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区联动”理念的由来

“三区联动”理念的由来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区联动”理念的由来1.“三区联动”在杨浦城区转型的探索中提出面临挑战。杨浦区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区之一,也是上海区县中唯一入选的城区。

二、“三区联动”理念的由来

1.“三区联动”在杨浦城区转型的探索中提出

(1)面临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开放和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杨浦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逐步弱化,传统产业逐步淡出。原来1 200多家国有企业只剩下200多家,产业工人从近60万降到6万左右,大量工人下岗失业,产业出现空心化。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区委、区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2)开辟新路。1999年11月29日,时任市委书记黄菊来杨浦区调研时指出:上海东北块集中了复旦、同济、二军大、财大、上理工等大学,杨浦区要思考,如何将其发展成为上海重要的高校园区和产业园区?这里面需要很多社会化的服务设施,而且要达到21世纪的要求,区里要主动承接好,变成自己的产业。园区也可成为上海年轻人才滚动、最初创业的地方,甚至吸引来上海找工作的大学生先到杨浦,这也是一批生力军。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徐匡迪、龚学平也分别带综合调研组来杨浦区考察,帮助杨浦区分析形势,明确方向。

杨浦区从市领导的指点和探索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区域富有的科教资源是杨浦区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把科教资源的潜在优势变为发展胜势是城区转型的关键,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区域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调整,为杨浦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诸多资源。于是,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两个依托”的战略决策,即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和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形成的优势加快杨浦区的发展。2000年7月,杨浦区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依托高校优势推进杨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打造“知识杨浦”的口号和建设“杨浦大学城”的规划,杨浦区的转型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轨道。

(3)重大转折。2003年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杨浦区的发展,充分肯定了杨浦区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决定,要求高起点编制杨浦知识创新区的规划。韩正市长到杨浦区调研后指出,规划要体现“历史延续、文化弘扬、功能提升、环境优化”。杨浦区的转型成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年努力动员了全区力量并邀请复旦、同济大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城区发展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杨浦知识创新区的资源集聚优势,以整合大学资源为主线,就地拓展、就近发展,实现“三区联动”即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推进科教资源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现产学研与社会发展互动。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定位:贯彻“科教兴市”战略,以建设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为契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级,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杨浦知识创新区深厚的科教、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与共享为依托,以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教育的辐射效应,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形成“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的氛围和环境。同时确定了“两片、一线、一带”的空间布局,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开发区域和10大功能性项目。

2004年4月19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杨浦知识创新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的最大成果就是提出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它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从具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出发,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发展路径,也形成了一种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发展模式。

(4)实现跨越。正是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经过连续多年的攻坚克难,杨浦区取得了城区转型的丰硕成果,2010年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指出,上海市杨浦区实施“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一个老工业城区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的新型城区,知识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的32.7%。杨浦区站到了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的平台上。杨浦区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是全国首批20个试点城区之一,也是上海区县中唯一入选的城区。杨浦区的转型发展由杨浦战略进入上海战略,现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杨浦区的发展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三区联动”在杨浦城区转型中的实践

“三区联动”的理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区内高校的响应,同时也在杨浦区的干部和群众中形成了共识。区委、区政府以主动的姿态实施“联动”,他们既是“三区联动”理念的提出者、倡导者,也是“三区联动”理念的努力践行者;区委、区政府的职能部门都积极把“三区联动”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工作中,“三区联动”成为推进全区各项工作的共同模式。高校、企业以及部队也不断在“三区联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三区联动”在杨浦城区转型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引领。区委、区政府反复强调大学对于城区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尤其是在杨浦转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教育干部顾大局、讲大气、算大账,要求确立“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的理念,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好的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美化大学周边环境。同时,在全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如建立了“院士风采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区委、区政府领导还和区域内的院士接成对子,倾听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

(2)建立合作机制。区政府先后和11所高校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内容包括:建立区、校领导定期会商和工作对接机制;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共同推进杨浦区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合作推进教育卫生综合改革和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城区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加强双方干部的交流培养等。

(3)制订政策措施。在劳动模范、“杨浦好儿女”等各类先进评选活动中,评选的范围都从区属扩展到区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扶持人才的政策措施,杨浦区已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面实施“3310”引才计划,即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实现三大目标、并推出与之配套的十项政策。实施财政扶持补助,提供资金担保与贴息以降低创业启动成本,设立项目风投基金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加快落实并推进引进人才的安居工程,优先安排医疗及子女教育,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发挥政府采购导向作用,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4)切实做好服务。区委、区政府从高校周边环境整治、高校后勤社会化到校区拓展、大学科技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满腔热情为高校提供服务。如2003年以来,区域内大学的占地面积从4.2平方公里发展到7平方公里;在复旦、同济、上理工百年校庆之际,区委、区政府将此作为区的重点工作,倾全区之力给予配合,取得了良好反响。

(5)建设科技园区。6年来,建成了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9个专业化科技园、3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成为政府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载体,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

(6)打造公共平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力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教资源向社会和社区开放。如创智天地、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知识产权园、人才广场、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的建设,正在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符合各类创新主体需求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7)开展教育合作。与高校共同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和学习型城区,已有14所中小学成为大学的附中、附小;高校的智力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入社区教育和各类学习型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型城区的创建水平。

(8)实行干部交流。区、校坚持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锻炼,从挂职干部的推荐选拔到挂职岗位的安排、培养计划的制订、带教老师的落实、挂职工作的考核等,已形成一套制度,在区校之间编织了一条条联动纽带,产生了“破墙效应”,为社区、学校工作都作出了贡献,这些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显著提高,成为一批复合型干部,许多干部挂职锻炼后在区、校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9)拓展多元联动。“三区联动”从区内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联动向区内的营区、商区等联动;又从区内拓展到全市,和市内的高校、企业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展共建、合作;进而又和长三角地区、和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开展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