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傲然矗立的新兴工业巨人

傲然矗立的新兴工业巨人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傲然矗立的新兴工业巨人——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一)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中的工业化主旋律面对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工业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几乎一切改革和社会革命的主旋律。工业化取得长足进展,贸易商品结构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大大上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进一

三、傲然矗立的新兴工业巨人——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一)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中的工业化主旋律

面对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工业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几乎一切改革和社会革命的主旋律。早在咸丰九年(太平天国九年,1859年),洪仁玕就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系统构想,相比之下,直到太平天国失败4年后的同治七年(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方才成立,所谓“明治维新”更是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岩仓使团考察欧美各国返回后才全面铺开。从清朝统治集团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推行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国家工业化、借此实现富国强兵始终是不变的旗号,而且日益鲜明。在向普通士兵全面教识字、教授社会发展史的中国工农红军,关于国家工业化的灌输自不待言,以至于红军剧团的表演中也不乏“红色机器舞”等展现对工业化憧憬的节目,埃德加·斯诺对此印象颇深,还专门把一张“红色机器舞”照片放进自己所著的《西行漫记》。就是在国民党阵营,进步理念较为浓郁者也力图向尽可能多的下属灌输这种意识。工程师出身的国民党青年军整编二零六师政工少将处长赖钟声系前联共党员“尼古拉同志”(蒋经国)的得意嫡系门生,承袭了他的许多理念,在演讲《中国之命运》、蒋经国训词之类鼓动士气时,最后总要将手一挥,强调:“战争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在统一大业完成后,实现民族的工业化!”[31]即使是其他领域的社会改革,推动者也明确将其目标确定为促进工业化。

以轰轰烈烈的土改为例。1927年4月2日,国民党中常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由邓演达、徐谦、顾孟余、谭平山、毛泽东五人组成土地问题委员会,由此委员会确定一个实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步骤。5月30日,毛泽东与中华全国农协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其他常委一起对湘鄂赣三省农协发布“重要训令”,其中包含三层意思,首要一点即是:“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中国人口80%以上皆为农民,其所受政治经济的压迫与剥削最为酷烈,所以他们的革命要求也最为迫切。必须实现耕者有其田,始能推翻帝国主义剥削中国乡村的经济基础,及军阀的政治基础,而解放全中国民众,使中国经济之生产力及工商业得有自由充分发展之可能。”[32]新中国1950年6月正式颁布六章四十条的《土地改革法》,其第一章《总则》便开宗明义宣布: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所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曾反复说明了土改的这一基本目的。他特别强调指出:“土地改革的结果,是有利于穷苦的劳动农民,能够帮助解决一些穷困问题。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救济穷苦农民,而是为了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33]

就连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当他们将土改与蒋经国负责的整党并列为挽救政权危亡的两大生死攸关政策而用刺刀强力推行土改之时,1952年7月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第371次会议决定的实施“耕者有其田”三项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将地主资金转向发展工业建设。这项基本原则随后落实在陈诚等国民党进步力量克服阻击通过的《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之中,对台湾经济起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尽管后来李登辉主政台湾时废除了《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但彼时台湾工业化已经大功告成。

(二)“世界工厂”从梦想到现实——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痛苦凝成共识,压力激发干劲。当中国推翻了为一己之私利而处心积虑扼杀中国一切进步苗头的满清部族统治,当中国经过浴血奋战挣脱了列强的枷锁,当中国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海关之战以来第一次建立了一个有意愿也有能力动员举国之力赶超发达国家、力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政权,无论东西方集团先后实施的封锁何其严密苛刻,无论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已经、还要经历多少坎坷,这个泱泱大国制造业的重新兴起只是时间问题了。

尽管起点极度低下,且诞生于四面受敌的环境之中,建国伊始就与头号超级大国美国在朝鲜打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大的局部战争,此后又长期处于核威胁阴影之下,新中国仍在改革开放之前便初步完成了工业化,为历史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流行的经济史观相当赞赏清朝中叶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高居世界之首,并由此作了许多引申。其实,且不说“清朝国内生产总值”之类概念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估计推测,即使那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确实仍然世界第一,但“前现代”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彼时的中国不过是一头空有一身膘的肥猪,在西方列强虎狼环伺之下休说全无还手之力,连招架也分外吃力。1952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依次为50.5%、20.9%和28.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17.6%;在“文革”爆发的1966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由于第二、三产业受政治动荡影响较大,导致1967—1969三年第二产业比重再度低于第一产业;从1970年开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永久性地超过了第一产业,当年工业占比也超过了第一产业(参见表3)。自此,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国脱胎换骨步入工业国行列,在国际社会“丛林”中,昔日空有一身膘的肥猪中国就此蜕变成为筋强骨健的猛虎,虽然暂时还比较消瘦,但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到1976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为32.9%、45.2%和21.9%,其中工业占比为40.7%;1978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依次为28.2%、47.9%和23.9%,其中工业占比44.1%。[34]从工农业主要产品实物产量看,这一时期增幅更是动辄数十上百倍。工业化取得长足进展,贸易商品结构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大大上升。

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宣布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标志着西方放弃了公开武力颠覆中国的企图,中国得以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由此开始了根本性的改善,对外贸易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的效果日趋显著。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2年1月1日中国正式“入世”,更意味着中国得以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国际分工加快本国经济增长,中国制造业及其出口受益最多。

(三)中国“世界工厂”的表现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了最大份额;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在全世界排名不断提升,占全世界产能产量份额居高不下;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产品跻身世界前列。相应地,随着中国跃居“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日益提高,且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升。

论经济结构,1978—2010年间,中国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41.3%(1990年)—48.2%(1980年)之间,其中工业所占比例在36.7%(1990年)—44.1%(1978年)之间。2000—2011年间,除2001、2002、2009三年工业占比分别为39.7%、39.4%和39.7%之外,其余历年工业占比均在40%以上。2010、2011年工业占比分别为40.1%和40.0%(参见表3)。

论创造就业,2008年,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达8100万人,再加上由此而创造的相关就业,工业发展对中国就业的贡献不可替代。[35]

表3 1952—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按当年价格计算)

img5

资料来源:①1952—2004年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
②2005—2010年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③2011年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论对GDP增长的贡献,1990—2010年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41.0%(1990年)—67.9%(1994年)之间,其中工业的贡献率在39.7%—62.6%(1994年)之间。2000—2010年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年都超过40%,有两年超过50%,2010年为49.3%。[36]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不同,新中国工业自发展之初就努力向门类齐全的方向发展,并在改革之前就成功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传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产能产量较早就位居世界前列,近10年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能产量的世界排名突飞猛进(参见表4)。在2009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在国际标准工业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就已在7个大类名列第一,在另外15个大类中也全部跻身前三名。2007年,中国制造业已有172类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37]从纺织、服装、玩具到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铁,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行业跃居世界老大,不少行业占全世界产能产量的比例高得惊人:

表4 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

img6

(续表)

img7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工业品统计年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纺织工业是中国近代制造业起步时的支柱产业,1952年纺织工业总产值9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4%;利税7.2亿元,占全国工业利税的19.3%。新中国完成战后恢复开始全面经济建设以来,尽管因国际环境所限而长期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纺织工业在改革开放以前仍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到1978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76万吨,占世界10%,棉布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到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已达3500万吨,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纤维加工总量的40%。[38]2010年,中国纱产量达2717万吨,同比增长17.5%,占全世界46%;布产量达800亿米,同比增长6.2%。所谓“衣被天下”,今天名副其实。

“控制钢铁的国家就能立刻控制黄金”——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演说中的这句话曾激励詹姆谢特吉·塔塔(Janmsetji Tata)费尽移山心力,创建了印度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也道破了基础工业的关键意义。基础工业滞后曾长期是制约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短腿,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薄弱环节,令新中国前期领导集体寝食难安,以至于“大跃进”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就是全民大炼钢铁。即便如此,1958年6月19日各大区协作会议确定的1958年钢产量目标也不过1100万吨。[39]今天,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的全球第一钢铁生产大国。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11年粗钢产量创造6.84亿吨的历史新记录,超过第2名至第20名产量总和,钢材产量8.83亿吨。其他基本金属产量也屡创新高。2010年,我国原铝产量1577.1万吨,同比增长22.4%,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5%;精炼铜产量458.65万吨,同比增长10.9%,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5%;进口436万吨,消费当量达894.65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

我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左右的水泥平板玻璃和一大半建筑陶瓷,2010年水泥产量18.68亿吨,同比增长15.53%,占世界总产量的60%;玻璃产量6.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9%,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陶瓷砖产量从1996年起便位居世界第一。广东佛山市堪称“世界建筑陶瓷之都”,当地出产的陶瓷占领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知名陶瓷品牌,产品出口全国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国和全世界最大、产业链发育最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该市南湾镇一个镇就拥有上十家年营业收入上亿元、上十亿元的陶瓷企业,镇上一家陶瓷企业集团开办的五星级酒店里各种肤色的客商云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总体而言,到2008年,中国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出口已达180亿美元,建材出口占销售总额的9.1%,[40]出口逐步成为建材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也为未来中国国内大规模基本建设告一段落时建材工业更多地转向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

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起,中国利用石油历史长达近千年,但现代石油工业引进、建立甚晚,1949年原油产量不过12万吨,炼油产能合计17万吨,以至现代石油产品被称作“洋油”。新中国成立后,从勘探开采到加工的整个石油天然气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政治运动和国民经济困难也没有对其造成多少实际冲击,除1967年一年之外,1949—1979年间我国原油产量年年递增,炼油工业大发展,1960—1971年先后建设了茂名、大庆等七个大型炼油厂,1965年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随后便成为石油输出国。至此,我国炼油行业产品品种已经从1949年的12种发展到494种,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等工艺和催化剂、添加剂制造等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从1978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以来,我国已经连续33年原油产量逾亿吨,2008年加工原油3.4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并保持这一地位至今,合成氨、化肥、聚氯乙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无机盐、硫酸、黄磷、轮胎染料电石、烧碱、纯碱、农药等众多化工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 2.02亿吨,同比增长6.9%;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4%;表观消费量4.39亿吨;乙烯产量1418.9万吨,同比增长31.7%,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当量消费2400万吨,自给率约为59%;化肥产量6740.6万吨,同比增长5.6%,占世界总产量35%;塑料产量5550万吨,同比增长20.9%,占世界总产量20%;化纤产量3090万吨,同比增长12.44%,占世界总产量的42.6%。

中国玩具产量占全世界70%以上,其中广东一省就占全国70%,换言之即占了全世界差不多一半产量。

新中国电子工业堪称白手起家,1950年4月28日政务院决定成立电子工业管理局标志着中国电子工业起步,而此时电子工业在国外已有50年历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年)期间,依托进口苏联和东欧国家金属与装备,中国开展了大规模重点建设,实现了独立设计和制造远程警戒雷达、锗合金晶体管、黑白电视、电子计算机、单边带通信机等电子装备,初步奠定了电子工业发展基础。1958—1965年间开展全面建设,基本建立了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科研教育配套、地方分布比较合理的电子工业体系。1965年,全国电子工业产值达到4.48亿元,是1949年的89.6倍。同时,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子产品开始以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方式走向海外,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内。改革开放后,电子工业更是突飞猛进。经过60年发展,中国电子工业成就堪称辉煌:2008年电子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是1949年的127万倍,产业规模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跃居全世界最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彩电、程控交换机、计算机、手机、显示器、影碟机、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41]众多家电产品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左右的手机、个人电脑、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等新兴工业品,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从无到有,以其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其增加值已占全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2010年,中国无论是传统消费电器还是新兴IT产品,其产量和占世界产能份额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在传统的消费电器领域,当年中国彩电产量1.18亿台,同比增长19.5%,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份额比2009年提升2个百分点;冰箱产量7300万台,同比增长23%,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份额比2009年提升5个百分点;空调产量1.09亿台,同比增长35%,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份额比2009年提升10个百分点;洗衣机产量6100万台,同比增长21%,占世界总产量的44%,份额比2009年提升4个百分点;微波炉产量6800万台,同比增长12%,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在新兴IT产品领域,当年中国计算机产量达2.46亿台,同比增长35%,占世界总产量的68%,份额比2009年提升8个百分点;手机产量9.98亿部,同比增长61%,超过世界总产量的70%,份额比2009年猛增20个百分点;数码相机产量82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65%;数字电视机顶盒1.5亿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3%。

中国电子产品产量的增长伴随着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出口的长足发展。198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不过1000万美元,2008年划入“高新技术产品”项下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已达3084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554亿美元,计算机集成技术产品64亿美元,整个划入“机电产品”项下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达3420亿美元。2011年,划入“高新技术产品”项下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达3930亿美元,电子技术产品866亿美元,计算机集成技术产品89亿美元,整个划入“机电产品”项下的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达4458亿美元。[42]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居全球第一。

随着产能和销量扩张,依靠引进技术起家的中国电子电器企业越来越多地立足于自主技术创新,在这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2012年2月末的第七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厂商就展出了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的产品,包括:

全世界速度最快的智能手机。华为发布的手机新品Ascend D quad、HTC发布的HTC One X系列均为世界最早采用四核处理器的手机,其中华为Ascend D quad智能手机搭载的海思K3V2四核处理器系华为自主研发,主频高达1.2GHz/1.5GHz,其规格仅12x12mm,是目前业界体积最小的四核处理器,发热最低。

全球最小数据卡。华为E369数据卡厚度仅8mm。

全球最薄PC/CE模块。华为MU733、MU739厚度均不足2mm。

更重要的是,中国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标准在全世界的推广也迈出了一大步。中国移动于2012年2月牵头发起成立、拥有40家国际运营商成员的TD-LTE全球发展倡议(CTI)宣布了未来三年全球TD-LTE全球规模部署计划,在全球产业链和电信运营商中引起了高度关注。

机械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中国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销量均已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1826.47万辆,同比增长32.44%,占世界总产量的25%,销量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37%,超越了美国创造的新车销售1750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

2010年中国船舶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占世界总量的为41.9%;新接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90%,占世界总量的48.5%;手持订单量19291.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0.8%;其中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所占世界份额均比2009年有较大提升;出口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2.07%。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泵、叉车、压路机等)是入世以来崛起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2001年该行业国内市场总规模不过632亿元,产销额560亿元。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已达5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总产值的43%。到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总规模已达4673亿元,产销额5000亿元,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从2001年的1%提高到10%。在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排行榜上,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均进入前十名,柳工机械、龙工、山推股份、厦工机械、福田雷沃、玉柴重工、山河智能也进入了50强。[43]就单项而言,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如中联重科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混凝土设备制造商、第一大塔式起重机制造商。曾几何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还是外资觊觎的并购对象,2004年美国私人股本基金凯雷集团竞购徐工集团案曾经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到新世纪头十年结束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转换角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收购方,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都在欧洲收购了知名同行。2012年1月末,三一重工宣布以3亿多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俗称“大象”)公司,尤其引起轰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