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甘肃省的农业分为三大区。全省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甘肃省首届100个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新一轮全省新农村建设3个市、11个县的试点土作全面启动。至目前,甘肃90%以上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占60%左右。

(三)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们甘肃省的农业分为三大区。

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均属黄土高原,其间有陇山。海拔1500米,西高东低。陇东黄土层厚达150米,有高原面较为完好的董志塬等,陇中多黄土丘陵

陇南山地雨养区。陇南山地为秦岭西延部分,西与甘南高原与青藏高原相接,山岭海拔2000米,山间有徽成盆地。

河西走廊灌溉区。全长1000多公里,海拔1000多米,在戈壁沙漠中有绿洲,南侧为祁连山。

2008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803万亩,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874万亩。总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47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1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不足1/3的水浇地生产出的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5%。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88.5万吨,其中小麦268.1万吨,马铃薯1100万吨,玉米265.4万吨,油料53.5万吨。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5公斤。全省牛、羊存栏分别达到475万头、189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93%、6.22%;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68万头、1075万只,分别增长10.3%、9.99%。生猪存出栏分别达到691万头、814万头,分别增长15.9%和5.01%。肉、蛋、奶产量达到166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达到34.2万吨,比上年增长10%;畜牧业产值比例加大,占农业产值的23.7%,草食畜,占畜牧业的比重达到45%。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农机化稳步推进,全年农机总动力16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饲料总产量117万吨,比去年增长1%。营业收入26.9亿元,饲料工业总产值29.5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配合饲料64万吨,浓缩饲料52.4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0.6万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8元,比上年增长16%。全省粮食完全具备灾年余缺调剂的能力,同时棉花、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甘肃的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5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肉羔羊、酿酒葡萄等10个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前5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酪素、瓜籽、制种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农产品出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6家。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0817公里,全省1227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1004个乡镇通了沥青或水泥路,占81.83%;全省建制村17008个,15737个通了公路,占92.5%,4633个通了沥青(水泥)路,占总数的27.3%。全省农村沼气累计建设45万户,2009年计划完成40万户。基本农田和农村饮水、小水电、节水灌溉、沼气、草场围栏等工程建设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省的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甘肃省首届100个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新一轮全省新农村建设3个市、11个县的试点土作全面启动。近6年,全省解决了4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省。作为全省经济基础的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甘肃农业内部结构突破了以粮为主的格局,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和农、牧、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2008年,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74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50%。粮、经、饲比重为70∶24.4∶5.6;全省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比重由1978年的73.1∶5.4∶21.6∶0.1调整为71∶3.5∶25.3∶0.2。农、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甘肃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投入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素质同劳务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

甘肃全省的绝大部分县市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7个市的21个县区处于风沙沿线,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和沙漠区。干旱少雨、自然资源短缺,是造成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省每年都有1500万亩至2000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受旱,造成部分农村人口和牲畜饮水困难。中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及南部山区,降水量在300米至550毫米,涉及180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14.5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5000万亩,均占全省的75%左右。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匮乏,是甘肃省贫困区最集中的区域。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农业的可控能力十分有限,多数地方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水源涵养林减少、植被萎缩,1/3的工业废水、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至目前,甘肃90%以上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占60%左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仍有50多万人口用不上电。就全省农民的收入而言,2008年与全国有近7年的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7.2元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对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产品加工企业困难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新挑战、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