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宁现象”分析

“中宁现象”分析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宁现象”分析枸杞之乡中宁过去是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经济持续攀升。中宁经济快速增长,可以作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典型事例,我们不妨称其为“中宁现象”。最近我们通过初步调查研究,对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中宁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区率先起步,迅速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宁现象”分析

枸杞之乡中宁过去是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经济持续攀升。2002年底,全县GDP达到12.42亿元,比1997年增长94.65%,五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4.2%,比全区高出5.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7049万元,比1997年增长130.8%,年均增长18.21%,与全区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2元,比1997年增长29.7%,年均增长5.4%,高出全区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在全区名列前茅。中宁经济快速增长,可以作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典型事例,我们不妨称其为“中宁现象”。最近我们通过初步调查研究,对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

中宁县委、县政府针对人多地少、土地产出率难以提高、工业又十分孱弱的严峻现实,勇敢地闯出了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结构、增实力、上台阶的自强之路,提出了种粮大县向枸杞畜牧大县、以农稳县向工业强县、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转移”的整体工作思路,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点,强化了工作措施,使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主要特点如下。

1.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唱主角。在县(市)一级国有经济不再投资新建企业的情况下,如何壮大县域经济,中宁县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一是在困境中突围。中宁在我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县之一,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05公顷。为了寻求致富门路,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走出来,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谋求发展空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应运而生。1994年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宁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区率先起步,迅速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由于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中遇到了重重阻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曾一度面临投资门槛、市场准入、融资条件等体制障碍,“雪拥蓝关马不前”,发展出现了徘徊。2000年县委、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采取减免税收、土地划拨等“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由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规范化和集约化经营转变,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秦毅集团、瀛海集团、红宝集团等几个较大企业,从项目规划、税收政策、土地划拨等方面进行扶持,使其迅速扩张,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全县有5家企业产值超亿元,13家企业产值超过千万元。有年产2.5万吨电解铝的万得铝厂、年产6000吨金属镁的鸣沙冶炼公司、年产6万吨玉米淀粉的中宁玉米淀粉糖厂、年产5000吨枸杞保健酒的香山集团中宁枸杞制品公司4家企业,在全区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其中秦毅集团年产值达3.74亿元,是全区生产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有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四是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根据2001年全区第一次非公有制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中宁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2%,高出全区13.4个百分点。2002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6039户,实现总收入18.39亿元、利润1.16亿元;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全县GDP的52%;上交税收5942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80%。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渠道,安排城镇就业人员2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2.9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五是把工业园区作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孵化器”。近年来,中宁县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先后规划了石空、鸣沙、宁新、长山头四个工业园区,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发展环境。目前,进区企业33家,年创产值6.5亿元。

2.培育特色产业,推进结构调整。“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一个人多地少、矛盾尖锐、资源约束严酷的县,如何破解“三农”难题,中宁县找准了一条特色经济之路。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确立“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的发展思路,围绕枸杞、畜牧两大特色产业大做文章,推行“公司加园区带农户”的模式,在产、加、销上下工夫,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2002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0.41万公顷,总产量达到8790吨,分别是1997的9倍和14倍;生猪饲养量达到50.3万头,奶牛存栏3635头,羊饲养量达到30.3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323.9万只,分别比1997年增长50.6%、113.6%、87%和114.8%。在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中采取了“五抓”。一是抓园区。全县建设枸杞666公顷种植园区2个、333公顷种植园区6个;建设万头以上养猪小区2个、千头以上养猪小区10个,千只育肥羊小区18个,300头以上机械化挤奶养牛小区8个。引导枸杞种植向区域化、畜牧养殖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抓龙头。扶持和培育了香山集团中宁枸杞制品公司、黄河乳制品厂等12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了“宁夏红”、“黄河奶粉”等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使农业发展走上企业化、市场化的轨道,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抓流通。建设了被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枸杞定点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在国内9个城市设立了49个授牌枸杞专卖店。一批农民经纪人常年活跃在城乡流通领域,有500多人走南闯北搞贩运,有3000余人走乡串户搞收购。枸杞及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畜牧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区。枸杞和畜牧产品每年交易总额达3.4亿元。通过抓流通,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搞活了农村经济。四是抓科技。大力推广枸杞丰产、温棚养殖等技术,努力提高产量和产品的竞争力。实施了枸杞无公害行动计划,建设无公害枸杞生产基地3333公顷。推广了畜牧良种化,建设了国家级良种猪繁育基地和瘦肉型猪发展基地。全县建设科技园区168个。去年,县上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第一批派出42名科技人员深入到基层,包抓25个科技示范项目。科技带来了新的生产力。过去每亩(0.06公顷)枸杞平均产干果80千克左右,目前达到400千克左右;原来养一头猪一年多才能出栏,现在半年就可出栏。五是抓扶持。每年县财政拿出1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枸杞、畜牧产业的发展。1998年,中宁率先实行了小额信用贷款项目入户,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扶持农民增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温家宝同志为此专门做了批示,200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做了专题调研,全国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做法。全县投放贷款总额13.32亿元,培育龙头企业12个、流通大户554个、养殖专业大户5988个,支持建设各类园区40个。扶持农户31658个,占总农户的75.6%,使29500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通过发展枸杞、畜牧特色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0.6万人,其中在枸杞采摘期投入劳动力达150万人次,高峰期每天近2万人。去年,全县农民人均来自枸杞、畜牧产业的收入1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

3.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依托,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如何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各县市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宁县依托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工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近5年,全县工业企业开工新建、扩建、技改项目413个,已建成投产326个,完成投资9.45亿元。200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是1997年的2.9倍;实现增加值3.67亿元,占GDP的29.5%。其具体措施:一是培育大企业。加快秦毅集团中宁铝厂20万吨扩建改造和鸣沙冶炼厂技改3.6万吨金属镁及铝镁合金项目建设,到“十五”末,预计产值可达40亿元。县上已协调增拨土地266.7公顷,目前正在扩建中。二是攀上强企业。中宁枸杞制品公司被香山集团公司收购后,经过技术改造,生产的枸杞酒“宁夏红”畅销区内外,成为知名品牌。在此基础上,争取新上2万吨“宁夏红”枸杞保健酒项目,到“十五”末,年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产值可达10亿元。三是调出优企业。通过技改项目,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今年,宏威公司完成日产1500吨水泥熟料技改扩建项目,形成年产14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2亿元。瀛海建材集团新上日产1000吨干法旋窑生产线,形成8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5亿元。四是集中好企业。引导相关产业的优势企业,特别是几家枸杞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共同打“宁夏红”的品牌,把企业做强做大。五是创新老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未改制的化肥厂、硅锰铁合金厂、金属锰厂等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使企业起死回生。六是催生新企业。采取政策牵动、能人带动、产权联动、全社会互动的办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催生和发展一批企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采取市场化运作,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中宁县在城镇建设上确立了“政府规划、市场运作、异地生财、以城养城”的建设思路,把城市建设、管理全面推向市场,打破政府包揽格局,建立起了多元化投资体系。5年来,先后完成5条重点县城街道和16条县城巷道的打通、扩整、改造和硬化,搭起了县城建设的框架。开发建设了5个住宅小区,建成了中宁商城、枸杞批发市场、南河子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建了第二水厂和东街、北街、南街三个供热点。累计完成县城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由原来的2.6平方千米扩展到4.5平方千米。旧城改造拆迁面积达9.2万平方米。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成立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获取土地级差收益,实现“以地聚财,以地生财”,形成了“收购—储备—开发—出让—增值”的良性循环。二是土地置换、占补平衡。将县城的中心地段,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由政府出面协调,开发商与拆迁户协商,采取多退少补、占补平衡的办法,连片开发。如县委、人大、政府的办公大楼就是采取以上办法以旧换新,既改善了办公条件,又增加了8300平方米的办公面积。三是实行土地、房产开发和街道“捆绑式”建设。开发商按照县城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政府既不掏钱,又达到了建设城市的目的。四是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把道路、广告、桥梁、雕塑、灯饰、广场、公园及公厕、候车亭、道路冠名、工交线路经营权等,实行公开拍卖、竞价招标和租赁。城镇建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城镇建设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去年,全县投资城建3.5亿元,拉动了GDP8个百分点。过去,搞城镇建设融资困难,现在,采取市场化运作,激活了民间投资,一些外地投资商带着资金纷至沓来,等着应标。通过盘活土地累计募集城建资金98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7.6亿元。

5.深化制度改革,创新发展环境。县(市)政府如何创新经济发展环境,中宁县的做法使我们耳目一新。在政策扶持上,县委、政府出台了加快经济环境创新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等政策措施,对投资者从项目的立项审批、建设用地、税费收缴、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放宽、放足、放活,给予优惠。在政府职能转变上,由重管理转向重服务,从减少审批项目入手,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工作效率,进行了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过去,投资商投资要拉关系、找领导,现在是领导主动为投资商牵线搭桥,“陪吃、陪转、陪考察”,“亲商、富商、安商”,帮助落实项目,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留住资金。具体采取了“三个一”的办事方法,即办一次手续、盖一个公章、交一次钱(土地转让金和规费)。做到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如在城建中对平安东街3段的建设、万得铝厂3期扩建所需土地的划拨等,都是通过专门会议和现场办公会解决,瀛海集团利用“三废”的项目申报,到了县上只用了一小时就办完了申报手续。在制度创新上,打破了过去部门各自为政的办事制度。重要项目投资,都由政府召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调,一次性解决,具体手续由部门来办,不让投资商东门进、西门出。今年,县上又取消了交通、治安等一切罚款指标,对外地车辆(肇事者除外)不罚款、不扣照,做到畅通无阻。对外来投资商只要合法经营就不检查、不骚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尽量为其创造一个宽松、安全、自由的投资环境5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入项目27个,引进资金5.92亿元。

通过对“中宁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宁发展正处在快速起步阶段,还存在困难和问题,但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宁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如下。

1.要有一种不甘落后、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暂时处于落后的局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等、靠、要,缺乏机遇意识、抢抓意识、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每个县、市都树立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精神,工作就会有大的起色,发展就会有新的突破,面貌就会有新的变化。对此,应建立竞相发展的机制,根据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发展中互相攀比,寻找差距,自我加压,勇于拼搏,开拓创新,形成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2.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中宁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主导力量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区经济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我区县与县之间的差距也体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长久之策。因此,要切实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开、放手、放宽、放心、放胆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仍然是我区当前乃至今后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依据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像中宁抓枸杞产业那样,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路子。要把枸杞作为宁夏的名、特、优产品和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优,一手抓创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一手抓上规模,以规模扩张打造“航空母舰”,增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效益。

4.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中宁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的“怪圈”,用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努力探索运用现代工业、市场化的方法抓农业生产、抓农产品加工、抓农产品流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使农业走上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轨道。

5.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富裕农民,必须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业,就地转移劳动力;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市场,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通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市场要素向城镇聚集,增强城镇辐射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6.要有一个团结务实、真抓实干的班子,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中宁县提出“县委敢干不包办,政府会干不懈怠,人大会促不干预,政协会帮不添乱”,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中宁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领导班子形成合力,共谋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就会有成效,事业就会发展。

戎生灵 周鸣和 郭 军

2003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