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3 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于山村发展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人怀疑传统发展政策及手段的有效性,一些地区发展分析家也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范式,从而可以替代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发展范式。“内生式发展”可以看做是乡村发展的理想模式。自立性是内生式发展的突出特征,这种发展将创造出地区经济自我循环机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3.1.3 内生式发展模式对于山村发展的作用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人怀疑传统发展政策及手段的有效性,一些地区发展分析家也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范式,从而可以替代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发展范式。沃尔特·施特尔提出了选择性空间积聚范式,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了农业都市发展范式。尽管这两种观点存在很大分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寻求一种建立在地区人力、资源和能力基础之上的内生发展模式。

这种观点提出的新的发展范式,替代了彼此孤立的发展经济社会,或者是不考虑地区和文化差异,认为所有社会经济问题都可以用一个标准方法来解决的传统的中央干预式的发展范式。于是重点就放在究竟什么样的地区可以自食其力,支持和帮助只是作为其经济发展的辅助力量上。根据洛维(Lowe)等人的观点,农村的内生发展模式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关键原则。一个地区具体的资源状况(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决定了该地区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展动力。地区的主动权和进取心。

(3)地区功能。多样化的服务业。

(4)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有限的能力和社会群体来参与经济和发展活动。

(5)农村发展焦点。培养能力(包括技术、公共机构、基础设施)以及克服社会排斥。

根据雷易(Ray)的观点,内生式发展的主要优越性有三点。第一,它把生产活动建立在地方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国家部门的基础上;第二,经济和其他发展活动的新定位在于通过稳定物价和开发地区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资源,来实现地区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发展应当着力于地区人民的需求、能力和前途,即地区应该具备承担实现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责任的能力。“协作工作”——包括公共团体之间的协作以及公共、私人和志愿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已经逐渐成为引入和组织内生式发展的一个机制。协作者们为了复兴地区内的社会—经济这个共同的政策目标充分开采自身的资源。理论上,协作者们为了逐渐形成共同的战略目标,从而将个体的责任或贡献彼此结合起来。

肖特尔(Shortall)和舒克·史密斯(Shuck Smith)提出,“发展并不仅仅指增加社会生产、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发展也包括使群体就其与环境或者其他群体的关系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因此,在这个中心思想统领下的能力培养、社会动力、适宜的培训和发展机构建设就成为该体系的决定性因素。皮齐(Picchi)认为,政治制度上的安排也可以促进内生发展模式。这包括地方政府为经济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网络,致力于加强发展方式的计划机制以及工业发展的稳定环境。基恩(Keane)指出了内生发展模式在对山村发展的作用中优于外生发展模式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观点,也是处理人们整个生存状况的过程;第二,它接受各种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观并且在地方的高度上选择合适的发展目标和途径。他同时指出,内生发展模式“象征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将转化为投资于当地人民的教育事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

就中国乡村发展而言,新农村建设要理念先行。过去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基本上是“输血式”、“嵌入式”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农民在建设乡村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内生式发展”可以看做是乡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内源式发展的,内源式发展是农民再造乡村的过程,其原因有:内生式发展首先是精神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只有使民意得到充分反映,发挥村民的主体性,才能依靠自身力量,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途径。其次,从村落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看,内生式发展意味着从地区的文化传统出发,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立地发展。自立性是内生式发展的突出特征,这种发展将创造出地区经济自我循环机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