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文章提出“紧密的”文化遗产地区域旅游合作建议。而对于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对于“联合申遗”这种现象,则更是缺乏理论上的支持与分析。2 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与中心—外围模型对于旅游来说,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地理区位上开发旅游的条件。这就是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这在文化遗产地的联合中特别明显。文化遗产地的跨区域合作很明显存在这种问题。

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江南六大水乡联合申遗为例

郭 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联合申遗一时也成为热门。本文利用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以江南六大水乡联合申遗为例,指出旅游资源禀赋与地理交通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因素,而对遗产地中心的争夺则是利益博弈。最后,文章提出“紧密的”文化遗产地区域旅游合作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区域旅游合作;中心—外围模型

1 背景

近年来,联合申遗已成为旅游业界一个时髦的名词,越来越多的景区试图通过联合的方式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内比较知名的有丝绸之路申遗,江南水乡申遗等,分别成为跨国、跨地区合作申遗的典型案例。与此同时,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Mitchell在《旅游地理学:综述与展望》中预测,今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空间关系的研究。目前,在区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上,尹怡梅、麻学锋、庄军、秦立公、吴必虎等就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影响、开发模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还是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为主,如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依赖理论、区域合作理论、景观生态学原理、波特竞争理论、集群理论和管理学组织理论等。国外研究多以实证为主,国内的理论研究则比较宏观和宽泛,缺少精确的模型建设。而对于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对于“联合申遗”这种现象,则更是缺乏理论上的支持与分析。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采用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来分析文化遗产地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中心争夺、地区博弈等问题,以江南六大水乡联合申遗为具体实例,力图以精巧的模型、细致的分析来为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2 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与中心—外围模型

对于旅游来说,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地理区位上开发旅游的条件。和产业的发展一样,旅游资源也不是完全按照行政区划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天然的旅游资源集群,同时也必然带来不一定和行政区划一致的旅游产业集群。这就是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在跨地方、跨区域甚至跨国家的规划与合作中,会产生很多个旅游利益主体(State holder),它们既互相合作又相互竞争。这在文化遗产地的联合中特别明显。因为不论是联合申遗,还是区域合作,历史文化上的相似性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而行政区划的人为性又将它们割裂开来,这必然产生各个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则在各利益主体都要争做旅游线路的中心。譬如丝绸之路这一旅游项目,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过新疆前往中亚、西亚、欧洲,横贯欧亚大陆。丝路上的各城市,如中国境内的敦煌、武威等,一方面,它们要齐心打造“丝路”这一共同品牌;另一方面,由于提供的旅游产品具有可替代性,它们之间又必然存在竞争。如果再加入跨国的因素,国际竞争就更为激烈了。一些经营得好的城市可以成为中心,吸引大批的游客;而另一些不具特色、又不善经营的城市则沦为外围,无法充分享受“丝路”这一品牌带来的利益。

关于旅游利益主体间的竞合,中心与外围的利益博弈,可以借鉴克鲁格曼精巧的中心—外围模型来解释。

2.1 一个中心还是多个中心

其中,F是经济规模,t是运输成本,π即不受自然资源限制、“可自由流动”的产品所占的份额(1)

也就是说,如果运输成本很低,规模经济强大,在国民收入中“可以自由流动”的产业的份额很大,结果将会是一个中心(图1);如果情况正好相反,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中心;中间的情况会出现一种多个中心的结果(图2)。

img21

图1 一个中心

图2 两个中心

应用到旅游业中,因为旅游产品具有固定性,移动的是旅游者,所以,决定是否会形成旅游中心的条件主要是资源禀赋(可理解为F)和地理交通(可理解为t,π)。当文化遗产地自身知名度高、文化积淀丰富(即拥有很好的资源禀赋,F比较大),同时,各个遗产地的交通便利,利于游客流通,包括国与国之间护照、签证办理容易,甚至免签证等(即t较小,π较大),都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和区域旅游中心的产生。

2.2 争夺中心

中心—外围模型带来的另一个思考就是“争夺中心”。克鲁格曼给出了福利(是运输成本的函数)在经济一体化中的变化图。

图3

当运输成本很高时,不会形成中心—外围,当运输成本降到一个临界点时,开始出现分化,一个变成中心,一个变成外围。“中心”在一体化(运输成本下降)中福利提高了,而“外围”的福利会暂时受损。对于成为“外围”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福利之间有一种U形的关系。这就是每个地区都要争做中心的原因。

文化遗产地的跨区域合作很明显存在这种问题。涉及地区的旅游收益,每个地方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中心,吸引更多的游客,从合作中获利。可是如果每个景区都要做大做强,重复建设就不可避免,争夺“中心”导致的更加恶劣的结果就是集群中的恶性竞争乃至互相拆台。

鉴于此,区域旅游合作的最佳效果是中心和外围的谐和,表现在各地区获利以及利益分配上的合理,各个地区共同打造集群形象,完成“紧密”的一体化。

3 江南六大水乡申遗

案例回顾:江南六大水乡指的是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六大水乡合报世界遗产“江南水乡”,向来被视为跨省域行政合作的典范。但是,就在世界遗产大会于苏州召开前夕惊传“分家”,世界遗产申报预备清单上只有周庄、同里两镇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六大水乡分道扬镳。

从资源禀赋来看,吴越地区水乡城镇在风貌气韵上具有一致性,6个古镇现有的河网体系与街巷格局均是宋代建镇时的产物;建筑则以清代末年、民国初年为多,其中个别为明代或清代早中期建筑。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正是江南文化的沉淀使得六大水乡“联合”成为可能。同时,六大水乡各具特色,每个水乡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周庄打的是沈万三、叶楚伧的名人旗号,同里特色在退思园,乌镇有茅盾故居,南浔则是张静江故居和嘉业堂藏书楼。

从地理交通来看,长三角是全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的地方,六大水乡之间的距离最长的不过3个小时车程。由此看来,六大古镇完全可以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江南水乡”,而且,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差异化,可以形成不止一个中心。

正是因为资源禀赋和地理交通的合宜,才有江南六大水乡联合申遗的可行性。可是,为什么轰轰烈烈的联合申遗最后解散了呢?关键还是利益博弈。六大水乡发展有先有后,如果一联合,6个镇平起平坐,名声共享,利益也因此趋于均衡。各镇旅游业遭遇博弈,彼此是同伴,又是对手。对于率先开发的古镇,比如周庄,就对此颇有微词。2002年5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载有《是关店还是申请世界遗产——周庄人走到十字路口》一文,当时的镇长表达了心里的“不平衡”:周庄古镇的建设与保护工作要比其他镇早几步,不仅有详细的规划,还纳入了法制化文本管理;此外,古镇实现无电线杆、污水治理工程和管道铺设等,从1998年至2002年,共投入了1亿多元,“这是其他镇没法比的”。如果做捆绑式申报,那么档次拉近了,会严重影响到今后的旅游业。“联合申报”的首倡者、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仪三教授也认为“名和利是两把刀”。归根结底,每个水乡都想成为中心,而中心争夺的最终结果就是旅游区域合作的破灭。

周庄和同里选择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区内的经济利益最终战胜了区域合作。现在,各大水乡虽然共享“江南水乡”之名,但是发展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老牌的水乡比如周庄、同里遭遇越来越商业化的威胁,声名鹊起的乌镇也受到旺季游客过多、污染加重的困扰,而西塘、南浔正在极力推广自己的知名度。“有限”的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集群优势。

江南六大水乡从聚到散,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前程似锦的“联合申遗”其实也存在着软肋,即争夺中心、争夺利益。周庄、同里的退出正是害怕其“中心”地位被夺走,利益受到损害。其实,不论作为中心还是外围,各个遗产地都应该明白,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克鲁格曼经济一体化图中表现的那样,在临界点上,必然有地区会遭受损失,福利下降,但是,当一段时间后,一体化程度加强,中心和外围的福利最终都会上升,并超过以前的水平。这也正是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魅力所在。

4 总 结

中心—外围模型给研究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最佳的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关联性大,地理交通便利,各中心又具有独特性、互补性,从而跨越行政区划,共享集群带来的品牌和联动效应。

在旅游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各个遗产地中心需要苦练内功,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打造自身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为游客创造便利的交通,特别是国与国的合作中更要简化护照、签证方面的程序,各遗产地互相交流规划开发经验,就文化内涵发掘、环境保护等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宣传打造整体形象。

针对“中心争夺”的问题,正如克鲁格曼所说:“紧密的一体化是一件好事,但有限地迈向一体化可能会造成伤害。”所以,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应该鼓励“紧密的”合作。这样,无论中心还是外围,才会完全享受到合作带来的品牌与利益。

参考文献

1 尹怡梅,陆玉麟,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2 麻学锋.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77-79

3 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11-15

4 秦立公.城市旅游产业资源的生态化整合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2):69-70

5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53-57

6 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和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2-86

7杨冬霞.文化地图与行政地图——江南六大古镇申遗之痛.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07/08/342@223853.htm

Studies on Tourism Spatial Coope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Example of Six 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Yangtze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GUO Jing

(Department of Tour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tourism industry,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as been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especially,the joint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According to the Center-Periphery Model of Paul Krugman,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joint application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of six 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Yangtze,the essay pointed out that tourism resources and transportation are key facts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ourism destinations is focused on profits.In conclusion,the essay suggested“c lose”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al cultural relic destina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heritage;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Center-Periphery Model

【注释】

(1)这个模型是克鲁格曼推导制造业在一个地方集中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地区的模型(证明过程略),见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之后,克鲁格曼又将其推广到多地区框架,也即图1和图2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