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北美和大洋洲较快产生资本主义
西欧的资本家最初是将工人和生产资料一起输到移民垦殖殖民地去,以为这样就能将母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到那里去。但是,正如殖民经济学家威克菲尔德所说的:皮尔先生将价值5万英镑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带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去,他很有远见,还带了3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他竟连一个为他铺床和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找不到。原因是新殖民地地广人稀,这些工人很容易获得土地,成为独立生产者,再也不出卖劳动力了。这里说的是大洋洲,其实也适用于北美。这就是说,移民垦殖殖民地有的经济规律同母国的相反:不是从独立生产者中分化出工人来,而是从工人中生出独立生产者来。
这里我想附带说明一个问题:威克菲尔德在资本主义母国生活惯了,只观察并屈服于现象,只知道资本是物,到达移民垦殖殖民地,才恍然大悟,资本原来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这里从事农业的大部分移民,其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这是在或大或小程度上为自己从事劳动的农民。他们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生产生存资料。他们的主要产品并不是商品,目的也不是做买卖。他们只把产品中超过自己消费的余额卖掉,以换取输入殖民地的工业品。当然,这里也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其目的是取得利润,但是发展得很慢。[15]
资本主义发展很慢的原因是独立生产者多,这样,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市场就很狭小;另一方面,工人很难雇佣到,即使从别处输入,他不久就获得土地,成为独立生产者。上述那位殖民经济学家曾经绞尽脑汁,提出他的殖民方案,主要是用人为的办法,即为此目的制订土地的价格,使工人积累起来购买土地的货币,要经历一段算好的时间才能获得,这时间的长度和货币的数量,要保证原来的工人成为独立生产者时,能从别处输入一个工人作为替身。这方案曾在澳洲实施,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因为这样一来,工人就流到别处。其后,一方面,母国即英国的失业者增多,工人输入多;另一方面,美国南北战争后,土地就滥送给在战争中暴发的大资本家,澳大利亚也将土地送给资本家,容易获得土地的时代过去了,资本主义就较快地发展起来。
美国有一个为其特有的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南部适合种植棉花和烟草,这些经济作物需要大量的劳动,输入的工人,包括契约工人,由于或者容易离开,或者有一定年限,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在非洲捕捉黑人,输入作为奴隶,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这样,美国的南部就和资本主义的北部不同,它存在的是奴隶制,后者妨碍前者的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奴役土著殖民地阿根廷(列宁曾详细地论述过它是英国的经济殖民地或附属国)和移民垦殖殖民地澳大利亚,这两者经济发展的对比具有特别的启示性:“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在19世纪50年代同时迅速增长,并且出售相同的商品———谷物、羊毛和肉类。1913年时,两者的人均收入都处于世界前十名之内。但是,澳大利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阿根廷却没有;关于阿根廷未能实现工业化这一点,阿根廷的民族主义者归咎于英国在阿根廷的权益;但是,英国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甚至更有影响,而这两个国家却迅速工业化了。与这两个国家相比较,主要差别在于阿根廷的政治为过时的、有地贵族阶层控制,澳大利亚不存在有地贵族,它的政治生活由城市各阶层控制,它们利用自己的权力保护工业利润和工资。”[16]事实上,移民垦殖殖民地是较早地实现工业化的。其原因,刘易斯认为是没有有地贵族,这也正确,只是不够全面,而且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有地贵族怎样妨碍工业化。
【注释】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03页。
[2]马克思说:“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同我们的大部分充满资产阶级偏见的一切历史著作相比,它为欧洲的中世纪提供了一幅更真实得多的图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5页注(1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3、108页。
[4]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页。
[5]同上书,第4页。
[6]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7页注(6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5—396页。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33页。
[10]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生活书店1940年版,第5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3页注(253)。
[1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43页。
[1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57页。
[14]霍布森:《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页。
[1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8—339页。
[16]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