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人类很早就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意识到生态系统能给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功能。他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支持,发挥服务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状态和过程发挥服务。

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意识到生态系统能给人类提供多种服务功能。20世纪40年代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理论被提出后,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今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科学基础(韩祎等,2005)。在70年代初发布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同时还列举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如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SCEP,1970)。随后,Westman(1977)提出“自然的服务”(Nature’s Service)的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Daily(1997)在其著作中,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支持和满足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及其组成物种的条件和过程”。他强调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支持,发挥服务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状态和过程发挥服务。Constanza(1997)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而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Daily等(2000)将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更为明确化,表述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及其中的物种提供的有助于维持和实现人类生活的所有条件和过程。

2.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和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较为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3类:①直接市场法,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②替代市场法,包括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③模拟市场价值法,包括条件价值法等。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详见表2-1(刘玉龙等,2005)。

表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

img7

(引自刘玉龙等,2005)

(1)费用支出法

以人们对某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支出费用来表示其生态服务价值。例如对于自然景观的游憩效益,可用游憩者支出的总费用作为该生态系统的游憩价值。

(2)市场价值法

先定量地评价某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效果,再根据这些效果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其经济价值。在实际评价中,通常有两类评价过程。一是理论效果评价法,先计算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值,如农作物的增产量,再研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子价格”,如农作物可根据市场价格定价,最后计算其总经济价值。二是环境损失评价法,如评价保护土壤的经济价值时,用生态系统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侵蚀量、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的损失来估算。

(3)机会成本法

边际机会成本是由边际生产成本、边际使用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组成的。对于稀缺性的自然资源而言,其价格不是由其平均机会成本决定的,而是由边际机会成本决定的,它在理论上反映了收获或使用一单位自然生态资源时全社会付出的代价。

(4)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全面评价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困难的。对环境质量的最低估计可以从为了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所需要的经济费用中获得。把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作为环境资源破坏带来的最低经济损失,就是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5)影子工程法

当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替代工程(影子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6)人力资本法

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失。环境恶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污染致病、致残或早逝而减少本人和社会的收入,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代价3个方面。

(7)旅行费用法

利用游憩的费用(常以交通费和门票费作为旅游费用)资料求出“游憩商品”的消费者剩余,并以其作为生态游憩的价值。

(8)享乐价格法

享乐价格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房产的数量与质量,距中心商业区、公路、公园和森林的远近,当地公共设施的水平,周围环境的特点等。享乐价格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在选择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故房产周围的环境会对其价格产生影响,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房产价格可以估算出来,以此作为房产周围环境的价格。

(9)条件价值法

它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假设某种“公共商品”存在并有市场交换,通过调查、询问、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对该“公共商品”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净支付意愿(NetWillingness to Pay,NWTP),综合所有消费者的WTP和NWTP,即可得到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根据获取数据的途径不同,又可细分为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评价法和德尔菲法等。

2.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比利时的Drumax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1941年,美国的Dafdon首次用费用支出法核算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1947年,美国的Flotting提出可根据旅行费用来计算消费者剩余,并将其作为游憩区的游憩价值;1959年,美国的Clawson修改旅行费用评估法;1964年,美国的Knetch再次修改并完善了旅行费用评估法。1964年,美国的Davis在研究缅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1972年,日本林业厅估算了全日本森林提供的生态功能价值(刘玉龙等,2005)。Nordhaus和Tobin(1973)提出用“经济福利尺度”(Measure of Economic Welfare,MEW)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在国际上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估算的关注,各国学者先后提出多种方案来估算环境资源的价值。1977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对某些自然资源进行核算,但主要是森林和矿产。1989年,Charles等人在巴西对亚马逊热带雨林、湿地和海洋系统的价值进行了估算。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SCOPE)召开了关于生物多样性定量研究的会议,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1988年,联合国统计署与世界银行、美国环保局合作,正式开展了环境与资源核算的研究工作,讨论了资源与环境核算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此后,联合国统计署、环境署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研究界定环境资源核算的概念,于1994年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对此前各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提供了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总体思路与框架以及一些生态价值的核算方法(何敦煌,2001)。1997年,由Daily编著的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一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与评价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近20个实例(Daily,1997)。Costanza等人(1997)对全球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年度价值为16万亿~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该研究结果的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Ecological Economics在次年专门出版了专辑进行讨论,此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

国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才刚刚起步,处于引进相关概念、评估理论与方法、积累研究案例的初始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差距:在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理论、评估方法方面,基本上是对国外价值理论和方法的模仿和套用,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具体评估方法的应用上,主要是选用了较为容易计算的市场评估法和替代市场评估技术中的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替代花费法、旅行费用法等几种方法,对假想市场评估技术(即条件价值法)仅有个别应用,在评估方法上没有突破;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中,往往仅仅评估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而对非利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较少涉及,因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揭示不够全面(张志强等,2001a)。

薛达元等(1997)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1999年李金昌等编著的《生态价值论》系统分析了生态价值的有关基础理论,并就其量化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李金昌等,199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欧阳志云等(1999)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研究,得出其价值每年为30.5万亿元人民币。陈仲新和张新时(2000)根据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按照面积比例对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大约为7.78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关于全国和区域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也开展了多个案例研究(蒋延玲、周广胜,1999;谢高地等,2001;韩维栋等,2000;李锋、王如松,2003)。

近几年,国内也有多本有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专著出版。王如松(2004)的《城市生态服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沪嘉杭地区城镇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及调控机理”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选取沪嘉杭地区这一人类活动密集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方法,辨识不同城镇化程度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研究由于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兴起给本区域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造成的生态胁迫效应,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与评估方法,探讨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系统调控机理。戴星翼等(2005a)的《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系统梳理生态服务的性质、类型和意义,然后基于价值实现的角度,对生态服务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探讨了各类生态服务要素价值实现的路径。该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应该是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首选场所。为此,政府必须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重构我国的市场和相关制度体系,从而使经济在承认生态价值的制度框架内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