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烟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亮点

烟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亮点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烟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亮点——以南山为例山东省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域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1.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0万人。烟台农村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2008年烟台进出口总额增长46.5%,增幅居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首位。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2 000多个。

烟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亮点——以南山为例

山东省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域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1.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0万人。目前,烟台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着发展模式,成就辉煌。

一、烟台经济发展概况

(一)烟台经济总量位居山东第二、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第七位,是全国经济总量过3 000亿元的23个城市之一

2008年,烟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 43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4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6.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935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其中出口201亿美元。

(二)烟台现代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

烟台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克服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被不同部门分割、垄断、盘剥的体制弊端,农业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和企业化进程。目前,全市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8个,专业村640个,基本形成了果品、蔬菜、食用菌、粉丝、海珍品、畜牧养殖和加工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产业区和产业带。全市有12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50个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农产品有效注册商品达到1 975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 166家,年销售收入976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8家。被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列全国地级市之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烟台农村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农民身份正在转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联动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正在建立,“三农”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现代农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烟台产业集群粗具规模,一批“旗舰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劲

2008年,烟台三次产业比8∶60.9∶31.1,二产比全国高12.3个百分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有9家,利税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7家。目前,烟台的汽车、食品、黄金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完善的配套体系;电脑、手机和船舶产业集群正在拓展;核电、石化和特种化纤产业集群也已起步。一批领引产业集群发展的“旗舰型”企业发挥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产业集群形成了明显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对外开放成就了烟台的今天,烟台的外向型经济位居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前列

截至2008年,烟台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万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98亿美元,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1 400多家农业外资企业进驻烟台,涉外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50%。目前,烟台农业外向度达到85%,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全市现有80多家企业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窗口和办事处,农产品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种100多个,年出口各类农产品100多万吨。2008年烟台进出口总额增长46.5%,增幅居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首位。

二、烟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烟台通过多元化的农业组织模式,整合资源、提升农业经营水平,搭建了村企合作新平台,为烟台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子

烟台为了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先后推行了“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农场”等多元化组织模式,将分散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到公司,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供信息、储藏保鲜、销售等服务,调剂资金、协调生产,推行产、销一体化经营,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销售农产品,建立了以权益为纽带的比较稳定利益与风险共同分摊机制,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户与企业双赢。近年来,烟台市以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积极探索、重点实施,形成了以莱阳市发展合作社、莱州市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典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服务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高层次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2 000多个。其中较规范的308个,会员数量8.2万户,拥有固定资产2.6亿元,年经营收入8.4亿元。

烟台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种植分公司牵头建立烟台(蓬莱)长城葡萄生产股份合作社,将其下设的3个基地改造成了3个合作社,连接13个村,分别成立分社,以土地承包入股的形式,吸收了1 100户农民作为社员,集中了6 000亩地作为基地,每个社员承包管理5亩葡萄园,葡萄种植标准全部统一,由合作社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葡萄收获后由公司按规定质量统一收购,农民获得固定劳务费,超产超质者,企业给予奖励。农民每亩地可获得1 450元的固定收入,人均年收入达到8 025元。这种运作模式确保了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生产高质量产品,农民获得较高收益。

莱阳龙大食品集团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实行先进的农场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有机蔬菜种植和加工通过了日本、欧盟等国际组织注册。

蓬莱君顶酒庄以产业化为纽带,在南王山谷整合12平方公里、18个行政村的土地,集中规划建设葡萄标准化种植园、高端葡萄酒庄、旅游观光园和新型农民社区,实行企业、农民、土地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拓展到产、加、销、游各个环节,实现了村企互动,工农双赢。目前,1 980户农民带地入股葡萄生产合作社,2 000名农民变成基地工人。公司出资建设的新农村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部分社员已搬迁入住。公司高端酒庄葡萄酒年产量达1 000多吨,成为国内葡萄酒酿造巨头和烟台市骨干龙头企业。

龙口复发中记冷藏有限公司,目前是亚洲最大的水果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年出口水果3万吨,出口创汇2 000多万美元。该公司建有3万亩水果品基地,基地实行企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全部出口国际市场。目前,该基地已通过欧盟等国际组织注册。

(二)烟台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农业经营带来了新理念,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一,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一是发展订单农业,签订合同契约解决农民销售上的后顾之忧,稳定企业的货源。二是实行股份合作。龙头企业通过吸收农民入股,使企业与农户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当农户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受到损失时,企业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偿。如,莱阳宏富食品有限公司是1995年由78户农民入股筹资200万元兴建的一个蔬菜加工企业,到目前,入股农民已达到120多户,公司总资产增加到2 000多万元,农民每年得到的红利一直保持在15%以上。烟台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拿出销售收入的0.5%作为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基地农民灾年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补偿,企业与农民真正做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二,建立健全科技推动机制。一是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研究开发工程。自1996以来,市里投资3 000万元专门用于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全市累计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300多个,并选育出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优良品种,使烟台成为全国重要的良种培育基地。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市里重点抓好烟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每个县市区抓好10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每个乡镇抓好1个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将最优良的品种、最先进的栽培技术、节水设施、管理手段在示范园内综合应用,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全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园320个。三是推广实用技术。近年来,结合农业产业化实施,各级农技推广体系和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果品套袋、节水灌溉、平衡施肥、设施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等50多项农业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供系列化服务。

第三,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一是龙头企业每年从所得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力量,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二是引导支持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基地开发。三是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名优农产品生产。四是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烟台的开放优势,采取会展招商、网上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引和利用外资,开发烟台农业。

第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实践了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土地流转形式,积极推进大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建设。

第五,建立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联动发展机制。近年来,烟台市实施中等城市集群发展战略。促进园区向县城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企业集中,加速了城乡产业融合,形成产业联盟和企业群体,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如,莱阳市将老城区和开发区外向型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一体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了3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人口由15万人猛增至30万人。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食品加工企业进区、进园发展;同时吸引农民进厂、进城就业,形成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鲁花集团和天府集团原来都坐落在乡镇,前几年将厂房迁至县城园区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大增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增长。2008年两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0亿元和15亿元,比3年前增长3倍和2.5倍。

通过城乡联动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5万人,而且每年新增加4万~5万人。2007年,全市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1.2%来自非农产业,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40.4%。

三、南山新农村建设成效

(一)烟台有一个南山村,是村又是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村企合一。南山村跻身于全国名村之列,南山集团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堪称当今时代中国新农村

南山是在烟台龙口市东江镇前宋村的基础上发展成立的一个村,一个村落重建中推行村企合一、集团式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大企业集团。2008年,南山拥有4万工人,产值316亿元,销售收入近320亿元、创造利税48亿元;排2008年中国经济十强村的第二,排中国企业500强居178位(2007年为282位),排《福布斯》2008中国顶尖企业榜第24位。2009年6月南山连续5年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榜上有名,居267位,品牌价值31.18亿元。目前建成86平方公里的农民新城,总人口10万,其中有36个村落、7 800户、23 000个南山居民;拥有40多个企业,涉及精纺、服装、铝型材、电力木业、酿酒、绿色农业、旅游、教育、医疗等十几个产业、上千个产品。目前,南山已经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农民新城”,发展起了现代化高水平的工业区、教育区、生活区、商贸区、旅游区。建起了烟台市一流水平的“南山大剧院”、两万座位的现代化“南山体育场”、亚洲一流水平的高尔夫球场等高标准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起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医院和学校;建起了高档次的星级宾馆和国际会展馆;建起了绿树环抱的人工湖、30平方公里绿地。南山完成了由“小农”到“小康”的转型,南山人完成了由农到工的转变,实现了劳有所得、能有所尽、利有所图、财有所占、成有所就、老有所养,和谐发展。

(二)南山从前宋村第三生产队起步,以工补农,在集体致富的创业路上越走越宽

南山集团的前身是龙口市的前宋村,该村共有4个生产队,260户,800多人,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地处山区,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区域优势,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1978年,时任前宋村第三生产队队长的宋作文,从带几个人做豆腐的买卖,组织社员复新旧水泥袋起步,率领第三生产队56户人家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创业路。1979年春天,前宋村三小队上马了第一个颇具规模的项目——玻璃拔丝厂。从1981年到1987年,在短短的6年中,宋作文(1983年,前宋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宋作文为承包人)带领的三小队的乡亲们,先后成立了水泥袋厂、玻璃纤维厂、石棉瓦厂、毛纺厂、棉纺厂,几乎每年上一个项目,越上规模越大,组建了山东龙口新华毛纺织总厂。1993年,南山集团上马了1.35万千瓦热电厂,之后,又陆续投资建设了两处热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100多万千瓦。1996年,南山集团引进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7个国家17个厂家的一流生产设备投资新上了精纺呢绒项目,2000年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精纺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使年生产能力突破1 500万米,成为国内第一大精纺生产厂家,为杉杉、红领、雅戈尔等国内著名服装厂家供货,还有50%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对精纺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成为国内第一大精纺生产厂家之后,南山集团建立了年产140万套高档西服的服装厂,投资上了15.6万吨的电解铝厂和12万吨的碳素厂项目,建成了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2004年,南山大学园区奠基。2005年,南山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烟台市首家五星级酒店南山国际会议中心揭牌。2008年,南山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996年开始,南山集团利用自有资金开始加大投入,从最初每年投入2亿~3亿元,到后来5亿~6亿元,再到2001年10亿元,2002年15亿元,2003年达到30亿元。目前,南山集团又进入了资本运营的快车道。1999年12月,南山铝业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累计已融资15亿元; 2007年12月,南山纺织服装的Natsun Hold - craliaLTD股票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三)南山靠融合资源、城乡统筹,开创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1987年,前宋村第三生产小队富了。第三生产小队固定资产达到5 500万元,全队56户人家,户均资产100万元,家家住进166平方米的别墅式小楼,家家充分就业,适龄儿童充分上学,全体社员不再种庄稼,全部领工资、吃供粮,亦农亦工,身份发生了大转变,但是发展与人地等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其他生产队有人地资源,又发展不起来,204户村民还没有走上富裕道路,背负20万元的债务。此时,前宋村推选了宋作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宋作文开始了前宋村的共享共建。1989年,南山集团成立,宋作文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时,南山集团已进入了投入、发展,再投入、再发展,大投入、大发展的良性循环。至1992年前宋村第三小队融合了其他生产队,完成了发展中的第一次融合,实现了全村2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统一配置,村子变大了,资产变厚了,产品链更长了,使全村260户村民户均资产200万元。1994年,前宋村的全体村民告别了传统的农民生涯,过上了崭新的都市生活;往日泥墙灰瓦、泥土山路、荒凉寒碜的前宋村消失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区在龙口市的东南山区拔地而起。1994~2000年,前宋村又融合了周边8个村,占地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村民壮大到1 500户,户均资产达到300万元。2001年前宋村正式更名为南山村。2004年,又有5个村被融合进来,村规模达到1 800户,占地45平方公里,户均资产580万元。2007年,再有22个村被融合,村达到今天的规模。至此,宋作文引领的团队由一个生产队到一个村再到36个村合一及集团公司与村委会合一的大集体,使7 800户南山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较快地完成了从种地到发展工副业,从少数人富到多数人富,从初级工业到现代工业,从新农村到新城镇,从城镇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五次大跨越,把一个村庄建成了一个友好型、节约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民新城。

四、启示和体会

(一)烟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烟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推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专业化经营,建立了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体系,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格局,使“三农”问题迎刃而解。我省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要发挥特色、优质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势必要加快推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促进我省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二)南山集团公司式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内在机制值得研究和学习

近年来,南山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胡总书记两次视察南山,曾对南山人舍得投资办教育给予了“具有战略眼光”的评价。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会聚南山研讨南山经验与发展方向,一致认为南山走出了小城镇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的一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它是城市化道路尤其是小城镇化的首选模式。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再聚南山研讨龙口市的城乡一体化,认为以集团公司城乡一体化为样板的龙口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启示作用。我们看南山,有几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南山有一个具有很强公益事业心的能人引领的极具竞争力的集体经济体制。现在这个集体所有体制行政级别低,但发展起点高、平台宽、发展目标远大,且开放、自我拓展能力强,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样的体制有充足的集体用地、雄厚的滚动资金、齐心协力进取的村民三大支撑,开发建设成本低、程序简单、效率高,持续发展能力强。

二是南山有多元化的链式运作产业链及一支高效运转的队伍。南山总是把集团的主导产业向后拉长、向前延伸,不断培育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南山集团建成一系列关联产业:毛纺、精纺与服装;电厂与电解铝厂、氧化铝、碳素厂、铝材厂;木业与建筑、家具等等,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东海经济园区各企业与南山工业园各企业之间,都有关联。就是靠这种产业链式的滚动,“滚”出了南山今天的规模和实力。南山这支队伍高效运转,不断创造“南山速度”。在南山不管项目多大,项目建设投产周期很少超过一年:烟台南山学院,9个月;年产3万吨的南山庄园葡萄酒项目,6个月;高级呢绒项目正常建设周期需用3年时间,而南山集团只用了不到一年; 12万吨电解铝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从规划论证到设备安装按常规需要3~5年,而南山集团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规划6平方公里的旅游二期工程——中华历史文化园,只用了一年半,而在别的地方,至少需要10年以上。铝业股票从1998年开始运作,到1999年12月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就是靠一流的速度,南山人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效益,赢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是南山有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第一,南山实施村企合一的集团制。这个制度建立在劳动承包制之上,以村民劳动股份合作为基础,以村企资源一体配置、产业一体发展、利益一体共享、空间一体布局、社会一体发展、生态一体建设为内容,以工业化、城市化为路径的集团集公司式的城乡一体化设计、统筹发展,为村落城市化建设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第二,南山建立的“加成分配”制度具有加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南山实施六次分配法,第一、二次分配为岗位工资和奖金,第三到第六次分配分别为加成(工资和奖金为基础,加同等数额报酬,记入个人“加成手册”,不发现金,每年计利息)、劳动股金(以加成报酬为基础,扩增5~10倍货币性资产,记入“股份手册”,可继承,按累计金额的0.5%~2%分红)、股金红利(35~42岁每年5万元,43~50岁每年7万元,51岁以上每年10万元,年底按1%~2%比例发放)、劳保基金(男56~75岁、女52~75岁3 600元/年,76~85岁4 200元/年,86岁以上4 800元/年)。这个分配制度很好地处理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达到“多积累,少分配,立足长远,滚动发展”的目的,明确员工对集体资产具有实际的占有权和受益权,将员工个人利益与集团整体利益紧紧捆在一起,鼓励劳动致富,有效地凝聚了人心,也解决了积累与分配的矛盾,极大地增强了集团公司开发投资实力。第三,南山建立了吸纳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系列制度和措施。现在,有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专家、教授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并有65%以上的中层干部和负责人都是外来人员。其中,400多名外来打工人员担任了副主任以上领导职务。南山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的用人特殊优惠政策,为各类聘用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给予专家、教授高额报酬,奖金不封顶;让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入股、分红。从1991年开始,南山先后投资二十多亿元,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南山大学一整套教育体系,设立了入学奖学金、南山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奖励面达60%。学生在南山集团实习,每月可获得600~1 000元的实习费。目前,南山集团自己的人才培育机制,不仅满足了内需,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学习借鉴烟台、南山的经验,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

用改革发展的理念来看南山,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改革就不深入。南山发展进程就是改革、创新、发展的过程。是一体化发展模式缩短了南山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使他们快速实现从农到工、从农村到城市等一系列跨越,远远地走在全国的前面。南山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改革创新在任何领域、任何地区都能有大作为。我们应该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挖潜和发挥创新体制机制作用,积极培育农村能人,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条件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支持鼓励滇中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村企发展的路子,努力拓展“三农”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推动力和竞争力,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云南改革报告》200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