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出四珍誉满城

推出四珍誉满城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出四珍誉满城 ——南京马祥兴清真名馆马祥兴菜馆是南京久负盛名的清真菜馆,号称“百年老店”。马思发归真后,他的儿子马盛祥仍在花神庙继承父业。可以说,孙师傅是马祥兴的第一功臣。于是,“胡先生豆腐”成为“马祥兴”早期名菜。客人们吃了马祥兴的菜,四处传扬。在这一时期,南京各国驻华使节设宴招待宾客,首先要订马祥兴的酒席。

推出四珍誉满城
——南京马祥兴清真名馆

马祥兴菜馆是南京久负盛名的清真菜馆,号称“百年老店”。

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马思发的回民从河南孟县逃荒来到南京,定居于中华门外的花神庙。马思发初到花神庙时,所有的家产仅一挑担,一头挑着幼小的儿子马盛祥,一头则是一只瓦坛和一些破旧行李,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马思发为了维持生计,在花神庙路旁,摆设一个小小的粥摊子,供应清晨进城卖菜卖柴的农民。

1853年春,太平军攻占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在花神庙派驻了一支太平军部队。太平军战士们,经常三三两两地蹲在粥摊旁喝上一碗,生意逐渐好了起来。由于摊主姓马,又是回族,大家都习惯称它为“马回回饭摊子”,这就是马祥兴菜馆的前身。

马思发归真后,他的儿子马盛祥仍在花神庙继承父业。经营了多年,手头上多少有了点积聚。加之当时雨花台附近的“牛行”、“米行”的兴起,雨花台一带已成为南京城南的商业贸易和物资的集散地,“马回回饭摊子”也随之迁移到台左边的回回营,盖了一问简易的店铺,马盛祥给饭铺取了个名号——马祥兴。“祥”字是取之于他自己的名字,“兴”字无非落个兴旺的兆头。营业对象仍然是一般劳动人民。卖的仍然是素小菜,行话叫做“卖荒饭”。辛亥革命以后,中华门外的市面日趋繁荣。马盛祥想把买卖再做兴旺一些,就把饭铺搬到中华门外米行大街市面。盖了两间低矮的厢房和一间灶房。素菜之外,又开始卖牛八样(如熏牛肉、牛肚、牛肉汤等),这些都是所谓便菜,几十文制钱、几个铜元,可以吃到一份。因为价廉物美,饭菜清洁,慢慢地受到人们的称誉。马盛祥请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百壶美酒人三醉”,下联配“一塔秋灯迎六朝”,横条是“饶有风味”。马祥兴的坐落处面对北山门,西临报恩寺。相传报恩寺曾为明永乐帝游乐之处。而这一副对联又含蓄着古雅风流的韵味,因此明代老店的传言也就隐约地附会上了。这时店里有一口古旧的大铁锅煮牛肉,顾客们都很欣赏,店家也就顺水推舟,说成是明朝遗传下来的古物。

中华门外长干桥畔开有牛行,买新鲜牛羊肉很方便,鸡鸭鱼虾等鲜活也很多。加之市面日渐繁荣,马祥兴于是由卖便菜提高到红锅炒菜了。由于生意愈做愈好,还请了一位孙长有师傅帮忙。可以说,孙师傅是马祥兴的第一功臣。

1925年,“马祥兴”由马盛祥的次子马德铭继承,改店名为“铭记马祥兴菜馆”生意益发旺盛,开始做筵席。人手感到不够,就招收本门学徒,先后有马国钦、马定松等进店,成为有职工20人的菜馆。顾客的对象有很大的改变。粮行的经纪人、河载行的经纪人和做五洋生意的老板们,成了这里的主要顾客。一次,东南大学著名教授胡翔东、胡小石来店就餐。马德铭用鸡汗、虾仁、笋尖等鲜嫩配料制作了美味可口的什锦豆腐,两位胡先生非常满意。此后,马样兴的豆腐在东南大学传开,不少教授、大学生慕名而至,要品尝胡先生吃过的豆腐。于是,“胡先生豆腐”成为“马祥兴”早期名菜。

1927年,南京定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新贵云集。胡翔东是谭延闿的好朋友,约谭来马祥兴一试。谭对马祥兴的风味很中意。经他宣传介绍,汪精卫、孙科、褚民谊等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这时马德铭为了扩大营业,适应顾客需要,和师傅们研究,极力在菜品的花样上翻新。所谓四大名菜就是在这一时期试制成功的。提起四大名莱,还有一段偶然性的故事情节:一个医生预定了八大八小的酒席。厨师在配菜的时候,缺少一个,正当厨房紧张之际,厨师马定松突见盛放在清水中鲜激诱人的鸭胰白。灵机一动,与其他几位师傅和老板一合计,便将鸭胰白油爆后配之鸡脯、冬菇、冬笋,用鸭油炒制而成,冠以“美人肝”之名。此菜一上桌,盘是翠绿的,肝是淡红的,配以葱白之类。油光透亮,晶莹悦目,真是“万绿丛中一捧红”,赢得众口称誉。色香诱人,令人骤然不忍下筷,尝之菜味,果然鲜嫩无比。从此“美人肝”盛名传播,竟身价百倍,一跃而为名菜之冠,这是马祥兴始料不及的。该菜之所以出名还因为一鸭一胰,一盘菜需得40多只肥鸭的胰脏,而且烹制时火候亦很考究,火候不足软而不酥,火候过头皮而不嫩。马祥兴菜馆的马定松师傅制此菜最为拿手,他投料准确讲究,火候控制得当,并能掌握四个火眼同时烹饪。

马祥兴的松鼠鱼是用桂鱼为原料划花刀成松鼠身,用樱桃装眼睛,以冬菇做双耳,形象逼真,色泽金黄,鱼装在盘中,很像俯首缓行的松鼠。色炸成后速端上桌,浇上卤汁,吱吱有声,犹如松鼠欢鸣,色、味、香、形、声俱全。

“蛋烧卖”并不是真正的烧卖小吃,而是用蛋做皮,虾仁为馅制成的色泽淡黄、形似烧卖的菜肴,味极鲜美。

“凤尾虾”是将大河虾去壳,留尾壳炒制而成,其肉白尾红,如艳丽的凤凰尾,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增。

客人们吃了马祥兴的菜,四处传扬。报纸上也有了介绍。那班教授、大学生也跨进了官僚政府,所以马祥兴的名声深入到五院八部里去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名声愈大,经营愈旺。门市、包席,应接不暇。国民党的外交大员如汪精卫、张群、王正廷、玉世杰等多以外交部名义到马祥兴包席宴请外宾。那时,马祥兴的大门口和附近的马路上常常停满了插有各国国旗的小汽车。在这一时期,南京各国驻华使节设宴招待宾客,首先要订马祥兴的酒席。外国人对马祥兴感到兴趣的,不仅是几个名菜,主要是认为马祥兴是中国明代的老店。有一次汪精卫在中山门外他的家里请客.觉得“美味肝”非常可口,临时要再添一个,当时已是深夜12时,仍然打开两道城门为汪送菜。马德铭看到营业对象与前不同了,除门面保持巷店的形式外,又加盖餐厅,增辟8个小房间。

马祥兴在经营逐步发展的同时,很注重经营策略。为了扩大影响,拉住长期主顾,动了不少脑筋,比如开菜、做菜都非常讲究。巨商大贾、官僚豪门、大学教授多多重质不重量。这些人进店,在开菜、做菜的时候,就要掌握这种特点。在菜的品种、口味上满足其要求。如果是一般主顾,那就要更多地注意数量了。利润的多少,也因顾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国民党空军人员收入高,不计较价钱,马祥兴所得利润就高。要是来了上海客人,爱阔绰,获利颇丰。四川人和北京人,“嘴会讲”,怕他们乱批评有损马祥兴的牌子,马祥兴就少赚几文,落个好评。对报馆记者,特别优待,一定做到让记者们满意。马祥兴开菜有一定的规格,完全是见机行事。柜上开菜下条子多有暗号,除注明某某人以外,还用隐语通知厨房。如“浓样些”,就是做好一些的意思。“玩廉些”就是差一点的意思,等等。这些细节,无论生意多忙,却做得非常精确灵活。此外,对重要的顾客,菜的软硬,味的浓淡,马祥兴都掌握的很清楚。

同行之间是有竞争的,往往在一处对摆筵席。这是卖牌子的生意,马祥兴不赚钱甚至贴点老本也得做,以免被同行挤垮。过去马祥兴常与六华春、太平洋、梁园对摆,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价廉物美。连席面也讲究阔绰。马祥兴常用全银的台面和餐具,在同行中算是别致的。

马祥兴菜馆三代以来,始终是独资经营,不与他人合股,就连白崇禧要合股经营,也被他们婉言拒绝。从1925年开始请第一位孙长有师傅起,近百年来,一直是家店不分。师傅多半是沾亲带故的自己人。所以马祥兴的师傅,一干就是几十年。因此,不仅业务熟悉,更重要的是本店烹调技术不致外传。这也是马祥兴在旧社会能够兴旺的关键所在。

在业务管理上,马祥兴一直注意招待周到和清洁卫生,特别强调“和气生财”四个字。使顾客吃得满意,以广招徕。当马祥兴做上了国民党的豪门和外国人的生意以后,在招待方面,除有意识地卖老牌子,保持古旧的门面外,店内的房间和席面也搞得十分整洁。工作人员穿着洁白的工作服,戴上白手套和口罩,上席前进行“现场消毒”,用开水烫洗餐具,铺上洁白的台布,甚至做到不和顾客口对口的谈话。仅讲究卫生一事,对业务的开展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马祥兴百年老店在南京沦陷时,被日军烧得片瓦无存。马德铭出外逃生,1939年又回到南京,把店里的师傅们招回来几个,在马祥兴老店的废墟上搭起席棚做买卖。在旧社会做菜馆生意不用多大的本钱,早上进货不付现款,晚上才和各行货主结账,这样不久马祥兴就恢复了旧观。马德铭按照老门面的式样,重建了两间矮房,后面加盖了席棚。汪伪政府成立以后,汪精卫本是马祥兴的老顾客,汪伪政府的外交部、立法院、行政院等机关经常定制饭菜。日军的高级军官、情报部长之流,也常找上门来。其他“留日学生会”、“中日文化协会”等团体也时常光顾。这时的马祥兴很有势力,一般菜馆难与竞争。甚至在戒严时间,送菜的车子上插着日军司令部发下的旗子,往来通行无阻。

1945年,日军投降,蒋介石政权从重庆回到南京,对于这批重庆来的大小权贵,马祥兴有应接不暇之势,赶忙增辟房间、座位,扩充门市。到1946年,营业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马祥兴又新盖了楼房。加辟了8个房间,共有30多张台面,近50个职工。整日车水马龙,盛极一时。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的前夕,马祥兴遭到土匪的抢劫,损失金条30多根,银洋3000余元,美钞1000多元。

1958年初,马祥兴由中华门外迁到鼓楼广场街边一幢中西合壁式的三层楼房,不仅营业面积扩大,面貌也焕然一新。在名厨马定松的努力下。马祥兴博采众长,结合自己特色,又搞出了“卷筒牛肉、鸡粥色翅、鱼肚海参、八宝葫芦鸭、八宝全鸡、芙蓉鸭片”等10种名菜。使马祥兴依旧中外食客川流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