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学思想史

管理学思想史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管理学思想史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有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程,大体来说,管理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古代、传统、古典、行为科学、现代等五个时期。两次事件使企业的所有者逐渐脱离企业管理成为食红利者,企业的管理权交给了专职的管理阶层,并且这个专职管理阶层日益壮大。

第六节 管理学思想史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有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程,大体来说,管理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古代、传统、古典、行为科学现代等五个时期。研究管理学思想的演变史,不仅可以吸收经验教训,还可以根据管理发展的趋势,创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学的产生

1.管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管理学正式成为学科之前,已经有形形色色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为管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竞争阶段,管理成为学科的物质条件也日趋成熟。

①科学技术革命使新机器层出不穷,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并形成不同形式的大型垄断组织,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些都使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被分开,大公司如何进行社会化的管理成为拥有企业经营权的管理层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②效率更高的机器排斥了大量的工人,导致产业工人的失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劳资矛盾日益尖锐,这也要求管理在行为科学上有所突破。

③生产社会化和产业工人从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促成了专职管理阶层的出现和壮大,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掌握日益更新的技术,具备指导管理实践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要求管理从经验升华到理论,并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终于导致管理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得到发展。

2.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1)专职管理阶层的形成

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引起了管理机构两次革命,并直接导致了一个专职管理阶层的形成。

第一个历史事件是美国西部列车相撞事故。该事件发生于1841年10月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纽约西部的铁路上发生了两列列车相撞事故,引起改革铁路管理的呼声,州议会决定铁路老板只拿红利,不管企业,并建立各级责任制,选拔有管理才能的人担任企业领导。以此事件为导火索,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局面。第二个历史事件是192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实施事业部制,使得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两次事件使企业的所有者逐渐脱离企业管理成为食红利者,企业的管理权交给了专职的管理阶层,并且这个专职管理阶层日益壮大。

(2)《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

大批专职管理者在获得企业管理权后,急需掌握一门独特的管理科学指导管理实践,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开始潜心研究管理的奥秘。1911年美国管理大师、管理科学家泰罗在大量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正式标志着管理学由经验变成了独立的科学。

二、古代管理思想

习惯上将工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称为古代管理思想,东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交相辉映,各具特点。

1.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偏重于对物的管理,在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家庭手工业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色。

在行政管理方面,最早的西方古籍《圣经》曾经记载希伯来人的领袖摩西通过制定法令以昭示民众、建立等级以分权授权、例外管理以处理重要事物等三项措施,保证了以色列民族突破重重险关,迁出埃及。

在财务管理方面,意大利人帕西奥利于1494年最先描述了复式记账的技术,为当时的大型贸易商号提供了记录商业交易和财务管理的方法。

在家庭手工业管理方面,由拥有原料并负责出售的商人负责记账,家庭作为生产单位负责整件产品从头到尾的生产,以商业资本控制分散的家庭生产,这种家庭手工业管理模式在工业革命前已广为流行。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偏重于对人的管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建有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伟大工程,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中维持大一统式行政管理最为长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遗产,其管理思想散见于杰出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中。

(1)顺道而治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重视顺应天理,尊重客观规律,即顺道而治。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说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人和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尤其主张人和管理。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管子在其《管子·霸言》中就有“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危”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把仁爱与德治作为基本的管理方法,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宣扬“爱人”的管理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

(3)科层组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建立等级管理秩序,即礼治。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官僚组织制度,封官定职,层次分明,职责清楚;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层次关系明确,编制比较完备;孔子则专门对礼治著书立说,提出三纲五常的管理思想;老子提出基层组织应该是封闭的“小国寡民”式的小团队管理思想,他说作为基层的小型管理团队应该是“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战国时的《墨子》也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思想。

(4)任人唯贤

用人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成为中国千古盛传的佳话。据《尧典》记载,尧在选贤任能的问题上与氏族首领讨论,主张对有过政绩而道德高尚的人都可以委以重任,并提出了对官员的考绩制度;《墨子·尚贤》中有“察其所能而慎予官”的思想;韩非子则提出用人的“法术势”思想。

(5)利益相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很早就重视人本管理中的目标融合原则,即利益相关原则。《吕氏春秋》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安相利,但若任欲望无限发展,则出现相危相害等。

(6)鼓励竞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鼓励人凭智慧和才德竞争。春秋时代的孔子认为好争是人的本性,为了防止无序竞争,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礼教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战争中的取胜之道。

(7)赏罚分明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奖惩成为用人的重要方法,对于奖惩制度,中国历朝都有明确的规定,以对官员的绩效考评作为其升贬的重要依据。三国时诸葛亮就提出“诛罚不避亲戚,赏赐不避仇怨”的思想,赏罚分明才能号令下属。

(8)忠孝文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重视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孔子提出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组织文化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文化的精髓。

(9)诚实守信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讲究守信的重要性,重信义、守承诺是最基本的立身之本,中国人喜与熟悉的、守信用的协作商做生意,就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很早就提出了小胜凭智、大胜凭德的思想,这种品牌理念是中国出现了许多百年不衰的老字号企业的原因所在。

(10)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求实的思想。春秋时,齐国政治家管子早就提出了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与现代管理的弹性原则和随机制宜原则类似。

(11)重视预测

讲究预测、决策和计划的重要性,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事无备则废。

(12)理财有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十分重视理财,很早就提出了会计的原则,到宋朝更提出了四柱结算法,即“进、缴、存、该”四柱,已经与现代复式记账法非常类似;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提出了财务职能与会计职能的分离的思想,建立了对会计的监督制度;提出了降低成本、以钱生钱的利润观念,这些观点见之于《太平经国之书》(南宋,郑伯谦)、《史记,货殖列传》(西汉,司马迁)等书。

(13)管物立规

对财务的保管和收纳支出早有制度,并有专门的官员分类管理,以使钱、物、账一致,入库手续严格,物资领取规定有申请预报制度等。

(14)法治思想

尽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人治思想占统治地位,但法治思想也早有渊源,如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就制定了《吕刑》,它与前朝的《禹刑》、《汤刑》、《九刑》一脉相承,说明中国古代的法典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出现,商朝的刑法比夏朝完整和严酷得多,西周的国家机构和法律规定比前代更趋完善,建立了一套远比商代完备、以宗法等级制和分封制结合为特征的管理体系。到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提出了明法原则。

三、传统管理思想

习惯上将工业革命开始直到自由竞争市场结束的这段时间所产生的管理思想称为传统管理思想,这段时间,家庭手工业被工厂(企业)所取代,管理思想出现新的变化,东西方管理思想在此时期虽各有发展,但整体上却呈现西学东渐的趋势。

1.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工厂化管理、两权分离、劳动分工、成本会计、质量控制、人事管理、激励与组织理论等几个方面。

①随着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成为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管理职能得到高度重视,工厂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②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工厂的所有者同时是管理者,企业的业绩决定于所有者个人的经验和气质,到后期,由于机器普遍集中使用,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扩展到全球各地,企业逐渐演变成特殊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法律实体,其股票出售给广大投资者,使得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逐渐退出企业管理。

③劳动分工的思想已经普遍得到认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劳动分工的思想,该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与控制分开,必须对工人进行业绩控制,同时被控制人不能对控制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必须按工种进行劳动分工,其好处是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更好地利用机器、节省原材料、缩短工作切换时间。法国管理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其《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劳动分工,提出了劳动分工易于诱发改革技术和工具的思想,主张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的基础等。

④在人事管理方面,英国管理学家罗伯特·欧文认识到工人培训、提高工人福利条件的重要性。

⑤在激励管理方面,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刺激性工资和工作方法研究等管理思想。

⑥在组织管理方面,英国管理学家亨利·普尔提出了成本会计,美国管理学家伊莱·惠特尼提出了质量控制等管理思想。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相比西方传统管理理论的成熟而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由于工业化到来较迟,因此进展较慢,在深受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打上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烙印。

一方面,中国企业非常重视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尽力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竞争能力,为此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保证执行,这就带有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特色。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这着重体现在知人善任、职工选拔与培训、劳动监督和管理,以及培养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上。

例如,天津东亚纺织有限公司招收工人就经过一系列程序:草选、填写申请书、体力测验、心理测验、面谈、人格总评、试用、正式录用等;然后再对工人进行培训,采用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试用计件工资等;组织非正式组织等业余团体,鼓励工人参加业余活动,并进行管理文化的训练;公司的职工工资有固定工资、津贴、额外工资、奖金等,推行职工股东化,兴办福利事业等。

四、古典管理阶段

古典管理发轫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个时期,市场竞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企业规模更加扩大,生产技术更为复杂,竞争空前激烈,传统管理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迫切需要理论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1912年,弗里德里克·W·泰罗经过诸如生铁搬运等一系列试验后,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标志着古典管理阶段的开始。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点,采用标准化和机械化模式管理,集中于作业管理和研究,在作业管理上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在经营管理和决策(即管理过程)上,以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为代表,在组织管理上以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分支。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人弗雷德里克·W·泰罗,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律师家庭,自幼爱好科学研究和实验,1875年因眼疾而终止了在哈佛大学法律系的课程,1878年进入费城的米德瓦尔钢厂当机工,并继续在夜校学习,获得工程学位后被提升为总工程师。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作业管理上,他提出了标准化操作、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等思想。

①标准化操作。泰罗认为必须使用最适合于该项工作的最适合的标准化工具、机械、材料以及相应的作业环境;必须选择最适合于同时又乐意于该项工作的工人(即第一流的工人),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动作培训,使其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尽快完成工作;必须在规定时间,制定最适合于这项工作的标准工作定额,标准工作定额要考虑工人的劳动强度、休息时间、其他工作配合时间。

②实行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雇主和工人应通过思想革命实现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紧密合作,这样才能既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又提高工人的工资。

③建立职能工长制,将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职能分开,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只负责对例外事项的决策与管理。

泰罗由于其在科学管理中的创始地位,而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泰罗同时代对科学管理理论有贡献的人中,还有亨利·L·甘特、吉尔布雷斯、莫里斯·L·库克、哈林顿·埃默森等。其中,甘特十分强调工人士气的重要性,确定了根据工龄、劳动熟练程度制定基本工资及改进操作方法的奖励制度,发明了甘特图,即标明了计划和控制工作的线条图用于改善管理的方法。吉尔布雷斯是动作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动作研究之父,他通过即时轨迹摄影将动作分解为基本动作,确定有效动作及其时间,使标准动作和定额的制定更加科学。哈林顿·埃默森提出了提高管理效率的12条基本原则。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首次将管理从经验引向科学,创立了一整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应用其理论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但是泰罗的理论将工人的工作动机当成是谋取经济利益,将员工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而且泰罗所制定的标准作业法、标准作业时间、标准工作量都是以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工人进行最紧张的劳动时所测定的时间定额为基础的,而大多数工人既无法忍受,也无法坚持;此外,泰罗理论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无法解决生产过剩和劳资紧张的矛盾。

2.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

法国工程师法约尔的理论着重以大企业为对象,研究其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他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或管理过程之父),其代表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阐明了管理和经营的区别,以及管理的一系列原则。

①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②管理的主要原则是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规划、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按劳付酬、集权、等级序列、秩序、公平、保持员工稳定、创新精神、集体精神、跳板原则(相当于泰罗的例外管理)。

在法约尔之后,在经营管理上另一个有较大贡献的人是福特,福特建立了世界性的销售组织,在其销售耐用、可靠、便宜的汽车上,出现了持续的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他实行了生产线制度,即福特制,这是将机器和操作人员按详细规划的作业顺序排列,每个工人被指定只作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一辆车的时间。职工的工资由计件工资制转化为计时工资制。

法约尔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他所提出的管理原则,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仍然是正确的。该理论的局限性是管理缺乏弹性,以至于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3.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著有《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科层制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代表了工业化发展的普遍要求,他也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组织必须有共同目标,根据组织目标将组织活动分为若干个基本作业,这些作业还可以再继续分解为更低一级的作业。

②为每个作业规定明确的职位、责任和权力,从而按等级原则将这些职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

③组织中人员的任命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的考试和教育培训来选拔。

④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制度、奖励制度和升迁制度,使之成为职业管理人员。

⑤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定的规则和纪律,在工作中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⑥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

⑦科层制是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综合化的分层设职的行政组织制度,是权力合法型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组织体系。韦伯认为,科层制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能适用于各种管理工作及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企业和各种团体。

五、行为科学的管理思想

古典管理思想倾向于盲目增加产量,这导致产品的严重过剩,而把工人看成经济人的假设也使劳资矛盾日益尖锐,需要转换到将人假设为社会人,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以社会人为假设基础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二战之后的20年,这一阶段,也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效能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

乔治·埃尔顿·梅奥(Etton Mayo)、罗特里斯伯格(Frity J.Roethlis Berger)为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两人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包括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访谈研究、接线板小组观察研究),该实验使他们认识到员工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以试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理论主要反映在梅奥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罗特里斯伯格的《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因素》等书上。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员工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决定于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除正式团体外,还存在非正式团体,后者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员工的感情倾向和行为;③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管理者要学会与被管理者交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主张从人的需要、人性角度出发研究激励员工的方法,包括需求激励论、人性假设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强化理论、期望理论。需求激励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尔德佛的ERG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人性假设理论有X理论、Y理论、超Y理论、阿吉瑞斯不成熟-成熟理论。群体行为理论有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利兰·布雷得福(Leland Bradfurd)的敏感性训练理论。强化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理论。期望理论有波特-劳勒的期望激励模型、维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3.领导效能理论

领导效能理论提出了领导人的素质和领导作风方式理论,该理论包括领导境遇理论、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领导方式系统理论、领导四象限模式、管理方格论、领导行为权变理论(包括菲德勒领导权变理论、罗伯特·豪斯的领导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

美国人弗雷德·E·菲德勒是权变领导理论的奠基人,开创了西方领导科学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对领导科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菲德勒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指某一个人指挥、协调和监督其他人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他将领导方式划分为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关系型,前者明确指令下属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后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分担领导工作和责任,吸收他们一起规划并实施组织目标,应当根据领导者的个性及其面临的组织环境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六、现代管理理论思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管理学迎来了一个多元化的大发展时期。1961年12月,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他把众多的管理理论比喻成众多数目的丛林,分为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量分析学派等六大“丛林”。到1980年,孔茨认为,这些“丛林”又枝叶繁生,至少可以划分十个学派,尽管各种学派彼此相互独立,但它们都是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的,这标志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

1.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流派

(1)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二战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领域后,工业生产在集中化、大型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联合化不断发展改变了孤立、片面、单因素的管理方式,而代之以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员式的系统化管理。

②管理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

(2)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诸流派以决策人假设为依据,由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两大流派延伸出来。前者以物为研究对象,重视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科学(如运筹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等)的新成就,解决管理的自然属性问题,其代表是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

后者以人为研究对象,重视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新成就,解决管理的社会属性问题。其代表是社会系统学派、经验管理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

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源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将运筹学用于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证战争后勤工作的秩序和合理性,运筹学得以运用,战后大规模的经济重建使运筹学方法用于非军事的生产管理领域,这进一步带来了统计学、规划论、排队论、对策论、决策论、模拟技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运用。管理科学学派的分支是数学模型学派(或称数理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和运筹管理理论学派。

(1)数学模型学派

数学模型学派侧重于定量研究,为管理决策寻求有效的数量解,当企业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表述后,就可以分析和选择可行的管理决策方案。

数学模型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①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成分。在管理决策中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主要的数学模型有盈亏平衡点模型、库存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决策模型、网络模型、排队模型、模拟模型、马尔柯夫过程、对策论等。②强调用数学说活,寻求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用数量表示最优化的答案,各种可行方案要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③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组织管理涉及的信息量不断加大,使处理信息的工作量加大。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使决策建立在准确、及时和充分的基础之上。

(2)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是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下出现的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F.E.Kast)、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等人,代表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等。

该学派主要观点如下。①企业是由人力、物资、设备、财务、任务、信息六个要素组成的具有组织结构的系统,它被分为许多子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情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在研究企业各子系统的工作时,应把该子系统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系统分析,以求各部门的工作能保证整个企业取得最优的效果。②企业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研究系统管理,不仅要考虑系统的静态结构,更要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③系统管理离不开数学方法、模型理论和计算机手段以及行为观点,系统分析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流程进行图解,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等。

(3)运筹管理理论学派

运筹管理是指对一个组织所有各项活动的管理,包括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活动,由于组织中的管理工作对象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运用数学或其他的科学方法也随之不同,这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形成了运筹学的许多新分支。例如,规划论主要用来研究如何统筹安排,合理地调度人员、设备、材料、资金、时间等,规划论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库存论用来研究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方供应各种资源的问题,从而满足需要,保证组织有效地运转,使各种资源的库存和补充的总费用达到最少。网络分析是利用网络图对各项工作进行计划和控制的理论研究,实质是将甘特图转化为用于计划和控制的电子计算机化的网络计划方法,这包括运用于一次性工作的计划评审技术和适用于有现成有效资料可供利用的项目的关键线路法。其他还有排队论、对策论等分支。

3.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研究关于企业管理中决策行为理论的学派,其创始人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和马奇(J.G.March)等人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内容。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实质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决定整个管理活动的成败。决策过程包括收集情报、拟订计划、选定计划等阶段。而组织是由决策者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决策可以从决策中心向上、向下、水平方向传递,以满意准则代替古典决策理论的最优决策。该理论提出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相应决策程序,即由高层决策者进行非程序化决策(包括组织设计和再设计)、确定组织的目标,中层决策机构一般从事程序化决策,基层决策机构从事作业的程序化决策。该理论还提出了狭义的统一指挥,即下级可以接受来自几个上级的命令,只是在这些命令发生冲突时,才只听从一个上级的命令。

4.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巴纳德(C.Z.Barnard),其代表作为《经理的职能》。该学派认为,社会的各个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即由相互进行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巴纳德制定了组织中信息沟通的准则是明确、短捷、连续、完整和权威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信息沟通中心是称职的各级管理人员。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创造条件,经理在协作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的中心,其作用是建立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并对协作的努力进行协调,包括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及成员的选聘和训练,规定并解释组织目标,以便组织能够为此运转。

5.经验管理学派

德鲁克(Perter Drucker,也译作杜拉克)是现代最著名的经验主义管理学家,其代表作是《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或“大师中的大师”。戴尔也是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伟大的组织者》。

经验管理学派认为管理是一种特定的人群团体用以确定、阐述和实现其目的和目标的技能,随其应用的人群团体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应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向企业管理人员提出实际的建议。管理人员面对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任务,第一项是造成一个生产统一体,第二项是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经理的工作就是激励、指挥和组织人们去做他的工作,因此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德鲁克还进一步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新模式。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Paul R.Lwarence)、摩斯(J.Morse)、洛奇(J.Lorsch)、卢桑斯(Fred Luthars)、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等。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通过大量的事例研究和概括,把各式各样的企业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为每个类型找出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行为、方法是与企业所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的。管理应适合当时、当地环境和形势,要因事、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某一种形式的领导方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术界一般认为卢桑斯的“如果—就要”关系理论是权变理论的思想基础。

权变理论发展至今集中体现在行为理论和组织设计方面。在行为理论中,人性假设理论就有超Y理论和Z理论。领导效能理论中有菲德勒模型、领导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组织设计中明茨伯格确定有战略层、中间层、基层、专家智囊团、辅助人员五个组织,并提出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类型,即简单制、机械官僚制、专职官僚制、分部制和专题组制等。伍德沃德将生产系统按技术复杂过程分为单件小批量、大件大批量、连续流水线作业,认为相似的生产工艺技术有相似的管理,如大件大批量生产企业采用古典管理原理原则,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和连续流水线作业适宜用利克特的民主参与型管理,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组织结构。劳伦斯和洛希认为有效的组织结构应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如稳定而细分性低的环境采用以工作为中心的一体化管理,反之则采用以人为中心的差别化管理。

权变理论是整体化的,它不顾各个不同的思想学派和学科的差别,集中融合它们的观点和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下提出管理中的不同处方。权变理论要求管理人员根据情境变化,而灵活领导。

7.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也称作业学派,它将管理人员的职能看作是管理过程,管理的各个职能应该相互联系、交错运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孔茨(Haroid Koowtz)和奥唐奈(Cyril.O.Donnell)等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8.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以分析一个正式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经理所担任的角色为中心,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其代表人物是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七、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管理理论新发展的历史背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新时期组织管理的实践,促成现代管理新思想不断涌现,各个管理学派互相渗透,相互融合,企业管理有趋向全面管理、综合管理、创新管理的势头,预示着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这样一种动向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管理环境日益复杂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管理面对的客观条件更加复杂和捉摸不定,竞争也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企业沿价值链分工并联合的价值链竞争,管理人员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依靠以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杂多变的管理问题往往事倍功半。管理者日益发现唯有依靠人的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企业才能获得技术、质量、服务、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

(2)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日益集中于专业管理集团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分离的基础上又出现合一的新趋势,表现在拥有强大无形资产的企业专业管理层不仅完全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权,而且还通过设置CEO剥夺董事会部分权力,甚至日益以少数股权操控企业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企业的实际出资方(股东)只关心股票差价收益和分红,并动辄用脚投票,逐渐放弃了对企业所有权的实际控制,企业治理转向以内部对人控制和外部治理为主。

(3)管理界日益重视文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管理强国的美国先后遭遇日本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冲击,美国管理界一方面越来越重视跨企业的价值链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文化管理的日益重要性。

(4)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针对无形资产的集中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到智力发展阶段,原先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的生产力要素,逐步由信息、技术和管理等智力生产要素所取代,社会便进入高技术竞争时代,市场进入品牌战略时代,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趋向高速化、多功能化、微型化以及在各个方面广泛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企业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不断出现,花样翻新。这一切不仅使企业内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需求结构和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不断地创新无形资产并快速地将无形资产变现,成为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的核心问题。两方面原因使得统筹价值链管理的战略企业日益转向对无形资产进行集中管理。

(5)企业组织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是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和规模以降低成本;多极化,由集权走向分权;网络化,信息渠道四通八达;智能化,使知识量剧增;未来企业是学习型组织;虚拟化,是依靠信息技术而结成的临时网络;国际化,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

2.文化管理理论

文化管理理论有威廉·大内的Z理论、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1)威廉·大内的Z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大内在Z理论中指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而它们与生产率又是密切相连的,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在企业中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企业分为A型和J型,前者倾向于短期雇佣、迅速的评价和升迁、专业化培养、实施明确的控制、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关注局部,后者倾向于终身雇佣、缓慢评价和升迁、非专业化培养、实施含蓄的控制、集体决策和集体负责、关注全局。

大内提出Z型组织虽然产生于日本,但却符合美国的基督教文化传统背景,并吸收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长处,是一种既有高效生产率又有高度职工满足感的新型组织,这种组织形式是适合美国的成功模式。

美国企业转化为Z组织的方法是:一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管理宗旨;二通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提供激励措施来贯彻管理宗旨;三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能;四把工会包含在变革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五确守稳定的雇佣制度;六制定一种缓慢的长期评价和提升制度;七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职业发展的道路;八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为基层的改革做好准备;九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管理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十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使企业内的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2)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艾德加·沙因提出了组织文化本质的概念,对组织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组织文化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出独到的见解。

沙因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中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其成员所接受。

(3)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倡导者。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他在1990年出版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的。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这五项修炼如下。

①自我超越,即强调组织成员应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外界的变化,不断给予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做事要精益求精,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永远努力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②改善心智,要求组织成员要善于改变传统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不断适应内外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

③共同愿景,是强调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它包括远景(企业将来要实现的蓝图)、价值观(实现蓝图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目的和使命(组织存在的理由)、目标(在短期内达到的里程碑)等内容,要使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全体成员,并坚持实现的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

④团体学习;或称深度汇谈,是使组织成员学会集体思考,以激发群体的智慧,开展团队学习后,由于团队成员理解彼此的感觉和想法,因此,能凭借完善的协调一体感,提高综合效率。当团体在真正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能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

⑤系统思考,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是指树立系统观念,妥善运用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的工具,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面,强调要把企业看成一个系统,并将它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考虑问题既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整体;既要看到当前,又要看到长远。要把系统原则融入行为之中,必须能用广角镜观察世界。圣吉认为,系统思考是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修炼,所以,他将其著作命名为《第五项修炼》就是要突出系统思考修炼的重要意义。

3.管理再造理论

管理再造理论有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和萨维奇的虚拟型组织理论。

(1)哈默和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提出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再造”的定义是:将组织的作业流程做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其中新思想是强调组织流程必须采取激烈的手段,彻底改变工作方法,强调组织流程要“一切重新开始”,摆脱以往陈旧的流程框架。

(2)萨维奇的虚拟型组织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查尔斯·M·萨维奇1991年出版了《第五代管理》一书,书中明确提出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来创造财富的观点。所谓虚拟组织,就是不仅把公司成员,而且把供应商、公司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都看成是一个共同体,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内外各种资源。建立虚拟组织,要更多地依靠人员的知识和才干,而不是他们的职能。

4.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迈克尔·波特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竞争力问题的大讨论。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他认为企业的其他战略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些基本战略的共同目标就是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①成本领先战略。该战略就是通过追求规模经济、专有技术、优惠的原材料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成本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②差异化战略。该战略是通过生产出该产业中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独特产品,以形成独家经营的市场优势。它依赖于基础产品本身、销售交货体系、营销渠道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品牌形象、独特的技术、独特的技能、独特的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

③专一化战略。该战略是着眼于在行业内的一个狭小空间内作出选择,主要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集中到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或者一个细分的市场,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上的优势地位。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创新管理理论

创新管理理论主要由CIS企业形象设计、信息管理、工艺创新以及企业知识管理等构成。

(1)CIS企业形象设计

CIS意为企业识别系统,具体由MI、BI、VI和AI构成。MI为理念识别,具体由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作风和行为规范等内容构成,它是CIS的核心内容。BI为行为识别,具体由生产行为、服务行为、促销行为、公关行为、组织行为、人员培训等内容构成,实际是企业的行为规范。VI为视觉识别,具体为公司的识别标志,包括色彩、图形、文字、广告符号等,是市场和消费者识别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标志。AI为听觉识别,如广告语、口号、格言、训词、主题歌曲、音乐氛围等。

在这四大识别系统中,MI为内部系统,VI、AI皆为外部识别系统,BI兼有内外两种功能。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听觉识别四个组成部分,将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融于其中,通过形象的外部传递而形成一种社会的认同效应,从而促进市场的营销活动。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和所能接触到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模式由层次式的监督与控制转变为引导与激励的扁平式管理,要求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传递,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运用知识资源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对于知识管理,许多世界驰名的公司,如可口可乐、通用电气、惠普等,已率先展开,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设立知识主管管理知识资产,也称智力主管、学习主管;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知识管理,建立顾客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培训体系,开发人力资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