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对象选择

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对象选择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访谈结果发现,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其次是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至于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一般是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规避对象。消费者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主要受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4.1 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首先对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对象选择进行了访谈设计,主要访谈问题及其追问方式包括:①请您仔细想想,作为消费者,您做过一些事后您认为不太适当的行为吗?(仔细倾听受访者叙述,如果受访者回答没有,继续询问他/她自己身边的人有没有,是什么。)②请您仔细想想,您主要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实施这些行为?③您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要选择他们作为实施对象吗?(仔细倾听受访者叙述,并进行追问,直至了解其真实的想法。)访谈结果发现,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其次是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至于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一般是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规避对象。消费者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主要受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4.1.1 “亲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规避对象

在问及会不会对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实施非伦理行为这一问题时,100%的受访者均给予了否定回答。

“怎么可能对亲人作出这些行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受访者在前面已经指出)呢?除非反目成了仇人……”(B02-5a)。

王先生一脸的困惑,显然对访谈者提这样的问题感到不理解。

张先生(B07-5a)在访谈中也给予了否定。以下是访谈员与张先生的一段录音对话:

访谈员:你会不会在亲人中也实施这些不当行为(张先生在前面的访谈中提到了自己在超市里偷东西的事情)?

张先生:那怎么会呢?自己家的东西我想要就直接去拿了,用不着偷偷摸摸的。

访谈员:如果他们不让你拿呢?

张先生:我自己的东西怎么不让拿?

访谈员:比方说,他们害怕你拿了瞎用。

张先生:那是另一回事,反正我很少碰到……当然啦,这种事情也有,我有一个同事,他老婆下岗了,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出去打麻将的时候喜欢在商店里拿几包烟,他老婆特烦他这一点,每次都问他要到哪里去打,为什么要拿这么多,有时还把他拿的好牌子烟给抢回去了,说什么“打牌嘛,抽这么好的烟干吗!”(大笑),我这个同事是个典型的“气管炎”,也不敢顶撞,所以有时也偷偷拿……不知道这算不算。

访谈员:那你认为算不算呢?

张先生:我认为不算。他又不是拿别人家的东西……

通过张先生的谈话可以看出,张先生把“自家人”与“外人”分得很清楚,在他的观念里,对于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不存在非伦理行为这一说法,因为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属于“自家人”。

关于这一问题,林女士也作了表述。林女士在武汉市一家外贸公司从事接待与公关工作,因为经常招待宾客,常常需要出入一些酒店,恰好林女士的叔叔也开了一家不错的餐馆,所以林女士就有了对比的体验(B45-5a):

“……当然我最喜欢带客人去我叔叔家的酒店,我总觉得那里的氛围比较好,就是看服务员也感觉顺眼一些。我并不是说那里的服务员都很优秀,但我感觉要好一些,我觉得自己在那里就宽容一些。记得有一次服务员把菜上错了,我们本来没有点那盘菜,我还记得那是‘孜然肉片’,我当时没有发现,客人不知道,吃了。但是事后算账的时候,我还是把那盘菜给算进去了,我觉得既然吃了就应该算账……碰巧的是,这种事情在其他酒店也遇到过,但我多数情况下是按账单给钱,有时我明知道上错了菜,我也不怎么说……其实我并没有仔细去对比这两种做法,你今天要是不提起这个问题,我也不会仔细去进行对比……”

林女士的谈话也表明了自己不会对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做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在问到原因的时候,林女士回答:

“因为他是我叔叔呀,如果要那样做的话,心理上接受不了……家里人肯定会骂我六亲不认……”

在我们访谈中还有很多受访者列举了事例,都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否定回答。这就说明,对于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消费者一般不会产生非伦理行为意图。

4.1.2 “熟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可能对象

对于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多数受访者回答不会对他们实施消费者非伦理行为(A07-1a,B21-5a,B11-4a,B26-3a,B26-3b,A12-3a,B19-3a,B35-5a)。

杨先生是湖北某镇上的砖瓦匠,业务范围主要限于镇内,因为业务关系,他认识了不少人。在与杨先生的深度访谈中,他提到了商店购物多找零钱这一问题,从中可以发现杨先生实施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对象选择(A07-1a):

访谈员:……对于多找的零钱,你会不会退回去?

杨先生:要看情况,有时候退,有时候不退。

访谈员: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退,什么情况下不退呢?

杨先生:要是认识的人,关系好的人,我一般都退了;但如果是不认识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我就不会退……我想别人也是这样做的,我以前给小工(做砖瓦活中打杂的人)工钱,也算错过,很多人都拿走了。事后找他们要,关系不太熟的人都要不回来。反正这个事情又不是偷又不是抢,他们不给你也没办法,只好以后不请他们。

访谈员:那认识的人、关系好的人你为什么就要退呢?

杨先生:人是有感情的呀!而且认识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知道了多丑啊,贪小便宜!镇上的人平时没事,凑在一起就喜欢东家长西家短,传开了不好……

虽然没有说明,杨先生其实认为不退还多找的钱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但是在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面前,杨先生就不贪小便宜了,不是杨先生不想,而是人情和“面子”在起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呀”、“要是知道了多丑啊”,这些表述说明杨先生是在强制自己。

李小姐在访谈中也谈到了多找零钱的问题,与其他人遮遮掩掩的风格不同,李小姐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小气的人”,而且承认退钱与“面子”有关:

“……通常我只在几种情况下把钱退回去:第一,身边有其他朋友在场;第二,对方是熟人;第三,对方做的是很小的小本生意;第四,对方的服务态度非常令我满意,或者对方的形象……哈哈……;第五,当时我的心情确实很好。前两种情况都是‘面子工程’,是被迫的……”(B21-5a)

看来“面子”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迫使”消费者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李小姐明确说出来了。访谈中还有很多人没有明说,但想法都差不多:

“……那张50块钱的假钞是我老公出差的时候带回来的,他也不知道是谁找给他的,他总是那种马大哈的样子,很多人都盯着这种人……这50块钱一直留在我的身上,我总想处理这50块钱,但又有点害怕。那一天机会终于来了,我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家卖鞋的小门市部,那个门市部所处的位置有点偏,里面的生意好像有点清淡,因为我在外面晃了两圈没有看到人进去。我进去了,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头站起来问我是否要鞋,我说看看。老头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看样子像从农村来的。其实我并没有心思仔细挑,看上一双运动鞋,随便就拿了,一边问多少钱,一边捏着那50块钱。老头看了一下鞋,并没有回答,而是冲里屋叫出了他的姑娘。这一下我傻眼了,他的姑娘就是我老公同学的老婆,还到我家去玩过……有什么办法呢?鞋子我买了,但那50块钱我没有花出去……回到家的时候我非常不高兴,那双鞋我穿着大了,因为当时心情紧张没有试……直到现在我老公还拿这件事取笑我(微笑)。”(B11-4a)

这是李女士在访谈中的表述。李女士是作者在网上联系到的一个受访者,文文静静的。见面后我们谈了很久,也算是投缘。后来作者问她当初为什么不敢花那50块钱,或者为什么不找个理由不买那双鞋了,李女士认为不好意思,她觉得“熟人”之间做那种事不好。虽然李女士始终没有说出“面子”问题,但可以看出还是“面子”在起作用。

由上可知,由于人情与“面子”的存在,消费者在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中间做出非伦理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是,访谈结果同时发现,与对待亲人产品/服务提供者不同,消费者当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实施非伦理行为(A15-2b,B16-2b,A09-1b,B37-5a,B09-3a,B37-5b,B39-1a,A05-2a),只是出现的频率相对要低。

陈先生在访谈中就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情(A15-2b):

陈先生所在的村子,有一位姓姜的老婆婆,每次赶集的时候都喜欢顺手牵羊拿点东西,比如说手巾呀,洗衣粉呀,鸡蛋呀,甚至连发卡都拿,不过她拿东西的对象一般都是熟人。可能是年纪大不灵活的缘故,她经常被抓住,但她还是一样的拿。大家看她年纪大,加之都认识,一般不对她怎么样,不过只要是她过来,大家都会变得警觉,她好像不管这些……陈先生说他和这个老婆婆的关系还可以,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不去拿陌生人的东西,她说拿陌生人的东西害怕他们抓住了打她,但是熟人就不会了……

从陈先生的表述看,姜姓老婆婆选择熟人实施非伦理行为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计划行为,她之所以作出如此选择,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了“熟人关系”中的人情关系,人情关系使得人们一般“抹不开面子去惩罚相识的人”,而这恰恰成了一部分人利用“熟人关系”实施非伦理行为的“理由”。在访谈中,类似事例还有好几例(B16-2b,A09-1b,B37-5a,B09-3a,B37-5b,B39-1a,A05-2a),说明“熟人关系”中的非伦理行为是存在的,不属于个例。

4.1.3 “生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主要对象

虽然“熟人关系”中也存在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但是与“生人关系”中的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相比,出现的频率相对要少得多。访谈结果显示,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的选择对象主要是生人产品/服务提供者,90%以上的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事例是发生在“生人关系”中(B07-5a,B06-3a,A15-2b,B22-1a,A17-1a,B31-4a,B31-4b,B36-2a,A26-3a,B45-5a,B10-3a,A02-4a,B20-3a,B01-1a,B25-2a,B04-2a,A10-2a,A23-2a,A22-4b,B03-3b,B26-3a,B18-3a)。

访谈中张女士(B20-3a)认为,“熟人”只要不成为仇人,做出非伦理行为时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尽管也有人不考虑这些,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生人”实施非伦理行为,中国有句老话“熟人面前好拜年,生人面前好赚钱”,说的就是这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