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充市经济发展周边环境

南充市经济发展周边环境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南充市经济发展周边环境——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的思考嘉陵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起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甘、川、渝四省市,干流全长1 119公里,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水上交通线。三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三)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的路径选

二、南充市经济发展周边环境——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的思考

嘉陵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起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甘、川、渝四省市,干流全长1 119公里,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四川省和交通部共同投资254亿元进行联合开发,在嘉陵江投资兴建16个梯级电站,嘉陵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黄金线和水上高速公路。抓住嘉陵江电航工程开发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快嘉陵江中游经济带建设,将有力推动川东北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对南充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的基本特征

区域经济学认为,经济区是指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某一空间范围。经济区在河流或峡谷的空间特征就表现为经济带。地理学上将嘉陵江沿岸的广元昭化至重庆合川段划为嘉陵江中游,包括广元市、南充市和广安市,河道全长650公里,区域面积3.51万平方公里,2005年区域总人口1 487.75万人,GDP为726.78亿元,人均GDP为4 885.1元。三市在区域经济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1)自然地理的相似性。三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地貌以丘陵为主,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型气候区,都属于矿产贫瘠区。三市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两岸,以嘉陵江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主。

(2)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三市工业均以轻工业为主。经济流向以重庆为主。三市盛产的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向重庆,三市的工业企业也大都为重庆的工业企业配套而生产,三市人民所需化肥、电器、汽车等物资又从重庆启运,经南充中转后销往川北地区。有人形象地描绘,三市往成都跑的是小汽车,往重庆跑的是货车。在此物流大循环中,南充市区成为重庆大城市扩散效应的第一承接地,使南充成为川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文化教育医疗中心。以南充市区为中心,以广元、广安等周边10多个县城为节点的嘉陵江中游经济带也就应运而生。

(3)社会文化的认同性。从历史沿革来看,三市历史上长期是一个行政区域,古时皆为古巴国区域,三国时期皆为蜀国领地,50~60年代三市皆为川北行署管辖区域,广安市在1993年以前仍属南充地区管辖区域。从三市语言、风俗习惯分析,三市人民多为巴人后裔或历史上所谓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语言上都是北方方言加西南方言,后来大多讲四川话;文化上,属长江文化中的巴蜀文化;风俗上,对人热情、重礼节、轻钱利、尊老爱幼、邻里相助、为人厚道。三市人民唇齿相依,同饮一江水,同讲一方话,文化同宗同源,语言相同,方言相近,世代友好,民风淳朴,为人厚道。这为经济带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的背景分析

从总体上判断,嘉陵江中游经济带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尽管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有东部沿海资金向西部转移的支持,但制约因素仍然相当突出,消极影响将长期存在。

(1)区位特殊。经济带位于长江上游,居于成渝经济区的“漏空地带”,处于成渝经济区重要节点——绵阳市与西部特大城市重庆市之间,是陕西乃至河南、山西等北方省市到重庆的咽喉之地,是北方物质进入重庆的必经之地。同时,经济带还是四川与重庆、湖北的临近边界地区,是川中、川西等内陆地区的重要出川通道之一。没有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的成渝经济区在地理特征上是不饱满的,在经济构成上也是不完善的。经济带的发展对川渝地区的迅速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潜力较大。三市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5年,三市人口占全省的17%,GDP总量仅占全省的9.8%,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储蓄额分别占全省的53.9%、25.5%、55.7%、80.2%、70.5%。差距意味着潜力。随着三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三市在自然资源、地理与人文资源、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是物产丰富、农业资源丰盛。三市粮油、畜牧、蔬菜产量列四川第一,是全国的产粮主产区。二是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嘉陵江13级梯级电站建成后,发电量达67.8亿~75.8亿千瓦小时,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近4亿元,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三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险峻的峡谷景观,还有秀丽的嘉陵江景色;不仅有厚重的古栈道文化、三国文化,还有奇特的古城要塞;不仅有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故里,还有名扬天下的革命将帅故里。三是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广阔。四是生态较好,环境容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恢复,重现绿水、青山、蓝天,特别是流经三市的嘉陵江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径流量大,所受污染较小,有较大空间支撑三市发展。

(3)机遇良好。一是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东部资金项目向西部转移的机遇,二是有长江流域经济区兴起和成渝经济带扩张的机遇,三是有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重视和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的机遇,四是有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将川东北经济区作为重要布局的机遇,五是有嘉陵江电航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和农业大区的嘉陵江中游经济带,必将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先机。

(4)势头强劲。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整体向好为经济带的较快发展打下了基础。三市近年来GDP增幅均在10%以上,形成竞相发展的态势。二是三市市区内交通条件的较大改善使区域经济发展如虎添翼。陆续竣工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打通了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外联通道,拓展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三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近年来,三市旅游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4年广安市抓住“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之机,实现旅游总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2%。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开发“红色旅游”,已纳入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线路的华蓥山游击支队旧址、小平故居、朱德故居等景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带内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的路径选择

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实践中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1)发展理念问题

经济带要发展,首先要开发“大脑”,在观念上创新。一是要树立超常发展的理念。增强紧迫感,工作破常规,发展求跨越。力争做到“两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隔几年上一个大台阶。二是要树立富民为本的理念。把“富民”作为一个目标任务,作为一个政策导向,冲破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保守意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要树立特色取胜的理念。避免发展思路雷同、产业结构趋同,把产业发展置于开放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去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优势主导产业,打造经济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四是要树立民本经济的理念。发展以民办、民有、民营、民享为特征的民本经济。五是要树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主导产业问题

从嘉陵江中游经济带资源现状和经济潜力分析,经济带的产业发展重点分别是:

第一,水电能源业。嘉陵江水能资源是经济带内得天独厚的资源。要抓住机遇,加快航行及发电枢纽工程建设,及早实现全江的功能化。按照功能齐备、发展协调、周转流畅的要求,加快沿江港口的规划和建设,大力发展嘉陵江航运,确保通航能力。

第二,旅游业。发展嘉陵江旅游业是综合开发利用嘉陵江的重点。经济带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建设层次低。经济区的各个方面要有整体观念和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区域特色,切忌盲目模仿、跟风雷同,切忌追求短期轰动效应;要统筹编制嘉陵江流域旅游发展规划,坚持综合开发、整合优势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抓住嘉陵江全面渠化、梯级开发的有利契机,以沿江旅游城镇为节点,以三国文化、名人故里、革命遗迹为品牌,实施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建设好沿江旅游城镇、特色旅游景区以及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嘉陵江建成融历史文化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度假等综合功能的“水上黄金旅游线”。

第三,嘉陵江特色产业。一是依托城市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二是利用临江优势,推进沿江畜牧业发展,形成优质生猪、优质肉羊、丰产奶牛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3)城市带动问题

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其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涓滴效应”,把产业向周边区域梯度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区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南充市区处于嘉陵江中游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又处于成渝高速大环线的重要节点,形成了近1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是川东北地区的区域商贸中心、科教中心、文卫中心和交通枢纽。

南充市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中,要以城市产业提升为中心,以节省资源和优化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为产业聚集提供平台,实现产业聚集与经营城市互促互动、城市经营与农村经营互促互动、市区发展与市域发展互促互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南充市区建设成为承接成渝经济圈、支撑嘉陵江中游经济带、辐射川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

在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也要发展其他二级城市和小城镇。一是建设广安市区、广元市区、阆中市三个城市附中心。二是加快建设岳池、南部等百万人口县城,建成经济带骨架的重要节点。三是大力发展沿江城镇和重点小集镇。健全城镇体系,就地转移农村人口,达到既发展城镇经济,又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目的。

(4)外部效应问题

嘉陵江开发中外部效应的存在,要求政府发挥应有作用,扩大正效应,控制负效应,从而获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环境污染。嘉陵江南充段总氮监测值为1.32毫克/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0.21,属于“轻污染”。全面禁止污染并非符合公众利益,但可以将污染控制在适当水平。政府可以采取三种主要方法:一是直接控制,比如制定排放标准,并强制执行,以限制污染量。二是间接控制,比如通过对污染活动征税或对污染控制实行补贴,促使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手段减少污染排放量并防止其转嫁污染成本。三是建立污染权市场,企业购买和出售政府颁发的污染许可证,以成本效率方式实现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

第二,淹没和移民搬迁。嘉陵江航电工程建设,最主要的负效应表现在失去土地的风险、失去家园的风险和失去就业的风险三个方面。如何降低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对工程建设的效率损失,一是全面落实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使农民从补偿中获得收益,从项目扶持中走出困境。二是把淹没区纳入嘉陵江产业进行综合开发。三是加快对淹没区的后扶持。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一对一帮扶”活动,使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引导,培植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带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根本上解决嘉陵江航电工程淹没的负面影响。

(5)开发实施问题

第一,科学编制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是长远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尽管四川省做城镇体系规划时,把南充、广安、遂宁作为川东北片区来规划城镇,但真正意义上的嘉陵江中游经济带的规划未启动。经济带内三市应联手合作,打破行政界线,组织人员,从产业布局、城镇规划、交通建设、人口规模、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这一广大区域的合作。

第二,促进经济带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一是建立经济带合作平台。成立嘉陵江中游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期召开市长峰会,开展交流活动;加强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开发合作,牢固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整体观,整合资源、互补优势,合作推出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共同举办以嘉陵江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强交通合作,加快广(元)—南(充)—重庆高速公路的立项或建设工作,及早建成沿江高速公路网;加强兰渝铁路前期工作的合作,共同攻关;加强公路收费、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减少乱罚款、乱收费行为,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嘉陵江开发和治理合作,共同开发嘉陵江水能、电力资源,治理乱滥乱伐乱排放,打好总体战。二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投资拉动对经济带发展的推动力将会越来越小,必须坚持以外活内,借力发展。要有主动的开放意识,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进对外开放,既注重引进,又注重服务,既讲承诺,更讲诚信,变内陆弱势为新的开放强势;要有灵活多样的开放形式,只要是法律和政策无明文规定禁止的,都视为可以引进和发展;要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立足成渝,主攻江浙,加强与周边市州在资源、产业和市场的互动融合,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要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在“引商”的同时,切实做好“亲商、安商”工作,兑现落实优惠政策,增强诚信度。

第三,市场化配置资源,激活生产要素。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市场、完善法制,促进土地、民间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向资本转变,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注重建立嘉陵江中游经济带统一大市场,消除人为形成的割裂带、分割区,放开市场准入限制,降低综合商务成本。

第四,研究制定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嘉陵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政策。国土、建设、林业、交通、财政、招商、税务等部门和沿江各县应以此为总纲,研究出台本部门、本地区综合开发利用嘉陵江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尽快争取制定嘉陵江综合开发利用的地方法规,对嘉陵江的水面利用、砂石管理、环境治理等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形成规范性文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制定经济带内相互投资的鼓励政策和办法,促使三市经济的流动和融合。嘉陵江中游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带三市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四川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指导。这样,经济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经济带,也才能产生“1+1+1>3”的效应,成为四川一个重要发展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