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户行为理论

农户行为理论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5 农户行为理论2.5.1 对农民的假定农户行为理论主要有Ellis的农户风险行为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2.5 农户行为理论

2.5.1 对农民的假定

农户行为理论主要有Ellis的农户风险行为理论、舒尔茨的理性小农理论、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Ellis(1988)认为农户是风险规避者,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即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即使某种生产决策在确定条件下是最优的,但由于存在风险,使得预期收益可能小于最低可接受收益,而且其发生的概率大于获得可接受最低收益的概率,那么农民将不会选择这种最优选择,取而代之的是选择一种风险更小的决策。在面对新技术时,也将由于回避风险,而丧失使用新技术的机会。这也与现实中技术创新扩散历程相呼应,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农户不会冒险去使用新技术,只有当这项创新被反复试验示范,并取得成效后,才会做出采用的决策。

舒尔茨提出理论“理性小农说”。他们视小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用市场经济范畴的概念、原理来分析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行为。小农是传统农业技术状态下有进步精神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利可投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的人,是相当有效率的。作为“经济人”,小农对利润的追求并不逊色于企业家。他们对要素配置中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反应敏感,他们认为贫穷社会的农民不愿意辛勤地工作是因为他们缺乏长时间工作的精力,以及增加工作所得到的编辑收益低下。后来,经济学家波普金又进一步阐明了舒尔茨的分析,他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了长短期利益及风险因素之后,为了追求最大生产利益而做出合理抉择的人,是“理性的小农”。

张五常(2000)侧重研究农户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农户的决策不仅仅是农户的单个行为,而是与其他农户的决策息息相关。在研究中,他建立了一个地主佃农体系,其中,地主占据主要地位,地主收益最大化和佃农之间的竞争度,决定土地租佃合约不同。佃农由于其自身特点,对劳动和其他投入的选择是有限的,造成租佃形式、分成比例不同的原因在于,地主-佃农、佃农-佃农之间竞争及合约的交易成本不同。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掌握信息的程度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决策行为影响较大,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农户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没有完全了解新技术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观望和等待,如果获得某项技术创新的交易成本高,会影响农户采用这项创新的收益状况,因此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5.2 效用最大化和风险规避

一般情况下,在给定某一时期内生产者的决策可假设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效用最大化即生产目标函数(如利润或产量等)最大化。目标是生产投入、技术采用决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函数。而技术采用决策时生产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对生产中可供应用的所有技术做出定性和定量的选择和决定。以上形式用数学表达为:

πi= p·q(X)·g(Z)-∑rj xj

上式中πi为第I户农户(假设农户为生产技术采用的基本单位)对采用某种技术的期望利润(假设利润为农户生产的目标函数); q(·)为新技术采用后的生产函数; g(·)为技术采用决策信息的转换变量函数,它取决于Z(影响技术采用的各种因素); X为j种生产投入xj的投入向量; p和r分别为产出和投入品的价格。假设一种新技术有相对的效益优势,没有任何风险,农户对新技术的所有特性、应用水平、产量水平、生产效益、产品的生产潜力、期望价格等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g(Z)值为1,上述方程就简化为常见的利润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完全被采用。相反,即使某种新技术在生产上可能产生较高的效益,如果农民对其毫无了解且技术本身有较大风险,g(Z)为0,此时技术采用率为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g(Z)值往往是介于0和1之间。技术采用的中心理论就是g(Z)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Z)。把g(Z)作为q(X)·g(Z)的交叉项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其他形式进入目标函数是因为技术采用中的大多数风险(主观的和客观的)都同产量和生产函数有关。主观风险主要是指生产者对某种新技术的效益所表现的一种不可测性和不可知性,即缺乏对生产函数的内在关系(如投入产出系数等)的了解。这取决于Z,Z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广义的信息知识和经验,这些因素同客观上的其它变量一起构成技术采用的限制因素。客观风险主要是对气候、环境以及市场和价格等风险,所有这些风险都通常量这些风险都同生产量(生产函数)和生产总供给(影响市场价格)有关。

2.5.3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需求如同一把剪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循环往复。农业技术需求离不开农户的行为,农户是否采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或者是否能从拒绝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转变为接受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直接影响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以及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创新方向。

行为科学指出,人的行为时在某种动机驱使下,达到某个目标的过程。动机是个体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且动机是由内在需求和外在影响引起。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活动旨在通过与技术潜在需求者沟通的过程中,通过有组织的干预,诱导农户或农业企业自愿改变行为的过程,从而引起社会环境如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变(见图2-2)。

img3

图2-2 农户行为改变KASA模式

Fig.2-2 KASA model of farmers'behavior change

资料来源:汤锦如《农业推广学》,2001

如图2-2所示,KASA模式指的是人的行为的四个层面——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期望(Anticipate)。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中,知识层面指农户的教育水平、知识结构等;态度层面指农户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固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技能层面指农户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实践操作和处理方式等;期望层面指农户依托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增加收入的愿望。这四个层面中,任何一个层面的改变即会带来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行为改变,这种行为改变可能带来正的效应或负的效应,进而引起环境的正向或负向改变。

然而,农户的行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到农户自身心理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法律观念、兴趣能力等)、生理因素(健康状况等)和文化因素(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的自然环境因素(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环境因素(政策、市场等)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组织等)的影响。因此,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要改变农户行为,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直接通过教育和沟通,提高农户自身素质;二是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户行为,如通过培育农民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