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魏 冉[1]
摘要:密云县农业推广为北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农业推广工作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区域化布局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融资机制 风险保障机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并且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基本形成了适应密云县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方式。在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密云县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合理
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分类过细,机构臃肿,呈现了明显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推广机构不仅受上级推广部门的领导,还受辖区政府的领导,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位。各专业体系之间缺乏横向联合,不利于向农户提供综合咨询服务的需要,并且多头领导致使推广经费化整为零,推广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难以适应农业区域化布局的需要。农业、科技、教育三大行政管理部门相互独立,使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难以作出整体规划,并且存在着机构重叠、专业分工过细、冗员繁多、内部费用过高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同时,用人机制有待改善,所需专业的技术人员进不到县、乡基层一线,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快,科技信息资源难以有效共享,难以有效扩散到乡镇企业和农户。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密云县农业正朝着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产前与产后的技术服务需求高涨。然而,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所提供的服务仍局限于产中服务上,产前的信息和物资供给以及产后的市场营销服务培训等不能配套进行。另外,过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也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密云县的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到应用所经历的过程是,首先政府依据本年的农业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各科研院所在项目计划范围内提交课题申请,课题得到批复同意后开展研究工作,最后将研究成果交与政府,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成果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传导链条过长,从产生市场需求到成果运用于市场需经过科研、生产、销售三个不同的部门,信息传递效率低,影响了农业市场化进程。
3.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配套机制
一方面,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应用高风险的存在,大大抵消了农业技术应用后收益的诱惑力,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果。而目前密云县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农业风险投资与保障机制。对于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研人员及推广人员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无论是农业科研单位还是科技主管部门没有对其建立成果转化后继续跟踪、服务,缺乏共担风险的机制。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技术成果的价格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尚未建立规范的技术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且由于技术交易双方对成果市场前景、合作条件、成果预期效果等认识不同,再加上有些成果本身的属性制约(有些新技术具有无形性),往往造成价格与价值相偏离,使得成果拥有者、研制者利益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将技术推向市场的积极性。有时也会影响到技术的推广时间和期限,导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漫长,甚至失败。
二、加强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对策
1.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需要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身,同时还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需要良好的政策、资金环境作后盾。因此我们在坚持将财政拨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建立多渠道农业技术推广融资机制。如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鼓励社会企业、私人投资农业技术项目,广泛征集社会闲散资金作为基金的首要来源;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另外,还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筹措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等,还可以兴办示范农场、植物医院、支农服务企业等各种经济实体,并在这些经济实体中推行股份制,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股入股,不断壮大经济实体实力,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将密云县传统的散户型的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规模化。
2.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从思想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和管理方法;同时建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地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规范基地管理,保证各项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业各行业培训科目或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其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推广性。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应有针对性地区别培训对象的基础素质、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设计适应各类学员的不同培训方式和方法。在培训手段上,应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设备、技术及网络资源,实现培训、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最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应积极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等合作申报和实施各类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加强锻炼,增长见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3.发展多样化的推广方式,不断拓宽推广服务领域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用户系统,实现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如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方式,开办农业技术研讨班、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农业新技术使用现场示范、面对面传授等,还包括利用电视、广播、出版物等渠道宣传、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等。
在发展多样化推广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各项职能,不断拓宽其服务领域,使农业技术推广真正适应农民需要。推广机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农民介绍和推广各类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民采用与否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拓展推广机构职能方面,可以学习日、美等发达国家向农民提供家政咨询和推广,如向农村妇女传授有关合理搭配饮食营养、科学料理家务、衣着搭配、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以改进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条件等。此外,还可以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村等方面作为推广内容。
4.加强农民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①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对农民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把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注重农民技术培训的方式创新。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和农业技术水平。②认识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对象是一群最朴实、最注重实际、最信赖实践经验,同时又相对思想较保守、狭隘的人,我们在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时,应尽可能直观地将各种知识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传递给农民,这样才能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将农业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农民面前,促进其接收、吸收。
参考文献
[1]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
[2]袁汝兵,等.北京市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办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07(2).
[3]许云华,等.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4]张树峰,王学峰,等.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
【注释】
[1]魏冉(1986—),女,北京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