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嘉兴市大运河申遗进展分析

年嘉兴市大运河申遗进展分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嘉兴市大运河申遗进展分析[1]□ 曹小明一、大运河申遗的提出及进程(一)大运河申遗的提出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活着、流动着,并且仍在发挥价值的文化遗产。由此,中国大运河申遗拉开了历史帷幕。(二)大运河的开凿,极大促进了嘉兴运河沿线区域的经济社

2012年嘉兴市大运河申遗进展分析[1]

□ 曹小明

一、大运河申遗的提出及进程

(一)大运河申遗的提出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活着、流动着,并且仍在发挥价值的文化遗产。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一些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一些河床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搁置下来。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种类列入世界遗产后,著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以《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为题,联名致信18个运河城市的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认为:“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由此,中国大运河申遗拉开了历史帷幕。

2006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后,全国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考察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的情况,对运河全线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标志着中国对于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二)大运河申遗的进程

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

2008年,国家文物局扬州召开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暨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会议建立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还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和论证,将通往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整合进来,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改称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城市扩大到35个。

2009年,国务院全面启动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成立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制定了申遗工作方案,进行了工作部署,运河申遗工作有序开展。

1.编制保护规划

2009年6月底前,完成各市保护规划编制;12月底前,完成各省保护规划汇总工作。2011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会同多家科研机构编制完成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报请国务院颁布实施。

2.遴选预备名单

2005年,国家文物局要求各省(市)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论证、现场考察和集体评审,形成了专家推荐的大运河申遗名单。201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修订稿)》。

3.编制申报文本

各地在编制大运河保护规划的同时,逐级梳理申遗文本资料。2012年9月,国家文物局已将初步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进行预审,2013年1月,将正式文本送达世界遗产中心。

4.出台法规文件

2011年,国务院法制办牵头编制《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2012年8月,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9月,3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

5.实施保护整治

201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工作要求》,对大运河遗产保存和保护现状、保护和管理工作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各省市积极推进大运河重要节点和段落的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的保护、展示和相关整治工作。

目前,大运河申遗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家文物局要求各省市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的基础工作及遗产点段的本体保护整治及展示等各项工作,建立大运河遗产省、地市级监测系统,为迎接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做好准备,争取2014年大运河能成功申遗。

二、大运河嘉兴段的遗产价值及意义

大运河嘉兴段是京杭大运河南段江南运河的一部分,位于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运河的精华和浓缩。

大运河嘉兴段修建年代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中国人工修筑的最早运河之一。随着隋代江南运河的开凿,走向与秦汉时苏杭间水道走向基本一致的嘉兴段运河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也进一步确立了嘉兴“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

现大运河嘉兴段总长约110公里,从江浙交界处进入嘉兴,流经秀洲区、南湖区、海宁市和桐乡市。大运河穿嘉兴城而过,城周苏州塘、杭州塘、长水塘、三店塘、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新塍塘等八条河流以嘉兴城为中心呈放射状通达周边,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最独特运河城市景观,自唐代开始,至今未变。嘉兴也成为整个运河流域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水利枢纽,对杭嘉湖平原的水利防洪、交通运输起重要作用。

(一)大运河嘉兴段水工设施先进,代表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

大运河嘉兴段水工设施先进,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技术在某个时期的重要变化,代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

海宁的长安闸坝,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解决了上塘河水系和运河水系水位较大高差之间的通航问题,达到了水量循环利用的工程目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拖船坝”和“复式船闸”技术的见证,是古代江南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船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水平的良好佐证。

嘉兴杉青闸是历史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及管理机构之一,为运河入浙第一闸,它最早使用“溢洪坝”、“泄水闸”,确保运河水位维持在实际需要的高度,是嘉兴古运河上节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嘉兴城北运河上的分水墩为江南运河开凿后的遗存,起到调节水的流速、保证航运安全的作用。王江泾的长虹桥,为横跨运河主航道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桥,是浙北平原软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也是至今大运河主航道上仍在发挥作用的少数古桥梁之一。海宁盐官的鱼鳞石塘,是最早使用“海塘”技术阻挡海潮的实物见证,保证了运河城市和“天下粮仓”的安全。

(二)大运河的开凿,极大促进了嘉兴运河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大运河的开凿,打破了嘉兴长期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使嘉兴成为南北交通干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大运河嘉兴段流经之地的城镇都因处于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而发展壮大。

嘉兴沿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街区和商业中心,见证了大运河对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作为联系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贸的繁荣,码头、河埠、仓储等沿河而建,传统民居临河布局。嘉兴市区段运河沿线至今保留着月河、梅湾街、芦席汇三大历史街区,以及双魁巷这一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群,较好地延续了城市街巷因水而生、临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兴的特色,也是与运河昔日的繁荣息息相关。

(三)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大运河不仅是历代封建王朝漕运的命脉,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廊道。大运河在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嘉兴城以及沿运河的城镇文物遗存众多,人文气息浓厚,历代名人辈出,各种宗教文化集聚共存。血印禅院及明代的司宪牌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文化特征,而文生修道院和天主教堂是近代西方文化通过运河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物,展现着嘉兴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其典型的西式建筑特色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落帆亭是杉青闸旁江南运河嘉兴段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当时官吏和过闸客商游憩之所,精致的景观建筑和巧妙的园林布局构筑了一处水乡风情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始建于唐代的三塔,是运河由杭州急转弯进入嘉兴的标志,也是中国大运河上最早的航标之一。

运河之于嘉兴,是一种北方文化的南渐;而嘉兴之于运河,则是江南文化由地方一隅走向更广阔领域的过程。永嘉南迁和建炎南渡使得江南文化发生了蜕变,也使得嘉兴由单纯的江南小城,变成南北文化交汇的枢纽,并形成开放、多元与兼容并蓄,同时又有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

可以说,大运河孕育了嘉兴城市,扩大了嘉兴地域,带动了嘉兴经济,奠定了嘉兴文化,是嘉兴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城市符号之一。大运河嘉兴段无论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来看,都是中国大运河这一特殊的巨型“线性文化遗产”中最具魅力、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大运河嘉兴段保护和申遗工作

(一)近几年工作进展情况

1.全面完成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2007年7月,由省文物局牵头,嘉兴市文化局组织野外调查组,对嘉兴市境内运河本体及两岸各500米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实地排查、走访、收集、登录。

2008年8月,根据运河申遗作工作的新要求,嘉兴市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业务人员,对大运河嘉兴段沿线优先进行全程复查。到2008年底,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点678处,填表登记586处。经过认定,与运河相关文化遗产345处(项)。同年,完成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调查报告》。

目前,嘉兴境内苏州塘、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嘉兴段)、嘉兴环城运河等河道,以及分水墩、落帆亭、长安闸、长虹桥、长安镇历史街区、文生修道院和天主教堂等遗产点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规划先行,切实将大运河申遗纳入政府工作层面

根据国家文物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及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嘉兴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经过市级、省级论证,多次修改与完善后,于2010年8月中旬提交嘉兴市域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由于规划的颁布需要一个过程,为及时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和整治工作,2009年嘉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提前介入保护工作的通知》(嘉政办发〔2009〕120号),2011年出台了《关于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和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3.扎实推进大运河遗产点段的保护整治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工作要求〉的通知》精神,嘉兴率先出台《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嘉兴点段整治方案》,以确保遗产的安全和真实性为原则,以列入预备名单的项目为重点,兼顾体现嘉兴特色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开展了项目整治工作。

继续做好河道的保护和整治工作。鉴于嘉兴市早已对市区环城运河实施景观整治与提升工程,各职能部门按照《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规定,加强了对大运河沿线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重点做好河道清理养护、堤岸整修、绿化提升等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嘉兴市清洁水源行动实施方案》,为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区域内水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

大力推进分水墩、落帆亭、长安闸等立即列入项目的保护和整治工作。对分水墩、落帆亭原有本体修缮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做好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海宁市积极主动做好重要航运设施长安闸保护整治工作,长安闸考古调查工作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资料。

保护好体现嘉兴特色的其他运河遗产,做好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遗产展示工作。完成了对运河沿线重要遗产——汪胡桢故居的产权收购工作,也为后续推荐项目做好储备工作。

4.加强研究,夯实大运河保护的工作基础

编制了《大运河嘉兴段遗产研究方案》,成立了专家咨询组、资料与宣传组等工作组,扎实开展嘉兴段运河基础资料的征集、整理、汇总、研究等工作,深入挖掘嘉兴段运河遗产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完成申遗点段“四有”档案编制工作,并配合国家申遗文本编制工作提供嘉兴段的相关基础资料。对前期大运河嘉兴段遗产资源调查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在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辑出版《嘉兴大运河田野报告》;完成了嘉兴段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的摄制工作;大运河嘉兴段申遗文本正在编撰中,进一步充实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资料。

(二)2012年工作进展情况

1.保护体制机制得到落实

出台了《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和整治工作指导意见》,从申遗的目标任务、遗产的保护整治及今后的长效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并下发责任分解表,细化各项任务和措施,将保护整治项目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颁布了《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为有效实施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依据。

2.保护整治工程有序推进

根据《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嘉兴点段整治方案》,协调相关责任单位开展了项目整治工程。

推进文生修道院等后续列入项目的保护和整治工作。文生修道院本体修缮项目经过与杭州天主教会的多次沟通、协调,已签订租赁协议,市政府于2012年1月中旬对该修缮项目进行立项,现本体修缮工程已进场施工。

长虹桥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资金也已核拨到位,即将正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努力形成嘉兴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亮点。

完成杭州塘(龙凤桥至亚厦段)等河道的清淤整治工程,日常保洁工作已制度化;落帆亭修缮工程已竣工;分水墩主体整治工程已完成,正在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方案要求整改。

启动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在原有陈列格局的基础上,对展陈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以“嘉兴大运河与舟船”为主题,突出嘉兴段运河的历史、漕运发展史、“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独特水系格局、运河上的舟船及人文习俗、运河沿线的历史遗存及风貌景观等方面的内容,展示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内涵和独特价值。

正在编制大运河(嘉兴段)遗产展示方案;海宁市开展了长安闸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正在筹建运河遗产展示馆。

3.大运河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配合国家申遗文本编制工作报送了各项基础资料;完成了嘉兴各申遗点段“四有”档案编制工作,以及嘉兴段大运河申遗宣传片摄制工作,大运河(嘉兴段)申遗文本正在进行最后的汇总编辑。

继续开展大运河遗产研究和挖掘工作,正在联合市文史研究会出版《嘉兴市运河文化论文汇编(暂名)》一书。

四、保护和申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和申遗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大运河是活态的,目前水利和交通等部门都在管理和使用。从理论上讲,虽然文物保护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一方面,由于现在文物部门的级别低,在与别的部门进行协调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保护意识不强,文物保护规划大多未列入城乡建设规划,一些地方重城市建设,轻文物保护,是大运河管理保护和申遗中存在的重大难题。

大运河自然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方面不规范,水利工程严重老化,航运及使用功能下降等。

经费投入尚显不足,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继续做好运河重要遗产点段的保护整治。海宁长安闸的保护整治是嘉兴段申遗的重中之重,要做好遗产展示馆建设、虹桥闸改造及历史街区环境整治等工作,使嘉兴运河遗产特色得以体现和展示;王江泾长虹公园建设,应以保护长虹桥,改善其周边环境为目的,使长虹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与申遗要求相吻合;完成文生修道院修缮及分水墩区域环境的整治工程;实施三塔、血印寺片区运河沿线环境风貌整治与提升工程。

继续加强运河文化研究,为遗产保护和申遗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大运河遗产日常保护和监管工作,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建设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数据平台和监测平台,并设置统一的大运河标识标牌系统。

加强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宣传。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和报道的密度、组织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开放文博单位阵地优势等,多渠道展示运河文化,唤起公众对运河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嘉兴运河文化遗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大运河是跨多个省市的巨型文化遗产,如果一些重要的工程点段不进入申遗名单,量不上去,申遗就不可能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段河道、每一个申遗点及每一环申遗步骤我们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唯有此,才是对大运河嘉兴段乃至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大运河有着一般文化遗产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产的特性。大运河申遗应不影响大运河在用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保护与申遗工作应为今后的治理工作留有空间。

【注释】

[1]本文以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物局提供的相关总结材料为基础编撰,谨致谢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