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剖析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剖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剖析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蓬勃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和诸多的内在优势。加工贸易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

第三节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剖析

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蓬勃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和诸多的内在优势。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世界范围内存在局部战争和动荡,但整个世界相对来说处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之中,这为大多数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各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与扩大。加工贸易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

(一)生产国际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是生产的国际化,即跨国公司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各地区生产要素的区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组织生产活动。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利条件分别组织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然后集中装配,使同一产品成为不同国家(地区)共同生产的产品;或者组织一些国家实行专业化生产分工,互相供应零部件。联合国贸发会的分析表明,跨国公司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国际化生产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卷入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逐步加深,国际分工也由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深化为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越出一国的范围而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兴起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目前已从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水平分工为主,从整体分工到零部件生产的分工,从工序分工到工位分工,实现了车间与流水线的国际化。例如,美国的朋迪亚克—莱曼牌小汽车,在德国设计,由澳大利亚制造发动机,美国、加拿大合作生产变速器,日本生产车身薄板,新加坡提供无线电设备,而韩国供应电气设备与轮胎,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车”。美国波音飞机是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600个大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的协作中生产出来的。

跨国公司纷纷在全球设立分公司,进行全球化生产和销售。1998年全球万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50万家海外子公司,这50万家子公司当年所创造的产值占全球产值的25%,占这些跨国公司母公司的1/3。

我国抓住国际分工的机遇,积极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到2005年年底,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二)市场国际化的推动

国际化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基本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以电信和通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近几年兴起的电子商务,更加缩短了交易时间和距离,使世界各地的客商可以在瞬间完成交易,以至人们常说,世界正变成一个全球化的村庄。

随着WTO成员方的增加,各国的市场开放进一步加大,各国的商品交换活动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展,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着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1950—1973年,世界生产年均增长5.4%,而世界出口量却增长7.2%。1973年后世界出口量增长速度虽然显著下降,但仍然明显地超过了生产的增长速度。1999年全球经济的增长为3%,而全球贸易的增长超过了4%。在国际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新的贸易方式不断产生和发展,反过来推动着市场国际化的深化和发展,加工贸易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通过加工贸易,使商品拥有了成本优势,增强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资本国际化的推动

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必然引起资本国际化,尤其是一批跨国银行以及跨国公司在资本融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另外,各国的海外投资活动不断扩大,国际资本的流动量迅速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世界投资超过世界贸易,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生活的一个主要因素,传统的投资尾随着贸易,而现在的贸易已逐渐依赖于投资。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公报表明,1999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达8 27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25%,其中发达国家仍然是投资的主导力量,1999年发达国家吸引外商投资达6 090亿美元,占全球的3/4。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瑞典。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吸收外国投资,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8%增至1998年的56%。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初期以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和替代进口为主,然后转向发展制造业,进而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

世界各国之间的资金、技术等方面越来越相互依赖。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时,除了依靠本国资金、本国市场外,均不同程度地利用国际资金、国际市场。据美国经济专家彼得·德鲁克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制造公司的整个投资中,大约有20%资本投放于美国境外的一些设施中,美国制造业的产量约20%是在国外生产的。这20%的产量中有75%的产品是美国境外销售的,只有25%的产品才返销美国市场。1998年,美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 934亿美元,连续10年成为世界吸引外资第一位的国家;同时美国对外投资达1 330亿美元。1999年,英国的海外投资首次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今后世界一些主要贸易国都会像美国那样,更多地通过海外投资扩大在国外生产的比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不断扩大对境外的投资,以充分利用本国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相对落后的地区市场,或以相对优势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加工贸易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四)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新技术革命的促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陆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加快改造和对外转移,新兴工业不断诞生,如今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本国生产和出口的成本增加,不得不放弃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耗能工业品的生产及出口,并设法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耗能较多的重工化工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比较便宜、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生产。这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为主要内容的加工贸易能够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曾得到三次较大的推动。第一次是70年代初期,受石油危机冲击,各国生产成本上升,为了减少对石油的消耗,各国进行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第二次是自80年代上半期开始,由于美元升值,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上升,并把一些工业向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等地转移;第三次是90年代初开始的,由于日元、台币的升值,使其劳动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加速了欧美和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纷纷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和中国大陆转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加快。据统计,1992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中等技术制造业的步伐明显加快。香港制造业80%以上已转移到内地,台湾省制造业77%的企业已经在祖国大陆进行投资生产。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在优势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不但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重要的还在于我国有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在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地理环境和我国的优惠政策。

(一)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资源禀赋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H—O资源禀赋理论,其结论是: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在较为有利的地位,反之就处在较为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应该生产和出口使用丰裕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那些使用稀缺要素比例大的商品。根据上述原理,外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利润最大化,广泛地开展了在海外加工生产的经营模式,以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资源禀赋优势主要是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备一定基础、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在这些资源禀赋中,劳动力应该是最具优势的,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我国拥有相对优势,但是加工贸易方式能在积极利用各种要素、资源的基础上使两者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尽管我国有极少数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产业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

我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实现产业高级化的基础,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为今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所决定的。

目前,在注重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仍然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至少可以在今后20年中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投资市场。而这一优势是东南亚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优势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我国拥有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省都有天然良港通往世界各地,其中14个沿海城市的港口吞吐量占全国的97%。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条件。

沿海开放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对外经济贸易基础,在对外交往中适应性强,引进、消化能力居全国的前列。而且,该地区劳动力素质较高,受到的教育比较好。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不但劳动力丰富,而且毗邻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同时,距东南亚市场也较近。

我国沿海地区地理区位、劳动力以及语言、宗教和人文习惯等文化方面相近的优势,促进了港台地区、韩国和日本在本土难以生存的企业到我国沿海从事加工贸易。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本币大幅度升值,进一步促使国外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优势

政策扶持是加工贸易迅猛发展的前提。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带动了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三资企业和开展加工贸易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刺激了加工贸易的超常规发展。

(四)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的环境优势

投资环境的优劣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因素所在。投资环境包括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在当前国内外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形势下,国际资本的流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相比,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法制比较健全,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加入WTO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运营规则正向国际靠拢,这些给外商来我国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迅速发展致使海关难以有效监管的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不平等竞争是加工贸易比重急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关税和非关税双重管制的外贸体制,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从事基本上无限制的加工贸易具有一般贸易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和便利。在传统的体制下,企业缺乏国际贸易渠道,不得不依靠来料加工方式发展对外贸易;有港澳台和国际华人资本和大量海外经营网络,便于发展加工贸易;等等。所有这些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