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与本书的内容结构

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与本书的内容结构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如今的国际服务贸易在内涵与外延上已经与传统国际经济分析中的非贸易品相去甚远。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并介绍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以及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第五章在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内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问题。本书的目的是想用最小的篇幅、精练的结构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原理与政策思想展示出来。

第二节 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与本书的内容结构

一、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

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如果在这大约230年的时间里,来寻找关于服务领域问题研究的“蛛丝马迹”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线索(见图1-6)。

(1)对服务产品本身的研究的历史较长,可以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创立之时(详细讨论见本书第二章的第二节)。当然,在亚当·斯密之前的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那里,似乎也留下关于该问题讨论的影子,但那是集中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争论(详细讨论可参见本书第三章的第一节)。

(2)将服务提升至产业或行业水平的高度来进行理论与经验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最早的贡献者是Fischer(1939)和Clark(1940)[16],他们开启了服务业研究的新时代,即把服务业看作是经济增长、结构变迁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有关分析见第三章的第二节)。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服务领域的从业者们(大多数是来自美国)抱怨在服务领域缺乏国际贸易规则。这些抱怨在给当时的政策制定者们以很大压力的同时,也引起了贸易经济学家的兴趣。这时期的研究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和政策导向性的(descriptive and policy-oriented)。比如,Griffiths(1975)等[17]。这些研究认为,服务贸易并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不重要(有关介绍见第四章的第一节)。当然,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之所以姗姗来迟甚至被国际贸易理论家所忽视,其主要原因是服务被看作是“非贸易品”(non-traded)。因此,如果从可贸易性(tradability)的角度来看待国际经济分析中的非贸易品的话,那么可以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ervice Industries in World Marke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Krommenacker,R.,Trade-related Services and the GATT,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1979,13:510 522.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但如今的国际服务贸易在内涵与外延上已经与传统国际经济分析中的非贸易品相去甚远(有关讨论见第二章的第四节)。

图1-6 现代经济学视野中的服务问题研究简史

二、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全面描述服务业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并介绍学科及理论发展简史以及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这一章构成了全书大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第二章讨论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所有基本范畴(包括服务、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等)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本书内容进一步展开的概念基础。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对有关服务业问题研究的介绍应该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的前提,这是第三章所涉及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货物生产业的研究应该成为货物贸易研究的前提,因为本书所探讨的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是十分特殊的,不同于货物生产业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

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我们将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顺序,将国际服务贸易纳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视野。我们的讨论分两大方面:一是纯理论研究;二是经验研究。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运用与验证。第四章讨论传统贸易理论(traditional trade theory)(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和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第五章在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分析框架内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问题。第六章运用“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框架来研究国际服务贸易,讨论的问题包括服务外包、服务FDI和跨国公司等。

第七章是关于国际服务贸易政策问题的分析。众所周知,服务贸易项目繁杂,方式多样,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跨境贸易,还涉及服务业FDI和人员的跨国流动。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独特性,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措施和工具无法采取关税壁垒的形式,主要体现为难以量化的非关税壁垒,即采取在市场准入方面予以限制或进入市场后不给予国民待遇等非关税壁垒的形式,这种保护常以国内法规的形式加以施行,难以体现为数量形式,也往往缺乏透明度。因此,与货物贸易不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贸易政策分析中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因此,本章将主要围绕服务贸易来讨论其政策工具或措施以及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我们讨论各种服务贸易政策工具或措施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它们的特点、衡量方法及影响,而不是要鼓励各国实施这些工具或措施来对其国内服务市场加以保护。

第八章是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多边制度。主要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谈判历程、《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产生过程及其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WTO体制下的服务贸易谈判及其前景预测、国际服务贸易多边体制的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本书也不例外。本书的目的是想用最小的篇幅、精练的结构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原理与政策思想展示出来。因此,我们至少舍弃了两大方面内容:一是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行业分析和国别分析,包括对中国的分析;二是关于服务基本特性(包括非贮存性、服务生产的灵活性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留待我们在以后再做进一步的完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作些补充。

眼前的这本教材具有三个较为鲜明的特色。

(1)逻辑框架较新。本书隐含着三条逻辑路径,即从服务到服务业,再到服务贸易;从理论到政策,再到国际多边制度;在服务贸易纯理论方面,沿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顺序,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再到“新—新贸易理论”。

(2)内容较新。本书的大部分文献资料和数据分析都是基于最新的发展动态。这无疑耗费了笔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使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和正确的指南。

(3)目标较新。本书既重视基本理论的介绍与分析,也重视对已有的针对相应理论的经验研究的介绍与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还能够知道如何运用基本理论进行相应的经验研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与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的思维习惯、理论素养及能力。

最后,建议学习本书的同学或同志最好能够学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教程或掌握有关理论知识。这将会提高你学习本书的生产率。我相信,学习或阅读本书的人也都是正在或即将从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人,这对于提高你工作的效率和生产率也会有好处的。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从产出、就业、需求的角度全面描述了全球产业结构演变中的服务业增长,接着基于BOP和FDI统计口径分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趋势。然后,本章以现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为参照物,梳理出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简史。最后扼要介绍了本门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安排、基本特色以及学习要求。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服务经济 服务业就业 服务产出 服务需求 最终服务消费 中间服务投入 BOP统计口径服务贸易 商业性服务 服务业FDI 服务外包

复习思考题

1.如果按照Fuchs的标准,服务经济来临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中国目前是一个“服务经济”的国家吗?中国国内有没有已经成为“服务经济”的省区市?请查找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分析。

2.恩格尔定律与最终服务消费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3.BOP统计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行业和国别特点?

4.为什么在经常项目下会出现货物贸易账户与服务贸易账户的非对称性?

5.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与服务业FDI呈现出哪些基本特征与趋势?

6.简述本门课程的理论发展简史。

【注释】

[1]Riddle,D.I.(1986)在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部门格局时,对两种现象印象颇深。其一,那种认为只有制造业的活动才促进经济增长的偏见是多么的根深蒂固而又影响广泛;其二,要在最具一般性的水平上作比较经济研究是多么的困难。Riddle,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Praeger Publishers,1986.

[2]Hartwell,R.M.(1973)认为,工业革命的前提不仅包括农业革命,还包括一系列服务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交通运输革命,还有政府革命(Hartwell,R.,The Service Revolution:The Growth of Services in Modern Economy,in The Fontana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Ed.)Cipolla,London:Collins Clear-Type Press,1973)。钱德勒(Chandler,A.D.,Jr.,1977)详细分析了运输与通信中的革命对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工商企业管理革命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钱德勒(1977):《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Fuchs,V.,The Service Econom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p.2.

[4]当然,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服务产品本身质与量的变化。后面的章节将进行详细讨论。

[5]Fuchs,V.,The Service Econom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p.1.

[6]但服务经济的外延是很丰富的,除了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以外,还有其他的产业比如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和管理、社会管理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将出现新特点与新气象。

[7]Sabolo(1975)发现:在20世纪初,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以IS表示的服务业的就业相对吸收能力独立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两者的相关性仅为0.07。这说明,这一时期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影响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就业分配格局。而对于这一时期的欠发达国家来说,情况则大不相同:以IS表示的服务业的就业相对吸收能力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存在很高的负相关性(R=-0.94),说明服务业就业的增长主要源于第一产业的就业转移。见Sabolo,Y.,The Service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1975,pp.11 23。

[8]本书后面章节将详细讨论服务业统计核算问题。

[9]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数量或比重)(representation/quantity of services within a national economy)与服务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融合程度(degree of connectivity/integration between services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后者反映了服务业创新的外溢程度(spillovers)(Windrum,P.and Tomlinson,M.,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Four Country Comparison,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Vol.11,No.3,1999,pp.391 408)。服务业与其他经济部门融合程度集中反映在中间服务投入即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发展水平与结构变化上。

[10]根据WTO,World Trade Report 2006,pp.11 12,Appendix Tables 1 2。

[11]程大中:《全球货物贸易账户与服务贸易账户的非对称性及其原因——基于Melvin命题的经验研究》,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工作论文,2007。

[12]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对服务部门放松管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WTO服务贸易理事会(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在题为“Economic Effects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Over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的报告中,详细列举并评析了有关服务领域自由化和非国有化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文献(WTO,1998)。

[13]Baumol于1967年提出了“两部门非均衡增长宏观经济模型”(又被称为“成本病”(cost disease)模型)。该模型表明,在生产率增长内在不均衡的经济中,由于名义工资的同水平增加,则停滞部门即服务部门的成本(主要是工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不断累积、无限上升。其结果是,如果该停滞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较低,则对其产品即服务的消费的成本将越来越大,即出现所谓的“成本病”现象。见Baumol,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7,June 1967,pp.415 426。

[14]“千年发展目标”包括:彻底消灭极端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级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并赋予女性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母亲健康;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伙伴关系。

[15]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95页。

[16]Fishcer,A.G.B.,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Economic Record,Vol.15,pp.24 38.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London:Macmillan,1940.

[17]Griffiths,B.,Invisible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Trade,London:Macmillan,1975.

[18]李嘉图(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