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类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及推进瓶颈

四类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及推进瓶颈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社会和职业网络的集成创新是创新活动的现代组织模式和趋势,也是上海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机构合作纵向培育研发价值链,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态势,是创新型产业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上海乃至全国难以破解的体制性难题。目前来讲,上海在研发的概念测试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且复杂度在逐步提升。图5-5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价值链发展存在的问题上海在价值链整合逻辑下发展

5.3.3 四类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及推进瓶颈

(一)创新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和瓶颈问题

图5-4 创新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之路

(1)现状评述:新兴技术有待做强。

上海现有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比例高,虽然已经成立了部分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如医药、物联网等,一些跨国公司也将研发基地移到上海,上海有望更多承接国外中高端技术转移,但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优势不明显,还远没有在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中占据与规模相匹配的地位。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以及以3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本来讲价值链的主导区域都仍旧在国外,对于上海,逐步进入价值链的实质部分(研发链),并逐步提升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是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之路。

(2)战略关键:研发主导价值链。

毫无疑问,在创新型产业的价值链中逐步提升区域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关键是发展研发环节及其产业化,或者从更广的意义上讲,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建立具有创造力的知识型城市。以此为目标,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战略:

第一,研发环节的横向整合:建立区域集成创新的研发网络战略。基于社会和职业网络的集成创新是创新活动的现代组织模式和趋势,也是上海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上海的决策部门能够在部门连通、政策协同、平台整合的基础上,整合各行业研发力量,在尊重行业特性的同时,关注共同需要。由于研发整体所涉管理部门过多,部门间协调成本过高,因此如无政府决策的约束和推动,政策合力的形成缺乏制度保障,发展难度较大,所以或者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或者将无部门负责的研发组织公共需求纳入决策体系,是加强产业整合和政策合力的关键。另外,基于知识创新和吸收,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推动国际竞争与合作,尽快嵌入产业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收购兼并、企业或研发联盟等形式,促进横向知识转移,拓宽本地网络,也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第二,研发环节的纵向整合:产学研体系培育的永久性难题。机构合作纵向培育研发价值链,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态势,是创新型产业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上海乃至全国难以破解的体制性难题。如何将创造力教育纳入知识传播的大学教育体系,如何为知识从理论到应用在大学和非政府组织的体制中得到充分体现,是政府决策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

第三,培育创新从测试向概念的延伸。在整个研发产业中,也是存在价值链的,除去公共体系的科学之外,从概念到测试时一般的流程,其中概念的价值属性较高,基本集中于西方国家,而我国承接的研发外包项目乃至外资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则是着重于对所生成概念的测试。目前来讲,上海在研发的概念测试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且复杂度在逐步提升。在此阶段,上海的决策部门应该适时地将研发测试产业向高端的概念部分推进,通过建立重点行业的公共平台来建立创新价值链提升所需要的社会知识储备。

(3)实施瓶颈:区域创新体系培育的制度性支持。

上述三种策略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体制性问题以及制度变迁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培育区域创新体系这一系统工程而言,我国现阶段(特别是国企为主的上海)的体制性约束仍然比较强。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上海相比较浙江产权置换过程不彻底,企业治理问题始终不能解决到位,国企融资的便利又使得企业预算约束更加软化,因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表现为过于规避风险或短期行为,以及研发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扭曲。

第二,产学研合作机制受制于产学研割裂的体制问题,虽然部分高度应用性的行业出现一些合作模式,但缺乏利益机制的理顺,各利益相关方难以从创新的合作行为中获得应有的回馈。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着两难选择,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体系是对既得利益者的过度保护和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极大制约,但是后者又需要保护知识产权来促进本国的创新,而折中性方案有悖于法律条款的明确性,所以只能在众多问题上保持模糊,这种缺乏思路的模糊性直接伤害了创造力的动机。

(4)初步举措设想:利益分享,创新和创意双轮驱动。

由于涉及体制性问题,所以初步的举措设想很难在产业研究的狭义范围中提出举措设想,需要全局考虑问题,所以牵涉范围广,中短期内可操作性不佳。本课题基于这种考虑,只提出两种重要且相对可行的举措设想。

第一,法国在几年前研究美国创新活力的时候提出美国的创新力来自于其个人参与知识产权利益分成的法律,这是创新外部动机的关键。上海决策部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和保护这种机制,为创造力提供土壤,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样板。

第二,对于基于创造力的创新和创意(设计、新媒体为主)而言,创新起点要求高、时间跨度长,长期而且复杂,而创意起点要求不高,基于文化和城市环境,对消费能力的提升敏感度高。以设计为主的创意可以成为上海创新型产业的重要选择,三星在手机方面的成功即是最佳实践的例证。所以,结合与创新关联度较高的创意产业,特别是新媒体,是一种理性选择。

(5)案例分析:生物医药行业。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这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高度依赖于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研发周期、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以及趋于重视医药安全的特点。目前世界跨国制药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逐渐显著。由于生物医药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跨国制药公司为降低成本开始将研发中心向海外转移;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促使跨国制药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技术基础设施和法制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其研发机构,从而出现了研发全球化的趋势。

表5-2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单元的要素与环境需求

上海的医药企业正在积极接收国际先进医药企业的技术研发外包,从结构物筛选、工艺设计到药物释放等药物研发,逐步实现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虽然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监管不断加强。上海的医药产业存在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外资强、国资大、民资弱;二是以低端生产为主,服务外包为主(详见图5-5)。

图5-5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价值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海在价值链整合逻辑下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重点是以企业主体为核心,从基础教育、专业研究、项目开发、企业生产、产品上市等五个环节出发,通过教育导向、研发支持、风险基金、资本市场、技术平台、示范效应等,形成系统和良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环境(详见图5-6)。

图5-6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价值链发展的趋势

在中期内,主要的战略有两条(图5-7):

img54

图5-7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价值链整合发展的中期战略

第一,利用优势领域进入细分医药市场,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向技术高端发展。特别关注有优势的三个领域:人源抗体;疫苗;诊断试剂

第二,利用网络渠道和品牌优势,实现资源整合,通过社会网络和品牌逐步介入价值链治理权。

针对长期发展策略,要依据生产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依靠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建立项目导向式发展模式。针对特定的领域项目,比如在基因工程、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疗等领域设立产业化专项项目。要充分借鉴以往推进汽车国产化的经验,成立市重大产业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引进、联合开发、研究平台合作等多种方式,推进项目发展,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在市重大产业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组织下,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的投入与组织机制,确保重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有保障,使用效果有监督。在此基础上,争取形成几个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集团,培育自主研发的能力(图5-8)。

img55

图5-8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价值链整合发展的长期战略

(二)规模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和瓶颈问题

img56

图5-9 规模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之路

(1)现状评述:体制与结构性问题突出。

就业产生冲击,形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清点自身禀赋优势,发挥上海本地资金、人才、总部、文化辐射力的优势,提升上海的重点产业,形成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大区域分工格局,是未来上海产业发展考虑的核心问题。

这类产业从规模上主导上海的工业,在某种程度上主导GDP和就业,所以无论从经济、社会、体制角度来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产权体系的改革,这些企业从资金和体制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这种动力的可持续性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区域间竞争的背景下开始变得脆弱,产权结构改革不彻底或难以彻底带来的体制性问题进而带来了结构不清、企业管制水平不高、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强的企业不多等问题。在产权问题作为外生变量的今天,解决强弱混生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从价值链方面提升部分优质环节的创新能力,同时将弱化的环节通过供应链完成整合,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和区位优势。这种提升和整合必需成为常态,以防强化的环节变弱和新生的弱化环节不能以经济的方式融入供应链主导的价值链。

(2)分析框架:基于生产流程系统的分析。

图5-10是一个基于完整的生产流程的系统分析图,不仅适用于消费品生产,而且在相当程度上适用于资本品的生产。我们将上海的主导产业从这一框架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上海未来的产业格局单纯从价值链的环节角度已经很难解释,未来主导上海规模主导型产业发展的是经过整合的价值链模块:比如对上海而言,未来的重点价值链模块是以创新和创意为核心的创造力模块、以营销和售后为核心的市场模块、以咨询和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模块、以整合生产和配送流程为重点的供应链模块。

图5-10 基于生产流程系统的分析框架

(3)战略关键:供应链整合价值链,研发设计提升价值链。

第一,以供应链整合价值链。

如图5-10所示,通过品牌或核心技术壁垒等竞争优势,在大区域的空间范围内布置不同环节的生产,实现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同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产品和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的一般化和个性化需求。上海的规模主导型产业的重要特点是低端环节过多,而只有少部分环节才能通过提升价值链完成升级,绝大部分环节技术或工艺趋于成熟,技术更新空间小,压缩成本是提高利润的主流手段。在此情况下,如果简单追逐成本压缩,将环节简单外移,会由于对环节缺乏控制力而逐步承受环节的被动外移,只有通过某种核心竞争力(包括供应链)整合和主导供应链,才是成本压缩和利益共享的发展战略。

在此需要重点提出的问题是区域合作。建立在区域合作基础上的标准统一、规则统一、利益分享、信息联通,是通过供应链实现区域价值链布局的催化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从经济水平、文化传承、社会标准等方面具备为全区域布局供应链提供空间基础,这是上海的规模主导型产业在大范围内优化劳动力、土地等使用成本的有利条件。

以上海电气的电站成套设备制造为例。上海电气目前已经从原有单件购买升级到提供成套设备,将原有各个环节进行了整合,这一整合使上海电气成为这一领域的系统集成商,使它能够参与到各种国际竞标中,如成功竞标印度海萨2号机组、博茨瓦纳百亿元电站工程等多个大型国际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上海电气下属的标五公司,作为国内紧固件生产的大型企业,标五已经实现生产制造的外包,通过建立标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电子商务和内外销批发,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上的价值和影响力。标五公司以全面打造一个服务型的紧固件公司为发展愿景,通过已经基本实现由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上海标五的销售、采购、加工、配货过程全用信息控制,可以按照不同客户要求、不同进度要求,准确、快速出货,逐步成为紧固件产业的“订单中心、采购中心、加工中心、配货中心”。

第二,研发设计提升价值链。

对于某些价值链环节,通过研发设计等手段实现产业链的高端化是发挥禀赋优势的选择。研发是通过创新启动个人和集体创造力的价值链提升途径,设计是通过创意启动个人和集体创造力的价值链提升途径。目前上海相当多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利润额比例标准,但研发的提升首先在薪酬、技术匹配、维护、市场化等方面与其他部门相匹配,所以目前并不能快速创造出高效和高质的企业研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相对与其他结合不甚紧密的设计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是相对可行的策略。以韩国企业为例。当韩国企业从国内大型企业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时候,由于其所设计的诸多部门已经为日本和欧洲企业所垄断,而三星、LG、现代等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又不占优势,所以韩国企业多数选择了设计和成本管理战略,凭借独到的设计,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师,在中端价位的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造就了世界级的企业,其中三星手机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性案例。

(4)瓶颈问题和举措思路。

对于研发问题而言,缺乏系统性的快速推进措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突破口。在调研中,一些企业提出了具体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成为研发发展提升价值链中亟待解决解决的问题。

第一,企业与政府的角色区分。

对于研发而言,可以按照时间维度分为三个类别:研发周期低于5年的项目,可以划入短期研发项目,一般来讲是企业职能,因为是与应用和经济利益紧密相关;研究周期在10年以上的属于科学的范畴,应该是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研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企业研发的共性技术;介于两者之间的,也就是研发周期在5—10年的中期项目,具有混合特征,既与企业运行具有关联,又因与共性技术和科学相联系而具有显著的外部特征,其溢出效应决定了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此方面通过人、财、物的资源,支持企业研发部门(如上海电气的中央研究院),发挥政府公共利益追求者的作用。

第二,区域特色标准形成过程的介入。

实际上很多产品从国外市场过渡到国内市场,面临着使用标准的调整,使用标准的调整决定了生产标准的调整,生产标准的调整决定了研发标准的调整。政府可以在标准制定上介入产业,以汽车行业为例,由政府产业部门和行业建立第三方的售后配件检测认证中心。建立该中心的意义:一是一些零配件可以不一定完全按照OE标准,有利于促进消费;二是这种非OE标准容易获得国外认同而有利于这类零配件的出口;三是有助于规范国内零配件市场;四是率先在上海周边地区推行标准,有望形成国家标准,对内地输出影响力。

对于设计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推动设计的产业化,形成“上海设计”的城市品牌。设计行业做大做强需要政府的支持,主要理由和举措可以至少包括三点:一是跨部门的管理和多平台的整合;二是政府采购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现和对本地设计企业的支持;三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的基础上,推动设计业服务体系的标准国际化,促进“上海设计”品牌的形成。

(5)案例分析之一:上海汽车产业价值链整合的模块化和区域化。

生产制造环节基本状况:一是整车生产:上海主要生产高端车型,低端车型生产转移到外地生产基地,如上海通用已经在沈阳、烟台等城市建立生产基地,上汽收购了南京汽车,并将一些中低端车型的整车生产设在南京汽车。这种转移不仅是在物流成本不断下降的条件下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而且还基于拓展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的战略考虑。二是配套零部件生产:为上海汽车产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1 000家,上海本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仅50家,主要生产为中高端车型配套的附加值较高的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目前主要是国外企业。

后汽车市场业务:汽车产业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汽车销售、售后市场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汽车租赁等,后汽车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售后服务环节:对于汽车企业售后市场业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提高维修保养的零配件供应的性价比,而且有利于厂商对消费终端的控制。目前该项业务在上海已经达到相当的业务规模,而且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在发达国家这块业务规模都相当大。而且该环节经营模式由4S店单独模式转向“4S店+独立售后市场服务”的混合模式,事实上在美国独立售后市场业务规模超过了主机生产厂业务规模;在欧洲独立售后市场业务规模与4S店连锁经营规模相当。上海汽车成立了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安帕仕公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促进销售和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独立售后市场业务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业务,目前水平还不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研发环节:研发是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也是上海汽车产业发展重点,但是研发能力整体上较弱。发达国家正将一些汽车研发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但是如汽车构件等核心技术仍完全控制在母公司。上海汽车企业发展研发的重点应该定位在汽车重要零部件,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上述提到的由政府产业部门和行业建立第三方的售后配件检测认证中心。

(6)案例分析之二:设计产业化的背景资料。

依托于大区域制造业、都市规划和大都市生活的各类设计是上海业已确立且仍有巨大潜力的优势行业。作为上海的经济腹地,广域长三角地区实体经济规模巨大,在区域分工中,上海依靠人才和市场优势,在各类设计等一系列体现创造力的行业和环节中,获得竞争优势,形成辐射大区域的产业。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设计、时尚设计等。

广告设计。2008年上海广告经营额为313.35亿元,同比增长4.82%,多年来一直居于省级行政区划的最前列;截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广告经营单位30 757户,其中专业广告企业16 205户,广告从业人员11万余人;在大型广告公司数量方面上海也具有绝对优势,上海2008年营业额位居全国前10的有6家,分别是分众传媒、上海李奥贝纳广告有限公司、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北京恒美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广东凯络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凯帝珂广告(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还拥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等明星媒体广告发布平台、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获得戛纳广告节金狮奖的上海腾迈广告有限公司等。

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市场主体包括专业设计公司和公司自有设计部门。上海的工业设计依托文化、人才和市场优势,在广域长三角地区影响非常大。我们对上海工业设计协会的6位专家进行了简单的电话调研,问题涉及上海工业设计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工业设计中所占市场份额约为50%;在高端市场中优势更为明显(约60%)。虽然现在设计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较低,但未来将形成趋势性发展,上海将受益于规模扩张和专业分工而获得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这为处于交叉路口的上海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极富潜力的发展思路,上海完全可以依靠经济腹地与设计行业的人才优势,成为我国设计行业的龙头城市。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海工业产品设计相关从业人员达到7万余人,相关企业以及机构近4 000家。其中包括:上海各大企业集团的研发设计机构在汽车、船舶、航天航空和装备制造等行业成为中坚力量;上海各大高等院校的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如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是上海重要的工业设计基地,最新成立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更进一步拓展了领域和门类;中小型设计公司,如木码设计机构作为中国最新锐的设计公司之一,曾荣获德国IF设计大奖,上海博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与宁波“得力”集团合作成为业界范本,浩汉工业产品设计成为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独立设计公司。

展示设计。上海作为大区域的市场“窗口”和商务沟通中心,借助世博会这一大型全球创意展示会,对提高上海文化的影响力、民众的艺术/科学认同感、大型展示的设计和组织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拥有中国最为发达的会展设计产业。上海的知名会展设计公司和机构,包括上海世博集团及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展览公司、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等一大批专业公司,提供了从策划会展、展馆设计、展览搭建、平面设计、会议服务、媒体公关等系列服务。上海2008年主办的国际展览会项目中,参展商16.4万家,其中境外参展商4.025万家,占比24.5%;参观总人次831万,其中境外观众62.01万人次,占比7.5%。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会展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近20%。2008年上海会展产业直接收入超过40亿元。上海会展业逐步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其重要展会有:名列世界三大展会之一的中国国际家具生产、装潢与装饰机械及配件展览,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中国国际酒店、餐饮、烘焙、零售设备供应及服务展,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上海)国际建材及室内装饰展览会,国际建筑节能及新型墙材展览会,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等。

时尚设计。时尚设计的核心是时尚品牌,国际主要的时尚品牌基地是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四个一线城市。但在某些阶层、某些人群、某些文化层面,上海有潜力且已经获得了部分细分市场,作为中国时尚中心的地位已经逐渐清晰。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服装设计基地。上海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服饰设计产业,集聚了4 000多名时装设计和时尚设计师,500多家时尚设计工作室。中国服饰业的大品牌80%以上都将企业总部或设计中心、销售中心设在了上海,如美特斯邦威、杉杉、波司登等;名列国际前一百位的顶级品牌有70%以上落地上海;韩国服装协会设在上海。在各类支持性机构方面: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连年举办15届,包括了时装周、博览会、酬宾会、大赛、论坛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已具影响;上海还拥有国内唯一研究服装标准、检测、信息和设计功能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2008年建立时尚研究中心,在时尚资讯、时尚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还有拥有数量众多的时尚杂志,如《世界时装之苑ELLE》、《上海服饰》等;服装设计培训方面,有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三)概念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和瓶颈问题

图5-11 概念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之路

考虑概念和总部主导型的产业与上海重点产业只是间接联系,所以本研究报告对此略加介绍,之所以列为两类是因为其对上海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深远的影响意义。

(1)现状评述与问题:概念性和不确定性。

大飞机项目落户上海,但由于飞机行业国际范围寡头垄断的行业特性,所以项目的成功从一定限期角度来讲是具有风险的。这种风险首先来自于技术风险,飞机制造行业设计复杂和大规模的尖端制造技术,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对项目整体的成功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市场接受风险,航空业的重要特征是风险管理处于首位,对于空中客车和波音之外的飞机,乘客往往极为谨慎,所以航空公司对于新进入市场的企业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与这种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极具吸引力的概念性。波音和空中客车支撑了西雅图和图卢兹的经济,项目一旦成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影响不可估量,会为处于转型期的上海提供一个完全可以弥补转移产业的新的高技术的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就业以知识密集型的岗位为主,符合上海的禀赋特征和城市发展转型方向。

(2)发展方向:现代集群与图卢兹的例证。

对于大飞机项目的远景,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法国图卢兹的情况。图卢兹也是世界第一大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的总部所在地。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著名的飞机城,航空航天工业价值链完整,包括研究、试验、专家培训和飞行器制造(快帆式喷气式飞机、协和式客机、空中客车和军用构件)。法国最为著名的三所航空专业学院均位于图卢兹。位于该城市的太空城是一个发现、试验和理解航天科学的体验场所,周边地区分工明确而高度复杂,形成了有机的产业集群,集群主题之间信息联通、标准匹配、价值共享、与其他区域紧密合作、产学研彼此嵌入发展、质量和诚信体系成熟,是现代产业集群的典范。上海未来的飞机制造行业正需要以此为样板,政府在公共事务和发展环境方面配合企业集群的形成,特别是在信息系统的联通和产学研的合作方面积极介入。

(四)总部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和瓶颈问题

图5-12 概念主导型产业的价值链整合之路

(1)现状评述:“上海总部”模式初成。

上海因其人才、区位、融资、基础设施、文化辐射、市场等禀赋优势,具有成为企业国家或区域(大至亚洲/小至长江三角洲)总部的潜力。深圳通过华为、中兴、比亚迪、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万科地产等明星企业的辐射,成为了我国最为重要的总部经济中心之一。上海虽然在此方面逊色,但依靠其所拥有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初步打造成了这些行业的总部经济中心。另外,广域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部分企业,出于市场、融资、物流、信息等考虑,或将出口部、财务部等设于上海,或通过逐步加强其在上海的分布而逐步将总部移至上海。这三股力量初步形成了上海总部经济中心的雏形。

(2)环境建设打造总部经济。

本地的发展环境因素对吸引企业总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环境因素外,法制环境、契约传统、人才结构、信息共享、生活格调、市场容量、融资便利、区域合作、技术平台等。上海在资金融通、人才建设、交通设施、市场容量、法制环境等方面由于问题的外生性、长期性、成熟性,提升程度有限,但在信息共享、区域合作、生活格调、契约精神等方面,可以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推动环境建设,吸引企业总部内移。

(五)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整合模式及推进瓶颈小结如下:

表5-3 不同类型的产业整合模式及推进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