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文明与百年屈辱

中华文明与百年屈辱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大国超越一、中华文明与百年屈辱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当时世界的近一半,即使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还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其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依然超过了30%。饱受100多年的外强屈辱,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列强的压迫。然而,中国的命运似乎注定要经过更大的磨难。

第六章 大国超越

一、中华文明与百年屈辱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科技方面,除了享誉全球的“四大发明”,中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农业以及手工业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化方面,两千多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的统一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精神基础,并影响到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在文学方面,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文学至今脍炙人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之,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的经济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盛世。比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尽管这些盛世被朝代更迭所淹没,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唐朝时期,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安)拥有100多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即使目前西安的城区面积还赶不上当时的长安城。而长安城里外国商贾云集,开放程度非常高,即使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也绝对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

在康熙和乾隆统治的10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的人口在这期间急剧增加。在168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时,中国的人口才2000万人,而到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中国的人口迅速增加到了3.1亿人,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15倍。人口的增加,标志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当时世界的近一半,即使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还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其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依然超过了30%。

然而中国的闭关锁国和盲目自大,加上欧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在工业和军事方面的发展大大落后。当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西方国家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他们发现除了鸦片之外中国什么都能自给,于是想借助军事的力量,打开中国的大门。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从此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此后的100年时间里,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掠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中国一度看到了曙光。但此后连年的军阀混战,使日本趁机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北伐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路线,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这时的日本已不满足于对东北的占领, 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入侵。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全国各政党各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饱受100多年的外强屈辱,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列强的压迫。

然而,中国的命运似乎注定要经过更大的磨难。由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国又陷入了4年的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做主。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30年巨变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又一次的重大变化。会议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的总方针,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

●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9.8%,在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中的增长速度高居第一。2008年,中国的GDP总量居于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2008年的7.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中国30年的成就还表现为经济已从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基本上克服了贫困,绝大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许多初等的、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如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油菜籽、水果等的产量已列世界第一位;茶叶大豆甘蔗居第三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第二位;糖和原油产量分别居第三、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世界排名也明显前移。与此同时,我国95%以上的工农业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情况,粗钢、水泥、玻璃、纺织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传统生产能力也已超过需求。也就是说,单从数量上来讲,中国人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用品已完全能够满足需求,而这些是多少年来中国人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以钢铁为例, 1958年,为了实现所谓的“大跃进”,全国范围内大炼钢铁,很多家庭把自己家中的铁锅都拿去炼了钢,可就是这样全年的钢铁产量只有1108万吨,只相当于目前一个中型钢铁厂的产量。

许多中年人还清醒地记得,以前的吃穿一律凭票供应,买粮食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在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成品的衣服。以前结婚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早已成为现在的基本用品乃至淘汰品。中国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几千年没有完成的伟大壮举,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表6-1 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3.对外商品进出口额上升到世界第二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只有可怜的206亿美元,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出口额连续多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货物进口11331亿美元。出口额与世界第一的德国基本持平。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成员和发动机。

图6-1 中国历年进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4.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就在10多年以前,为了能够买到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国家制定了很多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目的是换取外汇,当时国家的外汇奇缺。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加深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借助世界性的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另外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外国的“热钱”纷纷进入中国的股市楼市,据中国社科院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境内的热钱总量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与国家的外汇储备的总量旗鼓相当。由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迅猛,目前外汇储备已达2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强了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提高了中国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中,中国之所以影响较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具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图6-2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5.吸收外资总额居世界第二位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就制定了鼓励外资投资的政策,但起初成效不大。1979~1983年的4年时间,总共利用外资才17多亿美元,直到12年之后的1991年,也不过43.7亿美元。主要的原因是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从1992年开始,外国投资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年投资额就达到了110亿美元,而且仅过了4年,即1996年,就达到了417亿美元,这期间是外资在中国增长的黄金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合资合作企业为主,当时大部分企业缺乏对外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吃过很多的亏,很多的外来企业借助产业转移,把很多的二手设备转卖到中国; 1997年之后,外来投资增加的速度明显放慢,这期间主要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导,也是外来企业真正大规模投资中国的黄金时期。2005年之后,外商投资额开始快速增加, 到2007年达到了826.6亿美元。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接近1000亿美元。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日本、韩国、开曼群岛、萨摩亚、美国、中国台湾和毛里求斯。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5%以上。当然在这些外来投资中,有一部分是国内在境外注册的公司,如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大部分是中国国内的公司,这些公司主要是为了上市或者享受中国国内的外商优惠政策。但无论如何,中国都已经成为外商投资者的乐园。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走向世界。2000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只有9亿多美元,但到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金融类的投资额更是巨大, 2008年年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29203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14013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5190亿美元。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主要是从事矿产和能源等原材料的开采;而中国金融类对外投资主要是购买美国的有价证券,对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6-3 中国历年利用外资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6.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大国。2008年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三位,与第二位的日本相差无几,并且肯定能在两年内超越日本;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已达到美国的80%。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的第二位,具体表现在:在联合国正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自1972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各方面的作用都在加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越来越依赖中国的支持。比如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等方面,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

●7.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得到加强

目前,中国的国际环境是多年来最好的。非洲与中国有着传统友谊,多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得到了非洲各国的普遍赞誉,非洲已成为中国最可靠的伙伴;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双方很早就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有很好的合作,双方的边境谈判已结束,这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里,中俄双方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东盟问题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展顺利。由于在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东盟的经济,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相继建交,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重要的伙伴和友好邻居;在对日关系上,尽管小泉政府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反对。目前,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尤其是在经贸领域,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经贸关系的加强,使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在与欧盟的关系上,双方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虽然法国总统萨科奇会见达赖一度使中欧关系出现小的波折,但双方在经济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日益密切。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与朝鲜和韩国问题上,中国一直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均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在与印度的关系上,中国也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原则,与印度的关系最近几年有所加强,尤其是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更是突飞猛进。

总之,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关系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也得到加强,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另外,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有了大踏步的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并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卫星。在人文领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开放、热情和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而这些在以前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总结30年来中国的变化,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使13亿人口的中国由落后逐渐走向了富强,并且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几个盛世,但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都无法与这30年的变化相比,就连英国的工业革命也相形见绌。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必将载入人类的史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经济有如此长期和快速的发展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的政策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改革迅速见到成效。当时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从197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在1980年之前,农村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还没有解决,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实行承包制的当年,农民的吃饭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并且农副产品也开始陆续丰富起来。在8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里,农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尽管当时还有很多人对改革开放的路线不理解,但大多数民众在感受到生活的巨变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还是非常拥护的。

在科技文化领域,中国也积极向外国敞开大门,主要是向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在这期间中国开始派出大批的留学生,尽管很多人当时没有学成回国,但也间接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教育方面,从1978年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很多人带着孩子参加高考,使中国重新走上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缓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当然,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89年夏天发生的那场风波,使中国陷入了深刻的反思,究竟下一步的改革如何进行。这期间,受美国等国家的抵制,中国经济增长缓慢。1992年,退休后的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重新把中国拉回到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来,在随后的3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在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稳步增长。同时,由于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使东南亚国家迅速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从而改善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为以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农村的改革,中国的企业改革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在部分企业实行承包制,结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造成了掠夺式经营,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从90年代末期,伴随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加上外资企业在中国陆续建厂,中国的国有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在管理机制上不完善,很多国有企业倒闭,有一段时间下岗职工问题成为社会关心的主要话题。看到了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中国在21世纪之初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只保留了108家大型国有企业,把大部分的企业通过拍卖、转制和破产等方式进行了改制,应该说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改革,从此,中国经济走上了更快的发展道路。

最后谈谈“入世”问题。中国的“入世”谈判,可谓是漫长艰辛,明显的标志就是把龙永图由一个小伙子谈成了中年人。2001年年末中国最终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其意义不单单在于加入一个国际组织,这象征着中国把自己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大家庭当中,这也表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可逆转。其实在“入世”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很多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会受到大的冲击,但实践证明,由于“入世”后引入了市场竞争,反而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008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接近1000万辆,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总结30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首推的是中国陆续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开发的政策。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尤其是金融方面的改革。只要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有7亿农民,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3.56亿人。而农业生产需要约1.7亿劳动力,并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减少,这样就有1.86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分布在落后和偏远的地区。多年来,中国沿海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在这些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明显减少,甚至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如广东从2005年起就开始出现劳动力的短缺。这些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较快,但工资收入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与内地的工资差距明显缩小,因而造成劳动力的短缺。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依然庞大,这就要求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要不断升级,而一些传统的行业要陆续向相对落后的内地和偏远地区转移。目前中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正是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考虑到中国是一个整体的市场,市场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这1.86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会以各种方式陆续加入到第二、三产业中,这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财富。日本之所以永远赶不上美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就是由于其人口数量的限制,其国内的就业率已经是所有发达国家最高的了,如果没有大的技术突破,日本经济的发展将由于劳动力资源的枯竭发展缓慢。其实,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综合素质。正是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最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最丰富的劳动力储备,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如此高速持续的发展。

(3)后发展的优势

所谓的后发展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的。世界上最早最发达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序幕。经过18和19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英国率先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系。随后美国、德国和日本也都完成了经济的大发展。在这些国家中,英国当时虽然最发达,但发展的时间最早也最长,用了近200年的时间,而美国作为后来者,在20世纪初全面超过英国,用了仅100年左右的时间;而德国和日本仅用了30多年,在人均GDP方面就基本赶了上来。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小,经济全面领先,从60年代开始,亚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追赶。先是日本奋起直追,经过30年的发展,到80年代中期, GDP已基本赶上美欧发达国家的水平。随后亚洲“四小龙”也开始了追赶。以韩国为例, 1960年,韩国的人均GDP跟中国不相上下,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尽管跟美、日等国家有差距,但也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都在8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追赶的任务。

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众多的国家和地区追赶了上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后发展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成果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来获得。要取得一项新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较长的时间,而这些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获得这些成果,这就大大加快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先进国家的扶持。由于先进国家经济基础强,而自身又缺乏快速发展的空间,为了加快产业的升级,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这些后发国家和地区,增大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促进了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从先进国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自己走弯路,这无疑也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与欧美等先进国家还有近10倍的差距,中国的科技水平、产业结构与这些先进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会具有这种后发展的优势。只要中国充分利用好这种后发展的优势,加上中国所具有的大国优势(后面会详细阐述),中国经济还会持续快速地发展。

(4)居民的高储蓄率

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亚洲国家最近几十年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投资率非常高,而投资率的高低主要是受储蓄率决定的。日本在1960~1980年的20年时间里,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8.2%,而储蓄率年平均接近35%,是同期美国储蓄率的2倍。根据瑞银国际研究部的估算,亚洲8个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印尼、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他们在1960~1995年,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5%,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而美国同期只有1.5%,这主要归功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每年30%以上的高储蓄率。

中国的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在2000年以前,基本维持在年均40%左右的水平,大大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略高于东亚各国的水平。2002年开始,中国的储蓄率开始逐年增加, 2008年超过50%,对比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可以看出。从2003~2007年的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1%,高于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9.8%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高投入来拉动的,这直接归功于中国的高储蓄率。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中国在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还不完善,居民的储蓄率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非常高的水平,这为中国保持高投资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当然,高储蓄率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又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形成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储蓄的循环发展模式。研究表明,高投资—高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短期内高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带有高额成本的高投资—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增长模式是以高坏账、高污染和高能耗为代价的。因此短期内政府决策必须考虑到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宏观收益和宏观成本,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表6-2 中国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储蓄率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黄皮书》和中国国家统计局。

(5)稳定的国际环境

1978年以前,中国闭关锁国,在外交上与世界两大阵营对立,对内实行阶级斗争,在国际上受孤立,国内社会动荡。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曾与美国在朝鲜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虽然这次战争以中国的微弱优势而结束,但恶化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且使解放台湾的计划流产;在1962年,中国与印度也发生了边界摩擦,尽管中国胸怀广阔,但与印度的关系在以后的几十年内一直非常紧张;另外,在1969年与苏联因为珍宝岛也发生过小规模的摩擦;在1979年与越南也发生过不愉快。当然这些战争不是中国主动挑起的,是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所进行的自卫反击,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中国在世界上孤立,制约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72年与美国建交,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了世界大家庭。特别是1978年之后,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路线,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支持。目前,中国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而在10多年之前,东盟很多国家与中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目前中国与俄罗斯边界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与美国的关系尽管存在台湾问题这一不愉快的因素,但总体来讲是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在发展;与印度也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保持了稳定和发展,中国倡导的“中非论坛”加强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友谊,非洲几十个国家齐聚北京创造了世界外交关系的历史,中国对非洲国家进行的援助和债务减免,使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更加深入,因此在历次的国际重大事件中,非洲国家一直站在中国一边;另外,中国与南美洲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加深。所有这些关系的改善,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讲,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对哪个国家进行敌视,因此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尊重和认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好的国际环境,这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6)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

30年来,中国一直奉行韬光养晦、重点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78年之后,中国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给地主、富农摘帽子,给所谓的“右派”平反,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在对外关系上,努力改善与前苏联和美国的关系,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持。就是发生了在南联盟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和与美国在南海发生撞机这样的敏感事件,中国政府也是从大局出发,采取了忍让和克制的态度,避免了与美国的进一步冲突。

30年来,尽管发生了很多的事件, 1989年甚至发生过学潮,但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对外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发展的方向正确,关键时候忍辱负重,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08年,中国的经济已稳居世界第三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乃至领导的作用,欧美主要国家对中国抗击金融危机的做法和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这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经济的决策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在逐步强大,才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

(7)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奉行自由经济的政策,强调政府对经济的不干预性。然而,这种恶果终于在2008年的9月份全面爆发,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机构的震荡,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并最终波及实体经济。英国经济首先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而美国第四季度经济也随后开始负增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停滞乃至衰退。相比来说,中国经济受到的波及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1996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包括韩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所进行的合理调控,使中国受到了较小的冲击。当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均GDP高于中国,但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控制, 10年之后中国的人均GDP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

其实,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如果干预太多,势必违反市场规律,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样,如果对经济放任自流,不加积极的引导,也很可能造成重大的恶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外不断开放,经济自由度明显提高,但并没有因为开放经济而失去控制,相反中国政府一直在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干预,尽管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来讲,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对确保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2016年,经济全球第一

中国的再次崛起,是中华民族多年的梦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备受屈辱,对实现强国的梦想非常渴望。而实现强国的梦想,首先就是要在经济上领先。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这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家安定、外部环境十分有利,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加上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因此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热点话题,本章用多个模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结果非常鼓舞人心。下面我们先看看海外机构的预测:

●1.机构预测

高盛(Goldman Sachs)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经济在2039年超过美国。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称,未来20年,在GDP方面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到2025年中国GDP将占全球GDP的11%,美国和日本将分别占全世界GDP的24%和10%。

韩国的研究机构也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 2040年与美国持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占全球GDP的1/5。

台湾的《经济学人》智库近日还发表了2026年全球经济版图最新样貌。依据模型推估,到2026年,经济体排名洗牌为美国、中国大陆、日本、德国、印度、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美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的27.3%,中国大陆跃升到第二位,比重高达13.7%,日本则下滑到6%。

BBC预言2026中国经济世界第一。根据BBC的预测,到2026年,中国经济将稳居全球第一位,美国和日本居于第二、三位,同时引人注目的是印度的经济将超过德国位于第四位。

德国之声:最迟2042年,中国经济世界第一。在预测21世纪经济走向时,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吉姆·奥尼尔曾有过令人瞩目的推断,他最著名的理论是21世纪中期前后,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奥尼尔近日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四国论的合理性,其中对中国的前瞻再次语惊四座。在奥尼尔看来,到21世纪中叶,所谓的门槛国家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在2050年的世界经济排行榜上,中国是旗舰,印度将排行第三位,巴西第五位,俄罗斯第七位。其他门槛国家——除了墨西哥——都起不了太大的影响作用。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8年7月8日发表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在2018年赶上美国,按照更为常用的市场价值方法计算,中国将在2035年超过美国,到2050年中国GDP将是美国的两倍。

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其在出版的《三十亿个新资本家:财富和权力向东方的大转移》中,就专门探讨了中国和印度有朝一日会赶超美国的各种缘由。普雷斯托维茨预期,中国在30~35年里,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印度更会后来居上,在50年后超过中国。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对205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进行了长期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到2050年世界的经济形势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前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印度的经济规模不久也将会超过日本,并继续扩大。到2050年时,美国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将近日本的7倍,印度的3.8倍。

罗兰—贝格公司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2004年11月29日在奥地利林茨市举办的总银行论坛上发表见解说,中国GDP已居全球第二位, 2040年将超过美国。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一个午餐会上表示,虽然一个国家的国力不能仅仅按照经济规模衡量,但是仅从经济规模来看, 2030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并且是日本的4~5倍。同时印度也将达到日本的两倍。

综合海外多家机构的预测,中国经济在21世纪中期以前肯定能够超过美国,只是在时间上分歧较大。

●2.国内专家预测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到2020年左右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世界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大师邹至庄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发表演讲时称: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有关预测方法,假设2020年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不低于6%,美国每年增长为2.9%,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

龙永图评价华尔街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时表示,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部门可能遭受的损失在1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15000亿美元损失的不到1%,所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会带来根本性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40年的快速发展期。龙永图说:“目前的经济困难并不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趋势,就像一个年轻人,碰到一点感冒、发烧的毛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是一个老人,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总结国内几个专家的预测,看法基本一致,就是在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将居于世界第一,这个预测显然比外国专家预测的要乐观一些。

●3.外国民众的看法

来自新华网的消息,美国最新民意调查发现,四成美国人相信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巨头。

据报道,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年度国际事务调查指出,每10名美国人就有4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只有33%受访者仍然认为美国才是第一。盖洛普指出,凭着自1978年以来平均每年9.6%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似乎难以被超越。

这项调查反映了美国消费者对本国经济信心低迷,以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稳步快速发展的影响。在2002年5月的同类调查中, 65%受访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马首”。当时超过50%的受访者对美国在未来20年还能保持领导地位有信心。而现在,更多的美国人相信中国将在20年内超越美国。该项民调是针对1007名美国成年人进行的。

结合以上机构、经济界人士和民众的观点,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并且能够在可预见的将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当然,上述有些观点是感性的判断,也有部分是经过了数据的测算。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特点,结合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本章用三种模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4.趋势预测法

从短期来看,趋势预测法对于经济的预测可信度较高。对于美国和日本经济来说,其发展已经相对平稳,尽管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影响,考虑到其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误差也不会太大。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关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按照上面的分析,在今后20年内,应该能够保持9%左右的发展速度,这应该不成问题,其实国内很多机构测算,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9.5%比较适度。这里关键是对汇率的把握有较大困难。在后面的章节中也专门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了预测,但考虑到其波动性,具体到某个年份就不是很准确。从10年左右的中期跨度来看,人民币的汇率基本能够按照上面的预测完成其主要的升值过程,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就把人民币的升值按照年份平均开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日元的汇率一直比较稳定,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日元暂时大幅度升值。从长期看,日元兑美元的比值在100左右比较合理。在这里我们就按照10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来进行折算,具体见表6-3。

表6-3 中美日三国未来经济预测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我们得到图6-4。从图表中我们看出, 200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4.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也就是说在本年度,中国经济就将超过日本;然后到2016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21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图6-4 中日美GDP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黄皮书》2008年版和《日本经济蓝皮书》2008年版整理。

●5.参照物预测法

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参照别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借鉴。尤其是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比较相近的国家。就中国来说,最值得借鉴的是日本。主要在于日本发展的历程跟中国有很多的类似之处。两个国家都是注重制造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的产业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也比较类似,而且两个国家的投资率都很高,居民的储蓄率也都很高。而且从经济增长的曲线来看,到目前为止,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非常吻合,只是日本的发展整整比中国早了35年。也就是说日本1970年的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2005年的人均GDP。下面是中国和日本对应年份人均GDP的情况。括号内年份为中国年份,括号外为对应的日本年份。2008年之后的预测,中国是按照趋势进行预测的,即按中国经济的年复合综合增长率20%来计算。这里边包括经济的实际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人民币的升值比率。应该说年均20%的复合增长率中国是很容易实现的。

根据图6-5,我们得到,到2017年,中国的GDP总量为2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2万亿美元,一百多年来中国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1978年之后,日本的人均GDP有一段时间基本停滞,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的人均GDP超过了9000美元;而美国同年的人均GDP为1.1万美元,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美国的80%。也就是说日本在1978年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的追赶期,开始向竞争期过渡。这个时候由于日本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因此不可能再高速发展。

按照日本197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应的年份应该在2013年,这一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8300美元,而2013年美国的人均GDP为6万美元,中国不足美国的1/7。因此到2013年,中国仍然处于经济的追赶阶段,经济还会继续高速发展,表6-3的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还会沿着这条趋势线一直增长下去,直到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图6-5 中日相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黄皮书》2008年版和《日本经济蓝皮书》2008年版整理。

●6.购买力预测法

从长期来看,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预测用购买力平价法预测的效果是最接近的。因为它剔除了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当然,这种预测在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更加理想。前面我们也分析了,市场汇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有直接联系的。从长期来看,中国尽管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还会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缩小。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结合日本和韩国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可以完成追赶任务。根据购买力预测法, 10年之后,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汇率差别将非常接近。

上面的预测,我们把经济增长的速度设定在:中国9%;美国5%;日本4%;印度10%。这个数字对中国来说比较保守,对其他几个国家来说是比较乐观的数字。这样我们通过图6-6可以看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最迟在2011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应该说这个预测的准确性是非常高的,因为时间跨度只有3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结构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再过3年,按购买力计算,中国就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时间应该也不会很长。

图6-6 中美日印GDP预测(购买力平价法)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黄皮书》, 2008年版,第284页。

综合以上三种预测方法,中国经济最早超过美国的时间是在2011年,这个时间显然比较早,因为再过2~3年中国的市场竞争能力还不能够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匹敌;按照参照物进行预测,中国到2017年就可以超过美国,这个预测是比较有把握的;然后是按照趋势法进行预测,中国到2016年就可超过美国,这个方法应该说比较接近。综合上述几种预测方法,我们可以认为,在2016年,中国经济就能够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的首位,我们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也许这个预测要远远早于很多国内外机构的预测,但从这三种预测方法来看,应该都能证明这一点。

●7.可行性分析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与日韩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比日韩来讲,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日本GDP一度超过了美国GDP的60%,从而在美国国内引发了日本超越美国的担忧,可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日本经济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内停滞不前,而美国经济在名义上翻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因此担心中国会走日本的老路,但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与日本当时是明显不同的,尽管中国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对比当时日本和韩国同时段的发展,中国的优势在于:一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而当时日本和韩国的劳动力已严重短缺。二是中国2008年的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而美国人均超过了4万美元,中国不到美国的1/10,差距非常明显,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日本在80年代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美国的80%,甚至在90年代中后期一度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日本经济当时已经完成了追赶阶段,开始进入竞争阶段,而这个时期由于没有了后发展的优势,发展速度自然放慢。三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有大国的优势,这个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详细的说明,简单来说,大国不但能够在追赶阶段表现出色,在完成追赶阶段之后,由于其具有的综合优势,比小国在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在今后至少20年里,还会保持快速的发展。鉴于这方面的考虑,上述对中国经济的测算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客观评价。

四、大国效应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综合国力的基础是这个国家的幅员和人口。综观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只有中国、英国和美国。这里边除了英国在幅员和人口方面不占优势之外,中国和美国都在人力和幅员方面名列前茅。日本之所以很难成为强国,是因为它的面积只有中国的1/30,人口也只有中国的1/10;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尽管幅员辽阔,跟中国的面积差不多,加拿大甚至超过了中国,但其人口分别只有中国的1/40和1/60,同样难以成为强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如果人口不再减少的话)、巴西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在21世纪成为世界强国的候选者,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真正的候选者只有美国、中国和印度。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主要国家之间的差距正逐渐减小。最后的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人口和幅员上,除非某个国家发生重大的技术革命,像英国的工业革命一样。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可能性不大,即使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其他国家也会迅速效仿。大国一旦成为强国,其优势和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往往超过了经济本身。如18和19世纪的英国,由于其世界强国的地位,统治了半个地球,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替代英国之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使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强国一旦形成,其他国家短时间内是很难超越的。大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国,并且能够改变世界,主要是由于大国有其自身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国能够承担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

大国具有人口和幅员优势,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和空间,因而能够在各个领域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取得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能够进行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而一个小国是很难完成的。如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尽管经济比较发达,但其只有几个行业做得不错,不可能搞门类齐全的研究,所以不可能成为大国;如日本这样的幅员和人口中等的国家,尽管经济目前居全球第二位,由于不算一个大国,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就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在某些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被中国赶超。中国目前虽然科技水平还不高,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想进行某个领域的突破,可以拿出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如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连日本都甘拜下风;印度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中国还不如,但由于也是个大国,在某些领域(如航天)有超过日本的趋势,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日本,如软件业。

●2.大国能够确保其经济的领先地位,并影响整个世界

对一个国家来讲,如果在经济政策和政府管理方面不出大的问题,经济就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对于落后国家来说,还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逐渐赶上先进的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积累期、追赶期、竞争期、领先期。对于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来说,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90年代已完成追赶期,日本更是在80年代就已经完成追赶期。但问题是,日本完成追赶期后,迅速进入了与美国的竞争期,一度有挑战美国取得领先的趋势,但最终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主要是日本不是一个大国,不能够取得全方位的优势,局部的突破只能是昙花一现。当美国运用其强国优势展开竞争时,可以轻松地击败日本;而韩国更糟糕,自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蹶不振。如果说日本是中等偏上国家的话,韩国只能算个中小国家,其人口和面积只有日本的1/3。即使以后跟朝鲜统一,统一后的朝鲜半岛也只能算个标准的中等国家。所以,当韩国完成追赶期之后,在竞争期的初期就败了下来,也可以说根本就不具备竞争的资格,更不用说领先了。表面上看是由于1996年的金融危机造成的,但实质是韩国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大国的内在优势,在经济上只能做大国的跟随者。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大国来说就不同了。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快速的发展,当完成追赶阶段之后,就可以运用其综合优势,与强国展开竞争,并且能够最终超越,取得领先的地位,而一旦取得领先的地位,按照目前的情况,别的国家在今后几个世纪内都是难以超越的。英国之所以后来被美国赶超,主要是因为其面积和人口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中国不同,一旦取得领先优势,由于其人口方面的绝对优势,将会长期保持领先。

●3.大国可集中力量办大事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还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小国难以办到的大事。小国的财力和人力有限,不可能做很大的事情。比如三峡工程,如果放到越南就很可能建不了;再比如美国能够登上月球,动用了十几万的研究人员,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如果让卢森堡来做,尽管它是目前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它可能把所有的技术人员都用来研究登月都不够,因为卢森堡只有40多万人;法国是个中等国家,经济上名列世界第六位,由于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所以空客这样的大飞机只能联合德国等国家共同制造,而美国单独就可以制造波音这样的大飞机。所以,只有大国才有可能做出一些大的震撼世界的大工程和大项目,这也是大国的优势之一。

●4.产业门类齐全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工业门类齐全,这样就能够减少对其他国家的过分依赖,尤其在战争时期能够确保战略物资和装备的生产和供应。而小的国家只能集中于某个或部分领域,一旦受到冲击或外来制裁,就很难支撑下去。比如以石油生产为主的伊拉克,一旦受到制裁,尽管有很多的美元,但却买不到食品和药品这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其国内在这方面基本是空白。大国由于产业门类齐全,因而具有抗风险的能力。

●5.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见到效益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一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其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其产业的规模非常庞大,一旦采用,将很快在全行业产生巨大的效益。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据统计,到2006年止,中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如果在一个小国,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同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其科技创新的范围广,在各行各业都可进行创新性研究。比如在专利申请方面,到2006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位。尽管发明专利申请只有17万件,占专利总数的不到6%,并且转化成生产力的比例只有5%,但总数额庞大,加上中国每个产业的规模都很大。哪怕一项专利技术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开始使用,一旦见到效益,其他企业就会竞相模仿,因此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对大国来说,不但科研成果多,而且一旦采用,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已成为中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方面,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478亿美元。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

图6-7 中国历年高科技产品出口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统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科技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大量增加,科研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如果发挥好大国科技效益明显这一优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6.公共设施的利用率高

由于大国的人口众多,对于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一般要高于一些小的国家,这样人均摊到的成本就很低。因此,很多小国没有的公共设施,大国就能够建设。这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这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中国的高速公路只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就超过了6万公里,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再过3年左右的时间,就超过美国的8.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加快了高速铁路的建设,尽管比日本和欧洲晚了几十年,但中国是个大国,因此不用几年,总里程就会超过其他国家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到2010年,中国计划建设1万多公里的高速铁路,而目前世界其他国家高速铁路的总里程不过5000公里。所以,一个大国当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够完善各类公共设施,而一个小国即使人均收入高于大国都很难做到。

●7.大国具有软实力的优势

大国综合国力较强,在世界的影响力一般高于中小国家。中国之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经济落后时,还能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美国也是一个大国,更是一个强国,所以它可以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和标准。比如美元霸权就是很好的例子。日本虽然经济也比较发达,但由于不是个真正的大国,日元就不可能有美元这样的地位。另外,大国还能够在军事、文化等方面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通过强势和思想同化来影响其他国家,从而确保其领先地位。而小的国家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比如韩国虽然最近几年电视剧风靡中国和日本,但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本身也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也是中国文化的延伸。并且当它失去了其目标群体,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韩国本身是个小国,不但没有强势推广的能力,本身也缺乏内涵和吸引力,生命力很难长久。

总的来说,大国具有很多小国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一旦这种优势具备发挥作用的条件,就会使这些优势迅速转变为胜势,从而使大国保持领先的地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已居世界第三位,加上中国政府管理国家的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稳定,国际环境处于最有利的时期,具备了发挥优势的条件。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中国的腾飞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