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是成员方之间免除关税障碍,并且对非成员方施行统一关税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类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刺激内部和外部的投资者都增加在成员国的投资。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成员方之间免除关税障碍,并且对非成员方施行统一关税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类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它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1950年的《关税同盟》一书中提出的。维纳认为关税同盟同时具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并分析了关税同盟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后来由德比尔斯、莫里斯·拜等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1.关税同盟理论的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理论的静态效应即是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就直接产生的效应,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意味促进经济,而贸易转移效应意味阻碍经济,因此,关税同盟的最终效应取决于两种基本力量的对比。

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立以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本国生产转向由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同时其他成员国成本较高的产品可能转向由本国提供,由此达到节约成本和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经济福利的增加。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进口产品来源从原先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转向成本较高的成员国,造成进口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经济福利的减少。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相互比较的结果。如果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则建立关税同盟是有利的,反之是不利的。一般说来,伙伴国的价格越接近低成本的世界市场的价格,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代表性国家的影响越有可能为正。此外,最初的关税税率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越有可能为正。还有,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越是富有弹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越有可能为正,因为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和生产者数量调整的幅度也就越大,贸易创造效益就越大。最后,参与国的数量越多,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有可能带来利益。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还包括:

(1)关税同盟的建立,无需再设置政府官员来对越过边境的伙伴国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因此可以减少行政机构,节约管理成本,减少行政支出。

(2)关税同盟建立后,一般情况会减少对区域外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导致其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从而改善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集体贸易条件

(3)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在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时,可以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谈判地位大大提高。

2.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效应

各国在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它们的经济结构与经济运行状况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后,原来各国分散的小市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样企业可以摆脱市场规模的限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些规模经济的实现可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国出口厂商规模的扩大而在其内部产生,也可能是厂商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导致投入成本降低,但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后市场扩张所激发出来的。

(2)竞争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之后,原来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废除,原有的一国范围内垄断被打破,国内的企业要面临成员国企业的强大竞争,从而促使这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3)投资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刺激内部和外部的投资者都增加在成员国的投资。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各成员国企业会增加投资。同时,强大的竞争压力也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了贸易壁垒,但是对非成员国的壁垒并未取消。非成员国企业希望在成员国内投资生产来避免贸易限制和较高的共同外部关税而被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外。

(4)其他动态效应。

第一,增强要素流动性。在共同市场层次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本和劳动力会更自由地从充裕地区流动到稀缺地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生产要素的闲置。

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和扩大规模生产时,企业可能会增加研发方面的投资,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以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对一个代表性国家所产生的经济福利影响上,但却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涉及与成员国之间利益分配有关的问题,另一个涉及与国家主权有关的问题。因此,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成员国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和潜在的规模经济等有利影响,但是利用这些经济效应还取决于它们是否愿意放弃部分国内经济控制权,是否能够解决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二)大市场理论

西托夫斯基和德纽是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大市场理论以共同市场作为分析的基础。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共同市场可以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结成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并促进竞争,提高经济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西托夫斯基通过对西欧国家的考察,发现存在狭窄市场与保守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通过组建共同市场使企业竞争加剧,转向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和价格下降,大众的消费增加,从而出现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德纽认为,大市场的建立会导致机器的充分利用,大量生产、专业化、最新技术的应用和竞争的恢复,这些因素会使生产成本下降和价格降低,从而引起消费的提高。这样,经济会滚雪球式的扩张。消费的提高会引起新一轮的投资,投资会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11]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12]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单单依靠比较优势理论不一定能完全实现规模经济,反而有可能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的福利。因此,要实现规模经济,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方的政府的协议和调节机制来确定国际分工。协议性国际分工可以有效地配置区域内的资源来增进各成员方的福利。同时,他还认为达成协议性分工有前提条件:(1)达成协议的国家应该经济实力接近,在劳动资本禀赋方面差别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分工的对象的产品在其中任何一国都能生产。(2)作为协议性分工的产品应当具备达到规模经济的条件。(3)不管对于哪一协议国,协议分工中的产业给自己和别国带来的利益应大体相当,不应有太大差距。从中可以看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只能用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相互依赖理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依赖关系。相互依赖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状态,指一个国家的行为或政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取决于相互依赖的程度。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主要包括:

1.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

一般来说,西方经济学者多用以下指标来反映:(1)各类国家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状况。(2)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比。(3)国际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指标[13]

2.相互依赖的内容

一般包括:(1)结构上和经济目标上的相互依赖。(2)外生干扰因素之间高度或低度的相互依赖。(3)国家之间政策上的相互依赖。(4)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传导机制。

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14]运用相互依赖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他认为相互依赖有正向的或积极的,也有反向的或消极的。前者会促使国家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后者会加剧国家间的竞争,发生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因此各成员国之间应加强政策上的协调。

西方的相互依赖理论过于强调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但从现象上看比较接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协调,因此可以把相互依赖理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理论根据。

(五)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集体自力更生理论

标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是一种启示作用,发展中国家如何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却有另外一套理论,这就是集体自力更生理论。

1.中心—外围理论

本书第七章论述了中心—外围论证明了国际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化的机制。中心—外围论认为,由发达国家(即中心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即外围国家)组成的现代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只会有利于发达国家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成功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道路必须打破“中心—外围”的国际经济结构。国际贸易使世界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运行均从属中心的利益。外围国家的资金源源流入中心,使他们的资本积累能力受到很大阻碍,同时进口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妨碍了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外围国家率先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打破中心—外围结构。

(2)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才能摆脱外围的地位。发展中国家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并不能带来利益,反而使贸易条件逐步恶化,外围国家需要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工业制成品来取代从中心国家的进口和本国初级产品的出口。

(3)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狭小,需要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联合成一个广阔的市场,以集体的力量来与发达国家抗衡。外围国家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方面可以促进互惠贸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工的专业化使工业化配置更加合理化。

2.国际依附理论

国际依附理论主要由阿明、巴兰、弗兰克等学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他们主要认为: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自身的制度、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来与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脱钩。

“中心—外围”理论和国际依附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主张,都认为现在的国际经济体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彼此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这些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一)欧盟(EU)

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其一体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它所经历的50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同时也为其他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

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虽然政治因素是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始动因,但是真正推动它不断前进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西欧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密切的经济联系、地理位置的毗连、市场制度的相同、经济结构的相似、文化传统的接近使之存在联合的潜力。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竞争加剧,而且欧洲很多产业已处于劣势。欧盟的成立扩大了互补性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广泛性,给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优化,促进了成员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对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欧盟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谈判实力,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贸易集团抗衡,达到维护自己贸易利益的目的。

欧洲经济一体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战后初期至1957年,为准备和实验阶段,以《煤钢共同体条约》作为法律基础。(2)1958—1985年为关税同盟阶段,以《罗马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作为法律基础。(3)1985—1992年为共同市场阶段,以《单一欧洲法案》作为法律基础。(4)1992年至今为经济联盟阶段,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作为法律基础。目前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已开始向政治一体化迈进(见表14-2)。

表14-2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大事年表(1950—2004年)

①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在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声名,声明指出欧洲统一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法德冲突,而解决法德矛盾的有效途径就在于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控制下。

续 表

img117

2.欧盟的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实证分析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其积极效应远远大于消极效应。

(1)从静态效应来看,欧盟的创造效应比较明显,而同时贸易转移效应要小得多。在煤钢共同体建立的最初几年,内部贸易发展很快,1952年到1955年初,钢产量贸易增长了151%,煤增长了40%,铁矿砂增长了37%。从表14-3可以看出,1960年到1986年间随着新的国家加入一体化,内部贸易额从最初的103亿美元增至4 504亿美元,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贸易额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也占到了21.3%。这说明欧共体关税同盟成立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说明了欧共体内部净福利的增加。而且整个欧共体在1961—1970年间实际GNP的年均增长率为4.8%,人均GNP增长率为4.0%。这比同期美国3.8%的GNP增长率和2.5%的人均GNP增长率水平要高。图14-1和图14-2也表明从1990年到2002年,欧盟无论是总的出口额和对内部成员国的出口额以及对外部国家的出口额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样,欧盟总的进口额和对内部成员国的进口和对外部国家的进口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内部成员国的出口增长了50%,对内部成员国的进口也几乎增加了50%。

表14-3 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相互贸易的增长(1960—1986年)

img118

资料来源:杨逢珉:《欧洲联盟的中国经贸政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注:1960年及1970年为6国数字,1973年为9国数字,1986年为12国数字。

(2)动态效应也是积极的。从表14-4可以看出,1992年统一大市场建成后,由于更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而获得的利益占欧共体国内生产总值的2.1%,由于竞争加剧而获得的利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此外,从欧盟内部的投资和外部国家对欧盟的投资来看,在1984到1992年之间欧盟内部成员国之间FDI流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FDI占GDP的比例从1984年的0.15攀升到1992年的0.62,增长了3倍之多。1984—1985年间成员国之间年平均直接投资量占欧盟吸引的FDI的比例为46%,1986—1990年间增长到55%,1991—1993年间增长到62%。到2000年,欧盟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量达到了7 700亿欧元,其中60%是流向其它成员国的。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在投资区位优势选择上,欧共体内部市场对成员国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吸引非成员国的FDI同样有着重要影响。1986年欧共体修订了《罗马条约》,代之以《单一欧洲法案》,规定除去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还存留的所有阻碍货物、服务和资源自由流动的障碍。1993年欧共体在事实上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在这期间,外部资本出于受到统一市场的吸引和害怕欧共体提高进入门槛而大量涌入,以欧盟接受FDI最主要的来源美国为例,1985年的FDI流出量为133.88亿

图14-1 欧盟商品贸易出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注释:2004年欧盟扩大到25国后,总出口为37 140亿美元,对内部成员国的出口总额为25 100亿美元,对外部国家的出口为12 040亿美元;总进口37 910亿美元,对内部成员国的进口总额为25 100亿美元,对外部国家的进口总额为12 810亿美元。

图14-2 欧盟商品贸易进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美元,1986年增长到196.41亿美元,1987年又增长到301.54亿美元,此后基本保持增长趋势,到1993年已经增长到7 724.7亿美元,1985年美国对欧共体FDI的增长率为8.1%,在1989到1991年间,美国对欧盟FDI年均增长率达到22%。

表14-4 1992年统一大市场对欧洲共同体经济福利影响的估计

资料来源: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页。

3.欧盟的前景

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同时,欧盟在政治一体化的目标已经确定并开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发展前景上看,欧盟在21世纪将在经济和政治上不断完善和巩固其一体化的成果,稳步向完全一体化迈进。欧盟无疑将在世界格局中成为重要的一极,它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政治实力,可以预见欧盟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有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经济一体化作为其他一体化的先导,必须以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体化的基础,还需以渐进的方式实现预定的目标等经验都值得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借鉴。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创了南北型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河。它的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深入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是出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更高层次发展经贸关系的内在需要。首先,由于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促使美国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其次,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最后墨西哥加速经济改革为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促使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美国和加拿大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第二是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进行谈判。最终北美自由贸易区在1994年正式开始执行(见表14-5)。

表14-5 北美自由贸易区进程大事年表(1965—1994年)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包括:(1)原产地原则。制定原产地原则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哪些产品可以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从而保障仅仅北美地区制造的产品才能享受优惠,而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全部或大部分不能享受到这种优惠。(2)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自北美的产品大部分立即取消关税,有些产品在5—10年逐步取消,若干敏感的产品关税可在15年内取消。同时还对海关手续费和退税问题作出了规定。(3)投资。协定规定将取消重要的投资障碍,并建立一种解决由贸易协定某一成员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争端机制。另外这个协定还包括了农业、金融和服务业、环境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等等。

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极为广泛的三边协议,它不仅涉及贸易,而且还涉及生产、服务、投资等等,有的还超出自由贸易区的内容,几乎是一个全面的经济合作协议。

3.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实证分析

(1)对贸易的影响。

首先,从货物贸易来看。经过10年的发展,NAFTA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从1993年的3 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 210亿美元。三边贸易额增长了近1倍。对外部国家和对内部成员国的贸易总额都在稳定的增长,如图14-3和图14-4所示,NAFTA总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80%和110%。其中对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对外部国家的出口额增长很少,对外部国家的进口额增加了1.5倍。从1993—2003年之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额增长了1.3倍;进口增长了2.5倍[15],加拿大和墨西哥间的贸易尽管规模还不是很大,但也增加了5倍。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发展稳定,墨西哥是加拿大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是墨西哥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

图14-3 NAFTA商品贸易出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图14-4 NAFTA商品贸易进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其次,从服务贸易来看,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涉及许多服务贸易的条款,但是NAFTA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美国和加拿大的服务贸易额从1989年260亿增长到2001年的660亿美元,增长了93%,而同期美国和非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增长了129%。美国和墨西哥的服务贸易从1993年180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260亿美元,增长了43%,同期和非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增长了66%[16]

(2)对直接投资的影响。NAFTA实施之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直接投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然而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对墨西哥的直接投资在迅速增长,这主要是取决于墨西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运输和税收优惠。从1993年到2001年美国对墨西哥的FDI存量从160亿美元增长到640亿美元,增长了288%,远高于同期美国对非成员国FDI增长的169%。从1990年到2001年,墨西哥占美国FDI流出的比例从2.2%上升到2.9%,占加拿大FDI流出的比例从0.2%上升到1.0%[17]。这些数据都说明了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和加拿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情况,FDI更易从区域内资金充裕的发达国家流向区域内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专栏14-1 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利弊分析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实施10多年,10多年来,NAFTA究竟给墨西哥这个协定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何种影响,墨西哥为此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墨西哥加入NAFTA10年的绩效评估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墨西哥、美国、加拿大政府持积极的全面肯定的态度,认为NAFTA对于美、加、墨三国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他们的理由在于:第一,增进了三国之间的关系。NAFTA以11.4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而且通过扩大贸易和投资,为三国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并使三国的关系更富有活力。第二,促进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三国贸易额由1993年的3 06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 210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分别增加了234%和203%。同时,墨西哥吸收了大量的来自美、加两国的投资。第三,增强了环保意识。第四,提升了对基本劳工标准的尊重。第五,深化了推进自由贸易的共识。

观点二:全球贸易观察组织持消极的全面否定态度,认为NAFTA对于墨西哥的影响是负面消极的。他们的理由在于:第一,造成了墨西哥农业和农业危机。农业劳动力下降了近150万,同时墨西哥政府过快地取消了玉米进口的配额政策,使本国玉米生产受到较大冲击。再加上墨西哥的消费者并没有从进口廉价农产品中受益。第二,吸引投资和出口并没有使边界地区经济受益,占全部4 000万劳动力25%的工人的最低工资下降了20%,徘徊在每天4美元的水平上,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的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医疗、交通和受教育的需要,在强大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下,墨西哥大量中小企业破产。第三,环境问题不仅未得到解决反而日趋恶化。10年来的进程显示,与NAFTA相关的企业活动不仅加剧了空气和水的污染,并且堆积了大量的有毒垃圾。

观点三:独立研究机构——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认为NAFTA对于墨西哥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他们针对NAFTA对墨西哥的就业、移民和环境等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后指出,NAFTA既不像它的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对于墨西哥来说是一场灾难,同时也不像它的支持者所声称的那样获得了巨大收益。NAFTA带给墨西哥的影响是混乱的。

资料来源: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进程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成员国的相互了解与经济交往,推进区域内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该组织现有21个成员国或地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与能够代表整个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正式创建至今,APEC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首届APEC部长会议的召开到1993年首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APEC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各种规则和健全组织结构;第二阶段,从1994年的印度尼西亚会议发表《茂物宣言》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前,APEC的工作中心是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和制订实施方案;第三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至今,APEC的行动计划曾被打乱,中心任务一度发生偏离。特别是近几年,APEC的主要任务除了既定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外,又加上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稳定金融秩序等新的议题(见表14-6)。

表14-6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程大事年表(1966—2003年)

续 表

img126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

由于亚太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其经济合作与经济一体化不同于其他地区。根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当前的发展情况,再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分析它的特点。

(1)参与国的广泛性与差异性。目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地区已达21个,涉及亚洲国家或地区、欧洲、大洋洲、美洲国家。其中既包括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地区在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背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面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2)合作的多层次性与交叉性。亚太地区地域辽阔,政治经济结构复杂,其经济合作呈多层次和交叉性的发展态势。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其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它在统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下面,还有若干成员组成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联盟。另外,有些国家既处于某一大区域组织中,同时又是其中某一个,甚至是某几个次区域组织的成员,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的多层次交叉性的结构。

(3)松散性与开放性。与一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从本质上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官方论坛,不具备采取共同实际行动的功能,而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各自采取行动,并且各种活动均建立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强调非约束性。另外,亚太经合组织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开放的地区主义包括:

第一,亚太经合组织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原则,在成员方之间适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而不制定自己特殊的规则。

第二,亚太经合组织内部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成果原则也适用于外部的非成员国家,即经合组织外的国家可以分享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的好处。

第三,亚太经合组织要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出贡献,这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和经济合作是APEC的两个车轮,其中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其核心问题。新世纪以来,APEC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某些新的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议题。

(1)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减少或消除以及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三个方面。贸易便利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贸易过程中的所有环节。1994年印尼茂物会议通过的《茂物宣言》,首次明确确定了各成员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即发达成员最晚期限为2010年,发展中成员为2020年。1995年通过的《大阪行动议程》,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的9项原则、集体行动计划及总的执行框架。1996年,各成员国分别提交了实施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就关税减让和削减非关税措施提出短期和中长期目标。这些年,各成员国围绕集体行动计划和单边行动计划做了不少的努力,使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在关税方面,有9个国家和地区明确表示到2010—2020年实现零关税,进程的大致安排是:智利、中国香港、新西兰、新加坡、文莱在2010年关税降为零。澳大利亚到2000年将一般税率削减到0—5%。美国、加拿大、日本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产品关税。同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承诺取消出口补贴、不正当的出口限制等。另外图14-5和图14-6也表明从1990—2002年,APEC总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1.15倍和1倍。其中对内部成员国/地区之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增长了1倍和1.2倍,对外部国家的出口额增长60%。对外部国家的进口额增加了70%。无论从关税下降速度,还是市场开放程度来看,APEC各成员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乌拉圭多边贸易协议框架。APEC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简化海关手续和海关通行数据信息网系统等。

图14-5 APEC商品贸易出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图14-6 APEC商品贸易出口额(1990—2004年)

资料来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statis_e.htm。

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各国要保证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减少那些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的部门,逐步对外资实施国民待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承诺的进展方面较为显著,各国/地区承诺取消了对外国投资过程中市场准入和机构设置等环节的限制,对外国投资实行最惠国待遇或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展对外国投资的保护措施。

无论是在贸易还是在投资方面,APEC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都会给成员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成员的经济增长幅度大致为0.1%—10%之间,其中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增长幅度大于发达国家/地区。可以说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APEC内进展相对较快的领域。

(2)经济技术合作。APEC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发展新经济,消除数码鸿沟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数据库和网络开发、实体中心、电子商务在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中分别占到了16.9%、2.3%、0.6%。1993—2002年,APEC国家/地区间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62个,其中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项目共计116项,占总数的36.2%。在经济技术合作的集体行动计划方面,开展项目最多的是研究报告,其次是补习班和实习班、培训和交流计划以及数据库和网络的开发,这四类活动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0%以上[18]。另外,2003年,APEC还确定了优先发展的领域,加强了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强化了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机制。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的出口和转让上对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的限制,这些经济技术合作中“务虚”性质的太多,而“务实”性质的还应多加强。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前景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趋势会进一步增强,同时这也是亚太地区各国家或地区加强经济联系,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目标的大势所趋。其次,因为APEC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和组织上的松散性,容易造成对各国/地区自由化进程的有效约束,APEC的作用方式及未来的发展受到了某些质疑,所以应该解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改革和未来发展目标问题。再次,APEC内部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利益冲突还较为明显,能否真正如期达成一个综合和全面的协定仍值得期待。最后,APEC组织内部的各种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仍然将会是短期内亚太经济合作的最容易取得成就的方式。因为自由贸易区的灵活和容易操作性可以弥补APEC松散性和非机制化特征所带来的一些不足。

专栏1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进展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在双方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和制度基础,在2004年双方签署的《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定》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更是标志着双方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接触和沟通。第二个阶段是以2002年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区

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表14-7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第一阶段的主要进展(1975—2001年)

表14-8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第二阶段的主要进展(2002—2004年)

从2003年10月1日起,中国和泰国将率先取消200种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关税,标志着这个巨大的自由贸易区已部分开始启动。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国家“早期收获”的免税行动也开始实施,以农产品为主的500多种商品开始实行降税,到2006年降低到零关税,并计划加快谈判,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随着2010年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初步建立,将形成一个完全由东亚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拥有18亿人口消费群体、国内生产总值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自由贸易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