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1.4.1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以国际化为主要路径的珠江三角洲,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合作中,产业结构从加工型到制造型,现已进入世界前20名的制造业加工区。珠江三角洲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港、澳、台企业的产业转移和非公有企业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中小企业为主。

1.4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珠江三角洲产业现状

以国际化为主要路径的珠江三角洲,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合作中,产业结构从加工型到制造型,现已进入世界前20名的制造业加工区。依托香港特区完整的金融和转口贸易市场,珠江三角洲形成配套完备的优势产业结构。东莞的IT生产,就是美国市场、台湾地区接单、东莞制造、香港特区出货,与世界的产业循环融为一体。广州市围绕钢铁、造船、石化、集成电路、光电子等机械装备工业重大项目,通过与日本本田、日产、丰田、五十铃、日立和中国二汽及台资公司的密切合作,汽车工业将在近两三年内达到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规模。

珠江三角洲产业带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以全球化视角,借全球化浪潮和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发挥毗临香港特区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突出自己的产业经济特点,引入市场机制,吸纳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强化服务、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整个产业带的宏观产业分布和功能分工动态平衡,协调发展。在珠江两岸,完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辐射和带动珠江西岸电器产品制造业。

1.4.2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香港特区将制衣、电子、钟表、玩具、塑胶业等制造业向珠江三角洲迁移,逐步转变为一个以国际金融、贸易、信息、旅游中心等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成为华南经济圈的“龙头”。珠江三角洲依托毗邻港澳特区的区位优势,承接香港特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与香港特区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前店后厂”的产业模式。通过与香港特区的对接,珠江三角洲出色地接轨国际市场,建立起国际市场导向的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最有经济活力的发达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居全国首位。

珠江三角洲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港、澳、台企业的产业转移和非公有企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85%以上的外商投资为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仅占9%的份额,最近三年也仅上升为11%。根据《广东经济年鉴》,历年在粤注册的“三资”企业近53万家,占“三资”企业总数的86%。其中以制造业为主,共有3万多家,约占8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IT产业为主导的信息产业成为新的发展高潮。在台资企业带动下,东莞等地迅速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组织起跨国的商品流通网络,并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驱动了东莞IT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

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大量涌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乡镇企业脱颖而出,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如顺德的格兰仕、科龙、美的;惠州的TCL电器等。另一部分则以本地特色产品或优势产品为龙头,以“一镇一业”为目标,汇合乡镇各方力量,形成有集聚效应的企业群,区域化趋势十分明显,如南海大沥的铝型材、西樵的布匹、陈村花市、乐从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番禺市桥的金银首饰加工等。

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优势在于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廉价劳动成本迅速形成了大规模的出口加工型制造业;其次是较快地培育出了一批以家电、食品等日用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企业,由此构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基本产业结构。据估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占到广东整个地区经济的80%以上。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低成本的土地以及靠近香港特区这样一个世界贸易中心,与海外客商有着方便的联系。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一个高密集、连绵成网络的大都市区,形成了以香港特区为龙头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东岸形成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群,西岸形成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业群。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使得珠江三角洲能够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模式。同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规模优势,能为各个高新技术企业带来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巨大利益,从原料采购、配件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

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中小企业为主。二是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常常是从原材料、元器件等中间产品到制成最终产品)。多数是以“一镇一品(多品)”的形式存在,如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金沙的五金制品,开平的水暖器材,花都狮岑的皮具,顺德伦教、龙江、乐从的家具“簇群”,南海南庄、石湾的陶瓷,也有跨镇、区、市的,如东莞、深圳、惠州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簇群”。三是“簇群”经济体内,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产、学、研相连接,建有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五是研究开发、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的实物网络同互联网的虚拟网络相结合,为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工业化、推进社会信息化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

港珠澳大桥落成后,香港至澳门及珠海的距离将缩小到30公里,行程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粤港澳100多个城镇都将纳入3小时车程辐射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将打破原来的经济格局,促进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打通了珠江三角洲的经脉,带动起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发展,而且可使大珠江三角洲对外辐射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内影响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将香港特区与广东、云南乃至越南等广大区域连接起来。

1.4.3 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为重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高科技人员向珠江三角洲聚集,促进产业由组装加工型向制造与服务协调发展型转变,发展数字视听设备、网络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关键配套元器件生产基地,形成国际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地。

汽车产业基地,以广州为龙头,发展广州本田、广州风神、广州丰田轿车项目和东莞金星宝腾跑车、轿车项目和广州本田出口基地项目建设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形成国内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本田、丰田、尼桑等跨国公司生产基地集聚广州,可形成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制造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依托现有炼油、乙烯为基础,以茂名、惠州、广州三个重点石化基地以及珠海、汕头、湛江等各具特色的石化工业园区为中心,充分利用炼油、乙烯下游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较为完善的石化产品产业链,形成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

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产业基地,以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促进产品的高档次和高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建材产业基地(陶瓷、水泥、玻璃),建立以佛山为中心的陶瓷产业集群和世界陶瓷制造中心;推动西江沿岸水泥产业技术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预分解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发展高端玻璃产品,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发展“绿色建材”,以降低环境负荷。

随着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向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转移,分工合作体系也正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开发及销售中心,而周边地区作为生产基地。深圳、东莞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增长,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主导产业的服装、纺织、皮革、爆竹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让位给通讯、电脑产品等高新科技产业,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球四大IT制造基地之一。

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部分传统产业如陶瓷、服装、塑料、机械等通过技术更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成为顺德家电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本土家电产业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和改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大提高。佛山在本地保留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精、尖产品的生产和研究开发中心,将原来的粗放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外地转移。

1.4.4 珠江三角洲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 发展空间的局限

珠江三角洲在制造业的带动下,以香港特区为龙头,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大都会带雏形正在形成。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域窄小,自然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基本耗尽,是一个除农业资源以外,其他资源缺乏的地区,本身又没有一个资源丰富的或经济力量雄厚的腹地来支持,工业生产受制于原料和燃料,寻求一个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富足的经济腹地,成为珠江大都会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从自身而言,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各市县之间缺乏区域协调,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缺乏长远的规划,项目建设和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三废”排放引发环境污染严重,形成水源丰富,但可饮用水减少的现象。

(2) 市场竞争的压力

珠江三角洲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由于港澳地区内销市场很小,产品主要是外销,产业结构外向度很高,广东外贸出口总值占生产总值的四成以上,远高于其他省市。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来自“三小龙”和“东盟”的激烈竞争和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与此同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正在迅速崛起,珠江三角洲的先行优势已大大削弱,其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日益受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竞争压力。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台地区的中小资本,工业基础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中下游,竞争力不强,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越来越高,难以支撑日益提高的生产成本,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技术含量。因此,应将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给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让出空间,以提高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竞争力。从目前主要以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为主向上游的研究开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应将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促进人才、资金、物流、营销、研究开发、配套在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集中,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但经济方面的瞩目成就难以掩盖后续资源的缺乏和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方面的重大隐患。经济发展靠投入大量土地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工业模式,造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十分脆弱。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土地资源基本消耗殆尽,其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农业适宜性越好的土地资源受城镇建设变化冲击越大。据统计1988~1998年间城镇建筑占用最多的是一等水稻田,高达41090平方公顷,占同期全部新增城镇面积的48.12%(胡伟平,2003年)。这种发展模式的缺陷主要在于没有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作为整体系统协调发展。生态产业的倡导者,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缺,土地有限,因此在产业布局、工艺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后续发展问题。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曲格平认为,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循环经济对我国发展至关重要。要紧紧跟随这一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向,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