

续表

img42

续表

img43

续表

img44

续表

img45

续表

img46

续表

img47

续表

img48

续表

img49

续表

img50

续表

img51

续表

img52

续表

img53

续表

img54

续表

img55

续表

img56

续表

img57

续表

img58

续表

img59

续表

img60

续表

img61

续表

img62

说明:上面表格中1999年以前的内容从《金川公司志》和《金川公司年鉴》(1995-1999年)中扫描、打印、校对、修改。2000至2008年的内容由公司法律事务部的窦宗杰科长提供。此外,笔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认真查阅了《金川公司荣誉册》(1977-1997年)和1998年以来的《镍都报》合订本,又增加了194项荣誉,并把每年的荣誉按照国家级、部级、省级的顺序排列(同一级别的荣誉按照先机关部室后二级单位的顺序)。这880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基本上包含了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基层单位每年上报到公司原企业管理部或者刊登在公司《镍都报》上的各类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