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堰市茶产业发展思考

十堰市茶产业发展思考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产业政策优越作为鄂西北高香型名优绿茶产区,十堰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茶产业发展,并成立了市茶叶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茶产业开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堰市茶产业发展思考

十堰市农业局 涂扬晟 潘 亮 彭家清

十堰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与渝、川、陕、豫四省市毗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也是国家重点贫困地区,还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十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山场面积辽阔,土壤条件和气候类型十分适宜茶叶生产,茶产业也因此成为我市重点特色产业。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十堰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茶产业开发,在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十堰市茶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环境良好

十堰市属南北气候过渡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由秦岭山脉、武当山脉和大巴山脉组成,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达5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竹溪县达72%。全市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相对高度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5~16℃,降雨量900~1 200毫米,无霜期225~256天。境内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水体气候调节效应明显。十堰山区山大人稀,城区以汽车工业为主,县市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独特的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具有茶产业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

2.栽培历史悠久

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周文棠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中国茶树原产地并不是传统所讲的云南或其他地区,而是鄂西北山区,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周教授引经据典,从《神农本草经》和我国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得到了印证,并发表了专论。这一重大发现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它说明,鄂西北十堰山区是我国茶树的发源地,十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3.产业基础较好

(1)板块基地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38万亩,初步形成以两竹为主的鄂西北高香型绿茶生产基地,其中,竹溪县茶园面积16万亩,成为全省茶叶面积第一大县;竹山县10万亩,位居全省十大茶叶县(市)之列。

(2)综合效益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茶园采摘面积21.47万亩,茶叶总产量2 626吨,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在全市八大特色产业中,茶叶对农民收入贡献率名列前茅。

(3)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大力推广有机茶制作、茶叶系列产品开发、优质高效栽培、茶叶标准化生产、茶叶机修机采机制等一系列茶叶开发技术,并成功研发“鸡茶共生”、“茶园生草覆盖”、“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有机茶生产技术。

4.茶叶品质优良

十堰加工生产的茶叶,以其上乘的内在品质和绝对可靠的安全标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其中“龙峰”、“圣水翠峰”、“梅子贡”、“武当绿羽”等茶叶品牌,多次在国际国内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全市开发生产的茶叶产品,在多次出口质量检测中全部合格,无一例超标,已成为我国有机茶重要生产基地。竹山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有机茶之乡,竹溪县被确定为全省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武当山八仙观茶场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

5.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上名优茶、礼品茶的消费比重逐年增加,而且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有机绿茶、乌龙茶市场增幅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市场上乌龙茶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茶叶农残超标已成为制约其有机茶开发的突出瓶颈。而十堰市生态环境良好,茶叶品质优良,是天然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其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6.产业政策优越

作为鄂西北高香型名优绿茶产区,十堰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茶产业发展,并成立了市茶叶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茶产业开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竹溪县实行无偿扶持与贷款相结合、政策性扶持与各级自筹相结合的办法,把财政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捆绑在一起集中使用,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二、十堰市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园质量差,单产水平低

十堰市现有茶园大部分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在建园时忽视建园质量,许多茶园耕作层浅,没有或很少施用基肥,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加上管理粗放,重种轻管,重采轻培,有些茶场甚至只采不管或只采不养,树势衰老比较严重,一部分茶园缺兜、缺株现象较多。这些茶园单产低,茶叶品质较差,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按现有21.5万亩投产面积计算,每亩产茶不到15千克,亩平产值不足1 500元。

2.产品结构不合理,综合利用率低

全市大部分茶园只生产一季春茶,夏秋茶由于没有合适的产品,加工普通炒青利润较低,企业很少生产,以致夏秋茶每年大约有1万多吨鲜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全市茶树鲜叶利用率平均不足10%,大量茶叶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降低了开发效益。从产品结构看,十堰主要生产高档绿茶,普通绿茶、乌龙茶、珠茶等其他产品比重很小,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度开发产品还未起步,产品结构较为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茶叶品牌杂而乱,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全市各种茶叶品牌达100多个,有的品牌茶叶年产值仅有几万元。茶叶品牌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即使像龙峰茶、圣水毛尖、梅子贡茶这些有较大影响的茶叶品牌,其销售也主要集中在十堰地区,外地市场份额小,名气也不高。全市除少数几家茶场在省内有一定实力之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龙头带动能力弱,特别是缺乏大企业、大龙头。

4.资金投入乏力,劳力矛盾突出

十堰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农民再生产投入能力弱,导致茶叶板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投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缺少资金支持。同时,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主要靠人工采摘的茶产业,出现了鲜叶无人采摘,采摘成本大幅上涨的局面,不少茶场春茶因请不到采茶劳力,致使鲜叶老化无法采回加工。随着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的逐步增加,劳力紧缺这一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三、加快十堰市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良种推广步伐

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适制性和经济性状,因地制宜引进外地良种,积极开发本地品种资源。围绕良种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好母本园、采穗圃和苗圃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地发展的名、优、特、新品种,如福鼎大白、龙井43、白毫早、鄂茶1号和乌龙茶品种等。

2.加强茶园综合管理

茶叶基地发展要以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板块基地建设,突出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一片一业,适度集中连片。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园质量,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山区茶产业发展要求,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海拔500~1 200米、土地集中连片、生态条件好、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地建园。对树龄过老、建园基础差、管理不善、缺株严重、采摘不合理的低产老茶园,采取重修剪树冠或台刈、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客土提高土壤肥力、修筑道路网和排灌系统、重视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合理采摘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和效益。

3.综合利用茶资源

茶树从叶到根,都可以开发利用,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要充分利用十堰茶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而上乘的内含物质,加大茶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在坚持提高绿茶品质的同时,积极探索以茶叶为原料的精深加工,扩大普茶生产,丰富加工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市场需求,使丰富而独特的茶资源物尽其用,物有所值,拓展茶叶的市场开发空间。茶资源综合开发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武当、秦巴、汉水、神农等无形资产,与茶产业开发有机结合,深度挖掘茶文化,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产业开发的附加值

4.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重点扶持等多种形式,加强茶叶企业资源重组,强强联合,壮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断把龙头企业盘大做强。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选,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优质新产品,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整合资源。现有茶叶企业要坚持走“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理顺利益关系,理顺管理机制,实施企业带动农户的机制。积极稳妥地走自主发展壮大之路,加大对龙头企业帮扶服务力度,从税收、规费等方面予以优惠,从项目、科研上予以倾斜。

5.打造知名茶叶品牌

针对十堰茶产业开发中的突出问题,结合全市的茶叶开发基础和现状,从山区独特而丰富的茶资源挖掘利用入手,从打造具有鲜明武当秦巴特色的茶叶品牌上突破,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优势名牌,形成集群效应,带动产业开发,促进茶产业盘大做强。按照大品牌、大产业、大开发的思路,整合资源,通过龙头企业,先逐步建立一县一个品牌,整体对外营销,条件成熟后,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茶叶包装,在全市打造“武当有机茶”品牌,力争用1~2年时间,实现全市茶叶品牌的有机整合,用3~5年时间,把十堰山区“武当有机道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6.加大科技兴茶力度

(1)抓好科技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把茶叶生产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的茶农和生产企业,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

(2)搞好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重点做好有机茶生产、茶叶系列产品开发、机械化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茶叶种植、加工和管理水平。

(3)开展技术合作,针对茶产业开发中的突出技术难题,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联合攻关,开发新品种,研发新工艺,引进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4)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在稳定茶叶技术人员的同时,积极开展制茶能手、采茶能手、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茶艺小姐的评比,提高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