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

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70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牙买加是加勒比海一个岛国,面积10991平方公里,人口225万。在英国统治下,牙买加建立了甘蔗种植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牙买加的经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牙买加的经济繁荣并没有能使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得到改善。由于政府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忽视农业,出口农产品减产,粮食进口逐年增加,到1970年牙买加已成为了农产品净进口国。

第一节 70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

牙买加是加勒比海一个岛国,面积10991平方公里,人口225万(1981年)。它地处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7°,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很适宜各种热带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矿产是铝土,蕴藏量达20多亿吨,约占世界铝土总蕴藏量的8%,居世界第四位,此外,还有石膏、大理石、金、硅、铜、铁、铅、锌和钴等。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草地、牧场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众多,淡水鱼和海鱼资源丰富。因此,牙买加具备发展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条件。牙买加景色秀丽,气候宜人,而且地处加勒比海交通要道,素有“旅游胜地”之称。牙买加缺乏能源资源,全国90%的能源靠进口;可耕地只占全国总面积的21%。这些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但是,牙买加人民勤劳能干,人口的53%在15~64岁之间,劳动力充足,自1962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以来,一直在为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而积极奋斗。

牙买加17世纪就沦为英国殖民地。在英国统治下,牙买加建立了甘蔗种植场经济。劳动力是从西非贩运来的黑奴,生产的蔗糖专门供应宗主国,而当地需要的食品和工业品大部分靠从宗主国进口。1838年废除奴隶制后,被释放的黑奴到内地山区试图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因为废除奴隶制是根据法令自上而下进行的,种植场制度没有触动,好地仍然掌握在种植场主手里。小农在贫瘠的山地上惨淡经营,生活非常困难,常常被迫背井离乡到城市或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其他国家去寻找工作。到20世纪40年代,牙买加的经济仍然主要靠种植甘蔗、香蕉等热带作物和对这些作物进行初步加工。1948年农产品出口额仍占出口总额的96%。[1]因此,牙买加长期保持着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牙买加的经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40年代初牙买加发现了蕴藏量丰富、品位很高而且开采和运输比较方便的铝土矿。40年代未50年代初,牙买加开始实行依靠外资发展工业的方针。为了吸引外资,政府通过了许多法律,如工业刺激法、出口工业鼓励法、国际商业公司法和旅馆援助法等。这些法律规定外国资本在牙买加开办工矿企业可以享受种种优惠,如免税进口原料和设备、10~15年免征所得税、外国公司可以不受限制地把利润汇回本国等。[2]政府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还建立了工业发展公司,在金斯敦、纽约、伦敦和多伦多开设办事处,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政府还采取措施维持低工资,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3]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工党政府(1962~1972年)继续采取上述方针。到1968年,外国在牙买加的投资总额达2.157亿英镑。从1950年到1968年,牙买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四倍多,从7730万英镑增长为3.957亿英镑。[4]铝土开采、氧化铝工业、旅游业和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1960年,制造业产值已赶上农业产值。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牙买加是1952年开始生产铝土的。1953年开采铝土10073万吨,1958年就增至600万吨,同年铝土出口收入已占外汇总收入的29%。1957~1970年,牙买加生产的铝土约占世界铝土总产量的1/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土生产国。古巴革命后,许多美国旅游者转向牙买加等国,加上政府的鼓励,牙买加的旅游业在60年代发展很快,1968年旅游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19%。旅馆床位从1962年的7471个增至1973年的17944个。制造业在原有的制糖、卷烟、酿酒等农产品加工工业基础上,发展了金属制品、化学制品、建筑材料和电子设备等生产部门。制造业产值1950年仅为1580万牙元,1972年增至1.68亿牙元。1950~1970年,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1.3%增至15.7%。[5]

196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访问牙买加,赞扬牙买加在经济增长方面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是突出的,声称“牙买加不应被列入有经济困难的新独立国家”。[6]1962~1973年,牙买加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6.5%。[7]这是牙买加空前繁荣的年代。1967年1月,政府计划耗资5000万英镑建设金斯敦市区,使它能提供第一流的娱乐、航运、商业和专门技术服务,与它作为加勒比地区主要大城市之一的地位相称。

然而,这个阶段牙买加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不能互相促进。农业不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足够的商品粮,制造业、旅游业不能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铝土工业完全在外国资本手里,产品全部出口。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为宗主国的需要而生产,消费品从宗主国进口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牙买加有了自己的制造业,但基本上是加工性质的,严重依赖进口原料和半成品。据调查,牙买加制造业各部门平均有43.4%的原料和半成品要靠进口。[8]因此,制造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能力。另外,牙买加的经济过于依赖铝土和氧化铝工业。但是,由于铝土工业完全掌握在北美资本手里;铝土和氧化铝是牙买加的主要出口商品;铝土工业的收入和外国对铝土工业的投资是牙买加主要的外汇来源,外贸收支赤字要靠外国投资来弥补,因此,牙买加的经济异常脆弱。

牙买加的经济繁荣并没有能使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得到改善。由于政府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忽视农业,出口农产品减产,粮食进口逐年增加,到1970年牙买加已成为了农产品净进口国。农村长期贫困,而采矿业和制造业工资较高,因此大批农民弃农进城。1960~1970年,牙买加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33.6%增至41.4%。[9]但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铝土工业和制造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城市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人口从1962年的15%增至1972年的22.5%。1969年人口普查发现,首都金斯敦1/3以上家庭的家长失业。[10]牙买加贫富悬殊更加严重了。1958年,占总人口40%的最贫困阶层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7.2%,而1968年却降为5.4%。更令人不安的是,从1958~1968年,占总人口30%的更贫困阶层每周的平均收入从32牙元降为25牙元。[11]低收入群众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情况都更加严重了。

60年代后期,牙买加社会动乱增加,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明显,罢工次数增多。1965年共发生罢工37起,1970年增加到187起。而且街头暴动日益严重。1966年贫民和失业者的暴动导致金斯敦某些地区宣布紧急状态。1966年5月,愤怒的群众在街头攻打政府机关。劳动部、巴斯塔曼特产业工会办事处、工商部和财政部都受到群众围攻,甚至总理办公室入口处也遭到袭击。1969~1970年用于防卫和警察部队的费用比用于公共卫生的还多。[12]

针对以上情况,曼利的人民民族党在1972年的选举中把牙买加的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作为竞选的突出问题,许诺上台后要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人民解决住房困难等,提出了“情况必须改善”、“权力为人民”等口号,得到了失业者、大部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相当数量的本国资本家的支持,取得了议会全部60个议席中的36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