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劳动报酬分配
何永德
企业内部劳动报酬应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动量计算工资。在当前条件下,计算劳动量有两种方式:
(一)用标准时间计算劳动量
(1)定额时间。适用于劳动量与劳动成果有密切联系的工种。先以平均熟练程度、平均劳动强度为标准,制订单位劳动成果的工时消耗定额;用完成的劳动成果量乘以工时消耗定额所得的定额工时,就是每个劳动者的劳动量。
(2)定员时间。适用于劳动量与劳动成果无显著联系的工种。按工作需要制订定员标准,按定员标准配备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评定技术等级,制订等级差别系数,自然劳动时间乘以等级差别系数即为定员时间。
(3)标准时间。定额时间,定员时间反映同一工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劳动效率所支出的劳动量。要把不同工种的定额时间、定员时间加总起来,需先乘以劳动差别系数。制订劳动差别系数的原则是:以简单劳动的差别系数为1,则复杂劳动的差别系数大于1;以轻便劳动的差别系数为1,则沉重劳动的差别系数大于1;以正常劳动条件下的差别系数为1,则有害劳动条件下的差别系数大于1。用定额时间、定员时间乘以差别系数就得标准时间。这种计量方法是劳动量的直接计量法。
(二)用劳动成果计算劳动量
此种计算方式是从定额时间演变而来。
个人所得工资=定额工时×差别系数×单位标准时间工资
这是用定额工时计算劳动量,这种分配形式就是定额工资。
将上式作如下改变:
个人所得工资=定额工时×差别系数×单位标准时间工资=劳动成果×单位成果定额工时×差别系数×单位标准时间工资=劳动成果×单位成果工资
这是用劳动成果行量劳动量,这种分配形式就是计件工资,即按成果的件数计算工资。
定额工资适用于一个工人在同一时期内完成的劳动成果种类很多的场合。因劳动成果种类很多,用一、二种劳动成果不能全面代表他们的劳动量,用全部劳动成果反映劳动量又嫌烦琐累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定额工时比较恰当,每种劳动成果的定额工时相加,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劳动量。
计件工资适用于一个工人在同一时期内完成的劳动成果种类很少的场合。由于劳动成果种类很少,只有一、二种,用劳动成果量代表劳动量比较直观、明了、简单、方便。这种计量方法是劳动量的间接计量法。
当劳动成果不止一种时:
个人定额工资=∑(劳动成果×单位成果定额工时×差别系数)×单位标准时间工资
个人计件工资=∑(劳动成果×单位成果工资)
劳动成果有两种表现形式:
(1)总成果
具体指标是产品产量或总产值。它只反映增加产量所花的劳动,某些情况下也能反映提高质量所花的劳动,但不能反映降低物料消耗所花的劳动。其实,降低物料消耗也是要花劳动的,因为必须精心下料,精心操作,防止跑冒滴漏,充分利用边角余料,不仅要花费脑力劳动,同时也要花费体力劳动,物料消耗的降低是通过多支出活劳动换来的。
(2)净成果
主要指标是净收入,它是总成果减去“投入”以后的余额。“投入”包括物质消耗(如原材燃料消耗)、非物质消耗(如职工教育经费、差旅费、保险费)以及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的贷款利息与占用费。这是指计算企业的净成里而言。在计算个人的净成果时,不必如此详尽,只减去特质消耗就行了。
净成果既能反映增加产量的劳动,也能反映降低物耗的劳动,因而能确充分反映劳动量。凡能按个人计算净成果的地方,应按个人计算净成果,据以确定个人工资。不能按个人计算净成果时,可按工种计算净成果,据以确定工种工资总额,再按标准时间分到个人。不能按工种计算净成果时,可按车间计算净成果,据以确定车间工资总额,再按标准时间分到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