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文化的流

企业文化的流

时间:2023-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三 企业文化的流企业文化信息的传递和循环无疑是依照文化流的一般规律自发地进行。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考核的一项指标。

任务三 企业文化的流

企业文化信息的传递和循环无疑是依照文化流的一般规律自发地进行。从企业国际文化流动梯度差、结构差透视国际企业文化流转热潮,其是源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对美国的冲击,同时美国管理学界认识到理性主义的局限,提出了“企业文化”概念。

操作指南

一、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崛起。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发达国家,其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经营管理和方法,进行移植和再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日本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需要对引进的内容进行同化,吸收有益的,调整不益的。如森岛通夫在《日本成功之路》中指出:中国的儒教把“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日本儒教以“忠为主”。他认为,日本起步时就有一个儒家思想经营的现代化工厂为核心,日本注定要沿着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在《大和魂》书中指出日本企业的特点:种族价值观、儒家伦理以及等级森严和忠诚。1984年中野郁次《企业进步论》的问世和名和太郎《经济与文化》的出版,以及松下幸之助所著《成功之路》等,都是对经营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提炼。主要有下面几点:

1.“和魂”精神。从强调“和忠”到强调“和亲”。注重企业内部人事关系的协调与献身精神,强调领导层对员工的尊重,发挥员工的个性,对员工的不满情绪建立合理的疏导机制。

2.家族主义。日本式经营曾被视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动力。由农耕民族互助合作演绎为家族企业。他们在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工序列制、企业工会被称为“三大神器”。

3.禀议决策制。禀议决策制是日本企业协商一致决策的体现。它的好处是集思广益,考虑的信息全面而可靠。由于决策全掌握在普通员工手里,促进由下而上的沟通,使全体员工增强责任感。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总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企业家认识到“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日本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企业文化。

二、美国的企业文化

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理性主义定量分析的企业管理技术日益显现局限的时候,开始重视柔性管理,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热潮。1970年戴维斯在《比较管理——组织文化的展望》中最早提出组织文化这一概念,自此连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企业文化专著,如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著的《企业文化》等。《权利法案》指出:“所有人都是生来同样自由与独立的,并享有某些天赋权利。当他们组成一个社会时,他们不能凭任何契约剥夺其后裔的这些权利;也就是说厚爱生活与自由的权利,包括获取与拥有财产,追求和享有幸福与安全的手段。”因而在美国的价值观中“个人主义”表现极其浓厚,虽然“个人主义”是形成美利坚民族心理和性格的主流,但合作精神就是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石和源泉。其企业文化包括以下特点:

1.兼容性和开放性。一切职业社会化,人力资源的高度流动,带来企业全方位开放,加之多民族社会的兼容并蓄,多种社会意识与宗教的自由选择,形成人们的思想开放和兼容。

2.变异性和流动性。由于兼容性和开放性而形成了它自身高度的活性、创新力,企业文化也处于这种状态下。主要是短期雇佣,迅速评价与升级,专业化道路,明确控制,个人的决策过程,个人负责,局部关系。

3.纯理性转向柔性。美国企业由理性主义科学管理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管理方式;由把企业看作获利的经营组织转向把企业看成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细胞;从重视硬件管理转向重视经营哲学、信息沟通、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上来。

美国以拼命、顽强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其特征。《企业管理新谋略》的作者指出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成了美国文化主流的三大特征。

三、中国的企业文化

1984年企业文化传到中国,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掀起企业文化研究高潮。中国的主体文化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关系”。梁漱溟在对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对比后说,中国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关系本位。这种关系网络渗透到企业中表现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围绕这一核心是其血亲或准血亲关系。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忽视对产权、权利义务的保护,因而这种信任与默契并不长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文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突出政治性。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企业不是经济的主体,政企不分,“企业党组织不仅领导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主宰企业的经济活动”[1],政治追求的口号渗透到企业文化领域,企业的文化创新无法进行。

2.缺乏文化主体。企业文化共同体很大程度上处于“有工厂无企业”、“有厂长无企业家”的境地。缺乏企业文化的载体,即企业家群体、企业一般管理者群体、企业创新群体、企业职工群体。企业文化还处于草创时期。

近几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在企业文化理论和研究方面逐步形成共识:(1)企业文化以企业生产为中心。(2)企业文化包括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层次。(3)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考核的一项指标。(4)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的主体和载体。

【实例】

“风景这边独好”

20世纪60年代中期,埃思黛·劳德的化妆品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已经享有盛名,但是她却经常发现丈夫和儿子面部干涩地回到家中。市场上很少有像样的男用化妆品,当时有一种观念认为:化妆品是女人用的。埃思黛·劳德从许多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看到了生财之道,她决心改变习俗偏见,开拓新的市场。经过反复试验,她率先推出了一套包括香水、须后露和护肤露在内的男用系列化妆品,并根据大仲马的名著《三个火枪手》中风度翩翩的男主角的名字,将新产品命名为阿拉米斯。同时她还针对男人的心理,拟定了一句响亮的口号——真正的男人都用香水。埃思黛·劳德最终成为亿万富翁。

【即问即答】

“差序格局”是不是建立中国企业文化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