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法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法分析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尺度上,与全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底线0.97公顷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也已经超过全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能源和耕地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要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5.5.2 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法分析

考虑到生态足迹本身的缺陷和数据不易得性,此处统一采用2008年数据[6],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苏浙沪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

首先以上海市为例进行生态足迹计算,见表5-4、表5-5。

表5-4 上海市生态足迹计算能源账户

img66

表5-5 上海市生态足迹计算中生物资源账户

由于生态足迹可以跨越行政区界限,在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中应考虑到贸易调整,计算净消费额。由于贸易调整表格内容过于庞大,故仅展示贸易平衡账户,见表5-6。

表5-6 汇总的生态足迹贸易平衡账户(单位:公顷/人)

img68

将2008年上海市三种账户的生态足迹汇总,然后计算其生态承载力(计算过程略),与其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就可检验上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水平。具体结果见表5-7。

表5-7 上海市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总结(单位:公顷/人)

img69

从表5-8可以看出,2008年上海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76公顷,其中足迹占用面积最大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是化石燃料用地,为2.17公顷;其次为耕地,为1.00公顷;两者占总人均生态足迹的84.32%。若不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上海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公顷,远远低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为3.59公顷。其中:化石燃料用地占用赤字最大,为2.17公顷;其次为耕地,占用0.93公顷。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均未事先留出化石燃料用地,同样上海市也不例外,这也意味着上海市消费到的化石燃料既未被替代,其废弃物也未被吸收。同时,上海市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耕地资源占用量大,而上海市本身就为城市化区域,所以耕地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总体来说,除建筑用地外,上海市其他五种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最突出的矛盾来源于对耕地和能源的消费,事实证明这也是制约上海市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利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最终结果分别见表5-8和表5-9。

表5-8 江苏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总结(单位:公顷/人)

img70

表5-9 浙江省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总结(单位:公顷/人)

由表5-9可见,江苏省整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为3.27,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中足迹占用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是化石燃料用地,为1.90公顷,占总生态足迹的1/2左右;其次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方面,除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定承载能力以外,其他生产性土地类型的承载能力都极弱,说明江苏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减小生态足迹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唯一方法。与上海市不同的是,江苏省水域、草地的生态赤字较大,耕地的生态赤字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市为城市型地区,土地面积狭小,人口集聚,使得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由于苏北地区平原广阔,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如果仅仅考虑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内的苏南、苏中地区,其生态足迹将会更大,生态承载力更小,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

由表5-10可以看出,浙江省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3.7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与上海和江苏相比,三者生态赤字差别并不太明显。六种生产性土地类型中生态赤字较大有水域、化石燃料用地、林地和草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江苏和浙江都是临海型地区,海水产品的消费量较大,故生态足迹较大;而海洋作为公共资源并没有统计到江苏和浙江的水域资源之内,所以其水域生态承载力较小;两者作用的共同结果导致水域的生态赤字较大,实际情况没有数字显示的那么严重,两者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化石燃料用地实际生态赤字最大,能源是影响浙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耕地、建筑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差别不大,处于不平衡状态。

通过以上对各地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不难看出,在区域尺度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生态承载力,构成了对生态系统的巨大压力。如果考虑到苏北和浙西对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和足迹占用的削减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更大。在国家尺度上,与全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底线0.97公顷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也已经超过全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全球人均2公顷生态承载力底线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也大于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能源和耕地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要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入手。首先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产量;其次要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最后要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即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均等地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