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残性的残酷竞争内耗
要是一个个汽车厂都可以按自己的眼前利益决策,势必会出现无序竞争和激烈内耗,最后只能自我淘汰。
——《轿车视界》杂志
日本是一个崇尚精细制作和竞争意识的国家,这样两种性格,决定了日本这个国家一旦发展工业经济,就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竞争,有时甚至是极度惨烈的。
在日本企业界有一个广泛的共识:一旦在互相竞争中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管理方法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日本的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政策保护的企业,一种是靠自身创造环境和条件的企业,因此二者的竞争土壤和基础不同。有政策保护的企业,竞争意识比较淡薄,效能可能就会差一些;而依靠自身实现突破发展的企业则想要求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两个矛盾在日本国内已经十分明显,因而日本要想重振经济大国的地位,就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有竞争力的企业往往会引领其他企业学习和跟进,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经济状态。日本经济在发展初期也是一些技术条件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正是这些企业带动着日本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这种态势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逐渐就会出现反转的形势。这是因为,当一个产业有很多家企业进入时,就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由此也就会带来利润的降低,经济陷入低谷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
所有的企业无不是崇尚利益的,日本企业也不例外。有利可图的生意它们会绞尽脑汁去思索,去进行竞争前的必要准备。
在现代经济学里,企业竞争一般分成低成本运营和差异化竞争两个类别。低成本的运营,看似一个回报率很低的概念,但在日本看来,却大有可为,日本的企业就常常采取优化流程管理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它们往往认为,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减少一些生产中的中间环节,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成本。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生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度成为“质量”的代名词。这种模式将各个环节看成一个完整的体制,通过不断完善这种体系,让产品在质量、供销、时效等方面具有了很高的标准。
在现实中,很多日本企业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在管理体制的规范下,许多产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好评和信赖。这种方式不得不说与日本民族的个性有关。但令日本企业感到头疼的是,这种方式很容易被模仿:较为机械的方式注定会被创新性和信息化程度更高的产品替代。
差异化竞争是目前被常常提及的一个话题。由于产品的趋同性日益严重,很多企业不堪压力,也不愿看到市场如同一潭死水,因此它们纷纷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研究出难以替代的产品。这种差异化让市场重新具有了朝气和活力。当然,同时带来的还有竞争的残酷。虽然说有竞争才有压力,有竞争才有动力,才会出成果,但竞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日本企业中出现了盲目仿制的情况,美国等国也在长期研究日本经济的同时加强了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以美国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为例,在与日本公司的对抗中,他们败下阵来,并很快向美国政府申请了保护。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个美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生产,并且很注重企业效率的提高,没过几年时间,生产成本得到快速降低。最终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公司已经赶上并超越日本公司。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日本企业普遍采取的竞争方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所以对这种竞争方式最好不要去盲目学习和模仿。
在日本,很多企业对策略的研究性不足。他们也许不太明白,中国的《孙子兵法》一书目前已经广泛地用在了商战中,策略往往比埋头苦干要强很多。前面讲到了日本企业的趋同性,这些都是恶性竞争导致的。在产业链的顶端如果出现恶性竞争,那么这个行业的内在机制一定是十分混乱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把竞争当做一个恶性的事例来进行。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不能从生产中得到盈利,则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
如果竞争只是停留在相同的模式下,那么,日本的制造业会招致严重的冲击。由此也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是每个生产厂家所不愿看到的,但是它们又不得不如此。如果最终只有依靠价格去获取微薄的利润,那么这个行业就出现了一种恶性的竞争态势,自然对其前途发展极其不利。
这种自残式的竞争最终只能把日本的企业带入无底的深渊中。企业的管理层尽管采取多种措施用来改善这种困境,但是这个顽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小修小补。也许,日本此刻应该引入一套全新的竞争机制。
尽管日本企业备受称誉的是生产效率,但更多的是集中在生产线上。日本现在逐渐把提升办公室生产力作为作业效率提升的重点,同时通过对资讯科技应用的不断加强,推广电子商务和革新行销手段等一系列措施,从而实现从整体上将作业效率全面提升。
但一个现状是,日本国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如今也已经慢慢变得懒惰不堪。办公室的效率必须得到提升,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尤其是现代产业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本应该考虑引入这样的机制。
虽然我们国家在学习日本先进经验方面有值得表扬和称赞的地方,但是我们也遇到了日本企业同样的问题,在日本犯了一项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反躬自省,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企业要成为市场的主体,只有融入良性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以上我们分析了日本企业的种种弊端,反观国内企业,我们也可以看到生产效率不高和竞争策略的缺失。我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不过有一点是我们的优势,即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上升的阶段、成长的阶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进、除旧布新的过程。我们要在生产建设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竞争的有序化。只有将企业竞争有序化,重视增加高技术附加值,获得持续上涨的利润,才可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