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地方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张掖自古就是一个农牧业地区,地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经济呈缓慢发展态势,企业增加到103户,完成工业产值2993.5万元。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形成了地方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六节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地方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张掖自古就是一个农牧业地区,地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9月,张掖解放时,接受从国民党马步芳部溃逃时遗留的毛纺织、被服、鞋袜三个设备不全、破烂不堪的工厂,还有私营工厂20户,作坊店铺542户,均为手工作坊。总资产仅有80.7万元,占当时国民总资产的3.9%。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建了电厂、面粉厂、屠宰厂等国营企业,对私营和手工业作坊在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工业企业达到59个,总资产达600.4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中,开始大办地方工业,由于浮夸蛮干、盲目发展、结构失调。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构趋向合理,生产逐步按计划稳步发展。至1965年底,企业有46户,产值达到858.9万元。文革期间,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仍按“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原则。兴办了造纸厂、水泥厂、磷肥厂等一批“五小”企业。工业经济呈缓慢发展态势,企业增加到103户,完成工业产值2993.5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转换经营机制,采取协作、联合、引进技术、设备等一系列措施,使工业企业逐步走上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到1985年底企业发展到109户,完成总产值12035.2万元。90年代,进一步明确了“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能源、食品、轻纺、化工、建材、冶金行业的发展,新上小水电、大电网改造、煤矿扩建、酒精、柠檬酸、葡萄糖、食品、饮料、淀粉、白酒等项目,建成了投资5500万元的农药厂和4万吨尿素生产线,3.5万吨合成氨改造等大型骨干项目。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形成了地方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00年底,工业企业发展到4945户,产值达到236716万元,上缴税金7124万元。

2002年之后,实行地改市、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战略任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一手抓原有企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项目建设投产,集中建设了一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紧紧围绕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构建全市地方工业格局,形成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质的飞跃和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投资55亿元建成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的投产和成都“大兴草业”,高台万亩葡萄栽种和葡萄酒酿造等引进项目的入驻投产,为地方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28户,总产值77.75亿元,上缴税金4.06亿元,占地方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7%。到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靠实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43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1.47%。实现利税总额7.7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

二、地方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以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企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从1978年以来,我市的企业改革工作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以对企业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为主。对所属国有企业重点开展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第二阶段(1992—1999年),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等14项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从1996年开始,开展了“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活动,1997年3月以后,对辖区内的所属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

第三阶段(1999年至目前),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2000年9月,对全区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改造,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在全区国有、集体工商企业中开展了以产权转让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工作。按照“整体转让产权、整体置换身份、整体承担债权债务、整体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保费用,整体安置职工,企业产权一次性出让给个人或新的民营企业”的原则,对全市国有工商企业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对山丹焦化厂、张掖有色金属公司等5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使这些债务沉重、改革难度大的企业依法甩掉了债务包袱,顺利完成了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任务。企业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调整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大力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拉动民间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政策,鼓励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放宽进入领域,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共同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8.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非国有经济投资19.02亿元,增长38.2%;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到2007年非公有经济企业个数达到34018户(其中私企2018户,个体工商户3200户),企业营业收入128.2亿元,利税总额12.5亿元,上缴税金4.39亿元。

3.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市委、市政府前后共组织90多个招商团(组)分赴广州、浙江、北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组织参加了“乡洽会”、“兰洽会”、“西交会”、“中博会”等节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荷兰艾为口集团、中种集团、德农集团、奥瑞金公司、中基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取得了显著效果。从2001年开始,通过参加在全省举办的五届全国乡企贸洽会,共签约项目290个,总投资77.1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0年以来,张掖每年在工业项目上的投入超过亿元,2004年开始每年投入超过十亿元。随着工业投入的逐年加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项目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业项目由上小项目逐渐转变为上大项目,投资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每年几个项目,投资均在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近几年,大项目每年均30个左右,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二是投资主体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效果发生了质的转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投资主要是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九十年代末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市场,到2000年以后,工业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已经在工业企业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民营企业的投入明显增大,工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三是投资项目前景稳定、规避风险能力强。近年来,工业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对市场前景进行充分论证的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可靠性强,回报率高。克服了以前由领导拍板投资,盲目性大,抗风险能力差,回报率低的弊端。四是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投资领域越来越宽。20世纪末工业投资主要在传统加工业和矿山采掘这两大方面,投资范围小,产品单一,效益不明显。进入21世纪,投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向资源要效益,还向科技要效益,更向环境要效益。工业开发领域涉及能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研发制造等诸多领域,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4.工业示范园建设效益日益显现

张掖工业示范园区以国家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重点突破、规模开发”的原则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功能齐全、示范效应强”的标准,先后建成甘州区东北郊经济新区、民乐县高新实用技术开发区、山丹县城北工业开发区、高台县南华经济开发区、临泽县工业开发区等五个部级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和甘州区大满、梁家墩、上秦、临泽县新华和肃南县祁青等五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十个示范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并制定完善示范区土地开发、户籍管理、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方面的各项工作制度。十个示范区占地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14.72万人。至2007年底,建成各类企业3215户,固定资产达60.76亿元,从业人员6.29万人。累计建成东西合作项目125项,引进资金26.8亿元。全市70%以上的重点骨干项目在示范区落户,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点。

5.地方工业发展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地改市以后,“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地方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冶金、轻工原料、农副产品加工六大行业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和电、煤、钨、铁、种、芋、红等七大支柱产业。地方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种,有8种产品列入省级名牌产品,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上升的态势,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6%,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特点是:一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上三千万元的工业重点项目137个,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43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9户,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18户,3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22户。形成的主要产品产量有60万千瓦火力发电、54万千瓦水力发电、100万吨煤炭、200万吨矿产品加工、130万吨农产品加工的生产能力,工业经济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开发领域不断拓展。立足资源优势,拓展工业发展领域。由过去的小水泥、小加工、小修理、小矿山、小食品发展到现在的能源、化工、建材、冶金、食品深加工等有一定加工规模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精细化工、冶炼采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些科技前沿领域也都有了发展。三是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出口创汇能力企业45户。硅铁、红矾钠、柠檬酸、番茄酱、马铃署全粉、脱水蔬菜等10多个品种已进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额达1900万美元。四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86.07%。其增速列全省首位。五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五年上升8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到27.4%,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3.5%,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三、乡镇企业发展生机勃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七五”开始有了突破性发展,“八五”期间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立足资源优势,依托主导产业开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重点行业,发展龙头企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园区综合功能,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20032户,比2000年增加5872户,年均增长5.1%。完成增加值56.33亿元,比2000年增加38.93亿元,年均增长18.3%。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1.8亿元,比2000年增加15.8亿元,年均增长20.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GDP和工业增加值的38.5%和54.2%,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发展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8户,比2000年增加43户。“十五”以来,全市乡镇企业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建各类乡镇企业项目704项,投资达82.8亿元,其中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29项。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经营性收入148.99亿元,比2000年增加97.03亿元,年均增长16.2%;实现利润9.18亿元,比2000年增加4.68亿元,年均增长10.7%;上交税金2.22亿元,比2000年增加0.98亿元,年均增长8.7%;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19.8万人,比2000年增加4.9万人,年均增加7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达1352元,比2000年增加412元,年均增长近60元。乡镇企业成为地方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是科技进步加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五”以来,全市乡镇企业研发新产品430余项,有27种产品获得部、省级名牌产品。有150多户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对接。有45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等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市县乡三级共培训各类人员4万多人次,有4012名人员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

五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以来,全市乡镇企业管理工作以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为主题,以创建文明企业,狠抓集团建设,实现聚变效应为主要内容,组建了张掖市饮料食品集团公司、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等12个企业集团。在全市乡镇企业中开展质量效益达标升级、节能降耗工作。按省委《关于在乡镇企业深入实施“双带整推”意见》的要求,深入开展双带整推工作,46个地直部门,34个省地县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帮带了90户乡镇企业。2000年通过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达标升级企业复检工作,使乡镇企业由粗放式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了全市乡镇企业台账,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培育良好信用,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