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设置研究

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设置研究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知识,《基本要求》给出了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三种组合方式供选择[2]。应该指出,财经类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是作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来设计的,课程的

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设置研究

张 莉 曹淑艳 陈恭和 杨尚群 乔 红

摘 要:顺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人才需求的增长的趋势,本文结合财经类院校专业实际情况,对财经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从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措施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分级教学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势必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近年来,各高等学校非信息专业开始重视对学生信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信息素质成了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1]。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培养满足信息化社会对财经人才要求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经济分析、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与研究的重要环节。根据财经专业的特殊需要,设置具有财经类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用一定层次、一定内容的信息科学和技术来培养高等学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金融、管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从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措施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经济领域的能力,因而相关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设置都必须围绕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与信息管理和应用的素养与能力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安排和设计,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的方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一)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和分级教学目标

计算机作为一个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有解决本学科相关问题的模型、技术和方法,更有提供给一般用户的各种应用。在这里,提供哪些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相关知识给财经类专业学生,从而对他们开展相应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的问题。

经过与其他财经高校交流与研究,以及多年来在财经院校从事信息基础教学,我们认为财经专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以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在财经专业中的应用为主,同时也适量地介绍些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硬件知识。因而我们把信息技术基础的知识结构分为两级教学: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 ;二是在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之后、体现财经类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结合性的后续课(简称为后续课) 。

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大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其课程设置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并且按照《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 》 (简称《基本要求》 )的标准实施。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应注意与中学的内容相衔接,同时要充分体现财经专业大学生应有的计算机水平。其目标是提升他们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在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和信息素质等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开设后续课的前提,是必须掌握的知识,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信息技术的第二级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泛的学习范围,在深度上必须超过公共基础部分相应内容,或者是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其课程设置可以分成信息管理方向和计算机技术方向两类课程,在深度上必须超过公共基础部分相应教学内容,或者是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但必须结合专业的特点,选择那些针对性强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二)财经类院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 》要求,文科大公共基础部分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 、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与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等15个模块组成。考虑到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知识,《基本要求》给出了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三种组合方式供选择(表1,2,3)[2]

(1)第一种组合方式(由6个模块组成,见表1) :

表1 第一种组合

课程名可为:大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类(应用基础)

(2)第二种组合方式(由6个模块组成,见表2)

表2 第二种组合

续表

课程名可为:大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类(网络应用) 。

(3)第三种组合方式(由2个模块组成,见表3) :

表3 第三种组合

课程名可为:大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类(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

按照《基本要求》的要求,结合财经专业特点,我们将课程体系进行如下的设置:财经类公共基础部分的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 、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由下面的课程来体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文字处理、幻灯片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36课时

应用软件EXCEL——36课时

应用软件ACCESS——36课时

在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之后,财经院校的计算机系列课程可以在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向安排后续课程,可用设置限选课或选修课的方式来安排,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泛的学习范围。我们将课程设置可以分成“信息管理方向”和“计算机技术方向”两类课程。

计算机技术方向类课程由下列课程组成:

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发布与网页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等;

信息管理方向类课程由下列课程组成:

经济数量软件QSB、经济信息检索、经济统计分析软件、供应链管理与ERP、电子商务应用基础、条码技术与应用、ERP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等。

应该指出,财经类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是作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来设计的,课程的选择应与经济和管理相关,各门课程一般可安排36- 54课时(包括上机课时) 。课程的安排和要求应符合财经专业的特点,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进行取舍和增减。

上述研究成果已经被全国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采纳,并应用在高等学校文科经管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 》 ,作为全国同类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配套措施

为了确保所设置的课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我们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涉及的广度、深度和强度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对教学队伍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我们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教学团队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教学团队包括了信息管理类、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教师,并且要求每个成员熟悉财经类专业课程和专业特点。

2.加强实践环节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就离不开实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改革了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每门课的实践环节划分成两部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主要是巩固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一般由教师指定实验内容或作业,有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类。综合实验是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一般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选题,要求是解决一个实际生活或工作中问题,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这部分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交叉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这类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与ERP 》 、《电子商务应用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等,此类课程由于其跨学科性,其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以及教材需要不断完善[3]。因而我们加大了此类课程的教学科研力度和教材建设,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4.注重学生的意见反馈

信息技术系列课程设置时,除了及时吸收和反映信息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外,还要及时反馈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要求[4],特别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不断被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预示着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开展财经类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活动应结合财经类专业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中心思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使课程设置更加规范、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徐琼梅.统计学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研究.统计教育,2007 (4) .

[2]全国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 ,2006.

[3]张洁,李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设置刍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Vol.11 (10) ,2009.

[4]牛莉,本科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意见.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NO.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