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之努力,形势喜人。可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较大。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

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之努力,形势喜人。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发达地区实现相对容易很多,而欠发达地区(即老少边穷地区,以下简称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则难度很大。湖北地处中部,号称鱼米之乡。但湖北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也很大,包括恩施、十堰、神农架、宜昌和襄阳市西部的山区县市,共计27个市县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9.84%,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0.42%,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2.07%,GDP仅占全省的14.88%,人均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7.5%。可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较大。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发达地区的特点、潜在优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思考。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原理

1.古典的比较成本理论。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源自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不同,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它最具成本优势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具有成本优势,则在其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品,“两优取其重”;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处于成本劣势,则选择劣势最小的产品,“两劣取其轻”。这样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各国都能获得利益,实现国际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了论证比较成本理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运用,李嘉图曾举例说明: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只需8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一定量毛呢只需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英国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和毛呢,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劳动一年。在这个例子中,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其相对优势更大一点,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却处于劣势,但在毛呢的生产上占有相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英国来说,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缺乏相对优势。难道英国就不生产了吗?实际上,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与葡萄酒生产相比占有相对优势,可以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尽管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相比之下,葡萄酒生产更处于相对优势,就它来说,与其用一部分资本生产葡萄酒,用另一部分资本生产毛呢,不如用全部资本都生产葡萄酒。这样,葡萄牙以酒换英国的毛呢,对两国均有利可图。因为,通过交换,英国只用100个工人的劳动就可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则需要121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的葡萄酒,节约20个工人的劳动;葡萄牙则以80个工人的劳动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需要90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的毛呢,可节约10个人的劳动。两国因此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2.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的观点看,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有道理的,称为“静态比较成本理论”。按照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先进国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后进国家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后进国家永远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该理论受到后进国家的批评,也受到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挑战。首先受到当时尚处于后进地位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挑战,他认为,比较成本优势不是绝对的,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后进国家对尚处于“成本劣势”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扶持,“成本劣势”可以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跻身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行列,改变自己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因为李斯特从动态的观点看待“比较成本”,他的学说被称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其次,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考察美国进出口产品时发现原先美国出口产品后来改变为进口产品,产品经历了“产品开发——产品出口——技术出口——产品进口——新产品开发”的循环过程,他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产品循环理论”。后来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在综合“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产品循环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进国家具有劳动成本的优势,后进国家可利用发达国家技术成果,降低技术费用。如果后进国家政府能够采用适当产业政策,则进口产品可转化为出口产品,成本劣势可转化为成本优势,后进国可转化为先进国。筱原三代平的理论被人们称为“后发比较优势理论”。它特别强调后进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进国家应该更多更好地利用产业政策,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3.比较优势的特点。综合古典比较成本理论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观点,比较优势具有以下特点:①相对性。相对性是对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比较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也不存在绝对的劣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优势可以转换成明天的劣势,今天的劣势也可转换成明天的优势,甚至自己的劣势本身就有可能是别人不可具备的优势。②客观性。比较优势理论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般来讲,优势是其进步的表现,劣势是其落后的表现,是由落后引起的,与落后相伴随。但是优势进步到一定时候是会停滞的,劣势落后到一定时候则会转化为后发优势。③潜在性。劣势落后到一定时候则会转化为后发优势是由潜在性决定的。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人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人性中一定会潜伏着某种冲动,这种冲动就是追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追赶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趋势,只要因势利导这种趋势,劣势一定会转化为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状

深入分析和把握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状,对于制定新农村发展战略,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重要的意义。

1.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但是,传统农业占优势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传统农业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组织、土地制度和耕作技术。少数按现代商业方式和技术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处于小农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例如:湖北恩施类似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只有宏产魔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希之源生物工厂有限公司、华龙村茶叶有限公司、九州特产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在传统的农业中,就是人数占的比例很大,而产品商品化占的比例很小,大多数产品用于自给自足消费。在现代农业中,就是人数占的比例很小,而产品商品化的比例却大得多。这种现象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因此,二元结构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是欠发达地区农业最重要的特征。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

2.农业生产的目标函数与供给反应异常。由于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社会客观分化为发达和欠发达状态。一般来说,发达地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动力表现非常明显,欠发达地区农民生产的目标函数却是农民自身与其家庭的粮食保证。而且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农民的生产目标就越是偏向于保证维持生存的粮食生产。只有当生产水平已经脱离了维持生存阶段时,农民除生产自给的粮食外还有剩余农产品可供出售。这时,半自给的农民可能受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的驱动。但由于农民的现金收入一般很低,他们往往把风险大小的考量置于利润最大化原则之前,不得不把用于经济作物生产的资源限制于首先保证粮食自给的范围以内,因而时常出现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于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反应迟缓和异常现象。即农产品供给对于价格的变化完全没反应或反应迟钝,甚至农产品价格上升会诱导农民提供较少的产品,因为农民容易满足于较低的生活水平。影响供给反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反应能力的大小。在欠发达地区,农民也许有追求利润的动机,但因为农业技术的落后,农业机械和化肥等投入品的缺乏(或者农民无力购买),其反应能力通常很微弱。另外土地面积、天气状况等等也同样制约着供给反应的能力。

3.资本投入不足。在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中的土地和劳动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使用量很少,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传统的、落后的。在有限的资本设备中,大多数还是由自身通过劳动形成的,如简易的农用建筑、灌溉设施等。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存在人口压力和缺乏非农业就业概念,再加上土地占有制度的缺陷使土地集中程度较高(尽管分散经营),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劳动过剩和土地的短缺(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很少)。这些地区不得不采取对作物加以精心照料的农业劳动密集技术以努力提高土地的单产水平。由于土地短缺,劳动力过剩,造成了地租水平较高而劳动的报酬很低,这又引起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低落,资本的投入就呈现递减趋势。

4.预测经济变动的能力较低。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幅度很大。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农产品的价格会剧升,按理对农民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首先必须满足农民自给性消费,剩余产品才会进入市场交易。在欠收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不会有剩余产品出售,因而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对农民并不会带来多少利益。相反,如果丰收造成剩余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价格剧降,丰收后农民仍然得不到好处。由于各种农产品间的需求弹性相当高,加大了生产者所面临的价格的不确定性。而欠发达地区一般交通条件、通讯条件落后,又使农产品的市场狭窄,农民只知道当地的市场价格,即使知道外地的价格比本地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网络和组织形式,也无法将农产品及时转运其他地区,或者忍受中间商的低价盘剥,从而加剧了价格和供求关系在各地区间的不均衡性。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比较优势

总的概括: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块还未来得及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开发的“处女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它过去的落后正是即将发挥更大作用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丰富的资源为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内涵要求是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是要有条件的。如前所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过去主要是解决吃饭问题,忽略了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将产品转为商品的意识不强。实际上欠发达地区拥有大量资源,以湖北西部为例,其中资源特色与优势最为突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截止2004年底,已发现矿产138种,其中铁、铜、磷、石膏、石灰石、岩盐等储量丰富,冶金白云岩、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优势矿产储量列于全国前列。对这些丰富资源的开发,特别有利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强厚物质基础。

2.原生态的环境可使农民增加溢外收入。新农村建设的第二内涵要求是使农民生活宽裕,这实际是讲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过去主要是靠劳动收入,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收入提高来源面更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民来说溢外的比重可能更大。所谓溢外收入,即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而获得的收益,它属于绝对地租的范畴。这种收入通俗地讲是一种旅游收入,但又有所不同,因为旅游收入往往是指旅游公司的获利,农民并不一定直接受惠,所以这里使用了溢外收入的表述。湖北欠发达地区多数在西部,而湖北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山地生态环境,有著名的武夷山区、秦巴山区、神农架林区和武当山,境内峰峦叠嶂,山高坡陡,海拔悬殊,森林茂密,植被千姿百态,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而这种原生态环境是今天生活在拥挤、压抑的都市里的人梦寐以求的天堂,是他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所以过去的穷山沟就一定会成为农民获取溢外收入的比较优势。

3.无污染的山货使产品商品化层次提高。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核心一是要提高产品商品化的层次和占领市场份额的扩大。过去欠发达地区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城市化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无污染的山货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欠发达地区提高产品商品化层次提供了可能。湖北恩施、十堰、神农架等地区有薇菜、蕨菜、山药、香椿等山野菜300余种,有魔芋、茶叶、板栗、葛粉等特种植物,有天麻党参、黄连、黄姜、当归、银杏、百合等名贵中药材数百种,还有生长在天然环境中的土豆、高山返季蔬菜和黄牛、山羊、猪、土鸡等,不仅受污染少,而且含有硒、锌等各种丰富的微量元素。这些产品产业化开发的潜力巨大,与现有较发达地区相比,无疑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

4.古朴的民风和艺术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第三内涵要求是乡风文明,而乡风文明建设是要有文化底蕴的。湖北欠发达地区一般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之地,古朴的民风和独特艺术文化的传承,又是其他较发达地区所欠缺的。湖北恩施市78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7.13%,其中少数民族有15个,占人口38.4%;长阳是土家族集中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人民世代和谐相处,心地善良。在恩施有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文化,在长阳有独特的民族艺术,如:巴桑舞、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等多次在三峡国际旅游节上获奖。尽管这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还有相当远的差距,但它却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也正是这一比较优势的存在,它特别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四、第五内涵要求的建设,只要乡风文明,加之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就容易得多。

四、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措施

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打持久战,因为比较优势转换为后发优势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热衷于政府给一点钱让农民修一点路、盖一点楼、整理一下环境卫生等等,就会把新农村建设的真正源泉和力量堵塞了,就变成了短期的政绩工程,反而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情绪,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政府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机遇。但是湖北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存在“小”、“散”、“浅”、“慢”等弊端,调整产业结构又涉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庞大系统工程的运作,作为分散的农民是无力应对的,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的职责在这里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引导农民整合资源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合理进行区域分工与产业布局。政府的投入也应主要用在这里,而不是过多用在现象形态上。

2.农民要走分散生产与集中经营相结合的道路。生产发展从理论上讲应走规模生产与规模经营之路,但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条件的限制,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走规模生产之路,因而仍需要坚持以农户为依托主体的分散生产模式。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离市场较远,长期困扰农民的是“三愁”:不知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特别是卖给谁的问题不好解决,因而必须在分散生产的基础上集中经营,以减少农户的交易成本。现阶段集中经营的最好选择就是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农民与市场相对接的桥梁。

3.社会尽责帮助和扶持欠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社会尽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法先进工业国家在工业化中期以后实行的“反哺农民”的做法,加大工业资源、城市资源“反流”农村的力度。特别是要改革对欠发达地区土地占有的方式,将现今流行的一卖了之改为长期租赁制,土地是一种可长期增值的稀缺资源,一卖了之切断了农民的生存之源,改为长期租赁制可使农民获得永远收益,这是“工业反哺农业”最直观方式,具有长期性和可靠性。二是各高等院校特别是涉农院校要为欠发达地区培养更多人才。湖北是教育大省,但湖北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出现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断层。以湖北省38个贫困县为例,文盲、半文盲率高达10.27%,而高中水平的占70.73%,中专水平的占0.96%;三峡库区的秭归县文盲、半文盲人口约占12.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2.79%。因此,除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外,各高等院校应加大培养更多涉农科技和管理人才,每年可拿出部分指标免费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大学生,还可举办各种培训班,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伦敦:J.M有限公司,1821.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

[3]王雅鹏.湖北三农问题探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6.

[4]矿产资源[N/OL].[2006-9-17].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200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