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柴达木地区开发简史

柴达木地区开发简史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柴达木地区开发简史1.19世纪以来的柴达木研究史八百里浩瀚柴达木展示给人类的是她的高寒、冷峻、裸露、荒凉和贫瘠,可她带给人类的是无限的神秘。1927年组成的中瑞考察团亦曾在柴达木地区北部进行过考察。我国科学家对柴达木地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解放后,新中国十分重视柴达木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科学考察工作。

二、柴达木地区开发简史

1.19世纪以来的柴达木研究史

八百里浩瀚柴达木展示给人类的是她的高寒、冷峻、裸露、荒凉和贫瘠,可她带给人类的是无限的神秘。荒凉与宝藏、贫瘠与财富如何相连在一起,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由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探索,将其隐藏的神秘以及她的魅力揭示给人类,并将我们引入了广袤的“聚宝盆”。

最早的柴达木地区考察是19世纪由外国旅行家、探险家进行的。他们的考察报告和旅行记的发表,使这个盆地的名字首次进入了西方科学文献。但是,由于这些旅行家、探险家或者怀有明显的侵略目的和掠夺企图,或者奉其本国政府之命而来,因此,他们的所谓科学活动和考察成果就不可避免地发散出殖民主义的臭味。H.M.普尔热瓦尔斯基(1839—1888)是第一个到达柴达木地区的外国探险家(1872),此后陆续有基山·辛格即潘迪特A—K(1879.11—1881.2,1881.8)、W.W.洛克希尔(1889)、G.R.里特德尔(1895)、斯文·海定(1896)、M.S.维尔比和马尔科努(1896)、H.K.科兹洛夫、A.A.切尔洛夫和那帕尔科夫(1899—1901)、A.斯坦因(1907)等人。1927年组成的中瑞考察团亦曾在柴达木地区北部进行过考察。

苏联地质地理学家B.A.奥布鲁切夫(1863—1955)青年时期参加波丹宁领导的探险队,1893年在考察祁连山的过程中,曾进入柴达木地区北部边缘。他在地质学、地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使他五次获得列宁勋章。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1865—1952)曾先后7次到中国考察。在其第三次考察中,他于1896年由新疆和田以南越过昆仑山,抵可可西里山,回头再次越过昆仑山由西部进入柴达木地区,穿过盆地南缘后经青海湖北岸越过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1899年,他再次进入盆地西部。海定在地理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盗窃我国古代文物精华的罪魁祸首。A.斯坦因(1862—1943)曾4次到我国西北考察和进行测量。和海定一样,他也是一个盗窃文物者。他在第二次考察中,曾于1907年进入柴达木地区北部,但主要限于从事地形测量。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柴达木考察者,仍属普尔热瓦尔斯基及其助手。但是实际上,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考察途中的任何一处,都是以侵略者、殖民者的面目出现的,他还负有沙俄军队总参谋部搜集情报的任务。B.H.罗波罗夫斯基(1856—1910)曾两次追随普尔热瓦尔斯基进行亚洲中部考察,到达柴达木地区,后又随彼夫佐夫探险,1893—1895年出任探险队长考察西藏高原东部,往返均途经柴达木地区北部和东部边缘,并曾一度深入盆地西部地区。其著作对柴达木边缘区的自然特征有着十分详细的叙述(伍光和[39],1989)。

我国科学家对柴达木地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1918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沿革图》,1926年完成的《秦陇羌蜀四省区志》,20世纪30年代相继问世的《甘青藏族边区考察记》、《西北考察记》、《西北三新省之开发问题》、《中华民国新地图》,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柴达木地区自然特征研究的进展、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西北富源之蕴藏及其开发》一文对达布逊湖的食盐和柴达木河的砂金矿已有简明记载。此后陆续出现的关于青海省地质、矿产的论著,如《青海之矿产》、《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等,也或多或少涉及柴达木地区。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围绕着盆地的屯垦问题,地质地理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种《西北地理》专著先后出版,其中张其昀、李玉林的《青海省人文地理志》(1942)从地形、气候各方面,均第一次划出柴达木地区;汪公亮的著作也把柴达木作为青海省的一个地理区域划分出来,并加以描述。同时,一批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动物学家因勘察青康公路,考察了盆地东部。其后,严德一发表了《青海高原的地理剖面》和《柴达木的屯垦问题》、李式金撰成了《青康自然区的划分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等论著。与此同时,李祖宪的《甘宁青之水利建设》、李丛沁的《西北农业概况》、李承三和周廷儒的《甘肃青海地理考察纪要》、陈恩风的《青海省中部荒地调查报告》等相继问世。这些著作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柴达木地区在内)的地质地理概况,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从前迈进了一大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宋家泰先生写成并出版了《柴达木地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全面论述盆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社会文化的专门著作。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盆地的概况、地形与水系、气候、土壤与植物、农垦、畜牧、宗教与人口、市镇与交通等,并得到了一系列至今仍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的结论。例如,他主张在盆地边缘山区修建水库,减少河水渗漏,使之得到充分利用;洗碱排盐,改良土壤,需将灌溉渠与排水渠统筹兼顾;发展盆地的农业,要与牧业配合,使农牧在地理上达到适宜的分配与分布,以收地尽其利的最大效果;实行移民垦殖应有一定的计划,由经过科学训练之水利垦殖专家统筹办理等等,现在看来仍不失其正确性和合理性。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地区还开展了几次就当时的条件而论,规模比较大的专门考察。如1946年组成的柴达木考察团公路踏勘队,曾从东至西横贯整个盆地,直到新疆境内。除勘测公路干线外,对盆地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水利、农林、物产等均作了不少调查。1947年建立的青海边区工矿资源调查队,在盆地北部和西部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并发表了《青海边区及柴达木地质矿产报告》。著名地质学家关佐蜀等就是在这次考察中,最先发现了柴达木地区的石油。这是我国科学家在旧社会的困难条件下,坚忍不拔,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的光辉事例之一。

解放后,新中国十分重视柴达木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科学考察工作。50年代中后期,连续组织石油普查队、地质队、综合考察队、治沙队和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等,进入柴达木地区或在其邻近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考察工作。有关主管部门也先后在盆地内设立了水文站、气象站、治沙站等。

石油普查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部,先后查明了冷湖、油砂山、开特米里克、尕斯库勒等10多个油田的储量和分布,为未来的大量开采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考察队研究了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的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大致沿20世纪30年代中瑞考察团的路线,考察了盆地东南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对沙漠的形成、发展、分布和改造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冰雪利用研究队考察了整个祁连山系的冰川,并首次进行冰川编目,为开发建设柴达木地区和河西走廊提供了最早的冰川水资源数据。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则几乎踏遍了整体柴达木地区,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填图。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所和盐湖研究所的建立,也大大促进了对柴达木地区的研究。关于这个盆地的植被类型,动植物区系,盐湖的成因、分布、演化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许多方面的新成果陆续涌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计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立项,由兰州大学和青海省计委及各厅局进行的柴达木地区国土规划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学家们发表的数以百计的论著,使人们对柴达木地区自然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柴达木地区开发简史

柴达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又是一个古老而荒凉之地;既是一个“聚宝盆”,又是一个悲壮之地。说她神奇,说她是“聚宝盆”,是因为她饱含着无穷的财富;说她荒凉、悲壮,是因为“聚宝盆”里的财富不是唾手可得的,多少人为她抛尸荒野,多少人为她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多少中华儿女为她奋斗,为她流血,直至付出生命。

对于柴达木的开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考古部门对盆地文物的调查,可证实当时已有人在此定居,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狩猎业、手工业等,并形成了诺木洪文化。诺木洪文化就是柴达木地区最早文化。诺木洪是羌族中的一个分支,应而羌族也就是柴达木地区的最早居民。

从西周开始,到清朝,对于柴达木的开发始终处于畜牧业及少量的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简单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率水平低下,从未向“聚宝盆”索宝,甚至连这种意识都不曾产生。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才对“聚宝盆”的部分矿产开始了原始性的开发。首先是对盐的开发,百里瀚海有取之不竭的天然宝藏,1908年丹噶尔盐商厅成立,盐被纳入了正式开发的轨道。

民国时期,才真正有了开发柴达木的意识。历史上第一次呼唤开发柴达木,引起了国人对柴达木的关注。但是由于内忧外患,开发柴达木并没能成为现实,仅仅是激发了人们的欲望。真正拉开开发柴达木序幕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49年11月,建立了都兰县人民政府,紧接着便对盆地开始勘察。1950年6月第一支勘察队进驻柴达木,开始了新中国对这块“宝地”的探宝。1954年成千上万的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盆地,动工修建青藏、青甘公路,为打开通向盆地的大门打先锋。1954年6月,国家第一支石油普查队进入柴达木盆地,到1959年,先后共发现了64种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硼、石棉、钾、镁、盐、锰、铁、铬、铜、铅锌、镍、铝、钨、锡、煤、冰洲石、水晶、锂、结晶盐、食盐、芒硝、天然碱、石灰岩及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稀土元素等。从此揭开了轰轰烈烈的柴达木大开发的序幕。据统计,1958年全柴达木修建、扩建大小厂矿企业666个,到1959年,整个盆地已经建立大小厂矿1 200多个,主要对石油、铅锌、盐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先后成立了青海石油管理局、锡铁山铅锌矿、茶卡国营盐厂、察尔汗钾肥厂、茫崖石棉矿等大型国营企业。20世纪50年代的柴达木热闹沸腾,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它的开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聚宝盆”初露端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柴达木的开发一直处于起始的阶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推进,对柴达木开发冲击较大,转轨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国营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柴达木开发又带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柴达木必将重新焕发出它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