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腾冲县经济如何

腾冲县经济如何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保山与云南16个州市及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可以充分认识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区所具备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科学确定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战略目标和建设任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2.4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

旅游业既是一个综合性带动产业,又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保山与云南16个州市及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可以充分认识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区所具备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科学确定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战略目标和建设任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2.4.1 保山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1.经济发展总量比较分析

从总体上看,保山市经济基础在全省属于中等水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亟须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07年保山市经济总量在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中排名第9位,大约与普洱市、临沧市相当,是丽江市、德宏州的2倍,怒江和迪庆州的3倍多;但与排名前列的昆明市、玉溪市等州市相比,仅是昆明市的1/8,玉溪市的1/3,大理州的1/2左右,人均GDP在云南16地州市中排名第12位,也处于弱势地位(见表2-6)。

表2-6 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表(2007年)

资料来源:云南省统计局.2007年云南领导干部手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分析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保山市在云南省16个地州市中排名第4位,2007年GDP增长率为13.9%,增长速度略高于大理州(13.2%)、德宏州(13.2%)和怒江州(12.2%),相对慢于与其经济总量接近的文山州(14.5%)和普洱市(14.5%),而远低于迪庆州(19.5%)达5.6个百分点。因此,保山市经济发展虽然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外部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大。

3.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分析

从第三产业发展看,各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与GDP排名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见图2-2)。保山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7%,已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32.3%)、第二产业(28.0%)而位居第一位,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在云南省排名第二位,发展后劲十足,发展潜力较大,以旅游为带动的服务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但是,通过与旅游发达的州市相比,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以旅游业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img18

图2-2 云南省各州市经济比较(2007年)

2.4.2 保山市各县区经济发展分析

通过对保山市所属的四县一区2007年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四县一区的经济发展总量极不平衡,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也有较大差距,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也明显不同(见表2-7)。其中,隆阳区、腾冲县相对经济较为发达。

表2-7 保山各县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表(2007年)

资料来源:保山市和各县区统计资料,产业结构比重根据各县区统计数据计算.

1.隆阳区经济发展

隆阳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市处于第一位,其经济总量(GDP)高于腾冲县0.73倍,高于龙陵县3.07倍;人均GDP也分别比腾冲县和龙陵县多1533元和1613元,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一、二产业而居第一位,表明隆阳区以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腾冲县经济发展

腾冲县经济总量在保山市排名第二位,仅低于隆阳区,远高于其他各县。腾冲经济总量占保山全市的1/4,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保山市平均水平,并高于保山市其他三县一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发展后劲较强,使其成为高黎贡山以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腾冲县第三产业在四县一区中发展状况最为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接近全市的1/3,排名第二位,相当于龙陵、施甸、昌宁三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4.9%,比重排名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相对优化,表明腾冲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型经济格局逐渐形成,有利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

3.龙陵县经济发展

龙陵县经济总量在四县一区中排名第四,人均GDP排名第三,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但是,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GDP增长率高达26.9%,第三产业比重也快速增加,表明龙陵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型经济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4.3 腾冲县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腾冲县是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的核心区,为了深化对腾冲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的认识,通过对腾冲县2003年至2007年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五年来腾冲县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见表2-8)。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腾冲县2007年的GDP比2003年增加187989万元、人均GDP增加2861元,分别增长了83.23%、76.85%。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见图2-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迅猛,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倍,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处于稳步发展状态。这表明腾冲旅游业发展条件优越,工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对腾冲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也符合腾冲“投资拉动、旅游带动、边贸推动、产业互动、经济总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格局。

2.财政收入与支出现状

2007年,腾冲县的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4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财政支出达到10.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6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2%;银行存款达到50.6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0.96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3%。以上情况表明,随着腾冲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财政收入和支出迅速增加,而且银行存款也快速增长,从而为腾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图2-3 腾冲县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图(2003—2007年)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2007年,腾冲县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346元,比2003年增加了31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2元,比2003年增加了880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0.6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4.5亿元。这一方面说明,随着近5年来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社会购买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从2003年的4.2∶1缩小到2007年的4.0∶1。但是,也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高达4倍,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大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表2-8 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表(2003—2007年)

资料来源:根据腾冲县统计部门提供数据整理.

2.4.4 社会文化发展分析

1.腾冲县社会文化状况

腾冲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有25个民族。主体民族是汉族,此外有傣族、傈僳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75%;分布于全县18个乡镇105个村委会,居住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0%以上。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腾冲县在长期与外界交往中,其独特的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腾越文化”,并体现出包容性、区域性、变异性、开放性等特点,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和云南省著名的侨乡,现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6万多人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

腾冲县历史上就是我国面向南亚的通商口岸和边防重镇,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历史上贸易繁荣,首开世界翡翠加工先河,是东南亚珠宝玉石集散地,还有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中原古艺(皮影)、民族饮食(大救驾等)、民族编织(藤篾制品)、民族雕刻(翡翠)、民族刺绣,因此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

2.隆阳区社会文化状况

隆阳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境内共有27个民族,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全区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等。

隆阳区曾是古哀牢国首邑,形成了颇具神秘色彩的哀牢文化。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归汉,设置永昌郡,为东汉105个郡国中第二大郡,逐步形成了永昌文化。永昌古城是西南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各种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丝路文化。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诸葛营古城遗址,蒲缥人遗址。

20世纪40年代的滇西抗战、60年代的知青支边,形成了珍贵的滇西抗战文化和知青垦荒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性的民族文化,构建了隆阳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3.龙陵县社会文化状况

龙陵县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傈僳族、傣族、阿昌族等23个民族,总人口27万人,分布在全县3镇7乡,呈现了以汉族为主体、各少数民族杂居的特征。

龙陵县在文化方面具有悠久的古人类文化、古驿道文化、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文化特色。龙陵县在新生代第四纪已形成古人类生活的优越环境,怒江流域和龙川江流域的部落群体在新石器全盛时期,在经济文化上已有密切的交往,是濮、越两大族群的杂居地,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区。多民族聚居,民族风俗具有浓郁的滇西民族特色,边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同时也构成了龙陵县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

龙陵县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戍边将军邓子龙曾在镇安击溃入侵缅军6万余人;明瑞军进讨缅甸,曾在县城扎营,至今带有“营”、“营盘”、“卡”等军事色彩的地名计20余处。在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孕育了张国相、李鑫、冯云、朱家壁等一批历史人物。在抗日战争中,龙陵县是滇西抗日主战场,中外闻名的抗日“松山战役”就在这里发生。目前,“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已被定位为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