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策略研究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底蕴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展示了城市总体的风格、特点和理念。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力。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目前,兰州市有38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

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底蕴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展示了城市总体的风格、特点和理念。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发展城市经济、吸引外部投资、加快城市建设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塑造好的城市形象,必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兰州作为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中心带动城市、西部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和西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等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兰州更好地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和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后浓缩、抽象化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是一座城市外在物象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综合表现。城市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城市形象,既包括城市外在的物化形象,比如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市徽、市花、市树等,也包括城市居民的心理形象、城市理念、城市精神等软的东西,还包括行为形象,如地方政府和市民的行为。城市形象的确定是城市定位的重要环节,犹如商标之于商品一样,城市形象是城市巨大的无形资产。形象的好坏,事关城市的影响力、城市的魅力,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城市的风尚等。城市形象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性要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力。塑造城市形象就是为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推出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兰州市城市形象的元素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只有充分挖掘城市文化潜力,展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等,才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兰州市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城市形象元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历史文化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看,兰州是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二)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它造就了黄河沿线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黄河沿岸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两岸的圣贤人物和民族英雄,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黄河是兰州的根基,是兰州的血脉,是兰州的灵魂,没有黄河就没有兰州。所以,不仅兰州的特色根本在于黄河,就连兰州的存在和发展也依赖黄河。作为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兰州市相关部门已制定完成了《兰州·黄河文化开发规划》(草案),拟大力发展黄河文化,在未来10年里将兰州打造成黄河之都。届时,以黄河文化为内容的主题公园、专题博物馆、黄河文化创意园区,以及若干标志性建筑与雕塑将会建成。在打造黄河文化时,还将兼顾黄河上、中、下游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人文始祖文化、彩陶文化、津渡文化等。到2015年,兰州将成为最彰显黄河文化魅力的城市。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得到多种形式展现,将黄河风情线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著名文化旅游线路。到2020年,兰州将成为黄河文化特征鲜明的黄河之都。

(三)丝路文化

兰州是丝路重镇。早在东汉,自关中沿丝绸之路西行,越陇坂,经略阳(今甘肃秦安)、平襄、安定,从东面进入金城的路线,已见于史籍。魏晋至隋唐时期,中亚的胡人组成商团,驱使满载商品的驼队,沿丝绸之路东进中国,有许多人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到了隋唐时期,兰州已形成大型的粟特商聚落群。自长安西行,经秦州(今甘肃天水)、狄道,过兰州,渡黄河西行,这段丝绸之路,多见于唐代史籍。唐太宗贞观时高僧玄奘自长安出发,就是沿着这条路西去天竺取经的。宋元以后,虽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这条古道逐渐变成了明清关中地区至西北的驿道,但曾经商业繁荣的丝绸之路对西部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泉山有霍去病西征的传说,反弹琵琶、飞天等雕塑是丝路文化魅力的体现。《飞天》、《丝路花雨》歌舞早就成为驰名海内外的经典之作。

(四)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目前,兰州市有38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在兰州市的发展历史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同时又保有自己的民族个性,这使得中华文化绚丽多姿。

(五)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思想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宗教文化包括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兰州处于多民族交汇地带,在历史上受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他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等的共同影响,有着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特点。这些宗教中的很多教规教义、宗教道德、戒律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劝人为善、远离邪恶、清心寡欲、互助互济、乐善好施的思想,这些思想和美德与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相适应的。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如佛教寺院、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都是文化遗址的物质部分,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大藏经》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经书中包含着的文化思想精华,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财富。

(六)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作为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①民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②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比如榆中民歌、秧歌、木偶戏,永登皮影戏、狮子舞,兰州鼓子,西固军傩,皋兰太平鼓等均已列入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③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如今兰州刻葫芦、陶艺、红古刺绣等也已列入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等也已列入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④民俗文化通常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时兰州的传统社火,由龙灯、高高跷、太平鼓、铁芯子、秧歌、锣钹、旱船、狮子、后台(戏)等组成表演,有着浓烈的文化氛围。兴隆山六月六庙会是榆中县最大的庙会,每年农历这一天,兴隆山各道观道士齐集一堂,致祭各仙,善男信女上山祈子还愿。

(七)现代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在兰州文化发展中,我们既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也在借鉴和吸收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外来文化。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地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坚持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努力探索现代科学文化,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近些年,兰州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支撑,以组织实施“651科技发展计划”、深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推进结构调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在文化事业上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思路,推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龙源》、《读者》、《老柿子树》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精品杰作。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兰州市城市形象定位的梳理

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发展如同企业品牌对于企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竞争,形象居首。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城市营销时代,广大城市通过极富个性与创意的各类艺术活动、旅游品牌、知名节庆等多种方式营销自己的城市,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城市形象的独特影响力来提高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一)总体形象

对于兰州城市的总体形象,最凝练的表述是“黄河之都、山水城市、丝路重镇”。

(二)黄河之都

基于兰州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条件,公众已有的形象认同感,以及以往兰州城市形象宣传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并与其他城市定位相区别,兰州曾提出了“黄河之都”这一城市形象定位。兰州是唯一的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兰州212公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黄河兰州段孕育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之都的历史见证——中山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中山桥前身始于明代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镇远桥”。

黄河之都的标志性景观——“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中的“母亲”和“男婴”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寓意深刻,反映了黄河之都的深刻含义。

黄河之都的景观名片——“百里黄河风情线”,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河造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水,如诗如画。沿南滨河长廊从西往东可观赏黄河雄姿、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西游记雕塑、中山桥等。北滨河路从东往西景点依次有:黄河音乐喷泉、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碑林、《龙源》雕塑园等。黄河夜景更是灯的海洋、水的世界,被中外游客和兰州市民誉为兰州的“外滩”。

黄河之都的文化符号——黄河水车文化博览园,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由水车广场、水车园、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兰州水车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黄河之都的生态保护工程——银滩湿地公园是一座反映黄河生态多样性的主题公园,现已成为保护黄河湿地,建设生态家园的一处代表性的景观。

黄河之都的生态屏障——南北两山。经过50多年的建设,南北两山已新建了20多处森林公园,主要有徐家山森林公园、五一山森林公园、兰山公园、安宁仁寿山公园、西固公园等,成为市民避暑休闲、旅游的胜地。此外一些著名的文化建设项目、人文景点也已落户南北两山,如兰州碑林、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兰州文庙等,为南北两山增添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黄河之都”不仅蕴含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而且包涵了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和兰州人的思想和行为,彰显了独特的魅力个性,利于在公众中留下厚重的记忆。

(三)山水名城

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近年来,兰州市依托黄河和南北两山努力打造“山水城市”,一方面,积极实施黄河风情旅游线的综合开发。在黄河两岸修建了多个供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开放式公园,沿岸亮化河堤21公里,沿线楼体近200栋,黄河大桥6座,形成了雁滩桥、小西湖桥、银滩大桥、金城关、亲水平台等“六桥十二景”的独特景观,积极打造黄河景观带和黄河文化长廊,使黄河两岸富有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依托黄河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和水上旅游服务业。建成五级航道62公里,开通了兰州港至什川旅游航线。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林地面积已经从1999年的14万亩发展到今天的58万亩,成活树木从3000多万株发展到1.6亿多株,初步形成了城市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管护体系及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现在的南北两山每年吸收大气污染物2.35万吨,每年吸附空气中各种尘埃75.2万吨,净化大气环境年价值量为1.419亿元。此外,每年减少对黄河河床淤泥的泥沙量9683吨。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增加趋势,且生态效益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近年来以两山建园工程、两级景观工程、两园景点工程为重点,着重以黄河兰州段为轴线,以中山桥为中心,以两岸自然风光为基础,以南北两山绿化美化和沿线造林为突破口加快城市建设,“山水城市”的特色更加突出。特别是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以森林、草地、湿地、农地等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

(四)丝路重镇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丝绸之路在国际上知名度相当高。“丝绸之路游”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旅游产品”,国家旅游局将其列为全国对外重点推介的九大旅游产品之一。甘肃以丝绸之路黄金路段闻名于世,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自然也就成为丝绸重镇。自两汉以来,军队、使节、商队、僧侣、诗人不断过往兰州,渡过黄河,西去东来。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大致有三条路可以到达兰州,再渡黄河西行。第一条是从长安出发西行,过陇县,越陇山,经略阳(今甘肃秦安北)、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安定(今甘肃定西)、金县(今兰州市榆中县)到兰州。第二条基本上沿明清陕甘驿道、民国以来的西兰公路西行。即:自长安西行,经咸阳、醴泉(今陕西礼泉)、永寿(今陕西永寿西北)、邠州(今陕西郴县)、泾州(今甘肃泾川)、平凉,翻过六盘山,过阿阳(今甘肃静宁)、祖厉(今甘肃会宁)、安定、金县,抵达兰州。第三条是从长安西行,溯渭河西行,过陇关(今甘肃清水东陇山东麓),经天水、临洮,抵兰州。到兰州稍事停留,补充给养后,渡过黄河,或沿庄浪河谷,走入河西走廊;或沿湟水,经乐都(今青海乐都),穿越大斗拔谷(今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的张掖。再通过敦煌,经今新疆,至中亚,乃至欧洲。古丝绸之路当时繁荣发展,并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旅游的中心,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古韵》、《千手观音》等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丝路文化经典剧目。

(五)兰州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兰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魅力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兰州人民质朴、聪慧、不懈奋斗的民风特点和人文品位。2007年兰州市确定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这一表述全面、准确而又凝练地勾勒出了兰州丰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人文精神,从中既能看到兰州的地域特色,又高度提炼出了兰州人所具有的精神面貌,且又具备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河汇百流:总结了历史文化。兰州依傍黄河,母亲河的宽厚气质与博大胸怀,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性格之中,兰州自古就是多元文化的汇集之地。当年,边塞诗吟,西凉雅乐,羯鼓羌笛,驼铃飞镝,各种文化尽展风流,成为一时景观,也锻造了兰州开阔健朗、包容纳新、凝智聚慧的地域文化品性,丝绸之路和黄河所蕴含的吸纳百川的精神一直贯通至今。今天,兰州多民族聚居,不同地域和籍贯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不仅形成了兰州作为移民城市的特色,而且正是在各方人士的汇集之中,集合各种力量,共同创造着兰州的今天和未来。

九曲不回:概括了民生性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对黄河最鲜明的写照,也是对黄河儿女性格的生动提示。这种性格的核心是坚忍不拔的执著与追求,是锲而不舍的恒心与信念。这种性格的形成,既是兰州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也是自古以来民风习俗使然。西部人的憨直与倔强自古著名,在兰州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战胜自然环境的诸多挑战,兰州人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力量的延伸,就是藐视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勇气,也是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刚毅与坚定。人们不会忘记在绿化南北两山中的艰苦卓绝,这也正是九曲不回的绝好注释。

创新创业:提炼了发展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历史,兰州人从不缺乏创新精神。而今,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兰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兰州人民信心百倍,创业实干打硬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和谐共进:注入了时代精神。黄河从兰州平静地流过,这平静是力量的蓄积,也是兰州人内敛性格的写照。历史上的兰州曾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中国抗战后方基地、新中国第一代重工业城市。今天,兰州人举科学发展之旗,走和谐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精心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谐共进”正是兰州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兰州精神的时代内涵。

“兰州精神”的成功提炼,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凝聚人心,鼓足干劲,振奋精神,从而推动兰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方面正在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

(六)城市名片

城市名片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对于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知名度,展现城市独特魅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形成城市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

1.地标名片:中山桥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余万两,由德国商人承建,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绚丽壮观、气势雄浑。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景。

2.民俗名片: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兰州牛肉面系回族老人马保子于1915年首创,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其间凝聚着马保子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今天,清汤牛肉面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许多地方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中国烹饪协会于2010年6月28日—7月1日,派出专家组前往兰州市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专家建议,中国烹饪协会研究决定,命名甘肃省兰州市为“中国牛肉拉面之乡”。

3.文化名片:读者杂志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中国最著名的期刊之一,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20多年来《读者》杂志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办刊风格,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大餐,被读者亲切地称为“读者心灵的鸡汤”。2009年《读者》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184位,品牌价值达40.83亿元,名列国内传媒行业第17位,列国内杂志类第1位。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发行量持续攀升。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达1003万册,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据统计,《读者》杂志2000年到2007年已连续七年稳居全国期刊发行量首位,并居亚洲期刊发行量第一及世界期刊发行量第四位的地位。《读者》杂志目前行销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拥有众多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

4.景观名片:黄河风情线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形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兰州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经过城建部门的规划建设,沿黄河两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花坛苗圃排列两旁,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轻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也必先到滨河路一游。

5.艺术名片:《大梦敦煌》

《大梦敦煌》是大型民族舞剧,由兰州歌舞剧院排演,堪称近年中国原创舞剧中当之无愧的顶级之作,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民族舞剧达到的又一高峰,使中国舞剧进入了用舞蹈语言刻画人物细腻情感的新阶段。《大梦敦煌》自2000年4月首演于北京以来,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1月又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工程榜首。2007年10月《大梦敦煌》作为全国十大经典舞台剧目之一参加国家大剧院首轮试演,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出口的文化产品而享誉海内外,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宣传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6.雕塑名片:黄河母亲

作为“城市的名片”,城雕最突出的个性就是唯一性,坐落在兰州市滨河中路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20多年来,早就和兰州的城市文化融为一体了。雕塑家何鄂创作的获奖作品《黄河母亲》1986年建成,1987年获“全国首届城雕优秀奖”,2010年4月,再获“新中国城市雕像建设成就奖”殊荣。整座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黄河母亲秀发飘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顽皮可爱。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

6.市花——玫瑰花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乡被称为“中国的玫瑰王国”。这里出产的玫瑰属重瓣红玫瑰,其特点是瓣大肉厚,色艳味浓,花产量、含油量和玫瑰油质量都很高,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市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兰州永登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1984年2月25日由兰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命名玫瑰花为兰州市市花。

8.市树——国槐

1984年2月25日由兰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命名国槐为兰州市市树。以国槐为市树,一是因为兰州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少,温差大,一年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耐旱、耐寒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国槐”的生长,在兰州各树种中,以国槐数量最多,长势最旺;二是因为在兰州现存12种、3400余株古树中,以唐代国槐最为古老,在著名的“唐槐明榆左公柳”诸古树中最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国槐生长较快,树冠高大,遮荫面宽,已经成为兰州夹道林荫、山前坪地和沟谷川区的主要树种,四五月份花开之际,槐香四溢。

四、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的策略

只有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尊重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和地域性,才能正确定位出明确、清晰的城市形象。

(一)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

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兰州市的城市竞争力,为提升城市形象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城市形象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表里关系。城市形象主要体现为人们心智对城市文化的认知,而城市文化的构建则需要文化产业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提升兰州市城市形象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发展文化产业。兰州市具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基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组织学界对兰州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进行发掘和系统规划,按照合理的逻辑范畴分类,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计划,使文化产业资源发挥最大的文化作用,以丰富兰州城市形象的文化影响力。其次,要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发展体现兰州特色的文化产业。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规划,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包装再造传统文化产业,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同时,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开发、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打造出具有兰州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另外可以打造几条代表兰州特色的主题街区。

(二)布局黄河沿岸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兰州论历史文化不如西安厚重,论民族文化不如新疆和宁夏突出,而黄河穿城而过的特性使黄河成为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虽然“黄河之都”是兰州城市形象定位的内容之一,但目前我们在以黄河景观带提升城市形象中还存在着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部分景观特色不突出。跟风、模仿和照搬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西游记”、“寓言故事”、“四季园”等在很多城市都有,缺少地域特色,城市个性和文化气质不突出。这种雷同现象混淆了公众印象,干扰了其他标志景观的地域指示作用。二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景观构架将风情线东西部联系起来,致使东西两端景观缺乏连续性。因此人们的观景活动主要集中在以黄河铁桥为中心西至小西湖桥东至中立桥的“工”字形区域,黄河风情线未能成为完整的带状景观。游客仅对沿线个别景点如“黄河母亲”、“金城关”等印象深刻。黄河作为城市的主脊,并未完全发挥其景观视线通廊的作用,影响了风情线景观联动功能和规模效应的实现。三是白塔山西侧的金城古建筑群破败冷清,灰尘满布,大大损害了城市形象。而同时兰州国学馆、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兰州碑林虽布局于黄河沿线,但由于交通不便,分布分散无法形成完整的景观带。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河道景观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如下原则:个性化原则,在城市河道景观规划整个过程中,景观特色的表达,必须以城市独特的历史与传统为依据,反映城市特色和本质;文脉延续性原则,人文景观的塑造要和自然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还能更大程度发挥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主题化原则,根据河道条件及特色,确立不同主题,将整个河道沿线规划设计成多个各有突出重点又整体协调统一的景观带,并建造码头、增加渡口和过河索道及步行桥、延伸水上航运及旅游线路,以连接南北两岸、东西两端各景观园区,增加风情线的交通通达性。

(三)利用传媒推广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通过激发公众的热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但是,要想实现城市形象的这个功能,就必须在城市形象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的推广,使大家能够更好地接受和利用它,扩大在公众之间的影响力。城市形象的推广有对内推广和对外推广。城市形象的对内推广就是将城市理念统一化后,以该城市的居民为对象,进行城市形象的宣传,使其全面彻底地认识进而认可城市形象设计的活动。它是城市形象推广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城市的居民是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他们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对外推广就是为了吸引外部公众对城市的兴趣与关注,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与之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新闻发布会、庆典活动、招商活动、参观活动、公益活动等形式,将城市形象对外加以宣传。

(四)优化政府的作为提升城市形象

一般来讲,城市总体形象要由政府组织完成总体规划和设计,体现城市形象的城市公共工程和设施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来审批和规划建设,公共卫生和环境的保护由政府组织实施,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缮由政府部门管理,经济建设要由政府来领导。因此,可以说政府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对外交流的官方机构,政府的政策取向、政府的决策管理水平,甚至主要领导人的好恶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和反映了城市的形象,因此可以说,政府部门的作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体制机制,有效规范政府自身行为,破除旧观念和旧思维,解放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群众监督,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城市形象。

执笔:邓生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