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银市与转型成效前四位市的产业特征及差距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做强“一园三区”、提高工业实力,着力打造“三大基地”、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着力加强城乡建设、推进统筹发展,着力优化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使全市较快发展。但与资源转型城市前四位“标兵”市差距相当大。
发展速度位居首批资源转型城市第一的辽源市。提出遵循差异化竞争战略,着眼于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培育城市发展力、竞争力,把转型目标锁定在打造长春卫星城,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吉林省中南部重要工业城市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个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在首批转型10个地市中位次第1位。在包括内蒙古五盟市在内的东北41个地级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比中,辽源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第三,财政收入增速位居第五。2005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比辽源市高9.5亿元,2009年却比辽源市低76.8亿元,反差巨大。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比辽源市低10.1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位居首批资源转型城市第二的白山市。白山市是国家确定的经济转型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提出了能源产业强市、旅游产业强市、矿泉水产业强市、人参产业强市、矿产资源产业强市、林产品产业强市、特色产业强市,着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壮大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初步构建了能源、矿产冶金、旅游、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赤松核电、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华能煤矸石发电、天风制药技改、天安镁业二期、琦祥纸业三期等一批重大续建项目加快建设,启动了百万吨焦化、未来趋势国际集团200万吨矿泉水、农夫山泉扩能改造和新上70万吨矿泉水等一批新开工项目。2010年,投资上亿元项目260个,10亿元乃至100亿元以上大项目30多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570亿元。2005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比白山市少13.9亿元,到2009年差距扩大到105.1亿元;白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21.7%,比白银市高10上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居转型城市之首,达到34.3%,投资年均增速达52.5%,增速列转型城市第2位;投资总量从2005年比白银市多不到10亿元,2009年是白银市2.74倍,比白银市多258.4亿元。
发展速度位居首批资源转型城市第三的萍乡市。提出打破“煤核”实施转型战略,坚持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发展思路,打造冶金、机械制造、花炮、电子、生物制药、煤化工、新材料、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十大特色产业,接替传统“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烟花鞭炮)、金(钢铁)”五色产业。已引进13家大型央企,累计投资达280亿元。全市煤炭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原来的50%下降到目前的13%。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4.35%,投资年均增速55.7%,列首批转型城市之首。
发展速度位居首批资源转型城市第四的阜新市。阜新市是全国最早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在经济转型中实施稳煤强电战略,抓住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阜新的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计划用10至15年的时间,把阜新打造成百万千瓦的“风电之城”,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目前,阜新发电公司三期技改项目和金山煤矸石热电厂已投入运营。彰武火电和阜新发电公司四期技改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百万千瓦风电城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华能一期风电场已并网发电;已建成井口瓦斯发电站5座。同时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继煤电产业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来抓,全市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0多个,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山东六和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阜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阜新形成了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拉动27万农户从事基地建设。现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6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占地方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36.7%。此外,阜新依托比较优势,加速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六个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5个工业园区和20个产业园,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呈集群化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51.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