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产业组织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产业组织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产业组织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从生产组织的经营规模以及产业主体之间竞争结构的角度,可以将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的茶产业组织结构分以下几种模式。图3为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方式。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印度边远地区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据统计,茶产业约吸收了这些地区农业劳动力的20%,因此茶产业发展得到政府的重视。

2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产业组织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从生产组织的经营规模以及产业主体之间竞争结构的角度,可以将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的茶产业组织结构分以下几种模式。

2.1 茶园小规模经营模式

茶园小规模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茶园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农户主要生产和出售鲜叶。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农户均采用这种模式,但前向交易制度的具体安排方式有所不同。据斯里兰卡TSHDA(Tea Small Holdings Development Authority)2004年统计资料,斯里兰卡44%的茶园由小规模的家庭农户经营,其产量约占总产量的60%。目前,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农户经营面积小于1公顷,每个小生产种植业主的平均经营规模约为0.4公顷。图3为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方式。

img16

图3 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结构

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结构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其特殊的纵向交易制度。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少,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他们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大都私有。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并不是完全市场的交易关系,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依加工后成品茶的拍卖价格而定。农户采摘的鲜叶必须符合一定标准,一般要求“一芽二叶”的比例占75%以上。成品茶各月平均市场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其余归茶叶加工厂(以前的分配比例为3∶1)。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按4.5千克鲜叶加工1千克成品茶计,鲜叶的价格=68%×拍卖价格/4.5。斯里兰卡通过农户和茶叶加工厂商之间特殊的联合,以间接的方式解决了农户的入市问题。这种交易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生产者和加工厂商的激励问题。由于价格收入的固定分成制,一方面,鲜叶生产者和茶叶加工厂商都希望加工的成品茶有很高的卖价;而另一方面,农户和加工企业会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这种交易方式有效性的前提是:农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交易标准化、茶叶加工技术与成品茶交易制度的规范化等。

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出口的拍卖交易。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30多个茶叶加工厂(包括种植园)。各茶厂生产的茶叶,先送小样给拍卖中心,由中间经营商看样定价后分送各买主,然后定期拍卖。有7个茶叶中间经营商(茶叶经纪商)从事茶叶拍卖的中间业务,收取手续费。斯里兰卡出口茶叶的90%是通过本国的科伦坡(Colombo)茶叶拍卖市场进行交易,该拍卖中心是世界较大的茶叶拍卖市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前,肯尼亚茶园主要为原殖民宗主国一些公司所控制,这一部分茶园实行庄园式管理。1964年,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的需要,肯尼亚政府成立了肯尼亚茶叶发展局(KDTA),其主要职能是推动农民在肯尼亚适于产茶的地区种植茶树,茶园采用小农家庭经营方式。此后的20年中,农民新开辟了近6万公顷的茶园。至80年代末,农户经营的茶园占肯尼亚茶园总面积的66%,产量占总产量的60%左右。农户人均经营面积不足0.4公顷。图4为肯尼亚的产业组织方式。

img17

图4 肯尼亚茶产业组织方式

与斯里兰卡相似,肯尼亚茶园经营亦是大规模的庄园式经营和小农生产方式并存,但小农户占有主导地位。农户只生产鲜叶,原料一般卖给肯尼亚茶叶发展局所属的茶叶加工厂,交易价格实行政府垄断定价,这和斯里兰卡市场化定价方式不同。另外,肯尼亚茶叶主要通过拍卖出口,M ombasa为主要拍卖市场。

2.2 家庭式经营与农户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模式

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主要采用家庭式经营与农户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模式,其中日本更为典型。日本茶农的茶园经营规模比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大,但仍具有小规模的生产特点。日本茶园主要是家庭式的农户经营。农户分专业型农户和兼业型农户两种。专业型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比兼业型大。以静冈县为例,目前静冈县约有48.3%农户种茶,达4.33万户,平均户种植面积0.49公顷,其中专业型农户一般1.5~2公顷。在静冈县,有5000公顷连片集中的茶园(约占全县1/4面积),也基本实行分户经营的方式。

合作组织在日本的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营销等环节十分普遍。目前,日本茶园管理中各种作业(垦殖、中耕、施肥、灌溉、植保、采摘等)基本实行机械化操作,一般农户都有一套完备的农业机械。对较小茶园规模的农户而言,单独拥有一套茶园作业机械可能是不经济的,但日本茶园的连片经营特征使得社会化服务成为一项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因此,分布各地的农协组织应运而生。

在加工环节,各种合作组织方式同样十分普遍。除了一部分农户拥有自己的初制加工设备外,其他农户采取合作初制加工的方式。这些形式包括农户“共有”的初制厂、“共同”初制厂、农协初制厂和会社初制厂等。农协初制厂有茶叶专业农协和非茶专业农协初制厂。“共有”初制厂是指许多农户共同投资初制厂,但鲜叶各自单独加工;“共同”初制厂指不但共同投资,鲜叶亦统一加工。图5为日本茶叶流通的主要组织形式。

img18

图5 日本茶叶流通组织方式

2.3 茶园规模化经营模式

茶园的规模化与企业化经营是印度茶产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印度茶园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茶叶种植园多属大公司或私人经营,少数茶园由农户经营。印度目前约有种植园1.2万个,经营面积一般大于8公顷,大的有400公顷,平均经营规模约为30公顷。其中北印度种植园平均拥有136公顷,南印度平均只有7公顷。种植园一般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加工点设在种植园的中心,种植园规模较小的,往往是几个种植园联合建一个加工厂,经营零星茶园的农户一般出售鲜叶。目前,全印度约有1200家茶叶加工厂。

茶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印度边远地区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据统计,茶产业约吸收了这些地区农业劳动力的20%,因此茶产业发展得到政府的重视。印度出口茶叶的销售方式主要是拍卖。1861年前,印度茶叶主要通过伦敦拍卖市场出售。1861年12月27日印度在加尔各答(Calcutta)建立了本国第一个茶叶拍卖中心。之后,印度相继建立了Cochin、Coonoor、Guwahati、Siliguri Coinbatore和Am ritsar等茶叶拍卖市场。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不同,印度茶叶总产量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

从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的茶产业发展轨迹及其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资源禀赋与茶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条件(气候、水土等)是决定世界茶产业分布和地区茶类生产特点的最根本因素。当然,并非在所有适于产茶的地区,茶产业一定能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茶产业的发展还受到产业比较优势、政府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习惯性偏好,消费者对茶类品质有特殊要求,而气候是影响特殊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因此也间接决定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茶类竞争优势的差异。近年,尽管产茶国试图生产非本国优势茶类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但地区间自然资源所决定的茶类竞争优势格局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影响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成本。比较成本的变化必将导致产业竞争优势格局的调整,进而诱致茶产业在地区之间的重新分布。日本从茶叶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我国台湾地区的茶产业继日本之后,也逐渐失去了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我国的茶叶出口也正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和出口价格下跌的压力

2.茶园经营方式与前向交易制度安排

提高农民收入和稳定边远地区农民生活是许多政府茶产业发展目标的政策趋向之一。这些政府鼓励农民采取分散和小规模方式经营茶园,并以家庭式经营为主。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生产农户,一般没有自制设备,其鲜叶原料在前向交易制度的安排上,不同产茶国是有差异的,可分成三个类型:①政府垄断性经营,即采取收购鲜叶并由政府所属企业集中加工的方式,如肯尼亚和土耳其模式;②斯里兰卡模式,斯里兰卡尽管也采用收购鲜叶进行集中加工,但通过成品茶价格“比例分成制度”,使农民间接入市;③日本模式,主要采取农户间的各种合作加工进入市场。

3.茶园经营规模与绩效

茶园经营规模在不同产茶国间存在差异。历史的因素和农民收入来源的结构特点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的部分茶园是从原殖民宗主国接管而来的,一般有较大经营规模。农户新发展茶园的经营面积相对较小。农民生活对茶园经营收入的依赖和可选择经济机会的相对缺乏,是妨碍茶园集中与规模化经营的最主要因素。日本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很高,理应实行规模化经营,但由于日本一些产区农民主要依靠茶园经营收入,所以茶园仍保持分散经营的特征。除了上述几个因素以外,按照斯蒂格勒的观点,从长期来看,茶园生产的规模经济特性将是影响茶园经营规模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茶叶生产农户各种形式联合正是一种经济效益所诱致的制度创新

茶园经营规模和生产技术类型选择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一般的观点是,大规模经营的茶园采用机械型技术应是十分有效的,但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这种假说。印度茶园的经营规模比日本大得多,但印度茶叶的采摘基本以手工为主,而日本以机采为主。印度制茶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大型茶场并不缺乏对资本型技术的投资能力。因此,决定茶园生产技术类型的基本诱因是劳动力成本,茶园规模并不是主要因素。

4.茶叶生产农户的合作组织

茶产业主体各种合作组织在一些主要产茶国普遍存在,不同组织所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据所起的职能不同,可以将合作组织分成两个基本类型:①主要通过合作协调各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并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制订,发挥政府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作用;②和“技术规模经济”有关,农户之间通过合作加工和联合运输等方式,获取规模经济,日本区域性茶专业农会组织较多采用这种形式。

5.茶类生产技术特点和产业组织结构安排

茶类生产和加工技术特点是决定产业组织结构形式的最基本因素。对各产茶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加工具有明显规模经济的生产茶类而言,茶叶加工厂商和鲜叶生产业主相比,厂商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不同的只是交易方式。那些生产加工具有劳动密集型、没有规模经济特性的茶类,适合于茶园小规模经营和自产自制的方式,如我国大部分农户的茶园经营方式。

6.茶叶拍卖市场

茶叶拍卖市场是一种茶叶交易制度,目前这种制度是红茶生产大国的主要出口方式。伦敦茶叶拍卖市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茶叶交易市场,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由于茶叶生产国本土拍卖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伦敦拍卖市场逐渐萎缩直至关闭,但这并不说明拍卖市场交易形式缺乏效率。相反,茶叶生产国本土拍卖市场成交量的持续增加,说明这种交易制度安排有其内在的经济效益意义。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历史悠久,出口量也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我国茶叶出口几乎都不通过拍卖市场成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