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间知识互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企业间知识互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类型的知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以及知识成果的资本化成为支撑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阶段,企业作为产业单元,其竞争力如何,将很大限度地影响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拥有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存在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求企业配置有机程度较高的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

任何产业发展都需要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支撑。在现代国际产业竞争体系中,一般资本货物、非技术工人、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金融资本、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信息以及企业家才能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引入期具有技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高不确定性特征,在成长期对于资金和市场需求产生极大依赖,在稳定期对市场及行业规范的要求增强,而进入调整期后则开始与其他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催生新一轮产业创新。在此发展过程中,对各类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总体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传统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有着明显不同,以知识资本为主体的资产形式,如经营模式、管理经验、运作流程、人才理念、企业文化、专有技术、市场技术、员工智慧等软性资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各种类型的知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以及知识成果的资本化成为支撑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书首先分析作为产业单元的企业内部知识要素及其与企业能力的关系;其次分析企业与同质(企业)和不同质主体(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最后分析知识活动成果的资本形式——知识产权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

3. 1 企业内部知识要素与企业能力

3. 1. 1 企业内部知识要素

从“资源观”和“能力观”理论视角看,企业知识要素如具备稀缺性、有价值性和异质性(不易模仿或替代)特征,它将作为关键资源,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这种持续竞争力表现为企业具有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某种异质性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阶段,企业作为产业单元,其竞争力如何,将很大限度地影响该产业的发展前景。

企业内部知识要素包含三大类,分别是企业家知识、市场知识和基础性知识。其中,企业家知识又分为领导人知识和企业文化两个维度;市场知识分为客户知识、竞争对手知识和跨职能协作知识;基础性知识则包括员工知识和组织结构,如表3-1所示。

表3-1 企业知识要素构成

3. 1. 1. 1 领导人知识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基于设备、原材料、产品的竞争,而是对企业拥有的知识、高技术及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领导者知识是企业能力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能力。

领导者通过了解企业内部、外部的状况,获取有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知识,并通过将这些新知识消化吸收,从而指导企业拟定发展战略,实现新的组合包括采用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等,使企业在新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3. 1. 1. 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集合,它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及形成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文化存在于各个不同的部门中,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各职能部门协作一致。

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的核心内容,知识的积累和创造需要在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这种氛围在企业中就表现为企业文化。一个承认团队、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3. 1. 1. 3 客户知识

客户知识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对企业创造并获得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发展的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不断被引入,企业运用这些新技术、新知识生产相应的产品或服务。而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客户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加强与客户沟通,从而设计生产能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同时,经由客户反馈的市场需求也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创意启发。由客户驱动的创新活动在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且成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创新模式。

3. 1. 1. 4 竞争对手知识

竞争对手知识主要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资源控制、产品特征及竞争手段等而获得的能够用来指导企业自身竞争的知识。新兴产业并非凭空而起,当前我国尚在兴起的产业可能在国外已初具规模,如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我国企业通过获取和分析竞争对手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特性、市场占有率、技术能力水平等是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前提条件。对于那些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产业而言,竞争对手知识越多的企业,越能建立起与对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通过模仿和学习对手的优势,实现产品差异化,从而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 1. 1. 5 跨职能协作知识

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将价值链上的不同活动协调起来。通过分析企业掌握的客户知识,加强与营销部门的沟通,研发部门能够开发、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增进与财务部门的协作能够为产品的营销提供更切实际的费用安排;与生产部门的有效沟通能使产品更满足市场的需求。

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普遍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突破性特征,往往是多个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结果。因此,在研发阶段就需要企业内部不同专业背景技术人员的协同创新。不仅如此,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还需调集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管理等各部门的专业知识才能以实现创新目标。

3. 1. 1. 6 员工知识

新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以员工为载体在企业内实现,企业中知识的积累需要全体成员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密切地接触与交流,通过发展出一套特有的惯例或共同表达方式来进行,使得知识的交流、转移与共享更为经济。事实上,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整个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在此背景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重点关注对象。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拥有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3. 1. 1. 7 组织结构

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创新观念的产生需要灵活的组织结构。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存在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求企业配置有机程度较高的组织结构。

研究表明,人们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思想相对保守,组织各部分之间开放式的交流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Kanter,1988),企业组织如具备一套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有效机制,将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内生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保证企业成功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对组织设计中的沟通和文化要素进行柔性化设计,并将责任界限、优先等级、进度控制与时间限制做定量化设计(高玉荣、尹柳营,2004)。

3. 1. 1 金刚网络的知识要素对其企业能力的影响

目前,生物感知与增强显示技术、3D全息等特种显示技术、实时渲染网络互动技术等尖端技术大大提升了世界电影工业的技术水平,并催生出主题公园、魔幻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广为人知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阿凡达》就是由采用此类技术的虚拟摄影系统制作的特效。而在我国,此类技术尚处于科研攻关阶段,缺少完整体系的应用,更未将其应用于高端创意产业,国内市场运作绝大部分份额被国外公司所占据。

金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刚网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以其图形图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基础投身于高端创意这一新兴产业。下文依据课题组于2011年在金刚网络所做的两次企业管理人员深度访谈(每次1~2小时)获得的第一手素材,分析其企业内部知识要素通过提升企业能力,从而对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起到的支撑作用。

3. 1. 2. 1 领导人知识的影响

公司创始人、CEO王鹏博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期间即开始科技创业的尝试,在毕业后供职高校、研究所期间一直与图形图像识别技术打交道,同时还承担技术人员管理工作和市场销售工作。通过这些经历,王鹏博深谙将软件技术转换为市场订单之道,为此后创办金刚网络并投身高端创意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底,金刚网络开发运营的3D体验网游《王者大陆online》成为对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的一次颠覆性创新行动。但王鹏博并未就此止步,他试图打通一条从技术研发、网络游戏到魔幻主题旅游等下游衍生产品的一整条高端创意产业链。而这一切都源自其拥有专利的图形图像识别技术,这是一项成熟的实验室技术,但却一直未有充分的市场应用。王鹏博之前的工作创业经历使其拥有了实现上述愿景的技术与商业基础。

2011年6月,金刚网络与常州中华恐龙园签订了《穿越侏罗纪》改造项目协议,项目通过综合运用图形图像识别、嵌入智能自动化技术、裸眼3D等生物感知技术,让游客看见的恐龙实现3D立体动态化,并使形态逼真的3D恐龙在游客身边随机出现、奔跑、打斗、捕猎等一系列场景。金刚网络主持的这一项目对常州乃至全国高端创意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3. 1. 2. 2 企业文化的影响

金刚网络的十几名核心人员从王鹏博创业伊始便跟随他走南闯北,他们见证经历了王鹏博和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成功,有着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引入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和艺术人员,他们一方面对企业尚缺乏忠诚度,另一方面不同专业背景和思维方式也导致日常工作中时有摩擦。对此,王鹏博试图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对此加以改善。

经广泛征询其他同事意见后,王鹏博把公司的价值体系提炼为14个字,即单纯、激情、帮助、平等、用户、创新、学习。在王鹏博看来,“单纯”就是工作时就事不就人,每个员工尽力维护一个“做事业”的工作氛围,专心做事而非专心于个人利益。而当有一次遇见一位技术人员在病未痊愈的情况下赶回公司坚持工作时,王鹏博发现,对事业有激情,对创意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事业充满激情会不断激发新的创意。“单纯”能使人做事勤奋专注,久而久之可能会感到疲惫,但如对事业充满激情,则可令疲惫消退。此后,在金刚的价值体系中,“激情”就排到了第一位。“激情、单纯、帮助、平等、用户、创新、学习”的价值观是在金刚网络内部传递的文化,它降低了不同员工之间的冲突、大大降低了员工离职现象。

3. 1. 2. 3 客户知识的影响

《王者大陆online》问世之后,因其颠覆性创新立即得到了腾讯游戏和新浪游戏的连续报道,由此引来了国内不少玩家的注目。借助这一契机,金刚网络主动找到腾讯,在其网站的游戏频道做了一个游戏主页,作为和玩家交流与讨论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玩家可以在线上和游戏的开发人员直接对话,提出游戏的不足,公司可以根据得到的反馈不断地修改游戏,再把修改完的样本不断投放到用户那里。这种“边放边收”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游戏关注度,而且使游戏的创作导向牢牢定格在用户需求上面。在线下,金刚网络通过地面推广,在常州以及周边城市做试玩、做活动,通过讲座和面对面的讨论会让玩家对体验的认知从概念落实到切身体会上,进一步加强了玩家们对《王者大陆online》的认可。通过网络游戏项目的合作,金刚网络和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王鹏博本人也被邀请参与整个产业园的产业规划制定的流程,为整个园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沈波是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的主任,同时也是常州中华恐龙园的董事长,王鹏博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要去沈波那里汇报。也正是在与沈波的交流过程中受到启发,金刚网络开始尝试将自身技术优势运用到恐龙园的《穿越侏罗纪》改造项目中,开始向魔幻主题旅游这一高端创意产业进军。

3. 1. 2. 4 竞争对手知识的影响

与水晶石、酷贝拉等知名企业多年合作的经验告诉王鹏博,经营中60%的问题可以由公司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剩下的40%可以借助市场力量驱使其他企业来帮助自己完成,哪怕他们是竞争对手。由于金刚网络之前并未做过具体产品的运营,在《王者大陆online》的运营方面显得经验不足。网络游戏运营对专业性人才需求较高,金刚网络通过努力引进了多位来自盛大网络、巨人网络、光宇华夏和暴雨网络等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参与过《征途》、《远征》等多款产值上亿元的大型网络游戏运营的资深人士加盟,为《王者大陆online》提供了运营上的保障。

在《穿越侏罗纪》改造项目中,金刚网络首先要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将机械工程和图形图像识别技术相互融合,而前者并非他们所擅长的。按原先想法设计的恐龙颈部动作在现实中只能实现上下运动,且动作缓慢呆板。当得知德国费斯通公司的人工肌肉产品与机械恐龙结合之后将解决上述难题,王鹏博远渡重洋,将德国专家请来常州与他一起工作。解决了机械问题之后,金刚网络再将自己的图形图像识别技术融入进去,原本僵硬的机械龙蜕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智能龙。

3. 1. 2. 5 跨职能协作知识的影响

做游戏研发要求其工作人员具有开阔活跃的思维,而与其他部门的协作能激发创作灵感。金刚网络策划部的员工在有了一个新想法的时候,会召集部门同事来讨论,同时也会和程序部、美术部的员工一起讨论技术和艺术上的可行性。虽然被“拍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也正因这些协作提高了研发创新的效率。游戏研发特别需要了解用户的感觉,要将用户的体验包含其中,所以当有一名员工产生新想法的时候,都会把其他同事暂当成用户,征求他们对此有何体验。

整个公司的核心是产品部,这个部门需要协调客服部、销售部、研发部、运营部等多部门的工作活动,就像工厂里的调度中心,协调指挥整个工厂。各部门的子部门之间也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如研发部内部是由策划部承担与程序部、美术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公司十分注意积累开展协调工作的相关知识,如各部门之间如何提供服务和支持,如何在部门之间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大家向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企业的问题解决能力。

3. 1. 2. 6 员工知识的影响

国外同行业公司的策划人员一般都同时具备程序和美术等专业技术知识,但国内公司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金刚网络为了改变员工的知识现状,一方面从外部吸收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要求引进的骨干人员必须具有在其他网络公司工作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多渠道的培训机制完善员工的知识体系。例如,为员工购买学习资料,建立内部资料库,供员工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新的技能要求;将策划部员工安排到程序部和美术部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熟悉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定期请专业人士为员工做讲座培训,使员工能够尽快进入角色等。同时,通过与常州地方和国内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高素质人才,加速员工知识重构速度。在与国内外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公司员工的知识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3. 1. 2. 7 组织结构的影响

网络游戏开发生产与运营过程涉及程序、策划、剧本、渲染、美术等好几十个工种,仅策划就包含十几个工种;而到具体运营阶段,又是分平台的,有与网站论坛、媒体打交道的团队,有地面推广团队。金刚网络目前有员工100多人,客服和地面推广人员还将增加到200多人。人少可以靠“人治”,超过50人之后必须靠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才能保障公司正常运转。

公司传统的研发部仅由程序员构成,当开始拓展新产品和新业务后,公司对研发部进行了改革。新的研发部包括了三个部分:策划部、程序部和美术部。从策划部开始做源头创意,创意形成后交给程序部进行软件编写,同时策划部将创意发给美术部,完成从原画到建模到特效的工作,程序做完再次回到策划部进行组装。不仅如此,公司新组织结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边界变得很模糊,通过建立工作团队的方式以适应跨职能协作的需要。公司的绩效考核分别从工作进度、工作质量、配合度、返工率、价值观( 10分,但很重要)五个方面进行,强调了员工对同一企业价值体系的认同,以确保工作团队能有效配合与协作。

3. 2 企业间知识互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 2. 2 知识共享对产业创新的支撑

企业间的合作网络是介于科层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将不同企业间的异质性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参与合作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获取发展所需资源。这一方面提升了参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互动而实现的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将促进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 2. 1. 1 企业间的社会性互动增加了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的机会

社会性互动指的是合作网络内企业间建立起的连接。网络之所以在创造和整合知识方面比单个企业更具优势,是因为网络上的知识具有多样性特点,网络内各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是互补的。但知识的获取并不是静态的,拥有这些知识的企业只有通过彼此间的连接才有可能获取所需的知识。首先,企业通过与外界建立的广泛、频繁的联系更容易获取某些信息片段,而且容易清楚谁需要它;其次,彼此之间有互动联系的企业具有更高获取及提供信息的速度;最后,两个企业之间的互动还可使其发挥“中间人”的作用,可以促动对方与第三方之间的合作,从而增加对方与第三方知识交流的机会( Burt,1992)。

总而言之,合作网络内的企业通过频繁接触,有助于各自了解彼此的能力和专长,能够及时发现和获取自身所需信息,有效降低信息搜集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知识交流及共享的机会。

3. 2. 1. 2 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了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的意愿

在合作网络中,信任能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打开了参与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大门,能够增加彼此对于知识交流价值的预期,具有高信任关系的人们更愿意参与合作活动;在具有高信任度的地方,人们更愿意承担知识交流的风险,这也导致了更多知识交流活动的产生( Nahapiet,1998; Ring and Van de Ven,1992),通过知识交流与整合,信任展现了更大的价值创造潜力。信任与合作增强了合作网络中的企业相互传播与扩散知识信息资源的意愿。

首先,正是合作企业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才可以使信息与知识越过组织边界,在组织之间实现自由流动。

其次,合作网络内企业间拥有的信任关系会促动彼此就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将对方的需求和建议纳入自身行动决策范围内。

最后,合作网络内企业间相互信任能使彼此充分重视合作方利益,彼此间能坦诚地进行交流。因此,信任可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降低产业体系内部交易费用,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同时,相互信任使企业在合作中更有安全感,增强与其他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进而导致产业体系内部合作创新活动的增加。

3. 2. 1. 3 企业间的共享愿景提升了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的效率

合作网络中的企业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共享的价值观与认同感,给彼此间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共享的工作语言赋予专业代码,这不仅有效避免了在沟通过程中出现障碍,同时增加了彼此之间沟通的有效性,提升了知识共享的效率。共享愿景是帮助一个组织或网络中不同部分之间资源整合的黏合剂,可使原本松散的耦合系统变得紧密起来,促进耦合系统的一体化( Orton and Weick,1990),使企业之间更有机会轻松地进行资源交换。

首先,共享愿景能避免在企业知识交流过程中可能因各自经营理念、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差异产生的误解,提高知识共享的顺畅度。

其次,价值观的一致性使企业认识到与其他企业进行资源交换对自身利益提高所具有的潜在价值,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彼此间更趋向于真实的互助,提高了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最后,各方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可降低网络内成员对专有知识的保护程度,降低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的成本,从而促进其更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

3. 2. 2 太阳能光伏企业的知识共享对产业创新的支撑

在江苏无锡和常州环太湖区域,聚集了众多太阳能光伏企业。其中,生产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多达40余家,拥有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和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天合”)两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协鑫、有则、国飞、儒兴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从材料提纯、硅棒拉制、切片抛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相关企业光伏产业销售总收入达350多亿元,实现利税近35亿元,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课题组2011年6月对该区域的调查中发现,因地理、历史原因和相近的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该区域企业之间的往来十分密切,公司总部在无锡境内,生产分厂或配套厂商在常州境内,或是反过来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对6家代表性企业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结果,以及向该区域光伏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的分析结果,课题组得出初步判断,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推动该区域光伏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 2. 2. 1 企业间的社会性互动对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机会的影响

在对提问“过去1年中,与本区域内其他企业是否有生产经营方面的洽谈或实质性合作”做出肯定回答的企业中(回答“有”或“有较多”),只有7%的企业认为“获取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技术和知识”比较困难;而对上述问题做出否定回答的企业中(回答“无”),有38. 4%的企业“获取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技术和知识”比较困难(见表3-2)。结果显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会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技术知识。

表3-2 企业对“获取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技术和知识是否容易”的回答

受访者认为,在与其他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新知识,可以通过经验判断是否需要这个新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使用情况。如果其他公司使用的情况不错,通过使用这个知识能使产品质量提升或降低生产成本,那这对于自己公司肯定是有价值的。“我们会经常和其他企业就行业动向以及产品和技术进行交流,看看哪些是前沿的,哪些是成熟的,就会更清楚自己缺什么,需要什么”,无锡尚德光伏设备有限公司的运营副总李先生说道。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可以实现部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大家各有特长,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互补不足。借助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主办的一些会议和讲座,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流获取一些新的知识,获取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发现自己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些方式大家都能更上一个台阶”,这是无锡尚德技术管理部杨经理的体会。

3. 2. 2. 2 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对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在对提问“贵公司觉得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合作时签订正式协议是否必要”做出肯定回答的企业中(回答“有必要”或“很有必要”),有25. 2%的企业认为“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没有必要”;相比之下,对上述问题做出否定回答的企业中(回答“没必要”),仅有7%认为“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没有必要”(见表3-3)。当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时,会较看重正式协议对各自利益的保护。上述数据说明如果其他企业有较高信任度,会使企业更倾向于与其他企业进行知识交流。

表3-3 企业对“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是否必要”的回答

受访者普遍认为,与相熟企业的合作可能性更大,因为大家知根知底,一般建立合作前双方管理层就有良好的关系。无锡昌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赵主管认为:“陌生人很难走上合作道路,那样的机会很小,这(合作)是一个双方认可的过程,大家更多的是根据需要尽量选择关系较好的企业进行交流”。受访者认为,信任是合作的润滑剂,合作又进一步培养了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导致范围更广的合作,从而能更加增进合作网络内企业之间知识共享的意愿。无锡尚德的杨经理认为:“与熟悉的,比较信任的企业之间合作起来一般会更顺利,有些企业本身是优秀的,但并不一定适合与我们合作,而有些合作伙伴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明白,它是最适合我们的,我们相信与它合作肯定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3. 2. 2. 3 企业间的共享愿景对产业体系内部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

在对提问“贵公司觉得与区域内合作企业在经营理念、价值观上是否趋向一致”做出肯定回答的企业中(回答“较一致”或“一致”),有66. 6%的企业认为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对企业发展有益(回答“有好处”或“很有好处”),33. 4%的企业认为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对企业发展无益(回答“没什么好处”) ;而对应于那些认为与合作企业在经营理念、价值观上不一致的企业,回答的结果分别是56%和44% (见表3-4)。结果显示与其他企业之间有共享愿景的企业,从知识共享中所获收益更高。

表3-4 企业对“与区域内其他企业的知识交流对企业发展是否有益”的回答

受访者认为,整个光伏产业竞争激烈,国内企业一起融合发展会比较好,发挥各自所长,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各自都能获益。常州有则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总指出:“现在大家都面对国外公司的竞争,单独一家企业在开展大型项目时会力不从心,产品牵涉到很多功能方面,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无锡圆德的李总和尚德的杨经理分别指出:“市场讲究先占先得,与其他企业合作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设备性能可由弱变强。我付出我能承受的东西,你(合作企业)贡献你能承受的东西,这样才能从大公司那里争到一个市场”,“(合作企业)在技术上有联系但是不重叠,在各个领域都有专家,合作可以使相互之间在技术上形成互补,单独一家企业面临市场挑战不容易,打包起来会更有实力”。正是广大企业在依靠自主创新打破“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困境上有一致认识,才促使他们加大了知识共享力度,从而获得更多技术和市场收益。

3. 3 产学研合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 3. 3 产学研合作对创新效率影响

除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等不同性质主体间的合作也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从多渠道获得知识资源的有效方式。我们不主张产、学、研各方在产业创新活动内容上的趋同,如让高校科研机构也投入到具体的产品与技术研发活动中,而强调坚持以企业为产业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其知识创新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活动基础,协助企业推进实验室创新成果的应用与市场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得以显现,产学研合作在短期内并不能提升创新效率。此处的创新效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创新产出所需的最小创新投入占实际创新投入之间的百分比,创新效率的提升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3. 3. 1. 1 从长期看,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

知识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产学研合作创新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不同渠道的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分配。在合作创新开展之前,配置所需的各种资源往往分散在各个创新主体中,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有效方式进行整合及分配,使得资源不能较为充分地被利用,降低了其存在价值。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各种渠道的创新资源能够在创新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主体中得到较为有效的利用。一般来讲,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中往往有着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以及最新的学科知识信息,但缺乏创新投入所需的资金。而企业则相反,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却缺乏人才以及前沿知识信息。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资源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配置,企业就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人才、知识问题,只需要解决资金在创新过程中的分配,使资金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参与创新合作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也可以发挥其“特长”,为创新过程提供必要的人才和知识,而不必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分工完成创新项目,使创新产出达到最大化,进而分享到更多的创新成果。如图3-1所示,通过合作创新,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分配,建立了创新资源池,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势。

图3-1 合作创新资源整合

产学研合作优势在于创新资源的整合,这种优势会提升各参与方的创新效率,进而对整个产业的创新产出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创新整合了创新资源以后,并不仅仅是将创新资源进行机械式堆积,而是能够对其进行有效且合理的利用。从知识、劳动力等资源的角度来讲,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利于创新劳力的有效分配以及知识溢出,能够促进创新的产出( Fritsch,2004)。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创新使得创新主体间的任务更加的细化、专一,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企业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发生在于创新过程的早期阶段( Fritsch,1999)。

3. 3. 1. 2 从短期看,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创新效率的作用十分有限

然而,以上的分析却忽略了各个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当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各创新主体间的第一次合作时,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的不熟悉导致合作创新无法进行下去。这种合作创新的终止可以发生在创新发展的各个时间段。

一方面,合作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复杂性增加以及自治权丧失等不利因素,阻碍合作创新顺利进行( Provan,1984)。即使合作已经形成,但如果合作主体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交流氛围以及途径,合作创新便无法顺利的完成(余雅风,2002)。

另一方面,除了资源交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如知识异质性、组织属性差异等组织特性冲突问题,也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产生阻碍。首先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知识异质性。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而企业主要是经营管理知识,这意味着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认知重叠水平较低,这会通过影响主体的吸收能力而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其次是产学研合作主体组织属性差异。高校科研机构的基本收益保障来自国家拨款,通过产学研合作转化其科研成果可获取额外的物质收益、精神收益和社会收益,而企业收益全部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产学研合作也是为了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获取更多收益。双方对因知识转移而带来的合作收益预期不完全一致,因此合作意愿大小不一。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产学研合作创新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获得成效的,需要在前期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保持信息的透明,合作主体间不断磨合、交流,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使得信息等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通过设计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收益分配制度,激励合作各方参与合作的意愿,进而推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创新效率。

3. 3. 3 江苏省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是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江苏医药产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药产业规模优势较为突出,形成了连云港、泰州、南京、无锡、苏州五大医药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内,医药产业的创新投入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力。医药产业是典型的“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其产业创新活动主要通过大学公共研究实验室中的内部研发和科学发现实现,科学知识是其创新来源( Pavitt,1984)。理论上讲,产学研合作创新应对医药产业的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有很大促进,然而,本书对江苏省医药产业产学研合作与产业创新效率的回归分析表明:从短期看,产学研合作并未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创新效率起到积极影响,同样的资源投入,与之前相比创新产出并无增加;从长期看,在不增加创新投入的情况下,产出能力却能出现较大提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

3. 3. 2. 1 江苏省医药产业创新效率测算

本书首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测算江苏医药产业创新效率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对数模型如下:

式中,i表示医药产业等几个高技术产业,t ( t = 1995、1996、1997、1998……2010)表示时间,创新产出Pit用专利申请数来表示,KRDit、LRDit表示创新投入,用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来表示。常数项由λ0表示,λ1、λ2为由模型估计所得到的参数值,Uit是非负的随机变量,Vit为符合噪声的系统随机误差,Teit则表示i行业在t年的创新效率。

经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STATA10. 0软件采用SFA方法测算江苏不同种类的高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呈现出的效率。各产业的创新效率值如表3-5所示。

表3-5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①包括医药制造业以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取统计年鉴中两者数据加总后作为医药产业创新效率测算的样本数据。

从表3-5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创新效率值从1995年开始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从1995年的0. 3142增加到2010年的0. 5842,年均增长率为4. 22%。

3. 3. 2. 2 产学研合作对江苏医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本书以创新效率为因变量,产学研合作为解释变量,行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产学研合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Ln ( Te)、Ln ( C)、Ln ( CXY)、Ln ( Scale)、分别表示产业创新效率、单独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业规模。a为截距项,β1、β2、β3分别表示变量各自的弹性系数,由回归而得。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书将高等学校、企业和研发机构三者的研发资金投入交互项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及上述计算得出的创新效率数据,由Eviews6. 0软件对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经过运用误差修正模型( ECM),通过Eviews6. 0回归最终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

结果表明,创新效率不仅取决于企业单独创新、产学研合作、行业规模当期的变化,而且还取决于上一期因素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ecm估计的系数-0. 5016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的偏离越远,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从长期回归结果看,产学研合作回归系数为0. 2567( P值0. 0000,显著),而在短期回归结果中为0. 0371( P值0. 4537,不显著)。这表明产学研合作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对产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与企业单独创新相比,产学研合作更有利于促进效率提升。而从短期来看,产学研合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

3. 4 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 4. 4 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排他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有匹配的制度来衡量权利人和社会公众间的利益关系,这需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是关于确认、保护和利用工业产权、著作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规则体系。通过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发明创造,激励技术创新,刺激投资与智力创造和投入不断进行,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创新激励、资源配置、市场竞争规范和政府管理等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可归结为这个制度安排的优劣将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知识产权制度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核心要点,知识产权制度是其良性发展的保障。由于技术创新只有在创新过程完成并取得创新成果之后,才能形成产品并投入市场,才能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或战略的思想贯穿其中。

对于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激励功能。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权利的界定和保护赋予创新者对知识产品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使创新者对创新投资回报有较为确定的预期,从而激励其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权利限制,以合理的权利制度安排为知识的溢出留下“公共领域”,维护知识的外部性,使得后续创新能够得以持续进行。

第二,知识产权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的分离,协调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利益关系,通过产权转让,使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把资源让渡给那些能最有效率使用的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知识产权制度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功能。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客体及权利和义务的设定,规定市场竞争的交易秩序,在通过产权保护制裁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同时,亦通过产权限制规制权利滥用的反竞争行为,从而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知识产权制度的政府管理功能。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产权管理的规定,使政府机关依法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利用等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协调、服务,体现了公权力对民事活动的适度介入。

3. 4. 4 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本书从两方面分析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一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算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通过分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区位分布,展现各城市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技术比较优势,从侧面反映江苏省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 4. 2. 1 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本书根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活动等方面,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指标;并注意使这些指标能够体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激励、资源配置、市场竞争规范和政府管理等功能;同时,每一个指标均为客观数据。如表3-6所示。

表3-6 江苏省知识产权经济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已知的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 AtKαLβ,劳动力和资本是影响产出的最主要的因素,索洛把其他的影响因素概括为技术进步。而知识产权是导致技术进步的主要内生变量,因此我们引入知识产权导致的技术进步要素,建立生产函数为:

式中,Y表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At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代表社会资本总量,L代表社会劳动总量,IP表示知识产权,N代表了除知识产权、劳动力、资本以外的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的产出弹性系数。

对式( 8)两边取自然对数,可把以上非线性模型化为线性模型:

由此模型可得到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的产出弹性系数α、β、γ的值。根据索洛的以增长速度方程为模型,用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可近似地估算出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即: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ip为知识产权导致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的产出弹性系数。式( 10)表明,产出的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投入的增加带来的。由此,可求出三种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根据上述模型测算出的江苏省知识产权经济绩效得分如表3-7所示。

表3-7 2000~2010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得分

续表

由表3-7可知,2000~2010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得分逐年上升,反映了知识产权制度对推进经济增长的功效日益明显。同时,在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创造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为0. 535,而其他方面发展较弱,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其权重只为0. 016。知识产权运用和知识产权服务方面也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所占比重分别是0. 104和0. 120。

本书继续选取江苏省2000~2010年GDP、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社会就业人员数据,以及上述计算得到的知识产权的经济绩效分值,利用前述模型计算出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三个因素在2001~2010年分别对江苏省GDP增长所做的贡献,如表3-8所示。

表3-8 2001~2010年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对江苏省GDP增长的贡献度

续表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

第一,对于2001~2010年江苏省GDP的增长率来说,资本的平均贡献度为39. 67%,劳动力的平均贡献度为27. 38%,知识产权的贡献度达到41. 21%,很明显,在这10年间,知识产权的发展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度,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明显体现。

第二,通过上述资本、劳动、知识产权的平均贡献度,可进一步计算出这三者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 292、7. 249和0. 184,可见知识产权这一要素在这10年间比资本和劳动对江苏经济的产出弹性都要小。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劳动和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知识产权对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到了41. 21%,反而大于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的贡献度。由此可以预见,知识产权的累积效应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

第三,知识产权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从2006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在2009年达到54. 26%,这与近年来全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分不开。2009年,《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并施行,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随着江苏对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 4. 2. 2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综合比较分析

2012年1月,江苏省正式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书选取2005~2010年作为时间区间,以13个省辖市作为比较对象,对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相关领域进行发明专利数量的对比分析,以此反映全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明专利上的区位分布,得出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上的技术比较优势。

(1)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是能源领域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应用的结果。目前,江苏新能源产业以风力发电装备、光伏发电设备、核电装备和生物质能利用装备为主。风电、光伏等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2005~2010年,江苏全省在新能源产业共有发明专利2661件,苏南五城市占比达到81%,南京和无锡2个城市在新能源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比重达到55%,其中南京占比33%,无锡占比22%。常州、苏州、镇江、扬州紧随其后,4城市总计占比31%,宿迁、淮安、泰州、盐城和连云港共计占比10%。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无锡的发明专利数量跃居首位,超过了南京,苏州超越了常州,扬州超越了镇江,反映出无锡、苏州、扬州三个城市在新能源产业创新方面的飞速发展。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功能的材料。2005~2010年,江苏在新材料领域共有发明授权专利5579件,苏南五城市占比79%。其中,南京占比37%,苏州占比16%,无锡占比12%。这3个城市在新材料产业的发明专利占到全省60%左右,优势明显,反映了新材料产业的发明专利集中在苏南地区,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占比较低,整体发明专利布局较为分散。南京在新材料领域有绝对的优势,发明专利授权量远高于其他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镇江在2008年前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从2008年以后分化明显,苏州和无锡发明授权量明显上扬,在新材料领域的产业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该领域,苏中地区紧随苏南地区之后,也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

(3)新传感及物联网产业。我们根据新传感及物联网的定义,在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中行业分类导航选取了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电子产业和通信设施、设备产业作为分析统计的对象,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苏南五城市在该领域的发明专利占比达到87%,其中南京占49%,苏州占19%,然后为无锡、常州、南通和镇江,从整体上看该领域发明专利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在该领域不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各城市增幅明显,苏州、无锡、南通增幅超过了南京,同时南通的数量已超越常州。

(4)医药与生物技术产业。医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药、化学药、中药和医疗器械、生物试剂、医用材料等。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根据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网站中的江苏省中外专利检索与分析平台中的关于医药产业的分类和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中产业分类导航中提供的信息,生物化工包括:生物农药、生物医药和酶制剂。因此,本书选取了医药和生物化工产业的发明专利数量作为分析比较的对象,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医药与生物技术产业的状况。

分析结果显示,苏南五市医药产业领域发明专利占比达78%,其中南京占比最大,达到47%,苏州次之为13%,无锡为8%,连云港位居第四,占比6%。连云港由于有连云港康缘药业、恒瑞制药、正大天晴等大型制药企业的支撑,在医药产业上的实力逐步体现。

在生物化工产业方面,苏南五市发明专利依然占比最大,达到82%。其中,南京占比最大,达到43%,苏州次之为20%,无锡为14%,这三个城市总占比达到77%,连云港位居第四,占比4%。连云港在生物化工领域的实力和医药产业相当。同时,徐州位居第7位,相比医药产业前进了一位。

(5)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改善生态、节约能源、保护自然为目的而进行开发、生产、利用的产业。环保产业包括环保产品、洁净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四个领域。我们根据该产业的特性,结合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中IPC分类导航中C类化学、冶金大类中有关于CO2、水、废水、污水和污泥处理的分类,因此,选取该类产业发明专利数据作为环保产业的代表。苏南五城市在该领域的发明数量占比达到86%,其中南京达到一半,其次为无锡、苏州、常州,苏、锡、常总占比达到32%,其他城市占比幅度均较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淮安在环保产业上有一定的优势,全省排名第7位。

(6)软件及服务外包。软件产业主要包括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三部分。其中,软件产业链上游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软件,中游主要分为子模块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下游为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服务渗透在软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以及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根据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中行业分类导航中软件业关于软件服务的分类,我们选取了软件服务的发明专利数量作为比较对象。苏南五市在软件服务上的发明专利占比达到91%,南京在软件服务发明专利上一枝独秀,占比达到59%,处于绝对优势状态,苏州、无锡次之,但占比相差较大。苏北城市相对薄弱。

通过对上述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总体区域布局来看,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平均占比达到83%。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80%以上,特别是南京、苏州和无锡3个国家级创新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量超过1万亿元大关,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8%以上。技术优势在产业产值上明显的体现出来。

第二,从各产业的发明专利区域分布来看,全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上有较强的区域集聚特征。特别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4大产业集聚现象更为明显。①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常州等重点产区已经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医药研发和制造产业链,重点产区医药企业总数占全省的比重超过80%。②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盐城等地区。③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④物联网:全省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无锡、苏州、南京三市。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第三,南京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无论是发明专利数量,还是所占比重,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这一方面和南京作为全省研发、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城市地位有关;另一方面与南京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拥有的发明专利多有必然联系。因此,南京应该更好的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带头作用:一是提高发明专利的实施率;二是促进发明专利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运用,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第四,苏州和无锡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发明专利和技术优势也较为明显,处于南京之后,常州排名有所波动,南通和镇江不相上下,其他次之。并且,近年来有些城市出现赶超,比如淮安的新能源产业、连云港的医药产业。

【注释】

[1]共发放65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下文数据分析结果基于这39份问卷得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