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生涯的有关理论

职业生涯的有关理论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2 职业生涯的有关理论9.2.1 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依照自己的职业愿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帕森斯的这三点建议被认为是职业选择的至理名言,并作为择业的基本原则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职业指导实践。帕森斯之后许多职业咨询人员、教育人员和心理学家继续发展和倡导其理论。

9.2 职业生涯的有关理论

9.2.1 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对职业的评价、意向、态度出发,依照自己的职业愿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职业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答案。以下着重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职业选择理论。

1.特性与因素理论

特性与因素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职业选择理论,该理论所提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为人们广泛接受和采用,特性与因素理论是由帕森斯创立,威廉森发展和成型的。1908年,帕森斯在美国波士顿创办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帕森斯认为,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个人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决定如何把这些长处应用到不同工作中去。1909年,帕森斯在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了职业指导的三步骤模式,第一次为特性与因素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帕森斯提出把自我分析、工作分析和科学咨询进行匹配,作为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决策的基础。即第一,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性。第二,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知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足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第三,上述二条件的平衡。帕森斯的这三点建议被认为是职业选择的至理名言,并作为择业的基本原则一直影响着今天的职业指导实践。帕森斯之后许多职业咨询人员、教育人员和心理学家继续发展和倡导其理论。这时期差异心理学发展起来,差异心理学主要研究具体特性与素质的不同,强调通过科学测量来鉴定个性特质,以佩特森为首的明尼苏达大学一批心理学家编制发展了许多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和个性量表,这些测量工具为职业咨询人员提供了人员分析的方法,同时也为特性与因素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威廉森则成为该理论最主要的倡导者。

特性与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它们是可以客观而有效地进行测量的。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具备不同特性的人员,选择一种职业是一个相当易行的过程,而且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可能性就愈大。特性与因素理论极易操作,根据此理论可以把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要进行人员分析,评价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其次是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职业因素分析一般采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有关职业所要求的人员条件、职业和环境之各种特征,尤其注重人员条件的分析,了解社会上各种不同职业对人员在能力、技能及兴趣等方面的要求;再次是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于职业指导者的帮助来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和方法产生近百年来经久不衰,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最具有影响力,最为人们广泛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实施职业指导的国家特性与因素法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即是其有效性的很好证明。在职业决策中广为使用的各种心理测验测量的也都是人的各种心理特性、能力、兴趣、气质等并根据测量结果与具体职业的要求相匹配。

特性与因素匹配法的合理性与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该理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即强调人的个体差异已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这一理论为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模式奠定了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差异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证明了人的心理是可以测量的而且测量手段、方法和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这为特性与因素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从具体的指导方法来看,特性因素匹配法分为三个步骤:人员分析、职业分析和合理匹配。这一方法也是符合职业选择和指导的逻辑和一般过程的,此外,特性与因素理论与其他职业指导理论相比更易于操作和实施,这也是其被人们广为采用的原因。

2.职业性向理论

该理论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L.霍兰德所创,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也易于操作。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长期从事职业咨询工作,成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1959年,他以自己从事职业咨询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他人职业道路的深入研究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其职业选择理论,阐述了个性与环境类型相匹配的思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霍兰德和其助手对该理论又进行了多次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包括个性与职业类型的划分、职业分类、类型鉴定表等。个人可以通过自我评定来发现自己的个性类型,并依据个性类型来选择相应的职业。

霍兰德把个性类型划分为六种:现实型(Realistic Type,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I)、艺术型(Artistic Type,A)、社会型(Social Type,S)、企业型(Enterprising Type,E)、常规型(Conventional Type,C)。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被归于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对应于上述六种个性类型霍兰德把环境也划分为相应的六大基本类型,任何一种环境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六种类型的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

(1)现实型(R型)。该类型的人具备机械操作能力或一定的体力,适合与机械、工具、动植物等具体事物打交道,相适应的职业主要是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工作。

(2)研究型(I型)。该类型的人具备从事调查观察、评价、推理等方面活动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业类型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构成和变化。

(3)艺术型(A型)。属于艺术型的人具备艺术性的、独创性的表达和直觉能力,不喜欢结构性强的活动,富于情绪性,适合于从事艺术创作。

(4)社会型(S型)。这种类型的人人际交往技能高,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应避免过分理性地解决问题。社会型职业即指为人办事的工作,通过说服、教育、培训、咨询等方式来帮助人、服务人、教育人。

(5)企业型(E型)。该类型的人具备劝说、管理、监督、组织和领导等能力并以此来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企业型职业是指那些劝说、指派他人去做事情的各级各类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

(6)常规型(C型)。属于常规型的人注重细节,讲求精确性,具备记录和归档能力。适合从事办公室工作和一般事务性工作。如表9-2所示:

表9-2       个性类型与职业的关联性

img39

续表

img40

值得一提的是,霍兰德在个性与环境、职业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做出了另外一个极有价值的贡献即六边形模型的提出。霍兰德用六边形表示六种类型之间的关系,掌握六边形模型是理解其理论工具和分类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如图9-1所示: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所提出的六种类型。个性与职业、环境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按照彼此的相似性程度定位,相邻两个维度之间在各种特征上最接近,相关程度最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因而,每种类型与其他五种类型之间存在着三种相关关系。我们分别用高、中、低来表示。我们可以依据这个六边形模型来理解人与职业的不同匹配方式,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选择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环境。如研究型的人在研究型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这称为人职协调。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个人最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如果个体选择与其个性类型相近的职业环境,如现实型的人在研究型或常规型环境中工作,由于两种类型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则个人经过努力和调整也能适应职业环境。这属于人职次协调。最坏的职业选择是个人在与其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环境里工作,在此情况下,个人很难适应职业,也不太可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这称为人职不协调。如研究型的人在企业型环境中工作。总之,个性类型与职业类型的相关程度越高,个体的职业适应性越好,相关程度越低,个体的职业适应性就越差。因而,六边形模型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进行职业选择。

img41

图9-1

3.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埃德加·施恩教授(Edger H.Schein)提出的。职业锚理论产生于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在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

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或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不论是企业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还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帮助我们进行职业定位,发现自己的职业锚意味着你已经离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峰不远了。

(1)什么是职业锚?1978年,施恩在《职业动力论》研究中首次使用“职业锚”的概念,在他的描述中,职业锚是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的核心因素,是判断人们是否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即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顾名思义,如果一个人流向了一个有可能失败或者不能满足其需要或者与其价值观相左的环境,他就可能掉头进入某种更和谐的环境,如同航船下锚停泊于合适的港湾,这就是锚的比喻。而你下锚的这个地方,就是你的职业生涯的长期贡献区。

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渐地形成较为明晰的自我观。随着人生发展,个人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深刻,职业锚渐渐浮出水面。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而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人往往在他们面临某种重大选择时,幡然顿悟——我是晋升呢?还是辞职?是继续给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正是在这一关口,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历、性向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职业锚,这个职业锚会告诉你,到底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2)职业锚的类型。施恩教授在1978年时提出了5种类型的职业锚,随后大量的学者对职业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将职业锚确定为8种类型:

①技术/职能型

技术/职能型的人愿意在专业领域里发展,追求在技术或职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职能的机会。他们往往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性质的工作,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们放弃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就。在我国,经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本人往往并不喜欢这个工作,而是更希望能继续研究自己的专业。

②管理型

管理型的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职位。他们倾心于全面管理,独立负责一个部分,追求权力;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和价值观,追求并致力于职位、收入的提升;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领导、操纵、控制他人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职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③创造型

创造型的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意志坚定,勇于冒险。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寻找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走出去创立自己的事业。

④安全/稳定型

安全/稳定型的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对他们来说,一份安全稳定的职业,一笔体面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良好的退休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有时他们能达到一个较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⑤自主/独立型

自主/独立型的人更喜欢独来独往,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限制和制约。他们宁可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很多有这种职业向往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型职业定位。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单纯技术型定位上的人,他们并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其他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零售店。

⑥服务型

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

⑦挑战型

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困难,如果事情非常容易,他马上会变得非常厌烦。

⑧生活型

生活型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将成功定义得比职业成功更广泛。相对于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生活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如何生活、在哪里居住、如何处理家庭纠纷等。

上述8种职业锚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但是,每一种都有一个最突出、最强烈、最易识别的特性,便于识别。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锚已经成为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选工具。职业锚实际上是内心中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审视自我,逐步明确个人的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擅长所在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即职业锚。

9.2.2 职业发展理论

以上理论虽然研究角度不一,但都可看作是一种静态的职业选择和指导理论,它们都强调人的心理特征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但没有注意研究人的职业心理的发展过程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事实上,无论从人的心理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加速对之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因而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的。

发展理论对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并不是个人面临择业时所出现的单一事件,它是一个过程。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同样,人的职业选择心理在童年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随着个人的年龄、教育、经验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可以把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分为连续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相应的职业发展任务,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成熟,导致最后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根据发展理论的观点,由于人的职业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职业指导也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职业指导应根据人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和萨珀。金斯伯格主要研究的是个人在正式就业前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萨帕则建立了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研究并划分了个人整个一生的职业生涯。

1.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学家金斯伯格是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1951年他的专著《职业选择》问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职业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1)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决定,而是一个在一段时间里做出的一系列决定,在这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与前后的步骤有着一种有意义的联系;

(2)这个职业选择过程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依赖于个人的年龄和发展;

(3)这个过程以一种折中的方式结束,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影响个人的决定,一个人必须在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兴趣、能力和现实机会之间取得平衡。金斯伯格以美国富裕家庭的白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具有相当大程度的选择自由,通过比较他们在从儿童期到成年早期的教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上有关职业选择的想法和行动,金斯伯格把人的职业选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在尝试期和现实期中又进一步划分为几个阶段:

(1)幻想期:11岁以前。这个期间儿童往往会想像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在儿童游戏群体中扮演他们所喜欢的角色,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职业期望是由其兴趣所决定的,并不考虑也不可能考虑自己的能力和社会条件。

(2)尝试期:11—18岁。一个人正在初中和高中学习,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开始有规律地扩大对自己职业选择因素的考虑,不仅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且已经能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并注意到职业角色的社会意义。金斯伯格按照年轻人考虑择业因素的顺序把尝试期又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过渡阶段。在幻想期考虑兴趣是一个人职业选择心理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因素出现了,年轻人开始意识到他的兴趣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新的兴趣也出现了,同样重要的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与兴趣相一致,认识到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自己的能力。到了十五六岁时,年轻人开始考虑其价值观,当他搞清楚哪些价值观对他来说更重要一些时,他将会放弃某种尝试性的选择并且不得不进行其他选择以求更好的匹配,尝试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过渡阶段和现实期的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给年轻人提供了重新开始职业选择过程的机会,在这些阶段中,一个人开始从考虑非常主观的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转向不断关心现实所提供的机会和限制。

(3)现实期:18岁以后,在现实期一个人开始由中学进入大学或直接步入社会从事职业活动,在这个时期,他们已经开始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条件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体化因素不再是择业的唯一决定因素。人们必须面对现实做出抉择,在现实期,核心的决策包含在明确阶段中。由探索阶段进入明确阶段后,个人最终能够综合与职业选择决定有关的许多内外部因素,当一个人即将从中学毕业时,教育与就业的压力迫使他们做出决定,当一个人把择业目标集中在几个具体的职业上时,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明确阶段。

金斯伯格对人的早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做了精心的研究和独到具体的分析,由于他是以美国中产阶级的子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具体的时期和阶段划分不一定符合其他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但金氏对一个人职业选择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还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值得一提的是,金斯伯格虽然着重研究的是一个人的早期职业发展但并没有因而否认职业选择的长期性。起初,金斯伯格认为当一个人开始从事自己的第一个稳定职业时,他的职业选择过程也就结束了,后来经过多年研究又修正了早期的观点。1983年,金斯伯格在一篇文章中对他的职业选择理论进行了重新阐述,其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对于那些从工作中寻求主要满足感的人来说职业选择是一个终生的决策过程,这是他们不断地重新评价如何能够增进自己正在变化的职业目标和工作现实之间的配合。同时,金斯伯格提出了终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因素:最初的职业选择、最初选择与后来工作经验之间的反馈以及经济和家庭情况。如果一个人最初的职业选择没有导致所期望的满意度,他就很可能要重新进行一次职业选择,而这种选择过程要依次受到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所允许的自由度的制约和影响。

2.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

萨帕是职业发展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人物,他接受了金斯伯格关于人早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划分的合理之处。他的职业发展理论,是围绕着职业生涯不同时期而进行的,将职业发展时期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成长阶段。该阶段从出生到14岁。个人在这一阶段,自我概念发展成熟起来。初期时,个人欲望和空想起支配作用,其后对社会现实产生注意和兴趣,个人的能力与趣味则是次要的。

成长阶段又可分为空想期、兴趣期和能力期三个小的阶段。空想期主要是儿童时期,这时职业的概念尚未形成,对于职业只是根据周围人的职业情况和一些故事中的人物,空想将来要做某职业。兴趣期主要是小学阶段,对于职业主要依据个人的兴趣,并不考虑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能力阶段主要是进入了初中阶段,对于职业不仅仅从兴趣出发,同时注意到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培养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以便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2)探索阶段。该阶段从15岁到24岁。个人在学校生活与闲暇活动中研究自我,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探索阶段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可以分为暂定期、过渡期和试行期。

暂定期是从15岁至17岁,这一时期个人在空想、议论和学业中开始全面考虑欲望、兴趣、能力、价值观、雇佣机会等,做出暂时性的选择。过渡期从18岁到21岁,这是个人接受专门教育训练和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正式选择的时期,这时个人着重考虑现实,在现实和环境中寻求“自我”的实现。试行期从22岁到24岁,这个时期进入似乎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想把它当作终生职业。

(3)确立阶段。该阶段从25岁至44岁。进入职业以后的人发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领域,并努力试图使其成为自己的永久职业。这一阶段又可分为试行期和稳定期。

试行期是确立阶段的初期,有些人在岗位上“试验”,若不合适就改为其他职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工作就不断地“跳槽”,就是他们在不断地“试验”、寻找自己的最合适的职业。稳定期是经过工作岗位上的“试验”,人们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以后人们都在某种职业岗位上稳定下来。

(4)维持阶段。该阶段从45岁至64岁。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要保住现有的职业位置,按既定方向工作。极少数人会冒险探索新领域,寻求新的发展。

(5)下降阶段。该阶段为65岁以后,是精力、体力减退时期,也是人们逐步退出职业劳动领域的时期。

萨帕对于职业发展的分析,比金斯伯格的学说更进一步和更为详细,是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较好概括。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思想:

①人是有差异的

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各不相同。

人们因自己的上述特性而各自适应于若干种职业。

各种职业均具有一套对于人的才能、兴趣和人格要求的特定模式,但是职业与人均有一定的改变余地。

职业生涯模式的不同性质,是由人们不同的家庭地位与经济状况、个人智力水平与人格特征,以及个人的机遇所决定的。

②职业选择与调适是一个过程

人们对于职业的偏爱,以及人们的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和经验而改变,这使得职业的选择与调适成为一种连续的过程。

③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可塑性

职业性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完成自我概念的过程。这是一种折中、调和的过程。“自我”是个人自身条件与外界各种条件、各种反响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折中调和,是人们把自身放入社会的职业角色的过程。这种角色扮演也是一个从青年的空想,到职业选择、咨询、商谈,再到工作初任等的系列演进过程。一个人工作的满意程度,视个人的才能、兴趣、人格特征和价值观能否找到对应的归宿而定。

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而加以改善。这既包括培养人的职业才能与职业兴趣,使人达到成熟;也包括帮助人在职业选择上的试选择和帮助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

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系统性极强,在这种方法中,个人需要同时考虑他们自己的特点和职业所要求的特点。人与职业相匹配,表达自己的爱好做出选择并通过获得必要的培训和发现合适的工作机会来试图实现这些选择。萨帕的发展理论其关注焦点是选择和配合个人,但它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注意到了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影响。萨帕在后期又将影响决定择业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个体决定因素包括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体化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决定因素如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

萨帕经过二十多年的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人一生的完整的职业发展阶段模式,这是他对职业发展研究的最主要的贡献也是其理论最有影响的部分。目前,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职业指导计划,基本上是以萨帕的职业发展阶段模式为基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