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利用浙江省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次投入产出调查结果,从投入产出经济学的角度对浙江各部门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劳动者收入分配状况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浙江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1997-20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走出了平均主义窠臼,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在城乡、行业和地区之间也正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

依靠民营经济起步的浙江经济,虽然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及这种趋势的加速度发展、差距中的结构性矛盾等依然突出。笔者利用浙江省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次投入产出调查结果,从投入产出经济学的角度对浙江各部门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投入产出表和基尼系数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各部门劳动者收入分配变化情况和各部门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分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求角度,利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研究居民部门消费对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同时,还将利用浙江省调查总队提供的2002年、2006年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费景汉-兰尼斯分解公式对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多角度研究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变动趋势。最后,针对劳动者收入分配状况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综述

(一)研究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把“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还要把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社会人群的救助,如养老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各种医疗、低保等,让公共服务之光普照,以合理调节收入差距。毫无疑问,我们国家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模式转换的产物,是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这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只有积极面对,才能加以妥善解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政府和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不仅包括收入分配差距测度的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全国、各区域、各省市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是中国区域经济成长中一个典型的、极具特色的例子。它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近年来经济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民营、个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贫富差异问题也日益显著。对此,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依托,通过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全面透彻地反映出浙江省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状况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这对于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理论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李实,2003)。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刘磊,2000):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基于Kuznets曲线的“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假说及其“阶梯形变异”论的提出(陈宗胜,1991),从而开始了国内学者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广泛研究。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到现在,在这个阶段中,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中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加剧,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问题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大量的研究文献涌现。

从国内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视角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这一期间较为主要的研究是赵人伟、李实、Riskin等中外学者组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两次对居民住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变化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个侧面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解释(赵人伟等,1994;1999);(2)基于Kuznets“倒U型曲线”理论对中国当前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李子奈,1995;郭熙保,2002);(3)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分析各分项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陈宗胜,1997;曾国安,2000);(4)分析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各种寻租活动所导致的非正常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陈宗胜,2001);(5)政府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汪丽华,1995;王诚,1999;龚红娥,2002;黄祖辉、王敏、万广华,2003)。这些研究都使得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在理论、实证上都有了显著进展。

但居民收入分配研究领域,采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做得比较优秀的是以陈锡康为首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团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编制基于序列的浙江省投入占用产出表来研究,同时还将利用浙江省调查总队提供的2002年、2006年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费景汉—兰尼斯分解公式对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影响因素分解,以期对浙江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一)基于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尼系数方法

对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度量有很多指标。本文利用基于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尼系数方法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测度,公式为

img47

其中:G为基于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尼系数;n为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中的部门个数;ki,kj为i、j部门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收入;μk为各部门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收入的平均值(令kJ=Wj/Lj、βJ=kj/xj,有K=diag(x)·β)。其中:w、l和β分别为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人数和平均劳动收入系数。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其中,基尼系数等于0.4是国际警戒标准。

(二)居民消费变动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模型

在开放的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有:

其中,x为总产出列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有aij=xij/xij,f为最终需求列向量,包括居民消费C和其他最终需求D,如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或者出口等。令l=(I-A)-1,若D和A短期保持不变,由公式(2)可知总产出与居民消费有如下关系:

img49

Δx、Δf和Δc分别是x、f和c的增量。假定l和β短期不变,由式(3)可得居民消费变动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收入的影响q为

img50

居民消费变动后各部门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收入k′为:

img51

因此,居民消费变动后的基尼系数G′为:

img52

(三)费景汉—兰尼斯收入来源分解方法

倘若要将所有的特征因素都纳入到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体系中,讨论多种特征因素共同影响下的收入差距分布和识别哪些特征因素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那么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来源分解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该方法可以量化收入决定函数中各特征因素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并能通过排序说明那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来源分解涉及两个步骤。一是合理建立收入回归模型,二是利用费景汉—兰尼斯分解公式测度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在第一步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择合适的不平等指标。因为特征因素大多使用的是定性变量,只能通过虚拟变量形式引入收入回归方程,但泰尔熵指数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取对数,要求不能存在0,所以我们采用基尼系数收入来源分解方法。由于基尼系数的计算须使用收入的原始观测值,那么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也须是收入的原始观测值,因此在模型的选择上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a+∑βixi+e。其中βixi为第I项个人特征产生的收入流。当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特征因素都作为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且有些因素还无法合理度量,只能选取重要的可度量的因素引入方程。在引入时,我们要求特征因素含义简单清楚、综合性强、解释能力强、相关程度高。

第二步按照费景汉-兰尼斯分解公式将基尼系数同时应用于回归方程两边,得到:

G(y)=∑φiRiG(xi)+Δ=φ1R1G(x1)+φ2r2G(x2)+□+φkRKG(xK)+Δ(2-5)式中G(y)为收入基尼系数;G(xi)为特征基尼系数,反映第Ⅰ种特征的分布程度,与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不同;Ri为特征-收入相关系数,表明第Ⅰ种特征与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公式为:

img53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投入占用产出表编制

投入产出数据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局编制的1997、2002、2007年三张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采用产品部门分类,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用途相同、消费结构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的若干产品组合成一个产品部门。由于历年来投入产出表部门划分不一致,且没有占用部分,陈锡康、邓志国、吴建新、刘秀丽等学者重新合并编制了部门划分一致的19部门的投入占用产出表(部门名称和编号见附表1)。笔者认为在计算基尼系数时,分组越充分,数据越翔实,结果越准确。尽管1997、2002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别划分为40、42和42个部门,部门划分略有区别,但是部门类别的增加使得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大大提高,足以弥补部门分类略有不同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结合历年从业人员统计数据及两次经普数据,编制了1997、2002、2007年浙江省投入占用产出表。

表1 1997-2007年部门投入占用产出表

img57

(二)费景汉—兰尼斯收入来源分解数据处理方法

1.收入回归模型自变量的选择。

建立收入回归模型时,我们选择的自变量包括就业者性别、工作年限、就业地区、文化程度、就业类型、所在行业、职业等特征因素。在这些特征因素中,工作年限是定量变量,学历也可以通过变换定义成定量变量。工作年限取实际值,学历用受教育年限代替。按通常学历和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定义未上学的受教育年限为0年,扫盲班定义为3年,小学定义为6年,初中定义为9年,高中或中专定义为12年,大学专科定义为15年,大学本科定义为16年,研究生定义为19年。

其余特征因素为定性变量,使用虚拟变量来表示。但由于自变量N个属性,需要使用N-1个虚拟变量(例如2002年有16类行业,就产生15个虚拟变量),会使模型存在太多的虚拟变量。所以为使模型既简单又尽可能反映事实,特作以下定义:

(1)对就业者性别定义男性为1,女性为0。

(2)对就业地点定义浙东北为1,浙西南为0。

(3)就业类型有6种情况,根据收入和就业形式接近程度,合并为四种情况: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城镇集体经济或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城镇个体经营者、其他就业类型(即将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职工合为一类,城镇个体被雇者和其他就业者归为一类)。当工作类型与变量名一致的时候,变量值为1,否则为0。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模型中没有包括其他就业类型。

(4)行业分类时,我们根据各行业主要特征,将行业按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类进行大体划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指在工艺技术上主要依赖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有集约化趋势的行业,其特征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小,主要的成本支出是人员工资。与此相对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主要指以在生产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工人的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科研人员比重大的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存在较多交叉,很多时候较难划分具体属于哪一类,所以我们统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

(5)职业共有8类,划为3类:第一类为收入最高的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职业一表示;第二类为收入次之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管理人员,以职业二表示;第三类为其他各职业,以职业三表示。当职业属类与变量名一致时,变量值取1,否则为0。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模型中不包括职业三。

2.模型建立。

以往收入回归模型多采用就业者总收入=F(就业者性别、就业地区、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就业类型、所处行业、职业)形式,而我们认为总收入中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更受就业者性别、地区、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就业类型、所处行业、职业的影响,于是将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单立,试图建立回归方程:就业者总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F(就业者性别、就业地区、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就业类型、所处行业、职业)(万广华,2004)。通过多次模拟,发现后者的建模效果确实更好,所以决定采用后者模型。模型中除工作年限变量外,其他自变量均采用一次方的形式。一般认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总收入会随之增加,到一定年限后开始减少。通过工作年限和对应的平均收入单独做回归发现,二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模型中没有考虑交互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是增加了自变量的个数;二是引入模型后参数的t检验没有通过。

四、结果及结果分析

(一)浙江省1997-2007年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利用基于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尼系数方法对浙江省1997、2002、2007年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

1.1997、2002和2007年,浙江省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在0.3~0.4区间,按联合国规定属于收入比较平均合理的范围,但是离0.4的国际警戒标准相去不远。

表2 1997-2007年浙江省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img58

2.1997-2007年,浙江省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这可能是与各部门雇佣的劳动力素质差别加大有关。一些高端产业,如金融保险业等部门招聘的职工文化程度及能力在不断提高,这些部门的收入也在大幅上涨;而农业或传统行业招聘的职工素质变化不大,收入虽有提高,但是幅度不大,导致了各部门劳动力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加大。

3.根据浙江省调查总队公布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可以得到全社会基尼系数,见表3。可以看出采用基于序列投入占用产出表的基尼系数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其非常接近。表3也充分显示了1997-2003年间,浙江省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2003年以后基本保持稳定。

表3 1997-2008年浙江省历年基尼系数汇总

(三)居民消费变动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及其差距的影响分析

以农业为例,如居民农产品消费增加10%,则有Δc=[0.1*c1,0,…,0]t,由公式(6)可计算居民农产品消费增加后反应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状况的新基尼系数G′。

表4 居民农产品消费增加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img60

G′为居民农产品消费增加后的基尼系数,Δ为G′-G的差值,▽为基尼系数变化率,即▽=Δ*100/G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国民经济各部门最终需求角度,居民农产品消费增加10%,会导致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区域缩小,而且政策模拟的结果反映这种“政策”的作用有减弱的趋势。同理,可以分析其他部门居民消费对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可以分析多个部门居民消费对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从多次测算的结果来看,结论基本同农业部门分析的结果类似。

(三)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分析

构建城镇居民就业者收入回归方程过程中,由于2006年就业类型中的集体及其他经济单位这一自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删除该变量后,我们得到了2002年和2006年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02、2006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就业者收入回归系数

从估计结果看,2002年F值为106.427,R Square为0.330;2006年F值为197.545,R Square为0.256。对于大量数据回归,这个结果还是可以的,并且模型中除了工作年限和工作年限的平方存在共线性外,其余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就业者工作年限和收入呈倒U型关系,先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增加,一定年限后开始下降,但倒U型右边的高度要高于左边。男性收入高于女性,这和实际男女平均收入差额基本相同。就业者收入随受教育年限增加而增长,如2002年每多受一年教育就可以增加收入818.22元。行业、职业的系数估计也是按照分类显示出多寡。只有就业类型中,原本认为国有经济单位的系数要大于个体经济的系数,然而模型估计的结果恰好相反,是模型估计错误了吗?不是。建立模型过程中发现,对行业、职业逐步细分后,国有经济单位的估计系数逐渐变小,同时个体经济的参数开始变大。这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是属于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职业的,它的估计系数减少由行业、职业的系数增加弥补了。

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就业地区、性别、工作年限、学历、就业类型、行业、职业、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这9项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有一定贡献性。2002年前三位影响因素的排名:职业、学历、行业,而2006年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学历的影响性排名虽然仍居第二位,但是其影响程度大大增加,性别成为第三大影响因素(见表6、表7)。

表6 2002年基于收入回归方程的基尼系数分解结果

表7 2006年基于收入回归方程的基尼系数分解结果

img63

续 表

img64

职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一直排名靠前,且对基尼系数的解释率在不断增加,说明近年来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社会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肯定了个人价值贡献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例如在公务员工资改革中就提倡适当拉开职务工资差距。

学历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且影响性越来越大,毋庸置疑地显示出知识在就业中的重要性。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就业者素质提出较高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完善,还包括外语、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学历低的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重复劳动,获取较低的报酬。知识的吸收、升学考试是个艰难的过程,要战胜惰性、战胜诱惑、经历挫折。取得学历的过程是人生最典型的历练过程。高学历的人,是经历了许多次这种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过程的人,比之大多数低学历的人更愿意挑战高难,更脚踏实地,更能获得成功。

行业的成熟度、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国有经济参与度、资产贡献率、行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差距。2002年行业因素为收入差距的第三大影响因素,占被解释基尼系数的17.093%。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行业结构会发生大的变动。一些新兴的、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茁壮成长起来,同时国家加大对工资收入过高的行业、企业工资分配调节力度,促使企业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保持合理关系,且行业间收入差距由各行业发展前景和现状约束自发进行调节,像房地产、煤气水电供应行业等高收入行业尽管平均收入还是很高,但其收入增长率小于其他低收入行业,有利于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性别对就业者收入分配的影响性增长明显,2006年已经跃居到第三位。收入的性别差异包括很多层面,表现在诸多领域。即使男女受教育程度相等其收入也有不同,而且这种差异也表现在行业内、职业内的男女收入上。收入性别差异的多种表现形式与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女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此外女性从事临时工、季节工以及家政服务员等非正规就业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非正规就业工作时间灵活,可以缓解就业机会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然而与全日制工作相比,在薪酬、保障、培训机会及职业前景上有较大差异。

2006年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主要是平均财产性收入有了快速提升,由2002年的149.32元增加到2006年的714.29元,增长了4倍左右,这和2006年证券市场从熊市走向牛市密不可分。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笔者通过编制基于序列的投入占用产出表,利用基尼系数方法和投入产出技术,不仅研究了1997-2007年浙江省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长期动态变化情况,还对居民消费的变动对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做了政策模拟,认为:当前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尽管属于“比较平均”范围,但是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居民消费增加会导致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差距趋于缩小,但影响力会逐步下降;就业地区、性别、工作年限、学历、就业类型、行业、职业、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这9项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有一定贡献性,学历和职业的影响性大,同时性别的影响性在逐步加大。

基于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和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愈来愈复杂化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观。收入差距有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适度与不适度之分,面对现阶段过大的收入差距,必须要承认其中有些收入差距是必然的,绝不能搞一刀切,盲目缩小差距,也不能为追求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而破坏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平等。第二要确定正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应当以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为主线,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为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三形成收入分配改革的正确途径,通过增加对基本能力的投资,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以改善收入差距扩大现状。

表1 国民经济各部门编号及部门分类名称

img65

续 表

img66

   课题组负责人 金汝斌    

课题组人员 王美福 张荣飞 徐 璐

      执笔人 张荣飞 徐 璐

参考文献:

[1]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彭志龙,刘起运,佟仁城.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4):38-42.

[4]陈宗胜,周云波.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54-62.

[5]陈宗胜.双重过渡经济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447-452.

[6]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

[7]万广华,周章跃,陆迁.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4-11.

[8]王卫,汪锋,张宗益.基于人口特征的收入差距分解——以重庆市为例[J].统计研究,2007(3):62-66.

[9]武军定,杨维,周云波.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同因素影响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93-95.

[10]薛守刚,周云波.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以天津为案例从人口特征的角度所进行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3):42-47.

[11]陈锡康,邓志国,吴建新.中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劳动收入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评论,2009(11):12-17.

[12]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2000(7):6-76.

[13]Cowell F A.On the Structure of Additive Inequality Measures[J].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78.

[14]Cowell F A.Inequality Decomposition:The Bad Measures[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98(40):309-311.

[15]Fei J C H,Rainis Gustav,Kuo S W Y.Growth and the Famil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Facter Compone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1):17-53.

[16]Kuznets S.Economic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55(3):45.

[17]Mookherjee D,Shorrocks A F.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J].Economic,1982(1):92.

[18]Shorrocks A F.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J].Econometrica,1980(4):613.

[19]Shorrocks A F.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J].Econometrica,1982(1).

[20]Theil H.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7.

[21]Lambert P J,J Richard.Aronson,Inequality Distribution Analysis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Revisited[J].The Economic Journal,1993(103):1221-1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