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生态足迹概念看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足迹概念看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4 从生态足迹概念看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4.4.1 生态足迹衡量的生态承载力贸易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工业革命以来这个世界使用生态资本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在不断透支生态资本和生态承载力。

4.4 从生态足迹概念看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4.4.1 生态足迹衡量的生态承载力贸易

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工业革命以来这个世界使用生态资本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在不断透支生态资本和生态承载力(Andersson&Lindroth,2001)。然而我们却不容易清楚地看到它的真实图景。虽然发达国家消耗了更多的能源、矿产,产生了更多的废物,但是当前的大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却集中发生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一些研究者认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已经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变得富足的时候生态环境损害会不断减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情况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对后发展的国家未必行得通。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或许存在着一种较为悲观的解释,即富裕的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如国际贸易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可持续性”,即进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从而维持和保护本国的生态资本(Stern,2001)。

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承载力的一种衡量指标,最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Andersson和Lindroth(2001)用生态足迹的概念研究了全球生态承载力贸易,来解释国际贸易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关系。利用国外的生态承载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生物资源的净进口,即国内专门化生产需要较高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产品而通过贸易来换取那些需要较多生态资源的产品。二是环境容量的净进口,即国家产生的一些生态足迹(如煤的消耗释放CO2)会跨越国界,扩散到全球范围。假如国家全部森林的CO2吸收能力小于排放水平,那么就会使用到别的国家的CO2吸收能力,将一部分环境负荷转移出国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尽管生态足迹可能大于本国的生态承载力,即存在生态赤字,但如果赤字额小于以上两种进口之和,则国家的生态资本就可以得到保护而没有受到损失。按照生态承载力的贸易差额,他们将全球国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生态剩余超过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出口:这些国家的生态资本没有减少甚至会增加,如澳大利亚等国。

2)生态剩余小于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出口:尽管这些国家的生态足迹小于本国土地的生态承载力,但生态资本仍然有所减少,如阿根廷等国。

3)具有生态赤字,但仍然存在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出口:国内可用生态承载力的过度利用已经导致生态资本损耗,但由于外部贸易因素变得更为严重,如孟加拉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

4)生态赤字大于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进口:尽管从国外净进口了生态承载力,但本国的生态资本仍然是不断减少,如荷兰和埃及等国。

5)生态赤字小于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进口:国内的生态资本不变甚至增加,如奥地利等国。

6)具有生态剩余,同时存在生物量和环境容量的净进口:这样的国家由于适度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同时进口了外部承载力,因此生态资本会不断增加,如北欧的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

4.4.2 生态不对等贸易

一般来说,用货币值来衡量贸易平衡并不能反映生态资本的交换情况。如果用生态足迹这个指标来评价国际贸易平衡,当进口量和出口量不相等的话,就意味着发生了生态不对等交换,如果它会导致贸易任何一方生态资本损耗的话,那这种贸易就是生态不可持续的。Andersson和Lindroth(2001)将生态不对等贸易分成了3种类型。

(1)简单的生态不对等交换

即国家甲从国家乙进口的生态资本超过其向乙国的出口量。例如甲和乙交换黄油和糖,黄油的全球平均产量为50 kg/hm2,糖的全球平均产量为5 000 kg/hm2。用土地来代表生态资本,如果甲用100 t黄油换取了乙的10 000 t糖,则这种交换是生态对等的,即甲生产黄油需要的生态资本等于乙生产糖所需的生态资本。但是如果甲用100 t黄油可以换取20 000 t糖的话,则这种交换在生态上是不对等的,是有利于甲方的。尽管这种交换是生态不对等的,但如果两方的生产都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没有损耗生态资本的话,这种贸易仍然是生态可持续的。

(2)单方非可持续性交换

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甲从乙净进口生态承载力。如果甲存在生态赤字的话,甲可以通过与乙的贸易获得补偿。另一方面,乙可能存在着生态剩余,然而却小于生态承载力的净出口量,这样的话,乙同甲的贸易就是不可持续的,它减少了乙的生态资本。乙可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通过出口农产品来换取外汇,从而进口其他产品或偿还外债。从货币和收入的角度来看,乙通过贸易得到了利益,然而从长期来看,其经济发展的生态根基受到了影响,经济状况将会恶化。例如哥斯达黎加是个典型的农业出口国(咖啡、香蕉和糖),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土壤贫瘠化。而芬兰则是另外一种典型,它用了150年的时间,显著地改变了其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地位,它已经从一个焦油和木材的出口国转变成了一个技术先进型的国家。

这种单方面的非可持续性贸易如果不加以调整的话,将会不断减少乙国的生态资本,而当资本耗竭到一定程度,后果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这个时候,甲也就不可能再从乙净进口生态资本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这种情况来讲,这种交换就会变成双方不可持续的了。

(3)双方非可持续性交换

第三种情况即甲和乙都存在生态赤字。双方的非可持续交换暗示着除非较发达的国家甲足够强大,或者是较弱的国家乙生态非常富足,否则这种贸易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甲必须增强自己的相对实力或者主动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否则国内的生态资本就会不断耗减。

4.4.3 国际贸易对生态足迹的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到生态足迹,可以改变国家间生态足迹的转移方向和数量(Andersson&Lindroth,2001)。

(1)资源配置效应

一般来讲,国际贸易会遵循比较优势,通过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世界的平均产出水平。既然生态足迹被定义为消费的产品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比值,因此,由于生产分工导致的平均产出的增加就会在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生态足迹。例如,芬兰从古巴进口糖来交换纸张,这样糖和纸张的平均产出都会增加。

然而生态性生产并不是影响专业化生产分工格局的唯一因素,因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反常的分工状况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国家为了获取外汇,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可能必须出口一些生产效率低于全球水平的产品。在这些情况下,虽然全球消费能力保持不变,但是贸易会增加总的生态足迹。

(2)收入效应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收入效应。一个是普通意义上的收入效应,国际贸易作为国家额外收入的来源,也是增长的消费的来源,这会导致当地生态足迹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全球的生态足迹。另外,贸易也意味着给其他国家带来收入,会提高它们对本国资源开采的积极性。正是国际贸易使得一些国家本来不可使用的生态资本变得具有经济价值,可以被开发,可以被用来换钱。

(3)富国错觉效应

在一个国家间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世界格局中,富裕的国家可以花更多的钱来保护和增加自身的生态资本,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从贫穷的国家进口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居住在富裕国家的人民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可持续的,因为他们国家的生态资本并没有损失。他们甚至会认为发展经济是解决过度开发和环境问题的关键,同时指责那些贫穷的国家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态资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在部分程度上就是来源于这种富国错觉效应。认识到国际贸易的这种效应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认为国家富裕了才能承担生态责任的话,那么贫穷国家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增长问题。而在富裕的国家里,人们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因为国内的生态资本得到了保护。以上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全球生态足迹的进一步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