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

时间:2022-06-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出现了科学技术革命。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这一商品的再生产条件,也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各种新现象的基础。高中毕业在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劳动就业的起码学历条件。随着现代垄断资本再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身条件的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也随之改变。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先后出现了科学技术革命。在此基础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种种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说明和回答。本文想仅就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劳动力再生产的新条件和资本主义剥削形式的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剥削雇佣劳动者为基础的。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这一商品的再生产条件,也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各种新现象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结果,不仅使垄断资本主义生产中物质条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本身的性质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雇佣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创造以及对自动化生产管理和控制的职能大大加重了,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脑力劳动的比重增长了。企业内部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造,担任企业管理工作等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增多,比重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下降。在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雇员中,熟练劳动者即技术工人的比重增长,非熟练劳动者即粗工的人数和比重都趋于下降。

随着劳动本身性质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首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趋于扩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肉类、牛奶、奶制品等农产品和小汽车、电冰箱、吸尘器、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等工业品,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和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或一般社会需要而列入工人的消费范围。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兴起和文化生活种类的增多,使旅游等活动也包括在工人的文化生活需要的范围之内。其次,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对工人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愈来愈高。它不仅要求工人掌握生产技能,而且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如果说,早期的资本只需要“文盲型”的工资奴隶,或如马克思指出过的,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那么,现代垄断资本离不开“高度文化型”的雇佣劳动者。现在,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大大增加了。高中毕业在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劳动就业的起码学历条件。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期限大大缩短,这不仅使资本家固定资本的更新加快,从五十年代前的十年更新一次缩短到现在平均五年左右更新一次,也使工人的知识技能加速老化,“知识折旧”的期限相应地缩短了。雇佣劳动者为了赶上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而更新知识所耗费的各项物质资料,自然也应列入发展劳动力需要的范围。总之,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有增长的趋势。

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增长趋势,是否能转化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取决于雇佣劳动的条件,即劳动力的供求情况。二次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有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但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兴生产部门的成批建立,非生产部门的迅速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趋势受到很大抑制;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童工的禁止使用,青少年就业年龄的提高和工人需要训练时间的增多,实际上等于减少了劳动力的供应。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使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有利于劳动者;再加上二次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组织程度的提高和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声势浩大,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在1950年代中期开始至1960年代末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普遍展开的时期,工人的实际工资有较快的增长,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当然,工人生活资料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也不可能使工人根本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这种增加不会越出保证再生产出适应现代垄断资本需要的劳动力的范围,在最好的情况下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随着现代垄断资本再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身条件的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也随之改变。用延长劳动日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已基本上被放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了。在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二次大战以后的工作日缩短了,现在,某些国家已实行每周五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劳动8小时甚至更少的工作日制度。这样的工作日制度之所以必要和可行,是因为:第一,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需要雇员在工作时间高度集中精力,任何疏忽,都会给生产和设备造成重大的损失,必须缩短工作日,并给劳动者以较长的休息时间,才能使劳动力得到恢复;第二,生产技术的迅速变化,需要工人有“自由时间”学习,不断扩充和更新科学技术知识,适应生产的需要;第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已采取小时工资制,在这种条件下,缩短工人的工作日,既不增加资本家的工资开支,又可扩大就业面,减少失业工人增长所引起的动乱。

工作日的缩短怎样为垄断资本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呢?这首先是因为,在工人工作日缩短,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工人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复杂性增加了。复杂的熟练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的非熟练劳动,一小时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可等于几小时、十几小时甚至更多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垄断资本家雇佣复杂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于雇佣简单的非熟练劳动力而言,可以在每一小时内榨取到更多的剩余劳动。同时,在生产社会化已扩大到世界范围的条件下,价值规律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作用,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是由世界范围内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由于技术熟练,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个别劳动时间大大低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为垄断资本带来大量超额剩余价值,这种超额剩余价值,正是垄断高额利润的重要源泉。所以总的说来,在二次大战后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虽然如马克思所说的相对剩余价值增加的比例是比生产力的增加小得很多的,而且生产力所已经达到的水平越高,这个比例便降低得越多。

适应于榨取剩余价值的新形式的需要,现代垄断资本采取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方法,改变了工资福利制度。在生产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条件下,需要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挥某种能动作用,因此单纯依靠刺激工人加强体力支出的泰罗制度等劳动组织和管理方法不够了。现代垄断资本尝试推行“管理民主化”。其具体做法是,让工人参加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设立工人董事,或让工会代表参加公司决策机关,运用各种职工业余组织培养效忠本企业的“企业精神”等等。在工资制度方面,与高度自动化的情况相适应,计时加奖励制度的比重在增加,通过各种奖励、津贴和福利措施,使工资制度更“灵活”和有“弹性”。资产阶级把这一套制度吹嘘成是什么“从摇篮到墓地”的“完美福利”。这些管理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方面的改变,都是为了从精神上、物质上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企图把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拴在一起,使工人和职员“自觉”支持垄断资本企业中各种提高劳动效率、节约资本的措施,增加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二、现代垄断资本的多部门化、国际化和国家化

二次大战后,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垄断资本的统治加强了,并出现向多部门化、国际化和国家化方向迅速发展的特点。

垄断资本从事跨部门的多样化经营,是战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广泛发展起来的新现象。大型的垄断公司,把资本渗透到与自己没有直接生产或业务联系的部门。这种跨部门多样化经营的康采恩组织,现在遍及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这些国家中当前最突出、最典型和占优势的垄断组织形式了。

垄断资本向跨部门的多样化经营方向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密切关系。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出现许多新型产品、新兴部门和新的投资领域,这对追求高额利润的垄断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多样化经营,垄断组织可以从赢利较少的生产转向更有利的生产,可以综合利用原料,减少投资风险,减轻经济危机的后果等。

垄断资本的多部门化,加强了它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统治。例如,在1947—1970年,美国两百家最大公司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30%提高到44%;在一些重要经济部门中,垄断统治达到了更高的程度。例如,到1973年,美国十大财团垄断石油、粗钢、汽车、电子计算机、航空运输、军事订货的生产,都在50%以上。诚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部门中,由于技术的和经济的原因,至今存在着大量的中型企业以至小型企业,但很大一部分现代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受大垄断企业的控制。

垄断资本在跨部门发展基础上跨越国界的国际化,是二次大战后的又一新现象。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特别是美国,许多跨部门的康采恩同时就是跨国公司,所以二次大战后康采恩的急剧发展也意味着跨国公司这种国际性垄断组织的急剧发展。

跨国公司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集中到很高程度后向国外延伸的必然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战后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要求。二次大战前,国际分工几乎完全是与自然资源条件相联系的部门间的专业化,现在则形成了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部门内部专业化的新形式,即在一些生产部门内发展起来的产品专业化、零件专业化以至工艺专业化。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要求有国际性的生产组织形式相适应。因为只有当各个相互协作的企业同属一个公司所有,由同一个公司设计和经营管理时,才能使这种联系更加巩固,专业化和协作关系更深入,并能随生产发展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调整。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和销售日益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少数大垄断公司手中。据联合国统计,1971年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产值为5000亿美元,约等于当年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目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工业部门中,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石油、汽车、化学、电子、电器等,差不多都由10—15家最大的公司所统治,其中绝大部分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康采恩这种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的广泛发展,已在战后代替国际卡特尔起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作用。国际卡特尔只是各国公司或巨型企业组成的国际垄断同盟对流通领域的垄断,跨国康采恩则首先是对生产领域的垄断了。因此,跨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康采恩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更朝国际垄断的方向发展了。而且,受各国金融寡头控制的跨国公司以共同的财团为背景进行活动。结果是,不仅各跨国公司之间,而且各国金融集团之间也建立联系,逐步形成有国际性意义的金融集团,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

跨国公司广泛发展后,它的分公司和子公司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并且改变了资本输出的流向,即从以往主要向不发达国家投资改为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跨国公司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旧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和掠夺性。投资的半数用于开采自然资源,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则集中于那些适应公司“定点生产,定向销售”经营需要的加工装配企业,或者大量耗费劳动力、原料、能源以及在本国受防止污染法限制的工业。连联合国的报告也承认这种结构下的投资活动属“孤岛”型的活动,是“加深世界边缘地区对中心地区依赖的工具”。从投资结果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也是明显的。同时,跨国公司往往向发展中国家无理要求各种特权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

垄断资本的多部门化和国际化,又是和它的国家化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国家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国家同拥有莫大势力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现代垄断资本如果不和国家的力量溶合在一起,没有国家资本和国家政权的支持,是不可能迅速向多部门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高度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产物。国家垄断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表现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国家中有过普遍然而短暂的发展,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在准备及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又主要以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形式被广泛地应用过。但是,只有在二次大战以后,它才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充分发展起来,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并且对现代垄断资本经济的运动产生日益增大的影响。

然则垄断资本的国家化,或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资产阶级国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在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实质在于为资产阶级的利益、首先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曾经有一段时期里,有人喜欢引用列宁关于无论美国或德国,‘调节经济生活’的结果是给工人(和一部分农民)造成军事苦役营,给银行家和资本家建立起天堂的论述来表明任何条件和任何形式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这就不妥当。列宁这段话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说的,把它搬用到五六十年后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与事实不符了。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造成的生产力已经达到极高水平的要求。因为这时,许多部门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巨大的工业综合体的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依靠国家的力量才能做到;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不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得不到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也立刻会成问题。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同个别资本家或个别资产阶级阶层毕竟不是一回事,它为了从根本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不得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采取一套能够不断缓和矛盾的措施,包括通过发放失业救济金、贫困家庭补贴、免费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形式,安抚工人阶级;同时,对那些“竭泽而渔”、违反整个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个别资本家、个别资本家集团的某些活动,不得不加以某种限制和约束。因为不这样做,就达不到使整个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使资本主义制度带病延年的目的了。

二次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所有制和国家消费、国家调节和国家计划、国际性国家垄断同盟和资本主义一体化等形式积极影响经济发展,这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和把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方面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因此,它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却成了战后到70年代初为止的几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较短、破坏程度较轻、波及面较窄等新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现代资本主义的过渡性或垂死性

现代资本主义还是不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如果资本主义已处于垂死阶段,为什么生产力还有发展;反之,既然生产力在发展,怎么能说它是垂死的?对垂死这一点持怀疑态度的人们通常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事情还得从究竟什么是帝国主义的垂死性以及它由什么决定的谈起。长期以来,我们几乎已习惯于从帝国主义时期三大社会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去表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严格说来,这样的说明不符合列宁的原意。大家知道,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名著的结尾部分指出的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必须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垂死性是由垄断这一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而不是由其他什么因素决定的;第二,垂死性也就是过渡性。正像列宁在另一处说的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过渡到完全社会化的新的社会制度。

所以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归根到底要从垄断所造成的生产力的状况中去寻求答案,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帝国主义时期,垄断怎样造成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的日益成熟的客观前提的呢?

首先,垄断使生产接近最全面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第一,垄断造成了规模极其巨大的生产单位。这些大企业往往采取联合制的生产,即把不同的工业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个垄断边沿中,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为成品甚至利用废脚料都统统囊括在一起。第二,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有关联部门的大企业已连成一片,各个垄断组织,不再像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家那样,是为了情况不明的市场而生产,相反,现在它们可以对本国的甚至世界的供、产、销情况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估计,并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活动。第三,垄断统治还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试制工作从个人的事业变成社会的事业,由垄断组织以至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机构,分工协作,集体进行研究。垄断造成的生产全面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经济制度过渡,准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次,垄断也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在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内,管理的职能已经完全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不再由私人资本家自己完成,而是委托给雇请来的经理,由经理指挥下的一个社会性机构去执行。工业垄断组织与银行垄断组织互相渗透、混合生长的结果,使银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成为全社会的公共簿记机关,全国性的以至世界性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计算机关。列宁在谈到这种社会化管理机构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意义时说过的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夺取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产生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这就是说,垄断使管理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过渡,提供了与生产全面社会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形式。

最后,垄断也决定了资本的社会化。随着生产的集中,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也集中着大量资本。为了尽可能更多地支配别人的资本以至别人的收入,垄断资本必然要采取股份企业这种社会资本的形式,使资本变成脱离管理职能的单纯所有权资本。资产阶级的国家所有制,则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资本的社会化,是对个别资本家私有制的否定,因而是把资本变成劳动者直接社会财产所必经的过渡点。剥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比改造分散的个别资本家的私人资本不知要方便多少倍。这就是说,垄断造成的资本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过渡,奠定了充分的经济基础。

垄断的统治造成了生产、管理和资本的社会化,从各方面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但是,无论私人垄断或是国家垄断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只是使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愈益集中到少数垄断资本家及其国家手中,从而不能不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比自由竞争时期空前地尖锐起来。这就是帝国主义成为垂死的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也是帝国主义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必然尖锐起来,使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成为直接实践任务的客观基础。

所以,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矛盾。过渡性或垂死性是相对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言的,它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走完了生气勃勃地向全世界扩充的阶段,走上了下坡路。这走下坡路本身,也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本身就包含着会有发展。但是帝国主义时期生产技术越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也越加具备。从这一意义上说,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就是过渡性和垂死性的加强。

二次大战后,在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多部门化、国际化和国家化的条件下,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也更全面社会化了,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随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的急剧加强而发展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期的缩短,持续的通货膨胀,持续的货币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以及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的新形式。二次大战后几十年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列宁的这一论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

四、资本主义总危机问题

一提到资本主义总危机,现在颇有人把它看做天方夜谭。其实,认真想一想,资本主义总危机仍是一种现实存在。

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指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只能在个别国家首先取得胜利,逐步地最终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因此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是一时的现象,也不是周期地重复出现的现象,而是一个很长的整个资本主义彻底崩溃和社会主义社会诞生的世界性历史时期。消灭资本主义和它的遗迹,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则,构成现在已经开始的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的内容。

资本主义总危机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标志开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以及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脱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脱离资本主义,使社会主义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制度,大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舞台上力量的对比。这是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深化的明证。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旧制度在全世界的灭亡和新制度在全世界的胜利,无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都出现过旧制度的总危机。奴隶制度在世界主要地区的灭亡及其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封建制度在世界主要地区的灭亡及其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都曾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的终结,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制度已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内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历史性过渡的速度,较之以前两种历史性过渡是快得多了。这种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速度决定着的。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这一世界性历史时期究竟将以多少时间来结束,这是一个要由世界人民的革命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在总危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像历史上任何社会制度的发展一样,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成长都不会是直线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其欣欣向荣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遭到困难和曲折甚至暂时性的倒退。资本主义经济在其走下坡路的过程中,也不排除它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内可能迅速发展,也不应过低估计资产阶级可以在一段时间保持住自己的阵地,维持甚至暂时加强自己的统治。但就总的趋势而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欣欣向荣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则是逐渐走向灭亡。这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基本特点。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长、发展,也表现为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加强。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当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产物。总危机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有它的社会表现,那就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正是这一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将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内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